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于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以枣庄市为例

时间:2024-09-03

刘凡霆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性战略工程,“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的总要求可谓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础,乡村文化振兴则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内驱动力”,而健全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将成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源头活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三条:“公共图书馆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将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作为重要任务。公共图书馆应当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层公共图书馆作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有责任也有义务在贴近乡村需求、引领文化风向、延伸服务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一、枣庄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与探索

***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当前和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也为各级有关部门立足自身职能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方向。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18〕1号)、《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鲁发〔2018〕1号)和《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枣庄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强化规划引领,编制了《枣庄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并制定了《枣庄市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方案》,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总体设计和阶段谋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2022年时的总的定位、发展战略、目标任务,远景谋划到2050年。

《规划》提出,要推动乡村文明行动持续深入开展,着力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进乡村文化繁荣兴盛,提振农民精气神,以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育农村干部群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培育新时代农民为着力点,组织实施“铸魂强农”工程,弘扬时代新风,凝聚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枣庄市各基层公共图书馆主动融入乡村文明行动,利用“两会”、4·23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国庆节等重要节点,组织开展了全民阅读进农村(社区)、读书朗诵比赛、“书香人家”评选等活动,通过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上级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乡村发展致富的参考资料等宣传推介到广大群众身边。此外,及时更新“枣庄电视图书馆”精彩讲座、少儿天地、共享工程等10个栏目的相关内容,现拥有1万余种数字资源,采用图文信息与视频节目相结合的方式,供电视用户进行互动点播,将各类文化信息送到千家万户。

《规划》提出,要推动乡村文化供给优化升级,助推城镇公共文化服务向乡村延伸,使更多的文化资源向农村和农民倾斜,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强化惠民项目与乡村群众文化需求的对接。积极推进总分馆和“一卡通”管理模式,构建以区(市)图书馆为总馆,镇(街)中心农家书屋为分馆,村(居)农家书屋为馆藏点的总分馆服务网络。城乡借阅一卡通用,争取到2020年全区(市)、镇(街)、村(居)出版物“通借通还”率达到60%,形成城乡一体、服务快捷的服务格局。比如,枣庄市市中区图书馆按照《规划》要求,与辖区农家书屋联动运行,部分条件较好的农家书屋被该区图书馆作为分馆管理,统一使用“市中区图书馆xxxx分馆”名称,实行书刊借阅“一卡通”,定期组织图书流动,从而构建了管理、流通、服务一体化的图书馆资源共享体系。滕州市图书馆和新华书店联合推出了“你选书,我买单”活动,满足了广大群众个性化的阅读需求。

《规划》提出,要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完善“图书馆+书院”模式,推进尼山书院标准化建设。继续实施乡村儒学推进计划,推动有条件的镇(街)文化站、村(居)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立儒学讲堂,打造一批乡村儒学讲堂示范点。到2025年,全市镇(街)综合文化站儒学讲堂实现基本覆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统筹推进枣庄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发。比如,按照“图书馆+书院”模式,枣庄市各基层公共图书馆全部建成尼山书院,并向广大群众免费开放,组织举办了经典诵读、礼乐教化、国学讲堂、道德实践、传统文化体验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枣庄市图书馆尼山书院网站等数字服务资源,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广为传播。全市持续推进乡村(社区)儒学讲堂建设,涌现出了峄城区坛山街道徐楼社区等一批省级乡村(社区)儒学示范点,丰富了乡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枣庄市乡村文化振兴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既符合中央和省级要求,又体现了新时代枣庄乡村文化的发展需要、提升目标。全市各基层公共图书馆认真贯彻落实《规划》要求,发挥自身优势,创新活动理念,延伸服务体系,坚持以先进文化因子、核心价值理念引领乡村发展的方向,确保广大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营造了凝聚人心、团结和谐、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亟需解决的问题

枣庄市既有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全省“书香之村”、全省“示范农家书屋”,也有集体经济薄弱村、扶贫工作重点村。由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不同、乡村(社区)发展特色各异,基层公共图书馆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推进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制约乡村文化振兴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有个性化问题,也有各地区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一)文化服务人才短缺

拥有一支综合素质过硬、业务工作精通的文化服务人才队伍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关键。据统计,枣庄市7个公共图书馆现有在编在岗人员80余人,这些人员既要做好公共图书馆自身阵地服务工作,同时还承担着乡村阅读推广、基层业务辅导等任务。由于镇(街)人员编制紧张,多数镇(街)综合文化站仅有1至2名在编在岗人员,同时还承担着镇(街)文化站业务范围外的其他任务,工作非常繁忙。乡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图书阅览室、农家书屋日常管理人员多由乡村(社区)干部、大学生村官兼任,专职人员较少。乡村(社区)的乡贤人士、大中专毕业生等可谓是基层文化志愿服务队伍的中坚力量,但这部分人大多外出务工或已在城区买房安家,一般只有过年过节的时候才回乡村老家,因此参与日常服务工作的志愿者人员不稳定,志愿者服务队伍的人员集聚效应持续性还不够强。

(二)资源配置不够均衡

乡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图书阅览室、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等基础服务设施,多为一院多能、一室多用。“历史文化名村”“示范村(社区)”“经济强村”“扶贫工作重点村”等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资源配置相对较好,图书借阅利用率高、群众主动学习氛围浓,关爱留守儿童系列文化讲座、志愿者服务等文化活动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然而,部分偏远山村、较大的行政村(辖几个小村庄)交通不便,有的村与村之间的距离还比较远,在资源的配套布局、文化活动的开展等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均衡的问题。

(三)服务方式缺乏创新

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中,多数基层公共图书馆还是立足于4·23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六一儿童节、重阳节等时间节点,组织开展送书下乡、公益讲座、农家书屋集中阅览等活动,确保满足广大群众的共性阅读需求。但是,在更好地服务于乡村(社区)群众“个性化”需求、“特殊群体”需求方面还缺乏创新性,与基层公共文化馆、博物馆等兄弟单位联合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的共享性、长效性工作机制还不够健全,在“订单式”“菜单式”文化供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四)保障机制尚需完善

基层公共图书馆及镇(街)综合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完备的资源服务体系是服务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然而完备的资源服务体系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活动经费不足依然是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的短板之一。各级财政对基层公共图书馆的财政扶持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在年度财政预算、专项资金补助等方面对基层公共图书馆应予以适当倾斜,进而实现补短板与提效能的双促进、双提升。

三、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分析

(一)培育壮大乡村(社区)文化服务队伍

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在“人”。基层公共图书馆可以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方式,既加强对现有文化服务队伍的教育培训力度,又广泛吸纳志愿服务力量。另外,积极探索推行“网格化服务效能提升”计划,与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联合开展日常业务辅导、培训轮训工作;由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对辖区内乡村(社区)划分“网格”,逐步形成由“基层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指导员+乡镇(街道)驻村机关干部+大学生村官+乡村(社区)干部+乡贤达人+志愿者”组成的网格化服务队伍;适时组织基层文化服务队伍到地市级、县级公共图书馆开展以会代训、以学代训、以干代训活动,进一步提升其综合素质、服务效能。实施“品牌带动”工程,基层公共图书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推出一批具有地域性、导向性、示范性的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品牌服务项目,探索建立可操作、可复制、标准化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和推进模式;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面向社会广泛引导、吸纳机关干部、返乡大中专学生、各行业热心公益的企业及相关人士、志愿服务组织参与到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队伍中来。

(二)创新推进“日常化”+“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模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基层公共图书馆作为政府支持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承担着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使命。探索创新推进“日常化”+“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模式,可以有效破解城乡文化资源不平衡的现状,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基层公共图书馆在开展“日常化”“常规化”阅读推广工作的同时,要与“书香之家”“美在农家”“五好家庭”“乡村文明家园”评选相结合,着力提高农民素质、改善乡风民风,持续深化乡村文明行动。基层公共图书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要合理制定年度活动计划,结合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延伸新进展、乡村(社区)群众阅读新需求,及时调整、科学安排活动场次,全力推进“菜单式”“个性化”“订单式”服务模式。

比如,针对留守儿童较多的乡村(社区),可以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相约阅读”和“童音诵古韵·经典有新声”全国少儿诗词在线诵读、传统文化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将国家数字图书馆网络资源、“图书馆+尼山书院”开展的公益讲座送到学生身边,选择部分学校设立图书分馆或者适时组织留守儿童到县级公共图书馆联合开展集体阅览活动;针对乡村(社区)留守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可以组织“网格化”服务人员开展送文化信息、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册、送政策宣讲等上门服务;针对种植、养殖专业村(基地),可以与中国农民丰收节、科技文化节、群众文化艺术节等活动结合起来,同时根据群众需求配送科普读物,利用农闲时节组织文化讲座、科普培训;对于发展乡村旅游的乡村(社区),要传承好、挖掘好、利用好辖区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乡风民俗资源,可以探索在农家乐、自驾游景区景点、乡村驿站等设置图书角,张贴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灵活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对于偏远山村,可以联合基层公共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共同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突出特色、贴近需求。

(三)不断健全完善服务保障机制

各级党委、政府承担着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使命,应当统筹规划、细化措施、整合资源、合力攻坚,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因地制宜建立符合当地特点的以县级公共图书馆为总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图书室)等为分馆或者基层服务点的总分馆制,完善数字化、网络化服务体系和配送体系,实现通借通还,促进公共图书馆服务向城乡基层延伸。县级人民政府及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切实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关于进一步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和省级、地市级有关精神,既逐步加大对基层公共图书馆的财政投入扶持力度,创新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又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资金,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互联网+公共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手机客户端等服务资源建设,做到点面结合、串珠成链。基层公共图书馆应当加快推进属地党委、政府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或《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方案》的任务目标,在现有公共图书馆硬件服务设施的基础上,持续推进“软实力”建设,强化对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的业务指导,把握时间节点,做好结合文章,实行县级、乡镇(街道)、乡村(社区)三级联动,协调推进基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数字图书馆网络资源服务、全民阅读推广等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

比如,滕州市图书馆在推进乡村(社区)文化振兴的工作中,联合滕州亚美文化集团推出了图书馆阅读服务新模式——社区读书吧,探索打造以滕州市图书馆为中心,各镇街、社区、社会力量为服务点的全新公益阅读平台体系。滕州市图书馆负责提供业务辅导、分类编目、借阅系统网络化平台使用、数字资源共享,各镇街社区免费提供场地及相关支持,滕州亚美文化集团负责日常运营管理。读书吧坚持为群众免费借阅图书原则,并逐步打造成24小时为民服务的综合型文化场地,目前滕州市已建成8个读书吧,打通了全民阅读的最后一公里,深受群众欢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