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实践问题与应对策略

时间:2024-09-03

张岩

摘要: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可以通过人力、资金、信息、数据、管理、土地等要素的优化和重塑引领建构全新的生产力布局,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构造新型城乡关系。这几方面既是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点,亦是现实问题的集中点。现阶段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问题突出体现在外部效应滞后、资金投入波动大、项目的关联度与多样性不足等方面。从问题导向出发,结合“十四五”规划关于强化质量导向的政策要求,从普惠性提升、农民职业教育、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和发展设施农业几个方面提出适宜的应对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实践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原4496(2021)02原076原05

基金项目:2021年中共丹东市委党校重点调研课题“十四五时期丹东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问题与应对”;2020年度全国地方党校(行政学院)重点调研课题“辽宁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研究”(2020dfdxzddykt0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持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质量导向,推动乡村产业振兴。”[1]对乡村产业的振兴提出了“质量导向”的关键要求。以村级集体经济为代表的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人力、资金、信息、数据、管理、土地等环节可以通过重新布局释放农村生产力,提高发展质量,以产业为纽带引领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维度的振兴,从而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2021年1月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2]产业振兴居于乡村五大振兴的首位,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在“十四五”时期的一个重要政策导向。与此同时,从实践角度来看,乡村产业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扮演交汇点、联结点、融合点角色,即交汇资源要素,又联结城乡经济,还能融合三大产业,起到推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完善强化内循环、助力构建“双循环”的利好效果。无论是政策导向还是实践功能都显示,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乡村全面振兴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本文从问题导向出发,梳理出乡村产业几个重要功能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结果找出现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后给出适宜的对应策略以供参考。

一、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功能点梳理

(一)挖掘自然垄断优势,缔造耀眼地理标识

城乡产业间的差异表面上是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间的不同,本质上则是城市与乡村背后不同文明特点导致的不同外显特征。城市产业对应的是统一、制式化的工业文明,产业、行业之间和内部竞争的基础是同质化产品服务在品质上的异质化,即相同的产品、工艺,不同的质量与服务。乡村产业对应的则是多元化的生态文明,“不同”是其最为核心的竞争点,而造就“不同”的成因中,区位优势、气候特点、土壤环境等自然因素占据较大比重,即自然垄断优势。具备自然垄断优势的地区往往拥有其他地区无法出产的特色农产品,从而在同质化竞争的大环境中以“錯位竞争”的方式脱颖而出,例如辽宁省丹东市的草莓、蓝莓等小浆果,黄蚬子、银鱼、梭子蟹等海产品,以及山野菜、林蛙、石柱参等山货均具备本地区独有的自然垄断优势。

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可以通过资源、产品市场化、商品化的方式以最快速度,在最大程度上挖掘本地区的自然垄断优势,迅速打造耀眼、独有的特色生态产品地理标识。在没有产业作为基点时,特色产品的知名度、营销网络等影响范围非常有限,甚至难以走出本地区为外界所知。例如螺蛳粉是广西柳州市著名的地理标识,但是螺蛳粉在没有大规模生产、推广、营销、运输、仓储组成产业集群之前,其名气与地理标识是不显著的。[3]换而言之,螺蛳粉作为柳州市的地理标识名片是基于其产业的大发展背景下的。

在缔造并推广特色农产品的同时,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可以协同带动旅游、康养、教育、加工、物流等相关或配套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打造更多的“专属名片”。辽宁省丹东市在拥有独具特色的产品基础上还拥有“抗美援朝英雄城市”“最大最美边境城市”“轻工业明星城市”等各类标识,在通过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可以带动缔造相关标识名片的推广,从而提高城市知名度和关注度,获得更好更大的发展机遇。

(二)整合梳理分散资源,畅通要素流通渠道

现代经济学一般将经济活动的主要生产要素抽象分为劳动力、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管理)四个大类。从这个角度出发,传统的小农经济背景下的乡村产业在劳动力上分散不集中,在资本上量小且不持续,在土地上配置不合理,在管理上粗犷不科学。通过发展现代化的、高质量的以村级集体经济为代表的乡村产业可以发现:(1)在劳动力上集中年富力强、创造力强、高素质、高文化水平的优质劳动力于一处,在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的同时打造人才的知识、能力的“变现”平台,为更多的创业者提供更好的机遇和平台,从而起到引进人才的正向循环。(2)在资本上通过集中资本形成规模经济效应提高投资回报率,同时引领相关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升级,在具备规模产业的基础上可以吸引更优质的投资,带动引领资本下乡,同时也可为进一步融资提供更坚实的信用、物质保障,促进农村金融回归本源,并以金融为纽带联通城乡发展,缔造新型城乡关系。(3)在土地资源的使用上,可通过合作社等经济合作组织以土地流转方式将分散的、不同作物类别的土地在生产、管理、销售、养护上实现统一、科学、集约化的运作,在提高产能的同时降低平均投入,充分挖掘、释放、升级土地资源的经济、生态等价值。(4)在管理上可以通过更先进更现代化的组织构建和运作提高管理者、生产者、销售者等人力资本的综合素质,同时可以为更高素质的企业家提供更低成本、低风险的创业平台。例如辽宁省丹东市存在多处草莓产业集群,当地现有产业规模会带来相应的技术外溢效果,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创业者加入,在形成产业集群后,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大规模的经合组织会应运而生,在实践层面上会培养、吸引更多更优质的企业家,从而形成企业家才能的正向循环更替机制。

(三)引领产业融合升级,提供创新发展动能

现有特色在因地制宜挖掘地方特色之后会迎来一个收益高速增长的机遇期,主要是针对“错位竞争”带来的局部市场的空白填补。当附近区域的局部市场出现空白时,特色产业的发展就会进入瓶颈期,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在此阶段要么通过打造流量IP、打造电商营销网络、建设仓储设备、配套包装物流产业等营销导向途径进一步寻找需求空白市场或创造引致需求;要么在现有生产功能的基础上延伸打造相配套的第二、第三产业,例如在农作物生产的基础上发展相应的食品加工业和文化旅游业,将本地的主导产品由生鲜向生鲜+初加工+深加工+文化体验等多维度产品与服务升级,缔造新一轮的“错位竞争”机遇;要么就是在现有生产模式的基础上寻求新的产品门类,根据市场的变动即时发现并填补新的需求空白……总之,无论在转型期选择哪一种策略,其本质逻辑基础是关联产业的升级和配套产业的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乡村产业,无论初始状态是产品生产类型还是服务供给类型,在发展到一定质量和处于特定现实、政策环境中时必然能够起到相应作用,这在辽宁省丹东市的很多集体经济强村当中(例如大梨树村[4]、岔路村[5]等)均有体现。

二、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实践问题:以丹东为例

辽宁省的14个地级市在区位条件、自然气候特点等方面均有差异,乡村产业发展亦各有特点,这当中存在的问题是地区特点导致的个性问题。本文以丹东市为例,梳理一下制约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四类突出实践问题。

(一)空间分布集中连片,项目多样性不足

丹东市具有三县三区的行政区划,其中振兴区、振安区、元宝区是三个市区,凤城市、宽甸满族自治县是位于市区北部的山区,以农林业为主导产业,东港市临海,以渔业、特色农业为主导。201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第一产业发展总体情况稳定,增长了3.5%,其中畜牧业增幅最大为13.8%,农业次之为6.5%。从发展适用层面看,渔业集中于东港市以及宽甸满族自治县的部分沿江乡镇,畜牧业、种植业、食品加工业等则广泛分散于境内各县区,具体农林牧渔项目的预期收益较为可观。从空间分布角度来看,各乡镇、村的村级集体经济产业类型呈现出局部高度集中的态势。一个村、镇通常只有少数几种高度相近类型的乡村产业,相邻的村镇由于模仿效应和学习效应等因素,通常也会呈现出发展模式和项目选择的趋同性。局部生产力的过于集中会导致地区产业多样性的不足,在降低稳定性的同时会挤占更为重要关键的配套产业链条延伸,降低区域经济整体对外的比较优势,而导致较高程度的内卷化、同质化低效率竞争结果。

(二)同类竞争占据多数,项目关联性不够

三县三区的气候分布呈现出一种比较分明的壁垒,东港市与振兴、振安、元宝三区靠近鸭绿江边,空气湿润气候温暖。凤城市与宽甸满族自治县位于北部,与本溪市、通化市相近,平均气温比前者低 2~3℃,山林居多。因此在种植业方面,地区呈现出较为泾渭分明的品种分布。[6]东港市传统农作物种植以水稻居多,柳林、越光等品牌是国内市场上的畅销品类。[7]特色农产品的代表是东港99草莓,[8]在全国远近闻名,是本地设施农业的典型代表。[9]宽甸县和凤城市以山林居多,农民普遍以玉米作为主要农业收入来源,但由于玉米产量不高、收购价格较低[10][11]等原因,在近些年普遍被农民所放弃,但苦于不知道以何种作物替代能够在技术学习、资源投入和收益三方面达到新的平衡而“重拾玉米”。因此丹东北部两县区的农民对于种植业的态度主要表現为:自家耕地不知种些什么更能赚钱,或者是有想法,但是投入—回报周期长、见效慢,而且还需要大量地学习和实操才能适应新产业,综合来看玉米省时省力,虽然收益低,但能生产一些口粮同时不让自家土地荒废了。问题主要体现在目前全域内的成规模的食品加工企业数量尚少,对于周边村庄劳动力的引领带动作用有限,并且个体经济多、集体经济少,在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和与其他产业的衔接上效果尚不显著。本质原因是项目的同质化程度较高,异质化程度不够。需要在大力发展农林牧渔业的同时协同发展农林牧渔服务业、食品加工业、营销推广行业、物流配套行业、包装加工行业等多不同类型的互补配套行业,既有利于三产融合发展,又有利于现有产业价值链条和产销网络的发展壮大。

(三)正外部性滞后明显,项目预期度不高

现阶段村级集体经济产业项目多数集中于冷、暖棚等设施农业项目。在东港市、振兴区、振安区、元宝区暖棚居多,草莓、蓝莓、小柿子为主导项目,群众对于这些已有的、运营若干年限的设施农业具有良好的经济预期。但是,对于近期刚刚落地的新项目,预期显著降低。一方面原因是现有的同类项目规模较高,本地同质化竞争较为激烈,在没有外地营销渠道的前提下定位于本地市场的暖棚项目通常不被看好;另一方面原因是对本地优势产品比较优势存续状态的考量,不清楚未来一段时间草莓、蓝莓的价格能否维持在预期价位,同时投入成本较高,故而不敢轻易投资;第三方面的原因是技术层面的,一些特定类别的水果如蓝莓通常并不能在投入的第一个年头出产,因为苗木生长通常需要两至三个自然周期才能稳定出产,因此需要一定的等待期,会天然降低短期回本的预期。[12]在凤城市、宽甸县,除了存量较高的水果蔬菜暖棚外,在最近几年有大量作为流量而集中落地的冷棚,多以食用菌的种植销售为主。相比之下,在项目的预期上,近几年的冷棚项目要多于暖棚项目。第一是冷棚建设成本较低,具有更低的投资门槛;第二是食用菌比草莓、蔬菜更容易长期贮藏,可利用冷库、烘干车间等配套设备储存以控制产量、稳定价格预期;第三,食用菌的生产周期短,例如香菇从每年的四五月份开始出产,可持续至入冬(冬菇品种在冬季可继续出产[13]),并且以日产模式增收,经营者每天都可以获得即时收益。

(四)投资不够持续平稳,入市信心不稳定

从辽宁省近年来的总体投资数据来看,各地区关于农林牧渔业以及农林牧渔服务业的固定资产上投资总体波动较大。从丹东市1999—2019年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为14.371%,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为34.264%。后者增速明显高于整体水平,但是从投资稳定性角度来看,以投资增速的标准差为参考,总标准差为0.277,后者为0.501。显然,农林牧渔业及农林牧渔业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着较大的波动。根据全省14个地级市历年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第一产业的固定资产投入均存在高于平均水平的波动。主要原因集中在产业项目受技术、气候、市场等因素带来的发展波动,例如草莓等设施农业的投入期与市场利好期的错位会导致现阶段的创业者处于“踏空入市”阶段,在产品价格的低谷期入市导致难以获得预计的收益,从而降低本人及周边观望者的“入市”信心,影响下一阶段的投资预期。

三、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升乡村产业普惠性

在更高水平、更大范围的基础上以更强的力度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与壮大,通过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引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通过村级党支部带头创业,帮助群众摸清市场规律,掌握行情动态。以党支部为支点,整合有限的乡村产业要素,构建以普惠性为导向的乡村产业振兴新格局。以现有村级集体经济为起点,做好长期稳定的产业发展规划,关联适配产业集群,以点带面,在实现经济社会效应双重普惠性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联动实现村内产业、村村产业、村镇产业、城乡产业等多主体参与在内的三产融合,提升乡村产业的关联效应和带动效应,实现一、二、三产的协同并进发展。

(二)推广设施农业项目建设,稳定农业项目预期

充分整合农村各地区农业资源,通过调整、优化、转型、升级等途径聚拢生产要素,形成区域性乃至全域性质的规模及经济效应。支持鼓励优势设施农业在适宜条件下的大规模发展和壮大,规避传统农业在生产、营销上的天然劣势,充分发挥现代设施农业具备的品质可控、周期短、稳定性高等优势,稳定农产品的生产,从而稳定群众对于现代农业项目的一个中长期预期。对于现有的优势项目,例如丹东的草莓、蓝莓、小柿子、食用菌等,应通过同类合作社之间的联合与互补合作社间的往来形成强大的经济、社会、技术、人才等正外溢效应,辐射地区,形成层次丰富、长期稳定的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使品牌效应与品质优势相得益彰,互促互进,良性循环。对于一些需要较高资金、技术、人力投入的设施农业项目,应充分以党支部为支点进行试验摸索。完善优化乡村金融体系,为设施农业的推广与发展打通金融血脉。坚持完善并优化相应的政策支持、审批、监管机制与流程,并在技术支持上实时配套,减少设施农业发展的壁垒进入周期和回本周期,降低群众对于设施农业项目总体回报周期的时长预期,从而更进一步提高乡村产业的经济社会正外部性,助力全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降低创业学习门槛

通过基层党组织、学校等多部门的联合,共同开展针对有返乡创业或在本地创业的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宣讲惠民政策,普及专业知识,消除农民群体创新创业的知识层面的壁垒。提高乡村从业人员当中创业群体的比重,在政策、融资、审批等诸多方面完善优化对于农村地区小微企业、合作社等农民经合组织的支持,提高职业农民的比重和素质,在重新布局形成新的农村生产力同时优化城镇就业结构,实现返乡创业农民工群体与城镇就业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上的双赢。

(四)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支部引领乡村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支点作用,通过基层党支部的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通过支部创办从产业、党员示范摸索、调研考察等多种途径发现本地优势资源,整合分散生产力,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履行党员的职责与使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以支部为关键节点引领本地乡村产业的规划、发展、壮大等长期建构工作,在保障公平的基础上兼顾效率,既要避免资源过于分散效率较低的“大锅饭”模式,[14]又要规避集体资源被少数精英群体垄断的“精英俘获”[15]现象,实现乡村产业发展的经济和社会普惠性的双重外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N].人民日报,2021-03-13(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02-22(1).

[3]李斌,肖潇.用好“可食用的名片”推进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以螺蛳粉推动柳州城市形象建构和对外传播为例[J].对外传播,2019(11):65-67.

[4]吕久俊,刘岚昕,高晓宁,等.丹东市大梨树村践行“两山论”的经验与启示[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21,41(1):50-52.

[5]刘超.凤城市岔路村的幸福生活[J].雷锋,2020(10):33.

[6]青菁.细数中国顶级大米[J].农产品市场,2019(24):42-50.

[7]武志军.辽宁:从农业产品到农业品牌[J].中国品牌,2019(10): 74-75.

[8]神农岛.丹东99草莓做对了什么[J].农产品市场,2020(8):42-43.

[9]胡莹莹.丹东草莓[J].新农业,2021(2):5.

[10]梅立红.“缺口”不断填补玉米上涨乏力[N].粮油市场报,2021-04-17(B03).

[11]赵克山.玉米延续下跌趋势[N].期货日报,2021-04-16(8).

[12]徐振彪.藍莓种苗组织培养快速繁育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4):32-34,36.

[13]谢敏.冬栽香菇高产措施[J].致富天地,2021(2):64.

[14]陈全功.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形成的动力主体与路径解析[J].改革与战略,2021,37(3):85-93.

[15]刘小珉,刘诗谣.乡村精英带动扶贫的实践逻辑———一个基于场域理论解释湘西Z村脱贫经验的尝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8(2):74-85.

责任编辑:韩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