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对话文物”:齐长城的概况、价值及其资源保护

时间:2024-09-03

编辑部:提起长城,国人就充满了自豪,但其实大多数人对长城的了解还只是浮于表面,只知道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古代是大型防御工程。为加深大家对长城的了解,您能从长城的功能、历史等方面普及一些相关知识吗?

王永波: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文化传承绵延不断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修筑长城的国家。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线形军事防御工程,中国万里长城大部分布于中国北部地区的第二级阶梯之上,东周列国长城则分布于第三阶梯之上。

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之间征战不已。地处山东腹地的春秋首霸齐国,因争霸的需要,常备军常常出国远征,为确保本国大本营安全的需要,在齐桓公和管仲的率领下,在鲁中南山地分水岭,率先设立烽燧和关隘,并逐步采用城市防御的手段,在烽燧及关隘之间修建高大的墙体,形成了绵延数百里、世界上最早的齐国山地长城;公元前441年,又在济水东岸修筑了济水岸防长城,开世界长城修筑的先河。

战国时期,由于激烈的争霸战争及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纷纷仿效齐国,在边境地区修建长城,如楚国、秦国、中山国、魏国、燕国、赵国。秦国一统中原后,对燕国北长城、赵国北长城及秦国长城进行修缮、加固、增建,修建成东起辽东,西至临洮(今属甘肃)的秦长城。西汉立国后,在秦长城的基础上向东、北拓展,建成了横亘中国北方的汉长城。魏晋南北朝至北宋时期,对原有长城或利用、或修缮、或增建,规模不等。金代为防御其他北方游牧民族,也在其北部地区修建了长城(界壕)。明代,为抵御北元的威胁,对北部地区原秦汉长城进行了修缮、利用;明中期以后,北部边患日益严重,又对已修建的明长城进行大规模加固、拓展,在北部地区建成横贯东西的明代万里长城。清朝入关后,在长白山地区和陪都盛京(今辽宁沈阳)以及“关外三陵”修建了边墙、柳条边。清康熙年间,为了平定准噶尔部叛乱,于河西走廊西端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的北疆地区,沿交通要道修建了列隧,此后又在原有长城的基础上进行了增筑和调整。随着贯通天山南北、连接新疆与内地交通网络的建成,清代长城作为对交通安全的重要保障而不断被拓展。

长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边境地区构筑的大型连续的线形防御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防御工程。长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绵延不绝、高大厚实的城墙和坚固的关堡,构成了难以逾越的防御屏障,达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以少量兵力抵御、延缓大规模入侵的效果;烽燧则是快速传达敌情,确保后续兵力准确调配的重要设施。山谷之间的关隘,还兼有通商和海关的功能,以促进和平时期国际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编辑部:您前面提到齐国修筑了山地长城和济水岸防长城,但大家一般只讲齐山地长城,那么济水岸防长城又是怎样的防御工程呢?

王永波:齐长城是世界上现存修筑年代最早、使用年代最长、遗迹保存状况较好的古代长城。在《清华简·系年》整理出版之前,人们只知道西起济水东岸,横亘鲁中南山地,东至黄海的齐国山地长城。《清华简·系年》的问世,让世人第一次知晓,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曾经有过两条长城,分别为齐山地长城和济水岸防长城。

公元前441年,晋、越同时出兵伐齐,简文没有交代两国的具体进军路线。据晋、越两国的地理位置,以及齐人“始为长城于济,自南山属之北海”的现象推测,晋军的进击路线当与前485年吴国伐齐,晋国趁火打劫攻取“犁、辕、高唐”的路线近似。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教训,加上济水在大旱之年和冬季封冻季节难以发挥天险的作用,齐国不得已才在山地长城之外加筑“济水岸防长城”。

时隔11年,至齐宣公二十六年,晋国再次联合越国、宋国伐齐,晋国攻击“长城句俞之门”。简文明确说“长城句俞之门”,则此门应属于齐国新筑“济水岸防长城”,或山地长城东段的某一位置。越、宋两国败齐师于襄坪,具体位置亦不清楚。根据越国当时的霸主地位推测,宋越合兵,应以宋军靠拢越军为是,最佳地点是在越军北上的沂沭河谷集结,然后合兵进击。

很明显,《清华简·系年》“齐人始为长城于济,自南山属之北海”与齐国南部的“山地长城”地理位置有别、始筑时间有差、防御对象不同,是线形走向迥异的“全新”构筑物。尽管两者都始于齐国西南境的济水东岸,山地长城却沿齐国西南部山地一路向东,进入崇山峻岭,至于黄海,以晋、鲁、莒为主要防御目标。齐宣公十五年(前441年)沿济水所筑长城,虽然也是以齐西南边境“南山”的济水东岸为起点,却是一路向东北,沿济水东岸至于渤海。修筑的是“济水岸防长城”,以魏、韩、赵为主要防御目标。与山地长城以“人字形”布局,连结三面环海的岸线,共同构成了中国乃至世界史上独一无二的、完整闭合的军事防御体系。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今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导致“黄河夺济”。古济水沿线因黄河泛滥,淤积较深,目前还没有发现确定的属于济水岸防长城的遗迹。据传,在茌平、东阿等地发现部分南北向的土垄,其性质还有待进一步调查。

编辑部:国家非常重视长城的保护工作,也陆续开展过关于长城的资源调查,请问山东省关于齐长城资源调查的情况如何?

王永波:齐长城资源调查工作筹备期间,乃至于田野调查工作结束时,《清华简·系年》的整理成果尚未发表,齐长城资源调查的对象只限于齐山地长城。另外,目前尚未发现济水岸防长城遗迹,所以,为方便交流沟通,后面我们谈到的“齐长城”,均指代齐山地长城。

齐长城的野外调查工作始于1952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路大荒、王献唐对长清、博山、临朐、沂水等地齐长城进行了实地调查。在此基础上,王献唐于1955年著《山东周代的齐国长城》。1954年,山东省博物馆对齐长城部分区段进行了调查。此后,山东省博物馆对齐山地长城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实地考察,而以1997年10月路宗元等人的调查最为全面。

2006年,国家文物局根据国务院批准的《长城保护工程(2005-2014年)总体工作方案》启动了“长城资源调查”项目,山东省有关方面积极响应国家文物局的号召,参与了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于2008年设立了由山东省文物局和齐长城沿线各市文物局分管负责人组成的齐长城资源调查领导小组、项目办和野外调查队,完成了《山东省齐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方案》的编制、报审工作,确定了山东齐长城资源调查工作目标、范围、内容、方法和步骤,组织了全省的“齐长城资源调查培训班”,并于当年正式启动了齐长城野外资源调查工作。调查队员冒酷暑、顶严寒,徒步穿行在崇山峻岭之间,历时三年,于2010年夏季基本完成了野外调查测绘工作。

编辑部:基于齐长城的资源调查,请问在齐长城遗存方面取得了哪些调查成果?

王永波:齐长城资源调查在以往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齐长城资源的分布、结构特征、走向、长度、保存现状、修建年代等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信息采集,基本摸清了齐长城资源的家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对齐长城进行的有计划、有方案,最科学、最全面、最详尽的实地调查,为长城的科学保护、有序管理提供了详实的科学依据,也为《齐长城志》的编修提供了准确、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齐长城是由墙体、堑壕、山险和关隘、烽燧、城堡、兵营等共同组成的大型军事防御体系,而以绵延不断的连续城墙为主体。其构筑特点是采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险为塞的构筑方式:缓坡平地夯土构筑、山间谷地泥石混筑(含石包土墙)、山坡峰上石块干砌,并充分利用难以攀缘的陡峭绝壁——山险,作为长城的有机组成部分,将济水(今黄河)、泰沂山系、黄海横向连结成一道坚固的军事屏障。

调查确认齐长城墙体总长625374.40米,明确了不同类型墙体长度,及其保存状态,纠正了临朐境内有“四条”齐长城复线的错误认识,确认其中一条,排除了其余三条。确认章丘段“长城岭”齐长城在清咸丰年间大部经过重修。其基本结构为:保留齐长城基础部分,对其上部进行改建。该段齐长城原有宽度多在5.7米至8.5米;重修墙体宽度比齐长城窄很多,一般在1.6米至2.54米,上部加筑女墙和垛口,以锦阳关段长城最为清晰。

确认关隘8处,新发现烽燧8处、石砌寨堡27处、周代遗址8处、墙内陶片标本3例、木炭标本1例;确认碑刻11通。调查测绘长城沿线山顶寨堡27处,这些寨堡有石块砌筑的围墙和寨门,有的还保存有石砌房屋,其年代及与长城的关系有待更深入的研究,部分可能与长城守卫防御有关,多数可能属于秦汉以降、不同历史时期的后期寨堡。

编辑部:历史上,齐长城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具有怎样的战略意义?

王永波: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战争是流血的政治”,也是解决政治问题的最终手段。作为一种空前的大型线形防御体系,齐长城的修筑开中国乃至全世界长城修筑的先河,为东周列国长城和秦长城的修筑起到了先导和范本的作用,更为春秋首霸齐桓公的南征北战解除了后顾之忧,同时也为管子的“官山海”提供了非常完整的边境口岸,为各国通商、提高齐国税收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维护齐国在列国中的强势地位、保持齐国的政治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齐长城建立以来至齐国灭亡的四百多年中,齐国与周边国家发生了难以计数的不同规模的战争,除齐晋鞍之战、平阴之战等少数战役曾攻破齐长城防线外,大多数与齐长城相关的战役都发生在齐长城以南和济水以西,也就是齐国南境要塞之外的地区。

概而言之,齐长城在齐国的政治、军事、经济乃至文化生活中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秦汉以降,齐长城虽然不再作为国家之间的设防重点,但由于其地处鲁中南群山分水岭之上,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沿线险要地段,始终是各州府郡县设防的重要关隘。直到解放战争时期,齐长城的某些区段,仍是战争双方攻防的必争之地,发挥着其独特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功能。齐长城的主要关隘,如博山段长城和临朐穆陵关、章丘长城岭(锦阳关)、莱芜青石关等,仍作为当地驻军维护地方安全和民众自保重要据点。随着战争方式的转变,齐长城在军事上的作用逐渐消失。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保护、传承、利用好这一伟大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丰富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时代意义。

编辑部:请您谈一下山东省在齐长城的保护管理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王永波:齐长城的保护工作起步较晚。明清、民国时期的地方志大多在《山川》卷介绍齐长城,很少将之列为古迹。

1956年7月,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根据国务院《关于在农业生产建设中保护文物的通知》,由山东省文化局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力量,对历史和革命文物遗迹进行普查,提出全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目录,经省人民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批准公布了1629处文物保护单位目录,首次将齐长城列入文物古迹。1972年10月至11月又进行一次复核,调整为146处,由山东省革命委员会于1977年12月23日重新公布,将穆陵关齐长城遗址列入其中。随后拨专款,在穆陵关东侧建立“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齐长城遗址”保护标志碑。同时保护的还有明嘉靖年间《增穆陵》碑,以及清道光年间商旅整修穆陵关道路的《永垂奕世》碑。此后,山东多个市县将境内的齐长城公布为相应的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长城,包括齐长城在内的列国长城、秦长城、汉长城和明长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齐长城遗址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后,齐长城的保护工作步入正轨,2003年6月,山东省文化厅联合相关厅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齐长城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2004年4月,济南召开“齐长城保护规划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国家文物局《长城保护工程》方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根据国家文物局、山东省文化厅的部署,编制了《山东齐长城遗址研究与保护工作方案》,经省文化厅审核上报国家文物局。2006年6月15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保护利用齐长城人文自然风景带的通知》。2006年10月,温家宝总理以国务院第476号令公布《长城保护条例》。2007年2月,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联合在北京召开“全国长城资源调查工作会议”。2007年2月,根据山东省文化厅安排,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山东省国土测绘院共同修订了《山东省齐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方案》;同年4月16日,山东省文化厅在济南召开“齐长城保护工作座谈会”,决定成立齐长城保护利用工程工作领导小组。2008年,山东成立了齐长城资源调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项目组)以及齐长城资源调查工作队,并于2010年完成了齐长城资源调查的野外工作。

齐长城资源调查野外工作尚未结束,山东省文物局便于2009年11月16日下发《关于下达齐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及保护工程方案编制任务委托书的通知》,委托山东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2017年升格为山东省古建筑保护研究院)承担齐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及相关保护工程方案的编制任务。2010年3月19日,山东省文物局召开齐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和保护工程方案编制工作协调会,布置“十二五”期间齐长城保护工程总体工作计划编制工作,协调“齐长城资源调查办公室”与山东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之间的调查资料移交事宜。此后,山东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先后完成了《山东省齐长城遗址保护规划》《齐长城人文自然风景带建设规划》《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保护规划》等3个规划,以及《长清长城起点至陡岭子段维修保护方案》等19个维修方案的编制工作,其中26段(国家文物局公布的认定段落)的维修施工已经完成,取得了齐长城保护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部:现在提倡建设国家文化公园,齐长城也被列入山东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请问省内出台了哪些政策或采取了哪些有力措施?

王永波:按照国家建设方案要求,山东省成立了省级层面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印发了《山东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全力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高标准完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保护规划》,建立了山东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项目库,策划包装了青石关景区、大峰山齐长城景区、一线五村、淄博市红叶柿岩等一批文旅产业项目。

编辑部:您个人对于齐长城的保护和开发,或者说对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否有一些前瞻性的设想?

王永波:对齐长城进行保护、利用和建设国家文化公园,首先要推进齐长城相关研究工作。一是齐长城文化系统研究,进一步揭示齐长城遗址的文化内涵和价值,阐明其对齐、鲁乃至古代中国政治、文化、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二是长城本体保护技术研究,提高齐长城遗址保护的科技水平,重点研究土遗址加固技术,特别是植被覆盖保护技术、传统保护材料及工艺、新型保护材料及工艺等,为齐长城遗址本体保护修缮提供路径选择和技术支撑;三是考古研究,开展齐长城土墙段遗址的位置、规模及形制研究,地表消失或不可识别段的齐长城规模、形制以及地下埋藏情况研究,齐长城起点、终点的位置及形制研究,齐长城主线、支线、复线墙体的构造关系及年代顺序研究等,为齐长城遗址保护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