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王 展 王自合
巨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命名的“中国农民绘画之乡”“中国工笔画之乡”“中国麒麟之乡”“杂技之乡”“武术之乡”“戏曲之乡”。然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最能代表巨野传统文化,形成巨野文化品牌,初步实现产业化的是书画文化。
巨野书画艺术历史久远。千百年来,巨野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了众多的书画名家,留下了许多秩闻趣事。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巨野名士王维翰与才女谢天香以书画联姻的爱情故事传为书坛佳话,此故事明代被凌蒙初选入《二刻拍案惊奇》。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巨野县书画艺术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以黄恩涛、刘昌杰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中青年画家紧扣时代脉搏,创作了大量反映巨野风土民情的优秀作品。后来这批书画家中有一部分成为了巨野的书画创作骨干。这期间,在县文化馆任职的黄恩涛、梁福湘在文化馆举办系列美术培训班、绘画创作培训班,为巨野培养了一大批绘画人才,从而为后来巨野成功申请“中国农民绘画之乡”奠定了绘画人才队伍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县文化馆培养的大量绘画人才队伍,巨野绘画艺术得到全面发展,书画创作已颇具规模,巨野绘画迎来了一个繁花似锦的春天。
1.巨野县工艺美术厂的起步及辉煌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工笔彩蛋、屏风、画扇等中国的工艺美术品受到欧美、东南亚等国家或地区的喜爱,出口量大幅上升,北京、上海、济南等城市的外贸公司瞅准了机会,开始鼓励地方外贸公司承担相关业务。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为响应党中央发展工艺美术事业的号召,巨野县外贸公司承接了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出口欧洲的工笔彩蛋、屏风业务,由于县外贸公司精于美术的人少,巨野县工艺美术厂应运而生,许多活跃在农村的农民画师进厂绘制彩蛋、屏风、画扇等,并大量出口欧美、东南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全县工艺美术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此时的巨野已有80余人的绘画队伍。
改革开放后,为更好地发展书画事业,1983年下半年,县美术公司正式成立。这时出口产品更加丰富多彩,有皮毛、大屏风、小屏风、彩蛋、册页等,绘画人员突破百人,年销售额突破百万。随着出口量的不断增加,学习绘画的人员也越来越多。培训绘画人员也就被提上议事日程。1987年至1994年,巨野县先后举办了四届工笔画培训班,学员共300余人。在此期间,巨野县不断开拓市场,除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外,还与北京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天津工艺品进出口及上海鲍氏公司建立了良好的供求关系,全县工笔绘画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绘画人才队伍突破500人,绘画作品及绘画技法得到显著提升,出口收入达200余万。
2.巨野县工艺美术厂的困顿与倒闭
随着全国企业改制浪潮的推进,2000年左右,巨野县开始步入转企改制的洪流,县美术厂由原来的集体事业单位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原来以集体形式创办的工艺美术厂不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一大批书画家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个体经营的形式走进书画大市场,开始尝试下海。刘昌杰、王世超、姚桂元等一批绘画精英开始从美术厂退出,成立了自己的美术公司。此外,青岛、烟台等沿海城市销售书画的企业多次来巨野,以优厚的薪资挖走10余名绘画骨干。美术厂原有的绘画精英骨干人才流失严重,美术厂就这样在新一轮的转企改制中倒闭了。
巨野县书画人才的下海,标志着巨野县书画产业发展真正走向了市场,拓宽了销售渠道,优胜劣汰的市场化发展内在规律促使大批书画家不断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能,绘画作品得到显著提高,书画产业走向了健康良性发展的快车道。以黄恩涛、刘昌杰、董森、王世超等为代表的一批绘画精英为巨野县书画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通过走自身创作的道路,不断提高作品的档次和艺术水平,继而带动巨野整体绘画水平的提升。而以姚桂元、徐凤秋等为代表的一批画师,他们以跑市场为主,全国各地,天南海北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销售的绘画作品多是简单勾勒图染的工笔牡丹画,价格相对便宜,深得普通大众的青睐。此时的书画市场突出表现为画家分头创作、画商集中销售的格局。巨野书画作品一走向市场,便得到了外地画商的好评,西安、济南、北京、广州等地的大型画店都争相经销巨野书画作品。巨野书画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有的办美术培训班,有的带徒传艺,书画创作队伍迅速扩大。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巨野书画从业人员已发展到500多人,集中绘画点20余处,遍布全县十几个乡镇。上世纪90年代,巨野的书画艺术发展达到全盛。
1.巨野县书画院
上世纪末,面对蓬勃发展的书画产业,巨野县因势利导,总结群众经验,探索出了“以画致富”的新路子,提出了“发展工笔画产业,搞活巨野经济”的新构想,把工笔画列为今后经济工作的一门新兴产业来抓。2000年11月29日,中国文联出台《中国文联关于命名“中国农民绘画之乡”的决定》,正式命名巨野县为“中国农民绘画之乡”,并于2000年12月26日举办了“中国农民绘画之乡”命名大会,举行了揭牌庆典仪式。
随着“中国农民绘画之乡”的品牌逐渐被大众认可,如何运用这个品牌打造巨野的书画产业,引领指导书画产业健康良性发展这个问题自然而然便摆在巨野县面前。经多次论证,巨野县认为可先行尝试成立巨野农民书画院。2001年4月,利用闲置乡镇办公楼成立了没有下文、没有挂牌的中国农民书画院,成立之初有16人,其中省级以上美协会员7人,下设陈列室、培训中心、艺术开发中心和创作中心四个部门,是一个集展览、创作、装裱、培训、销售为一体的县设机构。画院自成立以来,先后在西宁、深圳、济南、日照等地举办了“巨野农民书画作品展”。培训中心每年可培训农民画师600余人次,艺术开发中心每年可销售书画作品15万幅,产值近千万元。画院成立的短短一年,在国内已有较高的知名度,书画市场的影响逐步扩大。
2002年4月26日,巨野县农民书画研究会成立暨中国巨野农民书画院揭牌庆祝大会在巨野县麟州宾馆举行,原山东省委书记、山东省农民书画研究会会长李振等省市县领导参加。2003年12月,巨野县书画院正式成立,巨野书画从业人员有了自己的组织,有了交流的平台。2010年5月31日,巨野县开始筹划县农民绘画培训基地和县书画院新址,2012年4月25日,县农民绘画培训基地和新的县书画院正式启用。同年,巨野县被中国工笔画学会命名为“中国工笔画之乡”,并举行了“中国工笔画之乡”揭牌仪式及系列庆典活动,邀请了中国工笔画学会、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山东省农民书画研究会以及河北、上海、河南、天津四个画乡的农民书画家代表,省内外20余家新闻媒体等400余名嘉宾。并在县农民绘画培训基地举办了全国工笔画大展、山东农民书画展、全国农民画乡邀请展。
2013年12月13日,央视七套品牌栏目《乡村大世界》对巨野书画产业尤其是农民书画非常感兴趣,栏目制片人、著名主持人毕铭鑫,邀请巨野籍明星刘和刚和耿晓灵在巨野县农民绘画培训基地广场参与节目录制,参与录制的还有巨野县省级以上美协会员、农民画师代表等500余人。央视七套旨在推广巨野农民画,扩大巨野书画的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画乡品牌。2014年1月11日,《走进中国农民画乡——巨野》在央视七套播放。2015年2月,为进一步扩宽书画销售渠道,县书画院与武汉一家软件开发公司筹备搭建“互联网+绘画”电子商务平台,并于同年5月,成立了书画电子商务平台。2015年10月25日,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一行到巨野县书画院参观指导工作。对巨野县农民书画家的创作给予了肯定,对巨野县书画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2017年10月以来,巨野县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充分发挥县书画院组织领导服务协调的功能,为巨野书画人才创作、交流、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为全县书画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巨野书画人才培育、精品创作、美协会员的推荐入选等工作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以为青岛上合峰会、上海首届进博会创作巨幅工笔牡丹为契入点,巨野书画迎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期。
2.黄恩涛与巨野绘画艺术创作
黄恩涛是巨野绘画名家,中国美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政府特殊津贴享受专家,山东画院高级画师。他书画兼攻,尤其擅长人物画,绘画艺术创作50年。其创作的《红色喇叭家家响》《社社队队粮满仓》等一批作品入选全国美展,并到法国、意大利、日本、新加坡等17国展出,由中国美术馆收藏。1981年加入中国美协,是巨野加入中国美协第一人,也是巨野绘画走向创作道路的引领人。可以说,他为巨野的绘画艺术创作、书画人才培训、书画产业的发展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黄恩涛开始在县文化馆举办美术培训班、绘画创作班,先后培养了300余名画师。改革开放以来,他通过收徒、免费给基层画院画廊培训等方式,先后培训画师2000余人次,培养出6名国家级美协会员,30余名省级美协会员。在巨野申请“中国农民绘画之乡”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2001年,为向建党80周年献礼,由黄恩涛提议并对作品进行创意和构图,巨野80位农民具体描画的巨幅工笔牡丹《中华富贵图》在天安门广场展示,并被天安门城楼管理局收藏,大大提升了巨野农民工笔画的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
3.姚桂元和洪庙村农民绘画专业合作社
姚桂元,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理事,山东省农民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改革开放前在巨野县工艺美术厂任画师。洪庙村距巨野县城1公里,全村现有396人,410亩耕地,是巨野县农民绘画之乡的源头。该村农民画家姚桂元是巨野绘画市场化路子的开拓者。
1979年,他组织了本村6名农民投身绘画事业。1981年,美术厂停产,姚桂元与洪庙村民及全县各乡村绘画爱好者一道,开始探索开拓绘画产品的新出路和新市场。1990年,姚桂元在县城办起了全县第一家私人书画社“古麟绘画社”,画社既经营绘画也举办绘画培训班,培训农民画师1000余人次。2004年以来,他又先后到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韩国等国家或地区销售绘画作品。2004年4月20日,原山东省委书记苏毅然到洪庙村参观并为洪庙村亲笔题词“洪庙绘画之村”。为降低书画销售的风险性,为农民画师的书画销售提供可靠保障,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巨野书画产业健康合理快速发展,2009年7月22日,洪庙绘画专业村正式成立农民绘画专业合作社。2013年初春,“巨野洪庙村农民画院”在洪庙村开工建设,同年9月底建成启用,可容纳近百人绘画。2000年12月16日,央视《新闻30分》栏目到洪庙绘画专业村采访,对姚桂元作了专题采访并进行了报道。2003年,央视七套《聚焦三农》栏目组到洪庙绘画专业村姚桂元家中进行了建设新农村采访。
4.徐凤秋与她的鲁西画院
徐凤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县工艺美术厂上班,美术厂倒闭后,下海闯荡。2003年7月,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徐凤秋建起了巨野县鲁西书画院,画院成立以来,先后免费培养了1000多名书画人才,其中残疾人100余名,带动就业1200余人。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菏泽电视台、《人民日报》《大众日报》《农民日报》《齐鲁晚报》《菏泽日报》等新闻媒体多次到画院对徐凤秋进行专访和专题报道。徐凤秋先后当选为中国妇女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山东省妇女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山东省百名创业之星、菏泽市第十八届人大代表、巨野县第十六、十七届人大代表。鲁西书画院也先后被设立为“巨野县书画创业孵化基地”“菏泽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5.绘画专业村双庙乡刘庄
该村地处偏远,过去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上世纪末,这个村在村支书、农民画家王传学的带领下,全村掀起书画热。这个村从白发苍苍的老者,到稚气满脸的少年,几乎人人弄笔,家家作画,仅此一项就使全村人均增收2000元。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巨野县工笔画产业发展进入历史上最繁荣时期,全国所有大画店悬挂或出售的工笔牡丹画,80%以上出自巨野。巨野县成立了书画联谊社、工笔画研究会等社团组织,从业人员1500余人,集中绘画点30余处,年销售工笔画20万幅,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巨野的农民画家,经过30多年的实践和摸索,发展到上世纪末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画派——巨野画派,以工笔牡丹、侍女为主,其他如花鸟、人物等各具特色,曾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上一举夺得集体第一名的好成绩。从此,巨野牡丹多次参加国家级及省级大型书画展并获奖。例如,《国色朝酣图》于1993年6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获三等奖;同年12月,工笔牡丹“花冠群芳”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并被收藏;工笔牡丹“富贵牡丹”于1994年11月在省美术馆展出并获一等奖;1997年,《国花献瑞》在文化部“当代中国工笔画大展”中获奖。
测量装置示意图如图2,测量仪器为为重庆奔腾公司生产的WDYX-1岩样测试信号源与WDJS-3激电接收机。
自2013年开始,巨野县积极组织县级各协会参加全国各级各类大赛,尤其是书画人才,通过参展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促使精品创作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此时的巨野县绘画精品创作结出了累累硕果,参加国展、省展的作品数量屡创新高。
2013年,孔庆臣作品获得泰山文艺奖“二等奖”,22幅作品入国展。2014年以来,先后有240余幅作品入选国展,120余幅作品获奖,500余幅作品入选省级以上画展,1000余幅作品入选各级各类画展。
2015年,巨野县4名画家的7幅作品作为“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公益广告被中宣部采用,并以新华社通稿的形式在“六一”期间被《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国内主流媒体集中刊播。
2018年10月11日,巨野工笔牡丹画受邀参加山东省第七届文博会魅力菏泽和品牌山东两个板块的展示,省领导向与会嘉宾介绍了上合青岛峰会《花开盛世》创作情况,对巨野工笔牡丹画近期取得的成绩进行了高度评价。
截至2018年12月底,巨野画师入选中国美协会员达14人,省美协会员达到60人,新发展菏泽市美协会员30人,全县从事书画产业的人员共6000余人。
人才是巨野书画产业发展的关键。没有庞大的绘画队伍,没有一批以老画家的引领、国家级美协书协会员的不断涌现,没有已经固化的每年定期开展的免费培训,也就没有巨野的“农民绘画之乡”“工笔画之乡”之称。人才是巨野书画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巨野县在书画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小有成就,但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一是文化水平偏低,很多人都是小学毕业。据不完全统计,小学毕业占比达60%,初中毕业占比不到30%,高中以上文化则更少。文化水平低造成了其在绘画艺术理解和把握上的欠缺,审美意识、创新思维不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绘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二是创作水平不高。绝大多数都是简单的临摹,在绘画技巧,如勾线、分染、统染、罩染等方面还没有很好的理解与把握。
没有很好地利用“中国农民绘画之乡”“中国工笔画之乡”的品牌优势进行宣传。近年来,虽然央视媒体等众多的国内外媒体对巨野县书画产业进行了宣传,但巨野县没有很好地把握机会,在创新宣传方式、拓宽宣传渠道、提升宣传质量上还有很大的不足。虽然2018年的两幅巨幅工笔牡丹画让巨野绘画产业再度火了一把,但目前热度已经过去,强大的宣传舆论攻势没有及时跟进。
巨野虽然有散布于全县城乡的大大小小50余处画院,但多数是个体经营,各自为战,相互压价,各有各的销售网点,缺乏资源共享和抱团取暖意识,没有形成产业规模,更没有全国知名的书画产业园区作为强大的产业基地后盾。
巨野书画产业发展要充分利用“中国农民绘画之乡”“中国工笔画之乡”的金字招牌,强化工笔牡丹品牌战略,发挥市场化优势,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归纳起来,就是要突出“四抓”。
以县农民绘画培训基地为龙头,以遍布城乡的50余处规模较大的画院、画廊、画社为依托,抓实搞好画师培训,每年培训画师2000余人次。同时,把发展书画产业与解决残疾人就业、精准扶贫紧密结合起来,每年培训残疾人和贫困户家庭成员300余人。定期开展培训为巨野绘画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储备,从而也带动了巨野书画经济的快速发展。据粗略估计,2018年巨野全县销售书画作品10万余幅。书画产业已成为巨野县提高群众收入、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
高度重视绘画人才培养,不断畅通与中央美院、国家画院、中国工笔画学会、山东工艺美院、山师大等高等院校的交流渠道,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模式,邀请国内外著名画家前来举办讲座或现场指导,先后组织1200余名学员外出学习、进修,大大提高了画师的创作水平。
借助新闻媒体扩大对外宣传。央视新闻频道、央视七套、山东卫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大众日报》《中国艺术报》《联合日报》等众多媒体先后对巨野农民绘画进行了报道。县电视台、《新巨野报》、巨野宣传网等媒体更是开设专栏,宣传巨野书画艺术作品、书画产业发展、巨野当地农民画家等,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巨野每年都组织人员参加北京文化创意博览会、深圳文博会、山东省文博会、西部文博会等国内知名展会。此外,还与省艺术学院、工艺美院建立了合作关系,与河南、河北、上海、西安等十多个知名画乡、传统工艺品生产地和特色产业基地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巨野书画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绘画作品只有走市场化的路子,才能使庞大的巨野农民画师有养家糊口的资本和兴趣,大多数农民画师经过3个多月的简单学习,就能够独立绘画,且工笔牡丹画质量和档次水平都不高,往往是消费者喜欢什么,就画什么,艺术性和审美性还谈不上。此外,能进行独立精品创作的画师也要进入市场,没有市场,他们也不能生存,因为精品创作需要时间和精力,有时候一幅作品要一个月甚至几个月才能完成,卖不出去吃饭都成问题。所以,抓市场是巨野县书画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巨野县抓市场走的是立足周边,打通国内外市场,利用“互联网+”,走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的路子。菏泽市周边对巨野工笔牡丹画认可度高,百姓家里普遍都挂有牡丹画。雍容华贵的牡丹代表着富贵、吉祥、喜庆,走亲访友,送工笔牡丹已成常态。为此,巨野县今后要与国内重要城市的画廊、画院、画社搭建销售平台。
总之,巨野书画产业一路走来,历经风雨坎坷,既有辉煌,也有低谷。但无论怎样,在市场化的道路上,几千人的书画队伍早已习惯了起起伏伏,既要走作品质量一般,迎合大众口味,走价格相对适中的商品画路子,又要在精品创作的道路上阔步前行。既要在人才培养,特别是绘画精英人才的培养上多下功夫,又要不断强化品牌意识,咬住“中国工笔画之乡”的品牌不放松。同时,绘画技法要大胆创新,不拘囿传统,形成自己的风格,多创作有艺术审美趣味、体现民族风格、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作品。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