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 李思雨 李承鸿
2021 年,各大卫视相继推出各具风格的春节联欢晚会,与央视春晚一起为全国观众献上一场盛宴。在众多晚会中,河南卫视凭借极具特色的“中国风”节目,荣登微博综艺榜晚会栏目类第一。《唐宫夜宴》《天地之中》《白衣执甲》等节目也相继引发网友的讨论热潮。其中,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凭借小成本、精细化的制作成功“出圈”,节目创作和表演过程中的各种巧思成为媒体和大众的关注热点。晚会播出后,《唐宫夜宴》热度持续发酵,节目视频被《人民日报》等多家权威媒体转发,引发全网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改编自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参赛作品《唐俑》的《唐宫夜宴》,以舞蹈的形式将“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的画面展现在大众眼前,在短短五分钟内让观众梦回大唐。节目对“中国风”的创新表达广受褒赞,取得巨大成功。
《唐宫夜宴》内容张力充足,讲述了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一个夜晚,女乐官们受宫中传召,准备前去为皇帝伴宴的故事。女乐官们身着连体棉服,口中含着医用棉球,活灵活现地复刻出一张张“满月脸”,配合眼角两道月牙形的妆容,再现唐朝女性的“斜红妆”。婀娜的她们用五个段落情节还原了当时的赴宴场景,时而低声密语,时而颔首架肘,碎步行进过程中互相推挤,身姿犹如“多米诺骨牌效应”般柔软连绵。路过一汪湖水时,她们整理姿容;唐宫号角吹响时,她们收起少女神气走进宫墙,开始夜宴上的乐舞演出;宴中吹笛独舞时,她们的音乐和舞蹈流露出淡淡的思乡情。女乐官们憨态可掬,既有盛世应有的雍容气度,也有少女情态合该的俏皮可爱。
除却节目充足的内容力,新技术的更迭升级也为节目场景的传统美学风范带来新形态。在原节目的内容基础上,依照“融媒体”中“融”的思想,主创们对节目进行了电视化表达的二次包装,利用抠像、三维、5G、AR 等技术赋予节目科技感,让来自全国八家博物馆的国宝与乐俑们一同亮相。“妇好鸮尊”“莲鹤方壶”以及中国最早的乐器实物“贾湖骨笛”巧妙地与乐官们一同出现,当她们莲步穿行时,舞台背景又依次出现了《簪花仕女图》《捣练图》《千里江山图》等中国古代名画,乐官们穿梭在国风韵味十足的画作中,一颦一笑都更添趣味。新技术不仅让国宝“活”了起来,也使故事更加鲜活。节目视象贴合逼真,实现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的结合,成功将博物馆带进演播厅,让观众在沉浸于奇幻效果的同时感受到创作者满心的诚意。
新颖的表达方式和真挚的情感是创作优秀文艺作品的关键。内容作为“里子”,电视化技术作为“面子”,里子和面子都有,节目才能真正抓住观众的心。
晚会总是会如期出现在各个节日庆典时刻,形式五花八门,内容多种多样。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流量明星成为晚会舞台上的常客。尤其在各平台激烈争取顶流的情况下,晚会中的明星数量几乎成为晚会能否取得足够关注度的关键。但是,带着流量标签的明星致使舞台内容出现同质化,倘若陷入假唱风波也对晚会有着消极影响。在这样浮躁的环境下,“中国风”节目脱颖而出,为晚会的口碑和人气助力,成为晚会能否成功的突破口。
“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表现在美学境界上”,在影视艺术发展史上,传统美学精神自然融入电视文艺美学,节目的创作规律也有美学表现。一个节目能否成功与节目中美的表现密切相关,“中国风”节目之所以渐渐成为晚会的“出圈”神器,就在于这类节目对文艺美学的强调,追求用美学境界成就节目质量。
早期的电视文艺节目,一方面在镜头画面、艺术语言、结构节奏、审美情趣等艺术表现形式上对美进行探索,另一方面在审美、宣传、娱乐等功能上对美进行强调。比如《望长城》《最后的山神》《远在北京的家》等纪录片通过赏心悦目的镜头画面、张弛有致的叙事节奏、匠心独运的艺术结构来讲述故事,实现审美性、艺术性、真实性的三合一。
《唐宫夜宴》也坚持在表现形式和功能上的探索和追求,坚守传统美学立场。节目的舞台场景充盈着古典意象元素,使观众置身在特定时期的文化框架内,在观看中塑造“文化共同体”。同时,节目创造出“境生象外”的美感,与文物活化结合,以器弘文。除此之外,同类的非晚会节目,如《经典永流传》《诗意中国》等也都做到了对美学的坚守,最终赢得了较好的口碑和人气。
对于电视艺术而言,电视节目产品的接受与消费大多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接受与消费。在社会环境的变化过程中,电视文艺节目早已摆脱诞生之初的说教性语态,弥补了发展期娱乐浪潮裹挟下主体性缺失的问题,形成如今多元的语态和形式,“中国风”的表现形式也展现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新国风”面貌。同时,由于传统美学精神与文化类节目的艺术品格、文化立场天然相适,节目对于塑造文化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有着极大的影响,文化自信的环境又反哺艺术工作者,为其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
近些年,文艺工作者和媒体对回归传统文化进行大力宣传,为唤醒群体的文化记忆与文化认同进行铺垫,让观众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珍惜并乐于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灿烂瑰宝。一系列“出圈”的“中国风”作品,正是诞生于这样的文化自信环境。
电视并非“窄众艺术”,其所面向的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节目只有具备优质的内容才能够真正得到观众的认可。只有久经岁月洗礼仍不败才能成为经典,最终获得观众的喜爱与认可。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我们看惯了头部卫视的娱乐综艺,明星搞怪和顶流魅力霸占荧幕,但当这些内容密集地出现在观众眼前时,便会打破观众的审美期待。流量终是浮云,唯有经典才能俘获人心。
万物都会经历物极必反后打破重来的历程,之前的晚会节目制作舍弃了老面孔节目,渐渐与年轻人的“口味”接轨。但在“疏于内容、急于流量”的创作思想下堆砌的晚会,就如粉丝渐渐撑不起票房一样,脱离人民群众的弊端再次暴露。在“审丑”厌倦后,真善美的节目总会“出圈”。
反观“中国风”节目,通过升华宁静、美善的宗旨,尤为凸显传统美学精神的道德理性,润物无声地给予观众培根铸魂的美育效能。不迎合、不媚俗,用心把节目做到人民群众心坎上,将“中国风”放大并融入到百姓的审美期待中。
如果说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濒临出局的晚会,那么与此同时,传统文化也以晚会为契机,探索着它与这个时代结合的新路径、新方式。
支撑起晚会“中国风”内容创作的是丰富且多元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加入为晚会创造了新的竞争优势,而晚会由此收获的高关注度又能转化为传统文化生长所需的养分。
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大众和小众的双重属性。一方面,作为中华文明演化而汇聚成的产物,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各种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皆由中华儿女创造,亦由所有中华儿女共享;另一方面,在流行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挤压下,中国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流动性和使用率都大幅降低,常常被陈列在博物馆、典籍里,仅为少数人所欣赏和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存在感和话语权都日渐降低,然而只有让传统文化回归大众视野,才能使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最大化,创造出传承发展的无限动力和可能。
在传统文化的活化过程中,宣传是必行之举。例如,王珮瑜对京剧、郭德纲对相声都进行了不遗余力的宣传,从而使这两种传统艺术形式被更多人接受和欣赏。近年来出现的《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登场了!敦煌》等综艺节目更是通过立体化的展示加深了观众对某一类传统文化的了解。
相比于综艺对传统文化“点”状的挖掘和呈现,晚会则由“点”及“面”,通过与传统文化全方位结合的形式,以实现对其进行宣传的目的。首先,传统艺术的优秀作品越来越频繁地登上晚会的舞台,对该艺术形式进行了生动、有效的宣传。其次,晚会的舞台设计更多地加入中国元素和美学思想,对大众审美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晚会已经成为庆祝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的重要方式。晚会在留住节日的仪式感之余,也对融进晚会各个环节的民俗活动进行了很好的传播。
晚会在为传统文化提供一个与时代结合的平台的同时,也使其更加贴合观众的审美习惯。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历史、地域、政治等因素息息相关,由此产生的欣赏门槛使其与大众之间的距离逐渐扩大。在晚会“合家欢”氛围的加持下,这种疏离感被大大减弱,传统文化引发的文化共情、价值共情被无限放大,进而拉近了传统文化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同时,晚会还可以通过主持词、屏幕背景等方式对节目所呈现的传统文化进行相关背景信息的补充,由此提高节目的接受度和普及性,使传统文化可以触及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创新是传统文化发展的永恒命题,如若传统文化固步自封,最终只能变成仅供凭吊的遗产。晚会在成为传统文化宣传阵地的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契机,并为创新的形式提供了等待市场检验的平台。
对于成熟的节目来说,晚会不仅能通过绚丽的灯光舞美设计和舞台布置对原作品进行视觉包装,使节目更具视觉冲击感,而且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原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在更加契合晚会主题的同时丰富节目内涵。《唐宫夜宴》改编自舞蹈作品《唐俑》,该节目将故事发生地从梨园改为博物馆,不仅容纳进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也带给观众“博物馆奇妙夜”般的新鲜感受。而登上2020 年央视春晚舞台的《晨光曲》则脱胎自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选段《渔光曲》,在保留原作品中老上海风情的前提下,《晨光曲》还通过布景和灯光强化了原本暗藏的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使其更直观地表现出来,成为作品的主旋律。
对于传统文化元素来说,晚会将其与各类不同的文化置于同一平台,促进了融合创新。在2020 年央视七夕晚会上,无论是国乐演奏碰撞潮流说唱的《醉良辰》,还是融戏腔、流行、说唱多重唱法于一体的《唐人恋曲》,抑或是由虚拟偶像“小夕”跨界合作德云社演员带来的相声《一起过七夕》,各种创新的节目都为观众带来了新奇的体验。此外,晚会也是检验传统文化与其他元素融合可行性的有效途径,根据晚会所带来的市场反馈信息,新形式可以被不断打磨和完善,进而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唐宫夜宴》是晚会与传统文化双向选择、互促互进的一个缩影,其所收获的高口碑和高关注度都彰显了这一模式存在的价值。未来,晚会之于传统文化的平台作用将更加凸显,而传统文化之于晚会的意义也有望实现由节目形式到核心内容的升级。晚会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尚处于探索阶段,未来可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