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 李曰春
***总书记在中央党校80周年校庆讲话时重点列举了应该学习的民族精神:“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其实,这也正是儒家君子人格重要的精神特质,也是我们加强党性修养需要借鉴的宝贵品质。
“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其内涵丰富而深刻的,有时指客观规律,有时指社会理想,有时指做事的方法。《论语》中讨论“道”的地方有很多,如“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可见,儒家把追求道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是指作为君子要超越一己私利而以天下百姓的福祉为己任,追求和谐美好的理想社会。“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作为一个士,作为一个君子,不能仅仅考虑自己的生活。正是因为有着崇高的理想抱负,孔子才能历尽坎坷而初心不改,即使在受困陈蔡、断粮七日的情况下,仍对自己追求的大道坚定不移。
孔子的坚定来自于他对“仁”的推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认为拯救天下苍生的行为就是最大的“仁”。对此,心学大家王阳明作了深刻揭示:“然而夫子汲汲遑遑,若求亡子于道路,而不暇于暖席者,宁以蕲人之知我、信我而已哉?盖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疾痛追切,虽欲已之而自有所不容已。故其言曰:‘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传习录》)
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理应继承民族先辈们的这种“志于道”的理想和抱负。***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缺“钙”就容易得“软骨病”,就难以抵制形形色色的诱惑,就会丧失党性,甚至堕入违纪犯罪的深渊,沦为党和人民的罪人。大量的案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应该认真吸取其中沉痛的教训。在新形势下,我们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等党的基本理论,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补足精神之“钙”、强筋健骨,从而夯实筑牢思想防线,这样才会经得起考验,转危为安。
儒家学说本质上是“修己安人”之学。修己以成内圣,安人以成外王,这是儒家追求的人生理想境界,《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就是修己安人的总目标和基本路径。而儒家追求的理想并不止于“修己以敬”,修己的目的是“安人”,只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不一定能实现“安人”的理想抱负。正如孟子所说:“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
儒家之所以强调君子要“安人”,与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和责任担当密切相关,真正的儒者从内心深处来说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孔子的“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孟子的“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语录》)等,都表现了儒家高度自觉的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担当意识。
要平治天下必须“以民为本”,孟子总结出一条亘古不易的历史“铁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其实,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其民本思想亦丰富而深刻,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借鉴。
第一,要重视人民,对人民深怀敬畏之心。不要认为自己高高在上,就瞧不起老百姓,觉得老百姓好欺负。“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滋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上者尊严而危,民者卑贱而神。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孔子家语·入官》)这体现了孔子对统治者和人民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反映了孔子重民畏民的思想。因此,孔子反复告诫统治者要“使民如承大祭”,“使民以时”。
第二,要深入了解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既知其性,又习其情,然后民乃从命矣。故世举则民亲之,政均则民无怨。故君子莅民,不临以高,不导以远,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廓之以明王之功,不因其情,则民严而不迎;笃之以累年之业,不因其力,则民引而不从。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孔子家语·入官》)
第三,要让人民尽快富裕起来,过上好日子。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这是孔子的政治纲领,首先要使人口增长,其次要使人们富裕,最后要对人民进行道德教化。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孔子家语·贤君》)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这个重大论断,不仅体现了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而且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深刻反映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根本政治保障。
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人民立场的体现和必然要求。毛泽东在党的七大闭幕词中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只有始终牢记宗旨意识,甘当人民群众的公仆,一刻也不脱离群众,我们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带领党和人民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君子厚德载物”(《周易》),“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论语·里仁》),“或称君子者何?道德之称”(《白虎通义》)。可见,随着历史的演变,君子已经成了道德人格的代名词。儒家认为只有提高道德水平,人才能成其为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儒家文化可以说是使人更像人的文化,是“成人”文化,也就是道德文化,而君子人格是道德文化的集中体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孟子·离娄下》)孔子是集中论述君子道德人格的第一人,后代的儒者不断对君子人格的内涵予以丰富和发展。综观儒家对君子人格的论述,其道德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六点。
第一,忠诚守信。“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话要算数,不能出尔反尔,失信于人、失信于民。
第二,敬业实干。“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君子以实干为荣,以空谈为耻。
第三,谦虚礼让。“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周易》云“谦谦君子”,“君子以虚受人”。谦在行为上表现为让,谦让尤为儒家所推崇。
第四,包容博爱。“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论语·子张》),君子对于贤者和众人、能者和不能者都有一颗敬爱之心。不但如此,君子还有“天下一家”的博大胸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
第五,严己宽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所以,“言人之恶,非所以美己;言人之枉,非所以正己。故君子攻其恶,无攻人之恶”(《孔子家语·颜回》)。不仅如此,君子还助人为乐,“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儒家从来不把自己成功的希望建立在别人身上,而是立足于自己。孔子反复强调,“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里仁》),“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孟子更是把孔子“求己”的思想推广开来。“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凡事不怨天、不尤人,皆反求诸已,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而加以改正,这既是君子严于律己的美德所在,亦是其进德修业之基本路径。
第六,胸怀坦荡。“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君子之修行也,其未得之,则乐其意;既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则不然,其未得也,患弗得之;既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孔子家语·在厄》)对于个人的得失荣辱,君子想得透、看得开,因此无论面对任何境遇都能坦然面对,坚持自己的操守,保持旷达的心态。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要积极汲取儒家关于君子人格道德修养的思想滋养,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正如2014年5月***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讲话所指出的那样,“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刑,指法度。君子心里时时想着法度,而小人整天想的是恩惠。儒家非常重视规矩,“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没有规矩,就不会修养成君子人格。儒家的规矩主要包括“礼”和“法”,其中“礼”更是被儒家视为加强自身修养的必要途径和重要保障。“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不仅如此,“克己复礼为仁”,而“仁”是君子的本质要求。一个君子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通过“克己复礼”不断强化规矩意识和规矩行为,从而达到“由仁义行”,而非“行仁义也”,最终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荀子基于人性本恶的观点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礼”的思想。“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荀子·修身》)在荀子看来,人们理气养心的方法,没有比遵守礼更直接的了,没有比得到贤师更重要的了,没有比专心致志更神妙的了。因此,荀子提出君子学习的顺序为“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学习的意义则是“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荀子之所以高度重视学“礼”,是因为“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荀子·劝学》)。在这里,荀子把“礼”和“法”贯通起来,提出了“隆礼重法”的治国主张。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徐复观也认为,“礼”实际上就具有“法”的精神。
儒家主张“约之以礼”从而修炼成君子人格,说明了规矩和纪律对于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规矩意识,实际上也是对儒家礼治的继承和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更要把增强规矩意识作为修养党性的重要途径和保障。2013年11月,***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教育,让大家都明白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该这样做、哪些事该那样做,自觉按原则、按规矩办事。”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他又强调:“古人说:‘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没有规矩不成其为政党,更不成其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党员,要严格遵守党章、党规、党纪,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做一名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员。
儒家的君子人格非常强调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孔子反复教导人们要“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后世儒家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义利观。当梁惠王问孟子“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时,孟子直截了当地回答道:“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孟子·离娄下》)荀子肯定了“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但他主张“先义后利”“以义制利”。“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荀子·大略》)。西汉大儒董仲舒更是提出:“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春秋繁露》)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儒家君子人格的“义以为质”“见利思义”“先义后利”“以义制利”等正确认识和处理“义”“利”关系的思想,以严格遵守《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为底线,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做到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大公无私,从而筑牢廉洁自律的思想防线。
党性修养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这门课程实际上就是当代的“君子之学”。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党性修养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摒弃“小人之德”而养成“君子之德”的过程。如果每个中共党员都成为当代的“君子”,“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整个社会就会形成风清气正的“君子之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