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文学文化学论纲

时间:2024-09-03

涂可国

一、文学文化学的本质规定

(一)文学的内涵

一是典籍知识。《论语》有言:“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这里的“文学”是指“文学之科”,属于孔门四科之一。荀子把“积文学”视为提拔重用人才的条件之一。“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荀子·王制》)在荀子看来,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懂得典籍文章、端正自身言行、讲究文明礼仪,即便是庶人的子孙,也要提拔他为卿相士大夫。“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子赣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学,服礼义,为天下列士。”(《荀子·大略》)荀子此处说的“文学”同样是指古代的典籍知识,旨在说明典籍知识对于人格修成的教化功能。

二是独特的语言文学艺术形式。“文学”有时指辞章修养,如元结《大唐中兴颂序》:“非老于文学,其谁宜为?”“文学”有时还指官。汉代置于州郡及王国,或称“文学掾”,或称“文学史”,为后世教官所由来。汉武帝为选拔人才特设“贤良文学”科目,由各郡举荐人才上京考试,被举荐者便叫“贤良文学”。此外,“文学”还指道德高尚的人,精通儒家经典的人。魏晋以后有“文学从事”之名。唐代于州县置“博士”,德宗时改称“文学”,太子及诸王以下亦置“文学”。它是当今所说的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并表现作家精神世界的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文化形式。文学是与哲学、道德、宗教、法律、政治相并列的观念上层建筑。当代文学主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从类型学来说,它可以分为通俗文学和高雅文学、国内文学和国外文学、纯文学和谎言文学。

(二)文学文化的意蕴

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概念,“文学文化”首先是由我们的学术团队提出来的,张明在《社会文化导论》(涂可国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一书中对文学文化的内涵、特质、构成和发展等问题做了较为系统的阐发。虽然,一些人对 “文学文化”存有质疑,表示不接受。其实,在我看来,它具有极大的合理性。

其一,文学本身就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化。如上所言,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形式。然而,不论是语言还是艺术,都是文化的重要特质。如果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理解文学,那么它既具备社会文化的总体特征,是整个社会文化大系统的一种形态,同时又具有独特的本源、传统、语言、行为、思想、制度、背景与环境。文学是创造者和接受者所创造的文化样式,宏观上蕴含着多种文化意涵,微观上包括多种文化要素,与各种社会文化存在互动、互联、互通,不仅受到外围文化的影响,还反过来作用于其他文化形态,因而文学无可争议地成为文化的重要类型。正是基于此,当代出现了文学的文化研究范式或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向,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日益融为一体,为文学文化学的建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二,文学与其他文化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文学诚然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规律,应当确保文学的合法性身份,不能将其与其他文化形态混同。但是,客观上,文学总是避免不了与各种文化形态的勾连、交流、融通,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文史不分家”之说。而且,文学及其要素的发展也离不开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它们需要从各种样态的文化成分中汲取营养和动力,并借以彰显自己。同时,文学也对其他文化特质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俗话说,“文以载道”,无论是文学文本,还是文学家,都对社会形成了极为广泛的文化效应,例如“五四运动”即是由文学革命开其端的。上个世纪80年代生成的“文化热”,诸如“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审美文学”“人性文学”“主体性文学”“反思文学”等,不能不说对社会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三,文学是从文化中分离出来的。人类社会早期,虽然出现了许多当今所说的文学体裁、文学形式,譬如先秦时期中国就诞生了诗歌、散文、民歌、赋等,但是并没有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普遍性的文学范式。而作为一个学科概念,文学直到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才从人文社会科学中分化出来。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文学的审美性、语言性和情感性等独有特征才逐渐凸显出来,使其成为特殊的文化样式获得社会的承认。

(三)文学文化学的本质

文学文化学是从文化角度研究文学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是关于人类文学现象的文化学思考,是对人类文学的总体性文化把握。它是对文学所呈现出来的人文、语言、科技、学术、知识、宗教、道德、伦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致力于阐释文学文化的本质、发生、功能、动力、生命、差异、冲突、传播、结构、类型、精神、整合等普遍性问题,以形成文学学科新的生长点。

二、文学文化学的基本构架

要把握文学文化学的基本构架,就必须了解文学文化的主要内容。根据文化的内在结构,可以把文学文化看成是由文学物态文化、文学行为文化、文学制度文化和文学观念文化四个部分组成的有机系统。

一是文学物态文化。它是以物质为载体的文学的自我确证、自我显现,凝聚着文学家的价值观念、道德祈求、审美趣味和社会理想,特指为了宣传、推行、尊奉、传播文学现象和文学人物而建造的物态事物,是用来进行文学生产、文学欣赏和文学消费的物品,如碑刻、牌位、文物、文具等。它们作为特殊的文学文化,构成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学遗产对教化民众、传播知识、文化传承、精神活动等都具有重要作用,是文学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的载体和工具。

二是文学行为文化,主要表现为文学的思想行为、认识行为、情感行为等,旨在追求真善美利。它分为文学意识活动、文学生产创作和文学享受、体验、消费三个方面。

三是文学制度文化。所谓文学制度文化是有关文学的制度化规定,它是开展文学生产、文学活动和实现文学追求的重要途径和建制,是一个由多层次、多方面和多要素组成的有机体系,是文学的行为规则、惯例。

四是文学观念文化。所谓文学观念文化,既指文学的精神活动现象,如有关文学的思想认识、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心理状态、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知、情、意心理现象,又指围绕某种文学现象、文学事物所展开、所生发出来的由观念、情感、态度、认识等组成的综合体,在某种意义上可谓文学的精神。

文学文化学要探讨文学文化学的发展历程、思想内涵、义理结构、思维特点、社会背景和价值意义。

(一)文学文化学的基本范畴

首先就“文”“化”“文化”“文学”“文学文化”等基本范畴进行梳理,对文学文化的本质、内涵、情调、意义、价值和发展等进行分梳,揭示文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阐释文学的文化观、文学的文化转向、文学的文化研究范式,探讨文学与修养、文学与文明、文学与境界、文学与教化、文学与道德、文学与科技、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历史、文学与教育、文学与习俗、文学与礼乐等方面思想的内蕴及影响。立足于结构主义角度阐明文学物态文化、文学行为文化、文学制度文化和文学观念文化。

(二)文学文化学的历史呈现

从纵向角度梳理中西文学史所呈现出来的文学文化学思想,阐明不同文学流派文学文化思想的互补性、同异性。特别要以著名文学流派、文学家的文学文化思想范式作为基本研究范本,梳理和总结文学文化学的历史发展形态。全面概括与总结文学文化学的历史发展,讨论诸种文学文化学学说的价值与缺失,厘清文学文化学的逻辑发展进程。

(三)文学文化学的主要内容

从分论和总论两个层面对文学文化学思想展开阐释。所谓分论就是运用文化学的基本概念、观点、范式和方法对文学的各种样式如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的文化现象、文化意涵、文化影响进行探讨。所谓总论就是对文学文化的本质、发生、功能、动力、冲突、传播、结构、精神、整合等普遍性问题开展研究。总论方面要从整体性角度把文学文化纳入整个文化系统中,考察它的沉浮兴衰、历史流变,分析其在文化大格局中所处的历史地位、所扮演的文化角色;从类型学角度阐释文学文化与其他各种文化形态的相互冲突、相互竞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注重研究社会文化对文学文化的内涵、走向、特点、变迁等造成的影响;立足于文化发展的视域研究在新的文化背景下不同文学形态的文化地位、文化意义,尤其要关照在当代文化繁荣发展的现代化过程中文学文化的传承、适应、创新、再生、转型与复兴,认识和评价它对文化奠基、文化资源、文化批判、文化融合和文化重构等方面的意义和作用,阐发其与文化现代化、民间信仰、价值重建、人格塑造、精神家园构建等的双向关系问题。此外,还要从地域文化的维度阐发文学的地域性,指明地域文学与地域文化的双向关系。

(四)文学文化学的重要特质

分别论述文学文化学所具有的层次性、社会性、人文性和传承性四大特征。一是多维解读由文学物态文化、文学行为文化、文学制度文化和文学观念文化构成的层次性,以及由文学物态文化、文学行为文化、文学制度文化和文学观念文化构成的层次性。二是阐述文学文化学所展现的注重教化、审美、情感的特质。三是阐发文学文化彰显人性、人生、人伦、人道、人格等特质的人文性。四是从纵向的角度借鉴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古典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方法和经验,通过深入挖掘、梳理文学文化遗迹、文献、史料等“死的”文化遗存,对历史上不同类型、不同层面的文学彼此之间的结构、联结、冲突、融通进行实证分析,展开主体性的保护、诠释、创新,使之得到“活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此同时,要对那些流传下来的文学文化传统展开经验调研和理性分析,深入探究和把握它们的构成、特点、意义、地位、成就、问题和发展方向路径。

(五)文学文化学的比较研究

首先对文学文化学进行整体比较和流派分析,包括比较中西方不同文学学派、流派、思潮的文学文化学思想。其次是客观上探究世界上文学文化的历史、演变、功能、特点和发展。再次是从文学文化学建构的逻辑起点、主要目的、基本范畴、言说方式四个方面比较文学文化学与文学心理学、文学地理学、文学经济学、文学社会学等新兴学科之同异。

(六)文学文化学的当代发展

一是揭示文学文化学当代发展的重要性,指明文学文化学由于分散在不同文学人物、文献之中,较为零散、不够系统,有必要结合时代特点和已有学术资源对文学文化学进行深度挖掘和阐发;二是阐明文学文化学当代发展的可能性,讲明借助于吸收现有文学文化学研究成果、借鉴西方文学文化学资源加上学界努力,完全可以实现文学文化学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三是探讨文学文化学当代发展的方法路径,针对文学文化学理论上的得失,指出当前创新发展文学文化学应采取的合理方法和合适路径。

三、创建文学文化学的重要意义

(一)完善文学学科体系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涌现出诸如文学心理学、文学地理学、文学经济学、文学社会学等新兴学科。由于文学本身就是文学创造者所创造的人文存在,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要素,文学在与文化互动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日益成为社会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构成,于是,文学的文化研究范式越来越受到青睐,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学的关联愈来愈受到倾注,文学的自律研究出现了“文化的转向”,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逐渐趋向一体化,文学文化学的创建呼之欲出、顺理成章。构建文学文化学这一新兴学科,实现文学与文化的有机融合,有助于拓展文学学科的学术空间,推进新时代中国文学学科事业的创新发展。

(二)发展文学事业

当代社会的全球化、世俗化、市场化、网络化,极大地冲击了文学和文学文化,尤其是高雅文学更是面临边缘化,阅读文学的人越来越少,有人甚至喊出“诗歌死了”“小说死亡”的口号,以致在某种意义上说出现了文学危机。与此同时,文学文化呈现出多样化、多极化的发展态势,存在一定的分立、竞争,一定程度上陷入破碎化、边缘化的困局。加强文学文化学研究,能够整合不同的、多元化的文学文化样态,形成互通、互联、互补的关系,构建整体文学合力。只有实现文学不同形态的多样性、协调性、个性化发展,才能从整体上增强文学的解释力、话语权,进而共同应对文学面临的种种挑战。

(三)促进文化发展

文学文化具有文以载道、审美愉悦、净化心灵、提升精神、塑造人格等多种功能。从现实来说,文学文化学注重文学“文”的内省与外显,彰显文学重文、厚文、养文、生文,借助于对文学文化学的阐释,以使人们对文学有更多的理解、同情和尊重,将有助于解决当前由于文化意义认知缺失、传统文化认同缺失和道德人格缺失所导致的文化危机问题。以文学文化学的崇高价值诉求来辅助理性的求真诉求,纾解当前功利主义、科学主义发展模式引发的价值悖论和发展隐忧,推动社会注重人文理想关切、人文精神培育、审美人格塑造与优雅情感养成。文学文化具有多种文化功效,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它积淀着一个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和崇高的精神品格,凝聚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和远大的社会理想,确立个人待人处世的行为规范和生存智慧,蕴含着大量文化知识、文化信息,可以使人学以益智、学以修身。正如***所说:“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强化全社会范围的文学文化教育,可以提示人注重提高文学文化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程度,借以实现人的全面健康发展。通过对文学文化范式、文化建构、文化发展、文化转型等方面资源进行深刻揭示与反思,打造文学文化类型品牌,有助于指导当代中国的文化转型、文化重建,从而合理地干预、规范、指导文化生活实践。

四、建构文学文化学的路径

文学文化学研究的重点如下:其一,从历史角度梳理文学文化学,把握文学文化学的丰富内容和逻辑发展过程;其二,探索文学文化学的主要内容;其三,揭示文学文化学的独特内涵与当代价值,把握文学文化学的固有之面相,致力于文学文化学的学理建构;其四,梳理文学文化学与文学心理学、文学地理学、文学经济学、文学社会学等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关系,以建构完整的文学学科体系。

文学文化学研究的思路是,首先,梳理文学文化学的历史演变,揭示文学文化学的核心精神在于对文化的关怀和尊重;其次,以中西比较的方式发现文学文化学的独特价值和丰富内容,推动文学文化学的有机发展;再次,比较以理性为逻辑起点的发展观和以文化关怀为逻辑起点的发展观,探讨以文学文化学疏解当前文化观价值隐忧的理论可能。

文学文化学研究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历史的方法。从文学文化学的历史演进中发现其特质,从中西方文学文化的历史演变中发现其优势与困境。二是比较的方法。对各流派文学文化学做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发现文学文化学的特质和价值。三是诠释学的方法。力求立足于文化学话语本身来理解文学文化学、体悟文学文化学;引入诠释学方法、范式和观点,以探求文学文化学的总体面貌,建构文学文化学的概念系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