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 胥 迪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资源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厚的精神营养。1921 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掀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百年来,党带领全国人民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2021 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在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为党史研究、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形式,也为革命老区的振兴提供了宝贵的机遇。依托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文化旅游开发,是革命老区依托自身优势实现振兴的重要抓手,亦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大有裨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红色文化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无数中国人进行革命斗争的伟大民族精神,记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谋求解放的峥嵘岁月。革命老区作为红色文化的发源地,拥有大量红色遗址遗迹,可依托红色文化资源的先天优势推动革命老区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依托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旅游,应当明确红色旅游的根本内涵。姚素英在《关于红色旅游的探讨》一文中提出:“红色旅游是以革命纪念地、革命精神为主题,通过目的地风景和人文历史来吸引游客旅游的一种方式。”革命遗址或革命遗迹不像故宫、长城等古遗址一般气势恢宏、规模庞大,其多以伟人故居、战士遗物、烈士纪念碑等为代表。因此,其动人之处不在于对游客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而在于以红色资源背后的动人故事和伟大精神触动广大游客的内心。从这一角度来看,红色旅游的核心价值在于红色文化。因此,把握红色文化内涵,推动红色文化建设是实现红色旅游发展的应有之义。坚定文化自信,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才是红色旅游不断发展的现实基础,也是革命老区依托红色资源实现乡村振兴的底层保障。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旅游,根据目的不同,可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个方面进行思考,从而推动红色旅游建设。但无论哪种思路,文化均是其发展的根本内核。
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其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不以获取经济收益为导向。我国诸多革命老区依托革命史实、党史资料等建设博物馆、纪念馆,并向公众免费开放参观,这是当下我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中较为普遍的一个思路,也是红色旅游景点中占比较高的一种形式。例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莱芜战役纪念馆等均采用此种方式实现对革命文物的开发利用,通过与学校合作和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参观,将课堂搬进纪念展馆,以革命史料的展示和讲解为主要形式,发挥革命文物及革命资料的展示、传播、教育功能。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是“十四五”规划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为实现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供给,营造质量更高的红色旅游观光氛围,文化产业当扮演重要角色。例如,江西革命老区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对革命文物等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模式。此外,还有瑞金、井冈山革命旧址与红色精品景区建设相结合的模式;赣州的宁都革命旧址与特色乡镇建设相结合的模式;抚州的金溪革命旧址与休闲农业旅游相结合的模式;吉安青原革命旧址与传统保护村落结合的模式。将红色资源与当地的优势资源相结合,因地制宜发展红色旅游,避免了同质化的发展路径,形成了特色的红色旅游品牌,也为当地带来了较为可观的收益。
国家文物局分别于2019 年和2020 年公布了两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协作机制等措施不断提升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水平,以便更好地发挥革命文物在传承红色基因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当下,我国革命老区大多呈现“大集中、小分散”的发展格局,主要表现为革命老区尚可以通过集中连片的发展思路进行开发利用。但具体到各地市,其红色文化资源多以点状分布,为其开发利用带来了诸多困扰。依托博物馆、纪念馆打造精品旅游路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具体表现为,通过建设博物馆、纪念馆,将该地域的革命文物资源进行集中展示,并依托该博物馆、纪念馆打造游客服务中心,将之作为游客红色旅游的节点。在了解地区红色文物资源分布和红色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打造红色旅游线路引导游客参观游览红色景区,不仅加深了游客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也有效地将各分散资源“连珠成串”,是解决革命遗址资源分散的一种有效思路。
纵观当下的红色旅游不难发现,同质化建设是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难题。红色文化的展示内容单调、方法单一,纪念品缺乏实用性和美观度,没有足够的吸引力,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与此同时,红色教育流于形式也成为当下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个通病。如何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条适合革命老区的特色化发展之路,以品牌化、精品化引领红色旅游建设,是当下诸多革命老区面临的一大难题。
当前,除了以井冈山、延安等为代表的红色景区的品牌影响力较强外,大部分革命老区尚未形成独特的红色旅游品牌。究其原因,既是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认识不足,也是对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充分。红色旅游的精髓在于以旅游为载体传递红色基因,给予广大游客以良好的精神营养,其优势在于对革命史实、模范人物的良好叙事。依托革命文物、自然景观等实现红色文化传播,有效地与大众生活相契合。但当下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浮于表面,文化内涵挖掘不充分,大多数革命文物的展示与传播让诸多游客产生了“距离感”,无法契合当代受众的需求,尤其是年轻群体的心灵需求。此种现象也导致了诸多革命老区难以塑造红色旅游品牌的发展困境。
随着游客呈现年轻化、个性化的特点,单一的参观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其多样化需求,游客逐渐追求“游、购、娱”一体化,红色旅游也不例外。尤其对年轻群体而言,能否带来多元化的旅游体验是吸引其前往参观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下,大多红色景区旅游配套项目保障不扎实,尚处于开发利用的初级阶段,存在“游而不能吃、游而不能购”的现象,不仅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限制了红色旅游地多元经济效益的获取。
从全国范围来看,红色旅游形式丰富,种类多样。在众多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想要实现突围,就一定要形成红色旅游地独特的文化品牌,依托旅游地的资源特色,将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地的产业竞争优势,而不是搞千篇一律的图文展示与文字解说。不断提炼红色文化内核,最大限度地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在开发过程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依托红色旅游精品,改善旅游地的景观,形成餐饮、住宿、研学等多业态并存的发展格局,不断强化红色旅游的辐射带动作用。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数据,2020 年我国红色旅游出游人数超过1亿人次,整个“十三五”期间,红色旅游出游人数保持稳定增长,在国内旅游市场中维持在11%以上的市场份额。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同文化产品及其服务的优质供给不足的矛盾,一直是文旅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不断推动红色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实现革命老区从第一、第二产业不断向第三产业迈进,推动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应有之义。例如,江西省举办的“永恒记忆 不朽丰碑——红色文化创意产品展”展出百余件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文创产品,产品设计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且创意十足,设计新颖,彰显时代审美理念。因此,依托红色文化,以创意为核心,以创意延展产业价值链,是实现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
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依靠网络“火”起来的景点数不胜数。例如,网红“拉面哥”以一己之力带火整个村庄,当地村委带头修路、绿化。在文化旅游产品井喷式增长的今天,红色旅游景点也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宣传平台,将独特的红色文化以更新颖且符合受众群体接受习惯的方式宣传出去,达到更好的推广效果,让红色旅游也跟上“潮流”。
红色文化旅游的开发没有特定模式,因地制宜,不断探索红色旅游的新模式,是推动红色文化资源有效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招。例如,山东枣庄将台儿庄抗日战役纪念馆与台儿庄古城相结合,红色文化与古城文化相呼应,以夜经济发展为特色标识,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发展路径;在江西抚州,金溪革命旧址与休闲农业旅游相结合,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
无论是何种开发模式,只要将红色基因保护好、传承好,就达到了红色旅游开发的根本目标。唯有不断探索创新,才能推动红色旅游“青春永驻”,保持其不朽的生命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