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 杨新寿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伫立在山东大地上的古建筑,承载了齐鲁文化众多的历史信息,在齐鲁文化的融合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山东古建筑资源丰富,几乎涵盖了古建筑的全部类型,包括古代城市及城防建筑、衙署府邸、祠庙祭祀建筑、宗教建筑、民居庄园、陵墓、古典园林、楼阁阙坊、桥梁水利建筑,以及学校、书院、会馆等其他建筑。这些古建筑,既有久远的历史,也有丰富的价值,其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其所展现的外观、构造等形态,都值得人们去探索和求知。因此,梳理山东古建筑资源概况,对于推进山东省文物保护工作和增强人们对于古建筑的了解具有重要意义。
近几十年的考古成果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山东就出现了城市。目前已发现的大汶口文化城址有4 座,分别发现于章丘焦家遗址、五莲丹土遗址、滕州西康留遗址和岗上遗址。其中,焦家遗址发现的大汶口文化中期城址,面积近15 万平方米,是目前山东地区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古城址,也是迄今为止黄河流域发现的最早的古城址之一,2017 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山东龙山文化遗址中,各地市均有城址被发现,较著名的有阳谷景阳冈龙山城、章丘城子崖龙山城等。
夏商周三代,山东古国林立,大小诸侯国各自建立了坚固的城池,现存齐故城、鲁故城遗址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秦汉以降,直至清朝,各地按建置建立城池,成为某一行政区域的政治中心。较典型的有章丘汉东平陵城、惠民宋棣州城、冠县辽代萧城等。
目前,山东省已被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有曲阜、济南、青岛等10 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烟台、潍坊、临沂、济宁、临清等35 座。这些城市基本延续了从始建到现在的发展史,经历了近现代城市大发展的过程,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古代伴随着国家的出现,战争在所难免,用于军事目的的城防建筑应运而生。齐长城和海防是山东省历史上最重要的军事城防建筑。
齐长城横贯鲁中丘陵山脊,西起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铺,东经泰安、淄博、潍坊、临沂、日照,至青岛西海岸新区小珠山东北于家村入海,全长约641.32 公里,修筑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修建最早的长城。齐长城全段分段建成,不在同一时期。泰山以西为最早修建,主要是防御齐国西境的诸侯国;泰山至穆陵关段,为早期防御鲁国而建;穆陵关至海滨,建于楚国灭莒国后,为防御楚国进攻而建。齐长城本体由石墙、土墙、山险、壕堑、烽火台、寨堡、关隘等构成。
古代在齐长城发生并见诸典记载的战事有齐晋平阴之战、齐鲁夹谷会盟、齐吴艾陵之战以及齐国内讧的癝秋之战。近代在齐长城发生的两场战役是1942 年8 月20 日国民党鲁苏战区五十一军对日军发动的唐王山战役和1943 年2 月17 日发动的城顶山战役,两场战役均重创日军,取得胜利。
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为了抵御防倭寇入侵,明朝初年,在元代海防的基础上沿海岸修筑卫城和所城有181 座,堡、寨、墩等1622 处。山东沿海有11 卫、6 所,地处海滨关键位置,具有重要的海防战略地位,是明代海防军队驻扎、保卫海疆最主要的军事据点,著名的有威海卫、登州卫、奇山所、雄崖所等。现存蓬莱水城、烟台奇山所等卫所海防建筑遗存,是研究明清时期山东海防的重要实物资料。
山东历史上各州、府、县根据级别设置衙门,除此之外,还设有总督运河事务的济宁运河河道总署、临清钞关、威海北洋水师提督署等国家级衙门。随着历史的变迁,多数衙门已被拆除,有的仅存少数建筑或基址。如曲阜、无棣县衙仅存二堂,济南山东巡抚衙门仅存大堂。济宁运河河道总署原建筑已不存在,仅存遗址,临清钞关仅存数座原始建筑。威海北洋水师提督署建筑群是山东省目前保存较好的衙署建筑群。近几年,有的县市修复的县衙,其建筑规制较传统县衙普遍提高,已无文物价值。
山东历史上才俊辈出,出现了大量的贵族和品官府邸,典型的府邸建筑有曲阜孔府和邹城孟府。孔府署第结合,建筑形制奠基于北宋,形成于元明,到清代进一步完善并成为定式。
孔府位于曲阜城内,与孔庙相邻,坐北朝南,主体建筑位于中轴线上,东西按左中右三路布置,前后九进院。中路前部四进院布置大堂、二堂、三堂,是衍圣公署理政务、接待官员的场所,内宅门以后各院是衍圣公家人生活起居的空间,外人不得进入。东路称东学,前部九如堂,是接待皇帝的场所。其后报本堂奉祀衍圣公高曾祖五代,沐恩堂是供奉清代乾隆帝女儿第七十二代衍圣公之妻于氏的专祠。沐恩堂之后一贯堂是衍圣公胞弟、袭风翰林院五经博士的宅第。西路称西学,前后五进院落,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内书房等建筑,是衍圣公幼年读书、燕居吟咏、学诗习礼的处所。
祠庙祭祀建筑大致分为皇家官署祭祀和民间祭祀两大类。
山东现存的皇家祭祀建筑有泰山岱庙、沂山东镇庙、莱州东海神庙,以及曲阜孔庙、邹城孟庙等儒家圣贤庙宇。
岱庙主祀东岳泰山之神,位于泰安市泰山脚下,是古代帝王在泰山祭告天地、举行封禅大典的场所。据碑刻记载,岱庙始建于秦代,唐代已颇具规模。宋代封禅由敬天转为祭神,岱庙被大规模扩建,奠定了现在的规模。
岱庙坐北朝南,仿帝王宫殿制度,外缭城垣,内列建筑。主体建筑天贶殿面阔九间,进深4 间,重檐庑殿顶,黄琉璃瓦屋面,与曲阜孔庙大成殿、北京故宫太和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式建筑”。天贶殿起于重台之上,石雕栏杆环绕周围,殿内正中神龛供奉东岳大帝,北墙、东西山墙绘大型壁画《起跸回銮图》,描绘泰山神出巡和凯旋的场面,气势恢宏,蔚为壮观,是中国传统壁画中的艺术精品。
以曲阜孔庙为代表的儒家圣贤庙宇遍布山东鲁南、鲁西南地区,除至圣孔庙、亚圣孟庙、复圣颜庙、宗圣曾庙规制完整,规模较大外,其余孔门弟子庙宇如仲子庙、冉仲弓祠等庙宇规模一般,规制大同小异,形成以济宁地区为中心的儒家文化庙宇群,明清之际,按国家规定每年都有朝廷官员前往祭祀。
另外,省内各府、县驻地都模仿孔庙规制建有相应规格的文庙,较典型的有济南府学文庙、巨野文庙、乐陵文庙等。
山东民间信奉的神祗繁多,主要有三皇五帝、历代圣贤、土地、财神、龙王、玄帝、关圣帝君、文昌帝君、天后、八仙、城隍等。供奉这些神祗的庙宇形制规模有大有小,各不相同,代表建筑有泰山玉皇庙、肥城泰山显灵宫、微山伏羲庙、曲阜周公庙、博山颜文姜祠、高密郑玄祠、广饶关帝庙、汶上分水龙王庙、潍县城隍庙、青岛天后宫等。其中,广饶关帝庙大殿建于金代,是省内现存年代最早的木构建筑。
另外,在淄博、济南、济宁等地现存的古村落中,村口或村内城台建筑里供奉的神祗多为玄帝、关圣帝君和文昌帝君。
山东现存较早的祠堂建筑是长清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和嘉祥武氏墓石祠,建于东汉。郭氏墓石祠是目前国内现存最早的石构建筑。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对先祖的祭祀。作为家族祭祀祖先、处理家族事务的场所,每个大的姓氏都建有祠堂,有些大家族除宗祠外还建有支祠。明清时期,山东地方经济发展,涌现了众多世家望族,这些望族都建有规模大、规制高的祠堂。现存祠堂较典型的有桓台新城王氏家族的忠勤祠、枣庄薛城牛山孙氏宗祠、济南章丘博平刘氏祠堂、郓城彭李家祠等。总体而言,由于历史原因,山东东部发达地区的古代家祠保存不多,济南、菏泽、枣庄、济宁等地现存祠堂建筑较多,类型也比较丰富。
山东是道教全真教的发源地,道教宫观散见于各地,较典型的有泰山碧霞祠、王母池,崂山太清宫、济南华阳宫、蓬莱阁道教建筑群、章丘常道观等。
崂山太清宫位于崂山南麓老君峰下,又名“下清宫”,当地人也称“下宫”,创建于西汉。宋庆元至金大安年间,长春真人丘处机由昆嵛山来此讲道说法。元灭金后,成吉思汗非常认可丘处机敬天爱民、清心寡欲的学说,赐虎符,付以玺书,尊其为“大宗师”,令其主管天下道教,太清宫由此声名远播。
济南市章丘区常道观正殿是山东省现存为数不多的明代建筑之一,虽然历经多次修缮,但梁架构架和用材方式仍保留了元代遗风,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其精美的琉璃脊饰和斗栱是研究明代建筑的重要实物。1936年,著名建筑史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赴常道观实地考察,将常道观方圆构图的特色窗子收录在《中国建筑艺术图集》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山东以泰山为中心向外传播,青州等地成为佛教传播的重要区域。随着佛教在山东的传播发展,各地陆续出现了寺院、石窟寺、佛塔等佛教建筑。
山东著名的佛教寺院有济南历城神通寺、长清灵岩寺、千佛山兴国禅寺,以及泰山普照寺、青州隆兴寺、浮来山定林寺、崂山华严寺等。
佛塔是佛教寺院的重要构成要素,按砌筑材料分为石塔、砖塔、铁塔等数种。佛塔除具有储藏舍利的功能外,还具有登高望远、观察敌情、地理标识、提振文风的作用。山东境内现存佛塔文物价值较高的有济南神通寺四门塔、九顶塔、灵岩寺辟支塔,金乡光善寺塔,汶上太子灵宗塔,济宁崇觉寺铁塔,临清永寿寺舍利塔等。
灵岩寺位于泰山北麓,相传东晋高僧竺僧朗在此说法时“猛兽归附,乱石点头”,“灵岩”之名由此而来。灵岩寺经“三建四迁”达到鼎盛,与天台国清寺、江陵玉泉寺、南京栖霞寺同称“四大丛林”。千佛殿是灵岩寺的主要殿堂,现为明代建筑遗存遗构。前檐石柱和柱础雕刻精美,为唐宋遗物。店内供奉的40 尊宋代明代彩绘罗汉塑像,形态逼真、技艺精湛,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灵岩寺辟支塔为八角九级楼阁式宋塔,通高54 米,塔基浮雕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门的故事。浮雕构图活泼,刀法娴熟,线条流畅,具有独特的审美韵味。
灵岩寺的鲁班洞、般舟殿遗址,是唐代建筑遗存,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鲁班洞是唐时灵岩寺的山门,其使用年代一直延续到金元时期。般舟殿是唐时灵岩寺主殿,约在宋元时期毁于山洪暴发。现存须弥座殿基和石柱础、石台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石窟寺是借助山崖开凿的重要佛教建筑类型,在山东主要分布在鲁中、鲁南山区和胶东一带,多数开凿于北朝和隋唐时期,宋元以后渐趋衰微。主要石窟寺有青州驼山、云门山石窟,东平白佛山、司里山、洪顶山石窟,济南黄石崖石窟和柳埠千佛崖等。青州驼山石窟开凿于北周至唐代,共计造像638 尊,最大者通高6.5 米,最小者不足30 厘米,造型神态各异,雕造技艺精湛,是山东东部规模最大的石窟造像群。
山东伊斯兰建筑形成于宋元之后,多沿运河分布,这与伊斯兰教民沿运河由北向南经商聚集有关。伊斯兰居住建筑与当地汉族建筑差距不大,庙宇则融合了伊斯兰建筑和汉族建筑的特点,形成独特的建筑类型——清真寺,典型清真寺有济南南大寺、济宁东大寺、临清礼拜寺、青州真教寺等。
南大寺位于济南市市中区泺源街道永长街47号,是我国伊斯兰教早期著名清真寺之一,是济南市最古老、最宏大、最完整的清真寺建筑群。寺院坐西朝东,占地面积约6000 平方米。其始建年代不详,元代迁于今址。明正统、弘治年间先后两次扩建,奠定了基本规模。又经过明嘉靖、万历,清嘉庆、道光、同治以及民国年间多次修缮扩建,造就了今日山东第一清真寺的宏大规模。寺内保留有大量石刻等附属文物,《来复铭》碑以儒诠经,是伊斯兰教哲学与中国传统思想融合的结晶,是中国伊斯兰教重要的文化遗产。
山东在地形上既有平原,也有山地丘陵,民居在建造时多就地取材,导致地域性风格差异明显。鲁中、鲁南山区取山石建房;鲁北、鲁西平原用土坯、青砖建房,或直接用黏土夯筑墙体;鲁东丘陵地区则用砖、石、土坯建造房屋。
民居建筑屋顶有平顶和尖顶之分。平顶建筑屋顶中部呈弧状隆起,便于排水。平原地带用黄土覆顶,麦草泥抹面,每年春季用麦草泥抹一遍,以防雨季漏雨。山区的平顶建筑屋顶用石子白灰覆顶,拍打出浆,干后经久不坏。鲁南、鲁西南地区较高规格的平顶民居建筑屋顶四周砌女儿墙或垛口墙,有的为躲避匪患,把平顶房砌成两层或两层以上的碉楼,坚固耐久。
尖顶民居多为硬山建筑。有小青瓦屋面和草屋面。草屋面以麦草居多,受地域影响,还有茅草、海草和细苇子屋面。不同的屋面材料有不同的施工工艺,胶东海草房在屋面做法上从备料到成活,程序繁多,工艺复杂。
山东民居建筑以坐北朝南为正向,正房一般三至五间,院落以三合、四合为主。一般一户一院,以家族为单位聚族而居,形成胡同,数条胡同连成街巷,街巷相连,构成村落或城区。山东民居建筑由于地域、风俗文化的差异,在建筑风格上差异较大。
明清以来,山东各地的名门望族因家族大、人口多、经济实力雄厚,往往以家族为单位,建有庞大的民居建筑群,称为庄园。具有代表性的有栖霞牟氏庄园、龙口丁氏故居、惠民魏氏庄园、兖州郑氏庄园等。
山东地区古墓葬遗存较多,分无名墓和有名墓两大类。无名墓多为墓群,年代较早,如商周时期的苏埠屯墓群、临淄墓群、六曲山墓群,秦汉时期的银雀山墓群、金雀山墓群、萧王庄墓群等。有名墓主要包括家族墓地、历史名人墓和王陵等,其中有后人附会或传说中的纪念性墓葬,如少昊陵、仓颉墓等。
山东历史上不乏名门望族,其家族墓地规模较大,代表有曲阜孔林、邹城孟子林、东平梁氏墓地等;早期的历史名人墓有微子墓、管仲墓、田单墓、荀子墓等;魏晋以后的名人品官墓有曹植墓、房彦谦墓、张养浩墓等。
王陵是指历史上分封在山东的诸侯王及家族陵寝,较典型的有曲阜九龙山崖墓(西汉鲁国诸王墓)、临淄齐王墓、邹城鲁王陵、济南长清德王陵等。
中国古代园林起源于商周时期帝王以狩猎为主的“苑囿”。魏晋南北朝时期,受玄学影响,人们在以狩猎为主的苑囿开池堆山,广植花木,配以亭台楼阁,山水园林初步形成。唐宋时期,文人画家把诗情画意融入园林意境,园林建设进入成熟期。明清以降,造园活动蓬勃发展,造园艺术、技术日趋精致完善,形成了以北方为代表的皇家园林和以江南为代表的私家园林。山东地理位置介于南北方之间,造园活动受到北方和江南的双重影响,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园林风格既有北方皇家园林的恢宏气势,也有江南私家园林的宁静淡雅。典型代表有济南的趵突泉、大明湖、万竹园,以及曲阜孔府后花园、潍坊十笏园、青州偶园等。
两层以上的建筑称楼阁,有瞭望、观景、储藏等功能。山东楼阁建筑较著名的有烟台蓬莱阁,聊城光岳楼、海源阁,淄博青城文昌阁,济宁声远楼,等等。
光岳楼位于聊城旧城中央,是一座鼓楼。明洪武七年(1374 年),东昌卫为便于远眺料敌、严格更漏报时,以筑城余料建成,又称“余木楼”。鼓楼起于砖砌墩台之上,台高9.38 米,底边长约35 米。台内为十字券拱,四面辟半圆券门。台顶四周环以女墙。楼高四层,一、二、三层面阔、进深各五间,一、二层四周绕以回廊。四层面阔进深均三间,屋顶为歇山十字脊。远观光岳楼,厚重敦实,巍峨壮观,是聊城重要的地标建筑。
海源阁,江南河道总督、著名藏书家杨以增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 年)创建,是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与北京的文渊阁、皇史宬以及宁波的天一阁齐名。
阙即门,画像石中多见,具有标识作用。山东现存实物有平邑功曹阙及皇圣卿阙,以及嘉祥武氏祠门阙,皆为汉代石阙。造型分基座、阙身、阙顶三部分,阙身四面雕刻车骑、人物图案,阙顶周边出檐,檐下雕出斗栱。
坊即牌坊,源于早期的“衡门”和“诽谤木”。我国古代实行“里坊制”,各坊的大门即为牌坊的前身。牌坊在汉代称“阀阅”,唐宋时期称“乌头门”,基本造型是两根柱子之间由横梁拉结,柱间安装门扇。随着历史的发展,牌坊逐步融合了华表、门阙等建筑形式发展成为牌楼。宋代,牌坊成为一种固定的建筑类型,明清时期达到鼎盛被广泛应用,发展成具有表彰功名、标榜道德、标识位置等作用的标志性建筑。山东现存的牌坊有泰山岱宗坊、蓬莱戚家牌坊、桓台新城四世宫保坊、单县百狮坊和百寿坊、安丘庵上石坊等。
桥,联通两岸,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山东大地河流密布,建有许许多多的桥梁。山东古桥多为石桥,有平桥和拱桥两种。平桥桥面贴近正常水位,施工简单,雨季河水可越过桥面行洪;拱桥桥面高出正常水位很多,施工比较复杂,其下可以行船。省内著名的桥梁有泗水卞桥、青州万年桥、阳谷博济桥、周村回龙桥、平阴永济桥等。
山东境内的运河有大运河和胶莱运河,均开凿于元代,主要用于漕粮运输。
胶莱运河南起黄海灵山海口,北抵渤海三山岛,流经现黄岛、胶州、平度、高密、昌邑和莱州等地,全长200 公里。自元朝开凿以来,时兴时废,历史曲折。明代中期以后,胶莱运河没有被充分利用,漕运功能逐渐废弃。
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在元代全线贯通,济宁以北至大清河(今黄河)称济州河;从大清河至临清与卫河(今南运河)会合,称会通河;济宁以南利用泗水河道在徐州与当时的黄河会合。元中叶以后,从徐州至临清的运河全线贯通,称会通河。明代因之。清代因其在当时的山东省境内,故又称山东运河。明嘉靖、万历至清康熙年间,下游为避开今徐州至淮安段黄河浅涩阻运之弊,先后开凿了南阳新河、泇河等。
为解决山东运河的水源问题,明代在汶上分水龙王庙修建了分水枢纽,为运河提供水源。大运河沿线配套修建了桥、闸、坝、堤等水利建筑,著名的有临清闸、月径桥、会通闸、土桥闸、东昌府运河大小码头、七级码头、戴村坝、堽城坝、靳口闸、十里闸、柳林闸、金口坝、南阳闸、利建闸等。
古代学校有官学、私学之分。官学产生于西汉,称学宫。因孔子是中国教育的鼻祖,学校往往与祭祀孔子的文庙合二为一,山东各府县文庙均设有学校和处理教育事务的教谕。
书院产生于唐代,宋元时期发展迅速,一直延续到清末。山东素为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提倡学术争鸣,重视教育,书院建筑遍布各地,较著名的有泰安泰山书院、徂徕书院,济南泺源书院,曲阜洙泗书院、尼山书院,青州海岱书院等。
会馆是同乡人在异地建立的社会组织,其作用是联系乡情、汇聚公议、维护同乡或同行商人利益、公议行规监督执行、祭祀神灵、演艺庆典、帮助同乡等,对传播地域文化、推动商人彼此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山东会馆建筑多集中在运河流域及商贸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具有代表性的有聊城山陕会馆、烟台福建会馆以及济南的浙闽会馆和江西会馆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