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李 燕
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切实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更是推动文化扶贫和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重要抓手。近年来,中央两办、省两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对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等方面作了全面部署。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德州市和平原县先后出台《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服务标准》(试行)、《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与服务效能考核标准》,文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加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村基层文化繁荣发展,促进农村地方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平原县位于鲁北地区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是农民工输出较多的地区之一,农村文化生活变化较为突出,在山东省,特别是鲁北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城中比较有代表性。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以德州市平原县为调研样本,深入全县文化馆站,走访相关人员,查阅相关材料,对全县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做了一些个人的思考。
第一,农村文化活动阵地覆盖广。平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基层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2017至2018年度为例,投入专项资金三百余万元用于建设和完善农家书屋藏书和设备的更新升级,投入一百余万元购置基层文体小广场配套器材和文艺音响设备。截至2018年12月份,全县建有13个乡镇(街道)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以及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体小广场二百余处,建成农家书屋210家。农村基层文化活动阵地已基本实现了全县社区和贫困村的全覆盖。
第二,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活动场次多。以2018年全年为例,平原县依托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共开展各种送文化下乡活动百余场次,文化惠及群众十万余万人次;举办农村基层文化艺术培训班四十余期(次);各乡镇举办各类农民书画、剪纸艺术展览百余次;全县各乡镇街区组织群众团体比赛、演出百余场(次)。
第三,农村基层文艺土壤肥沃,原创作品丰富。县文化部门给予农村基层文艺爱好者、民间艺术家等业务人员鼓励、支持和必要的专业辅导,培育庄户剧团和农民文艺演出队十余支。各乡镇(街办)都有艺术团体和草根艺术家,著名的有腰站锅培口村牛斗虎表演队、桃园街道“撼天雷”表演队、恩城镇鲁北木板大鼓艺人马士海、腰站农民铅笔画家王芹、农民剪纸艺术家寇宝领等文艺团体和个人,各村(社区)基本都有自发组织的农民广场舞队。每年基层文艺爱好者都会创作出基调积极向上、充满浓郁时代气息,并具有当地地域特色和健康生活情趣的艺术作品。如歌舞类原创作品《逛恩城》《唱唱城乡一体化》《四兄弟的咏叹》《丰收年》等,曲艺类原创作品《平原好人王大刚》《傻子村长》等。
第四,农村基层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文物保护方面,截至2018年12月,平原县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五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八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二十七处。其中,三十八个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农村基层地区。非遗方面,平原县现有省级非遗保护项目三项,市级保护项目十项,县级保护项目三十项。其中,绝大部分非遗项目的传承空间出自农村基层地区。
第五,农村基层文化数字化服务能力强。平原县在农村基层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数字化、信息化配套设施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购置了相关的基础设备。如多数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有农家书屋e播宝、电子阅览室、投影机等器材,具备提供远程艺术教育、电子阅览、网上学习等信息化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
在已经积累的成绩上,如何让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趁势由大变强,为加快构建和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添后劲?笔者以为,关键要找准基层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只有找准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方可在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路上稳步前进。
第一,个别地区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在基层农村较偏远、人口较少、经济欠发达的行政村(社区),没有规范的文化场所,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仍然存在许多空白点。部分行政村文化设施面积不达标或勉强达标,文化大院配套设施过于简单、陈旧、单一。文化活动室里一般只是“一块牌子、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另外,文化活动室并非农民群众真正的活动场所,而是与党建室、会议室合并在一处,哪个部门下来检查,村干部即挂哪个牌子,平常大门紧锁,图书、娱乐、健身设施都成了摆设,使得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成为一句空话。
第二,文化娱乐形式比较单调。有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较少,一般只有在节日期间,村里才会根据上级要求组织一些群众娱乐活动。据笔者走访调查,一个行政村平均每年的大型文体活动屈指可数。另外,农民自身对文化学习的觉悟性不高对于农家书屋中的书籍、报刊杂志、电子阅览等资源的共享和接受意识不强,从而使自身获取文化信息的渠道十分狭窄。
第三,基层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根据调研样本,基层农村文化遗产虽资源丰富,但由于受到人力、物力、财力和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些文化遗产如同散落在民间的珍珠,没得到很好的开发与利用。比如调研样本中,分布于农村地区的平原县的老城遗址、平原千佛塔、管辂墓、三国文化遗迹、石刻碑文等,未得到充分的挖掘与开发。除县历史文化展馆外,全县没有一处专业的集中展示文物的场所,尤其是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石碑、石像等全部杂放在县艺术中心西南角落,这既不利于保护,也是对文化资源的一种浪费。
第四,文化消费在农村越来越萎缩。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目前留守农村的人员,大都是一些年纪较大的老年人、年龄较小的儿童以及文化层次较低的妇女,中青壮年农民所占的比例很少。在这样一个农村人群年龄结构层次和文化水平出现三极化的背景下,在缺失文化消费引导的背景下,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基层文化产品的供给、需求就显得比较薄弱,甚至出现可有可无的局面。
第五,农村文艺人才严重缺失。受待遇差、发展前景受限、工作内容单调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具有文化专长、素质较高的文艺人才队伍不愿意扎根农村工作。尤其在偏远的农村地区,相关文艺专业人才的缺失已成为较突出问题。目前大多数农村都缺乏一支专业的文艺人才队伍,没有专职的人员组织农民进行各种文化活动,基层文化干部大多身兼数职,遑论专业与否。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要想做到有的放矢以收到切实的效果,这就需要从根源上进行剖析,找到真正的症结所在。笔者以为,问题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建设农村基层文化最大的阻力。“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建设是社会关系与社会活动的基础,离开了经济这个基础,一切社会活动都将如空中楼阁。城乡之间以及农村与农村之间的基层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要发展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全面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关键在于优先发展乡村经济,只有经济发展好了,才能进一步缩短城乡之间、村(社区)与村(社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从而不断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只有经济状况和物质生活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后,基层群众才有条件和精力来享受文化,整个基层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问题才能得到改善。
第二,经费投入不足是建设农村基层文化的最大硬伤。当前,各级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财政预算缺少对农村基层文化工作投入比例的明确要求,文化保障体系不健全,文化配套资金不到位。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乡镇(街办)的决策意图,往往是在一个时期内为完成上级交办的某项特定任务,才重视基层村(社区)级文化投入,一阵风过去了,文化投入就滑坡回落,甚至出现原有的文化宣传阵地流失、经费断源等情况,农村基层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工作机制并不完善。
第三,农民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是建设农村基层文化最大的桎梏。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服务的对象和最大受益者是广大群众,然而在开展文化活动中,常常出现农民群众不愿意参与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群众的文化渴求度较低,思想保守,对文化建设抱有观望心态。更重要的是,当前所开展的活动与群众所想、所盼有一定的差距。比如村里建设的农家书屋,有些地方没能切合农民的实际需求,找不到对生产生活有帮助的书,引不起农民的兴趣,出现了“见物不见人”的现象。再如,送文化下乡节目质量参差不齐,部分节目质量较差,难以满足当下农民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文化活动一旦脱离了群众的实践,基层文化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也就不能对群众产生感召力。
第四,引导不力是建设农村基层文化最大的问题。从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发展的现状来看,仅靠群众自发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部门,特别是基层乡镇(街办)一级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强有力的支持。调研中笔者发现,农村的基层组织在文化建设需要的活动用地、文化建设发展的方向、文化服务的内容、文化技术指导等方面缺少系统的认识,缺乏正确的规范和指导。长此以往,基层农村文化建设很容易出现偏差,出现脱离实际的现象,造成文化建设投入的浪费和认识层面的偏差,甚至导致“三俗”文化盛行。
笔者以为,今后,要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以推动全市农村基层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
第一,在文化扶贫背景下,完善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抓好农村文化站、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特别是对贫困村的文化建设,补齐短板,配齐文化设施设备,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以镇(办)为依托,以村为重点,把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纳入文化建设和城乡建设的总体规划,做到基本实现行政村文化网络阵地全覆盖,村村都有可供开展文体演出的文化广场、图书阅览室、宣传橱窗、广播站、多功能的文化活动场地。大力推进公共文化进村入户工作,高质量地开展送文化下基层活动,在原有基础上积极打造更多农村文化活动品牌,充分激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第二,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背景下,以民间文化为重点,着力推进农村文化特色项目。深入挖掘农村传统文化资源,让农村“死”的文化遗产变成“活”的社会资源,活跃、振兴乡村社会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以调研样本平原县为例,可大力扶持平原老豆腐制作技艺、通德制作技艺、木板大鼓、牛斗虎、农民铅笔画、民间锣鼓表演等优秀传统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打造儒(挖掘萧望之、匡衡、董讷家族等儒士名人在平原的遗迹、故居的软文化,开发文昌阁、平原学宫、恩县文庙等儒家文化硬件设施)、释(千佛塔及其相关文化遗迹、传说等佛家文化的挖掘)、回(恩城清真寺、甜水铺清真寺等回族伊斯兰文化的挖掘)、义(刘备坐平原、桃园结义、三义庙、义和团起义等忠义文化的挖掘)等乡村文化品牌。
第三,在新旧动能转化的背景下,以投资主体多元化为重点,着力发展农村基层文化产业。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动员和组织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基层农村文化的建设。鼓励和积极引进民营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引导民间力量服务于公益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金融机构向基层文化产业倾斜,支持面向基层文化市场的企业做大做强。如调研样本中,平原县通德醋制作技艺已成功申请为省级非遗手工技艺类保护项目,恩城鸽子会成为市级非遗民俗活动类保护项目。鼓励和支持其他传统文化形式,如签子馒头制作技艺、平原老豆腐制作技艺、农民铅笔画、民间锣鼓乐队庆典等,参与到市场运作中。除此之外,还可以以文昌阁、清真寺、千佛塔、签子馒头、平原老豆腐、恩城鸽子会等为文化载体,积极发展历史文化寻根游、美食(节庆)文化游、农家乐等文化旅游活动,形成产品类型丰富多样、结构较为完备的农村基层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第四,在人才战略背景下,以培育优秀人才队伍为重点,着力建设农村文化人才高地。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基层文艺专职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通过招聘大学生村官、干部下乡挂职锻炼等方式,鼓励和吸引高素质、高学历的优秀人才到农村基层文化机构工作,不断壮大基层文化队伍的实力。建立健全文化人才激励机制,争取更多高学历、有能力的文化艺术人才长期为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争取设立基层文化发展奖励基金,每年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文化成果奖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在用人机制、管理机制上进行大胆创新和改革,整合社会人才资源,为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