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丧文化”视域下“我太南了”的话语生成与情感表达

时间:2024-09-03

王 彬

(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在网络中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涌现出了大量的新兴词语。随着人们的频繁使用,部分新兴词语成为流行语。有些词语甚至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反映人们当下的生活状态、心理状态和发展变化。在互联网日益普及化与大众化的当代,生活节奏的快捷化与表达方式的简易化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使许多有趣的、含义多元化的网络用语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并迅速蹿红。伴随着交流方式的变化,人们的交际语境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网络流行语。有一些网络流行语是人们创造的新词语,有一些则是把汉语中本来就存在的词语通过“同音替换”等方式使它流行开来成为网络流行语的,例如:“我太南了”“美眉”“杯具”等等。

一、“我太南了”的来源

“我太南了”其实是“我太难了”的一种变异说法,两个词语的使用含义是相同的。“我太难了”最早来源于某直播软件中的一个网络红人之口,当时他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一个“我太难了,最近我压力很大”的视频,发自内心地表达对生活艰难的哀叹,这个表达方式符合当下大众的“丧”态度,使人们在听到后有一种很大的冲击感,引起一批年轻人的共鸣。随后网友开始使用“我太难了”这一词语表达生活中有太多无奈和痛苦的时候。这是流行语“我太南了”的含义来源。作为“我太难了”的一种变异说法,“我太南了”这一表达形式最早来源于网络中的一组搞笑对话:北极熊对企鹅说你怎么不来找我玩啊?企鹅回答道我太南了。这种回答风趣幽默,这种表述形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而从“我太难了”到“我太南了”的真正转变主要是有些网友意识到麻将里有四张“南”牌,由于在现代汉语里“南”与“难”的读音相同,所以在朋友圈等交际软件中出现把麻将中的四个“南”牌放在一起的照片当表情包,代表“难上加难”的含义。用代表娱乐性的麻将中的“南”代替词语“难”,使该流行语带有调侃的色彩,会使很多人觉得这种表达方式十分有趣,频繁使用该流行语并搭配表情包来宣泄自己的情绪,舒缓身上的生活压力,以这样一种“表情包”的方式掀起一场“丧文化”的风潮,从而促使该流行语迅速蹿红。

“我太南了”以表情包作为承载体进行传播,其实是表达社会心态是一种新潮流,王颖(2008年)认为在社会进入到“互联网3.0”时代后,单纯的静态字符表情已无法满足新生代群体的情绪传达和宣泄需要,人们通过对具有特定背景的记忆进行改造、重新赋意,最常见的是通过静态或者动态GIF的图文并茂形式故意夸大其情绪效果,来增进场景代入感,实现超越时空限制的强烈心理互动[1]。所以该词语通过表情包文化流行起来也从侧面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现状,各种生活品质的提升,让其自身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大,从而感到生活“越来越南(难)”。该词语不仅限于个人的使用,在一些新闻标题中也频繁出现。

例1冷空气要来,降温入秋?广东:我太南了[2]

例2放弃500万年薪,拒绝当官,一心只想执教女排!郎平:我太南了[3]

例3我太南了!佛山遇69年以来第二热的10月上半月[4]

二、“我太南了”中“南”的语法变异

在该流行语中,用“南”字来承载“难”字的含义,导致本来是方位名词的“南”在这个语境里变成了形容词用来形容生活的艰难与痛苦。

一方面,这是因为在流行语“我太南了”这个语境中,“南”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导致了它的语法功能也发生了变化。该流行语中的“南”字打破了其本身固化的含义,使其具有[+程度][+困难]双重强调的语义特征。随着该字使用语境的变化,“南”字改变其旧义使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这个含义会随着网络媒体使用者的传播被人们接受并普遍应用,从而使人们对于该词语含义的普遍认知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语境吸收是促进语义演变的主要机制[5]。当词语“南”被用于不同的语境表现出的语用意义与其本身的固定词义不同时,其实质是为了帮助网络使用者达到他们的语用目的。

另一方面,词语“南”的变化也体现了语言的变异性。由于“南”在网络中的使用含义与其本身的固定含义发生了变化,使词语“南”由方位名词变成了形容词。美国语言学家William Labov认为语言变异就是对同一事物存在不同的说法[6]128-145。杨鸿雁(2018年)认为语言变异最主要的原因是语言存现于不断发展的社会结构之中,因而所有被研究过的语言表现出来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都包含语言变异。[7]因此语言包括的每一个要素都能够进行变异,词语“南”的语言变异属于语言变异性其中的一种——内部构成成分替换。词语“南”由常用于表示方位、方向,但是在该流行语中用来表示痛苦、折磨、艰难的含义,这就属于自然语言的语义在进入动态语用环境时发生的修辞化变异。

三、“丧文化”的社会心态

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南”的释义为:南,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右手的一边,与“北”相对。但是在“我太南了”这一表述中,“南”的含义发生变化,与“难”趋同,表示不容易,做起来费事、不大可能办到,使人感到困难或表示不好等含义。青少年使用“我太南了”这种表达方式表示生活艰难的含义,其实背后隐含着“丧文化”的社会心态。这与近些年出现的“废柴”“人间不值得”“小确丧”等流行语一样,是丧文化流行的产物[8]。“丧文化”指的是流行于当代青少年之中的语言、文字或者图片,流行于青少年之中的这些内容都蕴含着低迷、绝望等情绪和悲观主义的色彩,这是当今社会中青年亚文化的一种崭新的表现形式,反映出当代青年自卑、颓废的精神特质以及面对生活的一种集体焦虑感,“丧文化”在一种程度上反映了新时期青年的社会心态和普遍的社会心理。在“丧文化”这种社会心态的影响下,孕育出了一系列反映该社会心态的网络流行语。“我太南了”的流行,背后体现的其实就是现代社会中一些年轻人在繁忙的工作以及巨大的生活压力中产生的一种“丧文化”的社会心态。该流行语是一定时期和阶段内人们对自身利益诉求的表征,它是社会中人们一种情绪、态度和看法的流露。这一类的网络流行语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这种“丧文化”社会心态的典型表现和情绪表达。

中国现阶段的“丧文化”心态在80、90后这两个群体之中普遍流行。他们面临非常困窘的生存现状和巨大的生活负担,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高呼“我太南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生活中的压力与内心的痛苦。大多数的年轻人们在生活中背负着巨大的压力,他们感到生活中方方面面所带来的“丧”。随着“丧文化”心态的蔓延和扩展,一些在生活中出现困境的年轻人选择了使用“我太南了”这种表达方式去宣泄自己的情绪使其得到舒缓。如今反映“丧文化”心态的代名词“我太南了”在网络中主要是通过把麻将中“南风”的图片制作成表情包来传播。实质上这反映了当代青少年丧文化的娱乐性特征。

在网络时代,传播媒介越来越发达,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丧文化”对青少年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丧”从局部扩散开来,逐渐成为年轻一代普遍的心理认知。各种带有悲观色彩的语言、文字、表情包等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渐渐形成了一种“丧文化”的潮流。因此他们通过使用“我太南了”这一表情包戏谑、调侃地表达了自己的丧。在流行语“我太南了”频繁使用的背后,其实是年轻人宣泄悲观、绝望的负面情绪的一种方式,体现了“丧文化”的社会心态,而“我太南了”这个表情包不过是他们表达情绪的一种媒介[9]。

四、“我太南了”的流行动因

“我太南了”这一词语的流行其本质上就是“丧文化”的一种发展与扩散,青少年通过“我太南了”这一词语表达生活中的颓废与沮丧。其实在“丧文化”视域下,“我太南了”不代表真正的丧、彻底的丧,而是一种表面的丧。施蕾(2017)认为标榜“丧”的亚文化群体不过是充满无力感的情绪表演,他们用自嘲消解了抵制。[10]事实上,“我太南了”这一表达方式是当代年轻人最流行的自嘲方式之一,年轻人在生活或网络中高呼“我太南了”的时候,其本质都是在劳累紧张的生活道路上暂时停歇,通过自嘲的方式使自己的心情得到舒缓。他们用这种方式试图从“丧文化”中获得自我救赎,从而借此进行自我嘲讽和精神解脱。尤其是对于一部分90后的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各种原因所带来的打击和挫折会让他们开始对生活感到失望,从而用“我太南了”这一词语对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状态进行嘲讽和鞭挞。

“我太南了”作为互联网的滋生品,在使用与传播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娱乐性特征。在网络环境中,网络流行语“我太南了”以各种“同音替换”“反讽”的形式流行于网络,迅速蹿红。在“丧文化”日益流行的今天,与其相关的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我太南了”这一词语本着娱乐化精神,依靠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快速传播。它能够将人们隐藏在内心的悲伤、烦闷情绪集中放大,以调侃的态度掀起社会舆论的热潮,引起全民的关注与使用。

五、小 结

带有“丧文化”色彩的网络流行语正在慢慢渗透进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丧文化”借助一些新兴词语,例如“废柴”“葛优躺”“小确丧”“佛系”一直到今天的“我太南了”,开始在人们的生活中渗透。一方面,青少年普遍使用“我太南了”这一流行语可以理解为青少年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时所产生的一种逃避心理。另一方面,“我太南了”这一流行语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青少年希望通过使用该流行语使自己紧张的生活压力得到缓解和释放。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