时间:2024-09-03
梁明强,李俊云,李廷勇,周菁俐,张 键,陈朝军
西南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重庆 北碚 400715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现状与问题分析
梁明强,李俊云,李廷勇,周菁俐,张 键,陈朝军
西南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重庆 北碚 400715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是为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掌握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和实践能力。本文通过对参加过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项目实施的四个过程(申请、实施、中期检查及后期结果评定)分别进行分析,发现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部分学生参与项目的动机不纯,缺乏选择研究题目和内容的自主性;(2)项目立项评审过程存在一些人为干扰因素,影响其公正性;(3)项目实施过程需加大校级项目资助力度,提供必要的条件支持;教师指导、中期检查和师生互动有待加强;(4)项目后期评价和验收过分注重形式或者短期功利性指标。本文对于以上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对于促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学生;项目实施;问卷调查
21世纪最宝贵的财富是人才,而创造力是其精髓。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在2007年联合推出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以下简称“大创”)。其目的在于促进高校探索创新性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本科人才培养和研究性教学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1],力求改变我国大学生在“学徒式”教育模式下培养“优秀技术人才”,而缺乏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现状[2-3]。因此,研究“大创”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以西南大学为试点,针对项目申请、实施、中期检查及后期评定等四个主要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分析整理,了解“大创”实施过程的现状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为进一步发挥“大创”的积极作用提供参考意见。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和访谈法。先根据预调查结果对问卷进行修改,然后采取分层抽样对西南大学各院系、各专业、各年级参与过“大创”的本科生和指导教师进行调查。
学生调查问卷共发放100份,有效回收88份;教师调查问卷共50份,有效回收41份。有效回收率均在80%以上,且均匀分布各学院和专业,因此该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参加科研项目的动机。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直接面向大学生,注重自主性、探索性、过程性、协作性和学科性的创新训练项目[4],其初衷是让学生自主申报项目,根据专业方向选择指导教师;或者根据学生的科研兴趣选择方向[5]。然而,调查发现,参加科研项目的同学对课题内容感兴趣的程度表现出“极多”或者“很多”的共占53%(表1);而认为参加创新项目在加分、保研、未来工作或出国有帮助的比率占到57%(表2)。而在评审阶段,只有3%的教师会注意学生申报项目的动机。
表1 本科生对课题内容感兴趣的程度
表2 对考研、保研、未来工作或出国有帮助
对项目内容的不了解或兴趣度不够,导致部分学生在参加项目的初期热情高涨,后期缺乏毅力而难以坚持;部分学生太过功利,过分注重创新实验带来的创新加分、保研等利益。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对创新性实验项目初衷和意义认识不足,容易盲目跟风;二是创新实验项目同奖学金、保研等挂钩,容易导致学生太过功利;三是教师不愿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因此不太注重学生的申请动机。针对以上问题,学校应当进行科学合理的宣传,一方面建立“大创”网站,进行主导宣传,还可以借助校园官网、QQ、微信、人人网、官方微博等学生广泛使用的网络平台辅助宣传;另一方面,学校和各院系可以专门召开面向全体师生有关“大创”的会议,使师生都能清楚地了解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初衷和意义,避免盲目跟风[6]。创新性实验中,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是关键[7],决定了大学生能否发现科学问题,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为此应当增设学生筛选制度,选出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实验技能,具有恒心、毅力、肯吃苦、不畏失败等基本素质,真正热爱科研的学生。对参与“大创”的本科生提出一些要求,诸如最低累计完成课时数和平均绩点[8],增设立项试用期制度和中期考核筛选制度等[9]。
(2)科研项目的选题。
合理选题是开展研究工作至关重要的第一步,甚至可以认为是创新项目成败的关键[10]。因此“大创”项目的选题应当符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学生为中心;使得学生有兴趣、有能力完成最初的项目设计。而调查显示,项目选题与个人兴趣相关仅占17%,老师科研项目转化课题率高达33%,指导教师选题率占45% (表3)。因此,当前“大创”实施中,绝大部分项目的选题来源于教师而非学生,而这种选题方式很难激发学生兴趣,导致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并且达不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目标。并由此出现学生由于题目难度过大,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学习压力,或由于兴趣下降而中途放弃的情况,同时也加重了指导教师的负担。因此,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兴趣、自身能力和客观条件(实验条件、经费条件)出发,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相关文献,独立思考,初拟课题并与指导教师交流其可行性与新颖性,最终选定课题。在不影响学生基本课程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题目,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11]。
表3 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选题来源分析
(3)项目申请的评审。
公正、公平、公开的评审环节有利于促进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保护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积极性。调查显示,有75%的同学认为评审环节不太公正(表4)。87%的评审老师会注重指导教师的威望和对学生印象而更倾向这些项目,13%的评审教师会由于有人给自己“打招呼”而干扰自己的选择。54%的教师注重项目申请书的质量,包括对指导教师和申请学生的整体印象;13%的教师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仅有33%的教师会坚持严格执行评分标准。综上所述,在项目评审环节存在着以下现象:(1)项目评审环节和记录不公开;(2)项目指导教师和参与学生的身份会对项目的客观评价产生影响;(3)评审教师的素质和评价标准不一。因此,需要加强对评审制度的完善,包括对评审教师的遴选,评审环节的公开透明,评审制度的严格实施和监管等。建议在项目申请书中隐去项目申请人和指导教师姓名,实行盲评机制;评审方应给出具体的评审指标和详细的评价记录和相关档案,并在学校相关网站公示评价结果[12],尽可能消除人为因素的干扰,努力对项目计划本身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判定。
表4 学生认为项目评审公正性调查
(1)项目经费、时间、条件的制约。
调查显示,超过70%的科研项目经费小于1000元,20%科研经费为1000~4000元,极少数科研经费为10000元或以上;导致绝大部分项目出现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常常自掏腰包,严重削弱了学生的积极性。目前,我国大学过分追求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课程多,内容杂[13],并且大部分参与“大创”的学生为二年级和三年级的本科生,学业负担重,只能利用周末或者假期开展项目研究。学校贵重的实验器材为防止损坏,很少借给本科生使用,即使借用普通仪器时也需要各种繁琐手续。各种条件限制,导致学生在执行科研项目的过程中经受众多打击和挫折,科研兴趣被逐步磨灭。因此,除了在项目申请书的写作阶段,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经费总额合理安排,切实可行地进行实验设计外,学校应加大对中小项目经费扶持,深入加快课程改革[14],开放并简化实验室借用手续,真正为本科生创造必需的科研条件,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2)把握指导力度。
项目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做”出来的,项目研究过程应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然而,本科生缺乏研究经验,在学科研究现状、项目设计、实施等环节需要得到富有经验的指导教师的帮助和指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扮演着“引路人”的角色[10]。指导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完成创新性实验项目,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由理论学习向科研实践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15]。
调查显示,有39%的学生表示,老师指导“非常频繁”,甚至出现“包办”现象;超过90%的同学认为,与指导教师的交流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一定帮助,说明学生非常认可指导教师的作用。然而,部分指导教师积极性过高或对学生的能力不够信任,大包大办,全盘自己掌握,学生只机械地履行任务。指导教师的过分“包办”导致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降,体会不到“重在参与”后成功的喜悦。此外,7%的学生表示,部分指导教师由于公务繁忙,或缺乏责任意识而基本没有进行有效指导(表5)。
表5 指导教师对学生指导力度调查
因此,需要遴选一支具有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及强烈责任感的指导教师队伍[16];对指导教师进行培训,明白权责所在[17]。指导教师一定要将自己作为一名“辅导者”,而不是“主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在兴趣中认知,在认知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18],建立合作的师生关系[19]。在交流过程中,也要部分肯定学生的思路,给予鼓励,建立平等交流的语言环境。最后建立健全奖励机制,如加大课时认证,颁发证书,给予一定经济奖励,进行多渠道的宣传表扬等,通过有效的机制来激发指导教师的热情,使他们花更多时间来指导大学生创新实验。
(3)加强中期检查力度。
为了提高“大创”实验项目的质量,组织单位应该针对中期检查,制订各种考核机制。学校或学院应该组织专家对“大创”实验项目进行评定,中期检查需提交诸如项目进展、中期取得的成果、指导教师指导情况,学生所学到的技能、仪器使用情况,以及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感受等材料[15]。对中期检查优秀的项目团队应给予奖励;对不合格的项目应及时纠正,给予建议、警告,乃至终止项目,并收回经费。
调查显示,对于中期检查执行不好的项目,大部分评审教师为了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或看好项目前景,选择提出批评指正;只有7%的教师选择“建议立即终止项目,停止基金资助”(表6)。此外,在中期检查中存在着一定的形式主义,例如学生将过多精力花费在如何将PPT做得精美等,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内容和实质。因此,学校应该加大中期检查力度,严格按照“大创”实施方案,不走形式主义,真正做到奖惩分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培养良好的科研素养。
表6 教师对中期检查执行效果不好项目的态度
建立健全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创新性实验计划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任何旨在以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计划,都是强调过程,而非结果[20-21]。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欠缺的障碍,更多的是非学术因素的影响,诸如社会交往、经济活动、地域文化、风俗习惯、人际关系等问题和冲突;圆满地解决这些问题,不仅仅依靠智力因素和专业知识,而是对各方面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验。短期学术成果不是大学生创新训练的目标,成果的产生是在大学生实施创新训练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结果[7]。因此,在对学生项目进行验收的过程中,应注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主要考核内容和指标。建立从项目申请、实施、中期检查以及后期结果评定全面质量管理机制[22-24];改变单纯以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作为单一考核的模式,制定多元化的科研考核机制[25],将自我评价、导师评价和专家评价相结合,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质量工程”背景下的实验教学改革内容广泛,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创新实验项目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参加“大创”的本科生和指导教师的调查,发现在研究题目和内容的选择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还需要进一步调动,与个人兴趣结合还需要更加紧密。在项目评审、实施、中期考核和后期结果评定等过程均存在一些问题。建议在项目立项阶段建立盲审机制,排除人为干扰,使项目评审更加公正、公开、公平。项目执行过程中,需要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给予有效指导,避免出现两种极端—大包大揽或不闻不问。中期考核和后期结果评定应该关注学生在思维和能力方面的提高,而不是以论文和专利等短期指标为唯一考核依据,建立多元考核机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是一项长期的人才培养计划,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加以改进,以有效提高该计划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宗旨。
[1] 陈洋,闫达远,明道福.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3-105.
[2] 李志峰,周璇,谢峻林.研究性学习与网络平台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1(6): 110-114.
[3] 黄阿霁,崔云鹤,肖格磊,等.在校本科生对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的认可度调查[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8(2):113-115.
[4] 傅迷,张文昭,唐洁云,等.关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理性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10,19(3): 96-99.
[5] 安勇,陈建名.基于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 136-138.
[6] 姚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的实践[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7] 王波,张学铭,宋先亮,等.指导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践体会[J].高等农业教育,2010(10): 29-31.
[8] Hunter A B, Laursen S L, Seymour E. Becoming a scientist: The role of undergraduate research in students'cognitive,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J]. Science Education, 2007, 91(1):36–74.
[9] 李晓霞,汪辉,郑丹,等.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生问题分析与改进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40,129.
[10] 张伟,钟杰,仇念文,等.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4): 65-68.
[11] 张树振,王玉祥,隋晓青.关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选题的几点建议[J].大学教育,2015(2): 61-62.
[12] 赵于前,闫桂霞,李香花.基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2):209-211.
[13] 董健,郭迎.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推动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8):183-186.
[14] 屈崇丽.主动学习践行创新—访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专家工作组组长陈启元教授[J].管理观察,2010(20): 73-74.
[15] 白璐,田晓柱,牛炳韬,等.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5, 34(4): 161-164.
[16] 秦石乔,吴建华,汪莹.创新教育是极大值教育[J]. 高等理科教育, 2013(4): 14-21.
[17] 金敬福,曹敏,李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中教育者的权责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 2016(27): 28-29.
[18] 李莉梅,欧阳乐军,曾富华.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师范院校生物化学实践教学改革[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2): 30-32.
[19] 李晓霞,谭俊,郑丹,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指导教师相关问题探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14, 34(5): 716-718.
[20] 张晓京.推动“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关于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7-28.
[21] 李旦,赵希文,吴菊花.以过程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评价体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 102-105.
[22] 吴剑娟.浅论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J]. 经济问题探索, 2007(9): 175-178.
[23] 罗轶,刘涛, 陈省平.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模式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3):16-17.
[24] 宋卫红,杨美成.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践[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60-64.
[25] 薛成龙,卢彩晨,李端淼.“十二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顾与思考—基于《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20-28,73.
Title: Investigation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novative Experiment Plan for the College Students;
Author(s): LIANG Ming-qiang, LI Jun-yun, LI Ting-yong, ZHOU Jing-li, ZHANG Jian,CHEN Chao-jun
innovative experiment plan; college students; implementation; questionnaire survey
G640< class="emphasis_bold"> 文献标识码:A
A
1006-9372(2017)03-0075-05
2016-12-20。
西南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2015JY007)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20162202007)资助。
梁明强,男,2014级本科生,地理科学专业。
李俊云,女,讲师,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的教育和研究工作。
投稿网址:www.chinageoeducation.net.cn联系邮箱:bjb3162@cugb.edu.cn
梁明强,李俊云,李廷勇,等.“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现状与问题分析[J].中国地质教育,2017,26(3):75-7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