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重大疫情防控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时间:2024-09-03

朱海龙 吕晶晶

[摘 要]重大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全民战争,大学生是抗疫队伍中的重要力量。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疫情防控工作的客观需要,也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及亲和力的重要举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重大疫情防控密切关联,思想政治教育在重大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宣传导向、凝聚动员及调节疏导的功能,重大疫情防控又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与生动素材。明晰二者联系,把握重大疫情防控的特殊情境,从而合理设置重大疫情防控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科学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做到防控与育人相结合,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序开展,对战胜疫情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重大疫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20)02-115-06

此次疫情是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每个大学生是重大疫情防控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把握重大疫情这一特殊情境,通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实现防控与育人的有机结合。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重大疫情防控中的功能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具有时间长、破坏性大、涉及群体多样等特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宣传导向、凝聚动员及调节疏导的功能。

(一)宣传导向功能

世界卫生组织于3月11日称新冠肺炎疫情已演变为全球 “大流行”,新冠肺炎疫情已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峻的挑战,各国纷纷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加强国家间联合抗疫已成为阻击疫情的突破口。但各类观点交汇,价值观多元。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中国社会变迁环境,具有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的特点,因而其更易受不良社会思潮侵蚀,精神生活贫瘠化。在此背景下,高校加强宣传引导工作势在必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在重大疫情防控中发挥宣传导向功能,高校通过启发、教育、监督等方式,提高大学生的疫情防控意识,促使学生自觉辨别网络信息真伪,引导大学生形成主流价值观。

高校需准确把握社会舆论变化,针对热点问题及时开展宣传引导工作。一方面,高校应加强正面舆论宣传。引导学生认识重大疫情下党的领导力、执行力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使学生从疫情防控故事中看到我国主流价值观的力量,如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的奉献精神、仅用10天建成的“武汉方舟”背后蕴含的中国力量、基层工作人员坚守岗位的担当精神等。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提高信息辨别能力,有针对性地与学生展开对话,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热点,尤其是国际社会对我国防疫工作的评价,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的伟大成就,促使学生自觉认同主流价值观,坚定爱国信念,同时提高大学生自主发表言论的水平,充分发挥大学生群体力量,引导舆论发展。

(二)凝聚动员功能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具有不确定性,政府对此并不能提前预知,面对重大疫情防控工作,单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广泛动员民众,包括医疗队伍、各类物资机构、大学生等。在重大疫情防控中,高校应运用各种手段将个体分散的大学生凝聚成一股力量,为抗击重大疫情而奋斗。

自国家卫健委公布新冠肺炎疫情以来,高校高度关注疫情发展,积极构建疫情防控体系,以高校教师为主导,基层党支部与党员干部为先锋,学生为主力,大力宣传抗疫知识、积极捐款捐物、签订抗疫承诺书、录制“微视频”等,同时支持大学生在做好自身安全防护的前提下,投身抗疫队伍,通过科学有序的学生活动,筑起防控疫情的坚实防线。高校学生群体中涌现出一批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志愿者,积极参与疫情执勤、巡街宣传、街道消毒等防控工作,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践行了中国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动员功能还体现在大学生配合疫情防控工作,有效规范自身行为,提高自身防控意识并宣传科学的疫情防控知识,带动家庭成员自觉遵守防控要求,主动参与疫情防控工作。

(三)调节疏导功能

据研究,重大疫情暴发容易给人们造成持续性的心理创伤,引发焦虑、抑郁情绪、强迫障碍及适应障碍等。在SARS疫情结束后,我国就出现了一批患有急性应激障碍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群。新冠肺炎同我国2003年暴发SARS疫情相比,传播速度更快,感染人群更多,持续时间更久。现阶段关注大学生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心理健康状况尤为必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重大疫情防控中发挥了调节疏导功能,调控人的情绪与心理,最大限度地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

重大疫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湖北地区的大学生,加强大学生心理调节疏导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我国高校已启动疫情相关心理健康干预工作。学校党委牵头,以具有专业知识与丰富经验的人员作为主要成员,组建心理健康工作组,有序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工作,面向全体师生员工开展疫情相关心理支持及危机干预工作;由辅导员负责,了解班级学生心理现状,精准掌握大学生心理状况,做到因人而异、精准施策;帮助学生接纳自身情绪,理解焦虑、强迫障碍、抑郁等情绪的产生是正常心理,帮助学生释放情绪;同时引导高校大学生积极开展室内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和免疫力,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高校大学生形成积极、平和及理性的心态。

二、重大疫情防控蕴含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体现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全民都成了抗疫战争的参与者,这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同时全民战“疫”本身就是一堂大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生动素材,能够有效延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与深度。

(一)疫情防控环境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契机

一方面高校师生也是疫情防控工作的直接参与者,高校大学生能直观感受到疫情防控环境下所展示的中国力量。在疫情防控环境下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更高,其信息纷繁复杂,一些西方媒体趁机发布各类错误言论,扰乱大学生思想,但大学生在筛选信息中趋向相信官媒,这意味着官媒的作用得以增强,高校掌握了话语先机与话语公信力。另一方面,通过此次疫情防控,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行为有效检测本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通过疫情防控期间开展教育活动可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短板,实现精准施策,提升教育能力。如:高校防控重大疫情需具备舆论引导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需建立完善的心理疏导体系、家校良性沟通体系、信息反馈体系等,有助于高校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二)疫情防控实践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素材

新冠肺炎疫情已成为全球性卫生事件,从国际疫情防控视角来看,我国在应对疫情的举措上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积极回应国际关切,主动公开研究数据,与多个国家保持良好的沟通联系,尤其是对疫情严重的国家施以援手,并紧急实施“一省援助一国”的帮扶政策,同时与世界卫生组织保持紧密联系,分享我国疫情防控经验,促进疫情防控信息共享。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表明全球国家休戚相关,是诠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要性的典型案例。我国取得的显著抗疫成就,在国际社会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力量。

从国内疫情防控视角来看,根据大数据统计,我国疫情防控期间十大关键词包括新冠肺炎、封闭管理、I级响应、雷神山医院、驰援武汉等。大学生群体密切关注疫情的发展态势。我国政府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迅速采取行动,武汉率先封城,有效控制人员流动,随即各地政府先后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响应,全国范围内实现封闭管理,这充分体现了党强大高效的组织和动员能力。因抗击新冠肺炎而牺牲的公职人员中党员占比超过一半,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驰援武汉的队伍里有一批“最美逆行者”,我国医务人员会集武汉、各类可投产的工厂主动生产医疗物资运往武汉、各地纷纷捐赠生活物资保障武汉人民日常需求等,这些集中反映了敬业精神与奉献精神;公众自觉响应国家号召,遵守相关疫情防控措施,实现居家隔离,体现了我国民众具备一定的法治观念。疫情防控实践与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契合,能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生动的素材。

三、合理设置重大疫情防控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1]高校应把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特殊环境,灵活运用疫情素材,聚焦社会热点,合理设置重大疫情防控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一)树立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2]

具体来讲,其一,教育大学生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当代大学生是民族复兴伟大进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大学生应将自身理想同国家发展紧密结合,一以贯之坚持中国梦,在践行自身理想的过程中,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融入我国的伟大实践中。其二,培育大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坚定信念,自觉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我国始终坚持统筹协调,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广大民众将战胜疫情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抗疫成就举世瞩目。高校应引导大学生清晰认识到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得益于我国发展道路的正确性。疫情环境下我国经济虽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但不可否定的是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抵御风险的能力,且我国国内市场规模巨大,内生动力强劲,我国发展态势将保持稳定向好。大学生需坚定发展信心,增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其三,引导大学生坚定人民立场,勇于担当时代重任。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大学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抗疫队伍,是抗疫队伍中亮丽的青春防线。人民立场是对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大学生只有自觉站稳人民立场,才能自觉投身为人民服务的伟业中。

(二)培育爱党爱国的赤子情怀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党高度关注疫情发展,迅速采取防控措施,民众响应党的号召众志成城防控疫情,形成了全国联合防控、科学有序防控的良好局面。与他国相比,我国以超强的魄力实施封城、统一调度重要物资、建立方舱医院等,成为世界防疫工作的先行者,这充分彰显了我党执政的优势。高校需引导学生认识到党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坚定爱党爱国的赤子情怀。

爱国主义是鼓舞中华民族奋勇向前的一面旗帜,是战胜疫情的一剂“定心丸”。面对疫情的蔓延,我国迅速采取了强有力的防控措施,在世界范围内成为防控疫情的典范。在这场战役中,无论是一线工作人员,如医务人员及各类基层工作人员等,还是踊跃捐赠物资的广大群众以及遵守防控措施实行居家封闭的民众,无不体现出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其一,需增强大学生的国家意识。自古以来,中华儿女便拥有强烈的国家意识,这是我国历经磨难仍屹立于世界的关键。在此次疫情暴发的特殊情境下,激起炽热的国家情感,我国民众展现了强大的凝聚力、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国家意识是培育爱国主义的心理基础,大学生只有具备强烈的国家意识,才能内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家的认同感,并外化于行动。其二,需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4]同时它也是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的精神动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队伍所体现的精神品质正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见证了中华民族发展奋进的历程,积攒了深厚的文化实力,也激励着当代中华儿女开辟未来。如:中药文化历经千年而不衰,中药在治疗新冠肺炎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三)提升法治素养与社会主义道德素养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次重大突发卫生事件,科学应对此次疫情需坚持依法施治。不仅需要高效的立法单位及执法单位的有机配合,还依赖于民众具備良好的法治素养。高校需及时向大学生宣传我国关于疫情防控的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疫情防控期间所采取的特殊政策。使大学生自觉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如戴口罩、居家隔离、不聚集、按时上报体温等。同时网络法治教育不容忽视,疫情环境下人与人的直接交流被阻隔,网络成为交流的主要渠道。高校需规范关注大学生网络言行,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法治的实现有赖于全民守法,只有民众自觉遵纪守法,疫情防控工作才能有序高效地展开。要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使守法成为大学生的自觉意识。从道德层面来看,疫情防控期间涌现的种种事迹对当代大学生提升道德素养具有现实价值,如渐冻症院长张定宇、84岁仍奋战在一线的院士钟南山、火神山医院坚持“不领钱”的众多建筑工人、日照匿名捐款的环卫大爷、武汉送餐夫妻等。高校应总结疫情典型事迹,充分利用这些案例,挖掘其教育价值,邀请道德模范开设道德讲堂活动,直观感受疫情防控的艰辛及背后所蕴含的道德力量,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四)提高身心健康的理性认识

青年强则国强,大学生不仅需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还需具备强健的身体与心理素质。新冠肺炎传染性强,不少鲜活的生命因疫情而消逝,引发民众对身心健康的高度关注,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

一方面,增强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塑造强健的体魄。疫情的暴发凸显了健康意识的重要性,如勤洗手、戴口罩、合理膳食、不吃野味、勤锻炼等,增强自身免疫力是对抗疫情的关键。其一,高校需强化大学生健康意识,以体育课堂为主,多课堂渗透健康理念,引导学生学习相关健康知识,培育健康理念;其二,高校需开展多样体育活动,健全体育锻炼机制,提高大学生日常锻炼的获得感,将锻炼变为一种乐趣,培养大学生终身锻炼的优良习惯。

另一方面,开展心理教育,培养优良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直接影响个人的生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塑造个人健全人格的必要保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个人难以实现自身的价值。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以及学业、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大学生易产生各类心理问题。高校需系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正确释放压力,勇于突破困难,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四、科学选择重大疫情防控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新冠肺炎疫情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特殊环境。高校应将重大疫情防控环境与高校日常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科学选择重大疫情防控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坚持全员育人,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联动育人体制

全员育人强调育人队伍的广泛性,从广义上看,全员育人包括的主体涵盖全体社会成员,从狭义上看,在高校全员育人主体是学生和教职员工。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的环境下,高校学生响应国家号召,实行居家防控,家庭、社区的育人作用增强,高校需坚持全方位育人,引领构建家校社联动育人体制。

一方面,社区是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联动育人的中介。习主席在指导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5]社区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是疫情防控期间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高校需及时了解大学生所在社区防控措施,并配合社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鼓励大学生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为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大学生配备相应物资。尤其是党员大学生应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争当疫情防控的战士,献智献力,进行“嵌入式”增援,展现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

另一方面,家庭是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联动育人的重点。疫情环境下高校需引导家庭教育的方向,拓宽家校联合渠道,以网络为沟通平台与家长实行双向互动,如开展疫情防控主题家长会。高校需对防控工作中家长的职责进行解读,如:做好健康申报、出行保障及保持家校沟通,引导家长通过家校联合保障学生安全,为复学做好准备,同时督促家长帮助学生疏解紧张情绪,加强生命教育,做到规律生活。高校应畅通与家长的沟通交流,重视家长意见建议,及时反馈家长解决方法,引导家长借此疫情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坚持全过程育人,把握疫情防控育人阶段性特征

全过程育人是针对教育时间而提出的概念,强调关注学生全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广义上讲是关注学生从小学到毕业的学习、思想道德素养、法治素养等过程,从狭义上讲,指开展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在疫情防控期间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需把握疫情时期的阶段性特征,保证疫情防控期间实现全过程育人。

第一阶段为疫情全面暴发阶段。疫情全面暴发阶段易使大学生产生恐惧、焦虑的情绪,这一阶段高校需增强宣传力度,普及疫情知识,加强心理疏导,提高防护意识。同时,这一时期我国在防控疫情中展现出强大的“中国力量”,这一力量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更是中华民族凝聚的爱国力量,应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高校需发挥官媒主导作用,站稳网络阵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阶段为疫情缓和阶段。疫情缓和阶段大学生对疫情的恐慌有所缓解,同时高校已有序開展线上教学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成为重点。高校需合理安排线上教学课程,不局限于学校课程的学习,还应注重普及疫情防护知识、心理健康知识,学习我国抗击疫情的典型案例,弘扬社会美德,认真对比国内外抗击疫情现状,深刻总结我国抗击疫情的成就及原因,增强学生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高校需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居家学习展现了学生对疫情防控的担当,更是一次难得的自由学习机会,需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制订学习计划,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学习效果,真正做到“停课不停学”。

第三阶段为疫情基本控制阶段。这一阶段疫情造成的延迟开学、复工等影响基本消失,社会活动有序步入正轨。高校将有组织安排学生复学,这一阶段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系统学习我国抗击疫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发扬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团结精神等。高校应全面客观总结我国在抗疫过程中的表现,激发大学生对当代中国发展的思考,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自身的使命;同时通过举行抗疫文艺会演、抗疫演讲、表彰抗疫先进学生等各类活动,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三)坚持全方位育人,构建网络新阵地

全方位育人是针对育人空间提出的概念,强调全方位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覆盖。重大疫情防控期间互联网成了“零接触”式安全沟通主阵地,在此形势下高校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新阵地成为当务之急。

其一,优化线上教学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疫情下在线教育的基础设施得以提升,保障了高校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疫情防控中涌现了丰富的教育案例,教学资源不断增加,高校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优质教学资源,如慕课、微课等,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多课程协同全方位育人。在线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提高课堂的亲和力,增强吸引力,教师需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坚持问题导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设置开放性问题,活跃线上课堂,与学生展开深入交流,确保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其二,培养一支教育队伍,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形成。教育队伍是构建网络新阵地的执行者,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引领者。新时代教师应具备良好的网络素养,将教学与网络有机结合,顺应网络发展潮流,把握网络热点事件及词汇,引导网络舆论发展,将网络与校园活动相结合,深入学生生活,掌握高校网络阵地的话语权。其三,创新教育内容,充分尊重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就其本质而言, 是一种师生之间的精神性交往活动,旨在通过师生之间的客体中介活动实现精神层面的交往。[6]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教育地位是不平衡的,学生通常作为被动的客体参与课堂。现代主流教育理念为双主体,因而应以学生为中心设置教育内容,同时立足优秀传统文化,紧随时代潮流,回应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更新教育内容。其四,净化网络环境,深入契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疫情环境下不良媒体时有发声,影响恶劣,高校教师受教育程度高,具有一定的公信力,面对虚假信息,高校教师应积极发声,引导舆论发展;高校还需强化大学生网络素养,理性分析网络信息,规范自身网络言行;高校需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环境,弘扬先进事例和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中实现自我学习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全国教育大会发言摘编[N].人民日报,2018-09-13.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

[3]刘萍.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策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7):150-153.

[4]本报评论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二论学习***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5]王静,吕腾龙.***在北京市调研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 以更坚定的信心更顽强的意志更果断的措施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20/0211/c64094-31580546.html.

[6]王颖,侯广斌.主体间性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01):83-89.

责任编辑:王绍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