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于清华 杨晓惠
[摘 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是辽宁新一轮振兴发展的重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事关长远。本文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系统回顾总结了辽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所做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显著成就;立足辽宁新一轮振兴发展的实际需要,分析了辽宁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面对辽宁新一轮振兴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提出了实施辽宁人才强省战略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人才强省;辽宁振兴;思路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20)02-077-05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奏响了改革開放的时代最强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等一系列重要论断,进一步深化了对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力量和最活跃因素的认识。当前,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正处在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面对全球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的严峻形势,不断推进和强化人才工作,更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人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全省上下以培育和引进创新人才为重点,以优化发展环境为根本,以提高党管人才水平为关键,不断推动人才工作再上新台阶。
1.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水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针对培养人才,他指出,“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人才资源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性资源”;针对团结人才,他要求,“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激励广大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聪明才智”;针对用好人才,他指出,“物质资源必然越用越少,而科技和人才会越用越多”[1]。***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为做好新形势下的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
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不断强化“抓人才就是抓发展、兴人才就是兴辽宁”理念,牢固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资本、第一推动力的思想,持续推动“五大转变”,全力构建人才发展战略体系。一是在人才发展理念上,从有形资源优先向无形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优先转变;二是在人才发展制度体系建设上,从政策规范为主向法律规范为主转变;三是在人才资源配置上,从计划配置为主向市场配置为主转变;四是在人才发展模式上,从规模扩张为主向高端聚集为主转变;五是在人才引进工作上,大力实施人才国际化战略,引进世界人才为我所用。
2.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积极打造优良的人才发展环境。坚持以改革激发人才活力、释放人才红利。全省上下聚焦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持续推动改革落地见效,以改革红利释放人才红利,以人才活力激发创新动力。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立省、市两级人才工作述职评议制度,实行人才工作项目化管理,不断增强各级党委政府抓好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辽宁省人才服务全面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两个纲领性文件。颁布实施全国首部省级优化营商环境地方性法规,推动全省营商环境得到修复和改善,为人才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各地区各部门精准发力,科学施策,制定了30余个配套文件,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形成了体系完备、紧密衔接的人才制度体系。在激发人才活力上,深化人才工作领域“放管服”改革,在人才编制、定岗定责、薪酬制定等方面简政放权,累计取消省级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434项,全省100余家企事业单位推行自主职称评审,32家单位开展自主招聘。建立高层次人才事业编制使用机制,保障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流动所需。在人才科学评价上,出台《关于辽宁省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实施意见》,突出德才和业绩贡献导向,在科学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10个领域分门别类地健全评价体系,切实发挥了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保证有真本事硬本领的人脱颖而出。开设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成绩优异人员职称晋升“绿色通道”,48名科研人员破格晋升正高级职称。在加强人才激励上,实施辽宁杰出科技工作者、辽宁优秀企业家、辽宁工匠奖励计划,给予辽宁杰出科技工作者、辽宁工匠每人奖励10万元,95名辽宁工匠被直接认定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突破技能工人职业晋升“天花板”。开辟高层次人才二级专业技术岗位职称评聘“快车道”,“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可直接聘任二级专业技术岗位。
3.稳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兴辽英才计划”,积极打造人才高地。人才工程是做好人才工作、实现党管人才的重要抓手。省委省政府坚持高端引领、整体开发,围绕振兴发展重大需求,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兴辽英才计划”,已重点支持10名杰出人才、226名领军人才、273名青年拔尖人才和48个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在人才培养上,扎实推进高中等学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累计增设与产业发展高度匹配的专业210个,撤销重复设置严重、就业率低的专业574个,在装备、冶金、石化、消费品和农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组建校企联盟54个,不断提高人才供需适配度。在人才引进上,深入实施“双招双引”工程,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人才集聚的若干政策》,提出开辟人才落户“绿色通道”、招揽全球优秀博士、大力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吸引留学人员来辽创新创业等9条人才新政,加快集聚优秀人才。持续释放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吸引人才的磁石效应,6800余名海外优秀青年人才回国创新创业,创办高科技企业2100余家。
4.充分发挥人才引领振兴发展的作用,推动人才投身振兴发展主战场。引育人才是基础,用好人才是目的。大力实施人才服务振兴智力支持行动,促进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一是实施院士专家助力振兴发展行动。坚持以需求为导向、项目为纽带、企业为主体,累计建立院士工作站255家。实施“全国学会入辽计划”,支持国家级学会在辽设立分支机构29个,建立学会服务站和工作站10余个。二是实施高校和科研院所推动辽宁振兴行动计划。推动省内高校院所制定服务振兴发展专项行动方案,打造高校院所服务振兴发展新引擎。截至目前,省内26所本科高校和18所高职院校已与地方签订校地合作协议60个,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346个。三是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行动。稳步推进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沈阳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组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超过1700家,批复备案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7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4700家,推动攻克300余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开发出100多个重大产品。
在上述工作的推动下,辽宁人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人才资源总量实现持续增长,人才发展呈现喜人局面。截至2018年底,全省人才资源总量为604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3.9%。“两院”院士53人,位居全国第7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8200余人,位居全国第4位;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高层次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增长。一是六类人才变化情况。截至2017年底,我省的人才总量591.56万人,比2010年的457万人[2],净增长134.56万人,增长29.4%。按照人才类别划分,与2010年相比,党政人才净增长4.1万人;经营管理人才净增长5.3万人;专业技术人才净增长78.66万人;高技能人才净增长27.7万人;农村实用人才净增长14.2万人;社会工作人才净增长4.6万人。二是高层次国家级人才变化情况。与2010年相比,截至2017年底,在辽“两院”院士增加15人,现有53人;“千人计划”专家增加140人,现有158人;“万人计划”专家现有78人;“杰青”增加41人,现有115人;“长江学者”(特聘、讲座)增加61人,现有10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增加35人,现有8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增加423人,现有8148人。三是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的变化情况。2010年以来,我省招收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呈大幅度增长趋势。2010年招收220名、2011年招收257名、2012年招收302名、2013年招收367名、2014年招收375名、2015年招收424名、2016年招收503名、2017年招收328名(因国家调整博士后入站年龄、取得博士学位时间、在职研究人员比例,当年招收数量减少)。四是引进海外高层次专家变化情况。2010年引进外国专家3849人、2011年引进外国专家4179人、2012年引进外国专家3872人、2013年引进外国专家4266人、2014年引进外国专家4233人、2015年引进外国专家4456人、2016年引进外国专家4507人、2017年引进外国专家7035人。五是高技能人才的变化情况。我省高技能人才数量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我省高技能人才80.3万人、2011年我省高技能人才83.3万人、2012年我省高技能人才88.2万人、2013年我省高技能人才91.9万人、2014年我省高技能人才97.8万人、2015年我省高技能人才102.7万人、2016年我省高技能人才108万人、2017年我省高技能人才108万人。六是基础人才的变化情况。2010年以来,我省的基础人才数量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的招生数量不断扩大,其中,在学历教育培养最高层次的博士生的招生中,大多数年份从省外招收的博士研究生数量多于省内生源数量,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层次基础人才的净流入状态。[3]
二、人才资源仍不能满足辽宁振兴发展的需要,人才工作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辽宁是人才资源、科教资源大省,全省拥有高等学校115所,在校大学生超过百万,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辽宁还不是人才强省、科教强省,面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全省人才工作还一定程度存在人才“引不来” “育不准” “用不好” “留不住”的情况,人才资源优势、科教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发展优势、产业优势、竞争优势。
1.人力资源总量与振兴发展需求还不相适应。人口红利效應消失,2014年开始全省常住人口数量呈现逐年下滑趋势。2012年至2018年7年间,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0.24‰,低生育率持续时间长,老龄化速度快,人口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人口、人才外流明显,近几年辽宁已由人口净流入转变为净流出,且流出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流入人口0.8年,呈现出青壮年人口比重高、高素质人口比重高、城市人口比重高的特点。人才资源总量偏低,不及广东的40%、江苏的50%,且存在结构性失衡,80%左右的专业技术人才集中在教育、卫生等领域,人才红利效应尚未释放,不足以支撑辽宁振兴发展[5]。
2.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度有待提高。产业对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吸附能力不强,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装备制造、冶金、石化三大产业占全省工业近7成,产业发展新增长点没有系统形成。人才缺少干事创业平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仅是广东的8.2%、北京的15%、江苏的20.4%、浙江的31.1%、山东的41.6%;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数量少,且作用发挥不明显;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动力不足,2018年对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不足20%,8个国家级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绩效评价排名中,除沈阳、大连、鞍山、锦州外,其他4个高新区位次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3.人才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受制于经济总量不高、外向型经济不发达等因素影响,我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2015年开始差距逐年增加,导致人才的薪酬待遇、生活待遇水平普遍偏低,吸引力不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步入深水区,人才评价、激励、流动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亟须加强,改革红利尚未充分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厚,人才使用机制还不灵活,各类要素还不完备,科技中介机构和技术交易市场不活跃。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难,比如中科院在辽科研院所省内转化率仅为32%,较2017年下降6.7个百分点,“墙里开花墙外香”的问题依然存在,科技成果转化还跟不上创新发展的步伐。
4.大抓人才工作的思想观念解放不够。部分地区和部门单位对人才工作重视不够,推进人才工作的理念滞后、思路陈旧、措施乏力。部分园区用人才引领发展的意识不强,抓人才工作积极性不高,一定程度存在重招商引资、轻招才引智、重基建投资、轻人才投入的现象。部分高校院所“第一资源”意识不强,“去行政化”进展缓慢、步伐不大,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僵化,一定程度存在“论资排辈”的现象。部分国企活力不足,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弱的特点,且大部分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低端,技术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不高,自主创新、技术革新意识不强,主动引才用才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具有战略眼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偏少,对原始创新、科技研发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四、加大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工作力度,积极构建适应辽宁振兴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开创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发展集聚人才的良好局面,需要聚焦“八项重点”,狠抓“五项工作”。
1.聚焦八项重点。一是扩大单位选人用人自主权,坚持落实从严管理要求与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相统一,建立健全灵活管用的多样化人才引进通道。二是加快市场配置人才资源步伐,强化市场发现、市场认可、市场评价的人才工作机制。三是创新人才评价方式,扩大职称制度覆盖面,全面清理和大力减少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分类实施人才评价,按照能力、业绩、贡献完善评价标准。四是健全创新导向的分配制度,完善高校、科研单位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政策,推动科研经费管理改革,鼓励高校、科研单位探索各类要素参与分配,引导企业建立健全技术技能人才独立的薪酬等级制度和晋升路线。五是优化完善人才服务保障,积极实施促进人才安居政策,认真研究解决优秀人才的医疗保障待遇和医疗服务便利化问题,帮助引进人才解决配偶就业的现实困难,认真落实引进人才子女就学的支持政策。六是依托创新平台引才育才用才,鼓励引进高层次人才牵头实施重大技术研发,提高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水平,加大对特色产业基地的研发中心、技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新产品研制和产学研合作等项目的支持力度。七是促进人才创业和创新融合,大力发展多形式的众创空间,大力加强创新型孵化器建设,加速推进创新创业活动与金融、资本的紧密结合,形成市场化的人才创新创业的投融资体制。八是加强企业骨干人才培养,鼓励和引导企业培养和引进各类专门人才,启动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创新素质提升工程,配套制定职称评定、人才津贴、评先表彰等支持政策。
2.狠抓五项工作。要在以上八个重点领域持续发力,逐步扭转人才资源和总量不适应辽宁新一轮振兴发展的局面。
(1)坚持工程牵动,提升人才集聚力。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紧跟时代要求、发展需求,更大力度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爱党爱国、富于创新精神、勇于开拓进取的优秀人才队伍。一是深入实施“兴辽英才计划”。围绕振兴发展需求,持续加大人才投入,持续深入地推进“兴辽英才计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造就一大批杰出人才、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二是积极实施“双招双引”工程。坚持招才引智、招商引资并举,以需求为导向,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用好全球创新资源,精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办好用好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打造辽宁招引优秀人才、扩大对外影响的“金名片”和大平台。三是大力实施高校毕业生留(辽)回(辽)来(辽)工程。完善支持高校毕业生在辽就业创业的扶持政策,注重吸引省内高校毕业生、精准吸引省外辽宁籍高校毕业生、大力吸引省外非辽宁籍高校毕业生留辽、回辽、来辽创新创业,儲备更多优秀青年人才、积蓄更多后备力量。
(2)坚持改革创新,提升人才创造力。持续深化人才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扩大用人单位自主权,放松对人才的管制,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源泉充分涌流,实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一是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以改革为动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坚持产教融合,深化高中等学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启动“1+X”(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加快形成以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机制。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育“大国工匠”队伍,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二是改进人才评价机制。认真落实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和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的实施意见,构建足以体现真才实学的人才评价体系。三是强化人才激励机制。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按规定兼职或离岗创办科技创新型企业。充分调动园区抓人才工作积极性,发挥企业用人主体作用,推动人才工作实现从政府站“前台”向园区、企业站“前台”转变。四是实现人才资源有效流动。打破地域、身份、劳动关系限制,通过人才资源有效流动实现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和协调发展。通过制定鼓励政策,解决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不足问题[4]。
(3)坚持学以致用,提升人才驱动力。实践是人才成长的沃土,坚持在实践中锻炼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一是实施院士专家助力振兴发展行动、高等院校服务全面振兴专项行动、科技成果在辽转化促进行动“三大行动”,实现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紧密对接。二是搭建事业平台。加强沈阳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及省级以上高新区等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企联盟等各类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扎实推进与国家重点高校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搭建校地、校企合作平台。三是强化金融支持。建好用好辽宁省人才创新创业促进会,加快推进辽宁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大力推广“人才贷” “人才投” “人才保”等金融服务产品,推进人才、资本、产业、企业相互支撑,深度融合。
(4)坚持拴心留人,提升环境吸引力。着力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生态环境,打造人才发展环境最优省。一是优化共性服务。用好辽宁省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整合公共服务资源,不断深化人才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在创新创业、家属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加大服务力度。二是深化专业服务。鼓励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加快构建社会化人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积极培育各类专业社会组织和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扩大社会组织人才公共服务覆盖面。加强人才工作者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工作者教育培训力度,全方位提高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能力素质。三是强化信息化服务。大力建设“辽宁人才信息港”,打造“一网三库三平台”,实现人才信息全面覆盖、人才政策及时全面、人才供需精准匹配、人才服务规范标准,推动人才信息大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5)坚持政治引领,提升人才向心力。充分发挥党在各方面的优势,把凝心与聚力有机统一起来。一是大力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广泛宣传表彰爱党爱国、忠诚实干、业绩突出的优秀人才,在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才中大力弘扬无私奉献精神,激发人才报效祖国的热忱。二是大力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全面强化政治引领,深入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党史教育和国情省情研修工作,增强政治认同感和向心力。加强政治吸纳,积极在广大人才中发展党员,积极推荐各类优秀人才担任“两代表一委员”,打造人才队伍中的“红色方阵”。三是做好联系服务工作。深化党委(党组)联系服务专家工作,推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联系专家,加强思想沟通和感情交流。四是注重宣传引导。发挥重要新闻媒体“振兴发展靠人才”专栏的作用,大力宣传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创新举措,讲好辽宁人才故事、传播辽宁人才声音,在全社会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人民网.***的人才观:择天下英才而用之[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620/c40555-25175679.html.
[2]2010—2020年辽宁省人才发展规划[EB/OL].http://www.gov.cn/gzdt/2010-07/25/content_1663443.htm.
[3]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规划(2017—2020年)[EB/OL]. http://www.lnsts.com/TongJiFaGui/2017-07/1823.htm.
[4]辽宁省人才服务全面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EB/OL].https://rlzyb.dmu.edu.cn/info/1041/1544.htm.
[5]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3/21/c_1118398308.htm.
责任编辑:韩 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