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目标追求的历史考察

时间:2024-09-03

房广顺 朱胜凯

摘要:从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目标追求的思想基础和历史根据、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目标的制定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坚持现代化目标追求的经验和启示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目标追求的历史。指出: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目标的追求,体现了共产党人对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坚定意志,不断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成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目标导向和精神支持。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历史考察

中图分类号:D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原4496(2021)02原088原08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科学规划2020年度重大课题“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教材体系建设研究”(JG20Z D002);2020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委托项目“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L20WTB012)。

实现国家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集中体现。党一经成立就确立了“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1]79的奋斗目标,紧密结合世界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步伐,紧紧围绕中国人民对独立、民主、富强美好生活的期待,提出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模式和实现道路,为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制度保证和经验积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胜利,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期。总结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目标追求的艰辛历程,凝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搞清楚中国共产党确定现代化目标的逻辑起点、价值取向和发展模式,对坚定不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行稳致远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目标追求的思想基础和历史根据

人类社会呈现出生产力从落后到先进,思想从愚昧到科学,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必不可少的发展过程。所谓现代化,就是指以生产资料高度集中为基础,以规模化、产业化大工业生产,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为基本特征,并伴随其产生政治统治趋向民主和社会生活方式趋向文明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以实现现代化作为自己的目标追求,是为了紧跟人类历史发展大势,发展人民的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向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迈进。

(一)追求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14-15世纪的西欧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产出的产品在满足自身需要后还有富余。人们在产品买卖中催生了商品交换、雇佣关系、手工工场劳动等社会化生产方式,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人类在探索自然中不断总结发现自然科学现象,发展批判思维,促进其更加理性、科学地评价世界,使其思想逐渐摆脱封建神学的束缚,从而冲击封建腐朽的愚昧思想和封建统治,呈现出推翻旧有的封建统治秩序,建立新的社会形态的趋势。而后,资本主义萌芽经过长期发展,在英、法等西欧国家日益成熟,并相继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确立用资本主义政权取代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确立了以工业化为基本特征的机器大生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以现代化为基本追求的社会发展新趋势。

现代化发端于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现代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主导全球现代化发展。资产阶级为了保留原有制度框架,并解决生产相对过剩这一难题,不得不开辟和发展世界市场,向落后国家倾销工业产品,掠夺工业生产原材料,从而“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2]276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争夺势力范围发动世界大战,瓜分世界,对落后国家进行殖民统治。这在一定程度上给这些落后国家带去了现代化因素,客观地推动其现代化发展。但是资本主义的殖民掠夺给落后国家和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些国家主权丧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并被迫卷入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大潮流之中,受到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深受资本主义剥削的劳动者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在见证资本主义现代化灾难的同时,迫切期待走出一条既享受现代化成果,又摆脱资本主义压迫的现代化目标和现代化道路。

“建立新的工业部门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3]469中国共产党制定现代化目标,擘画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既顺应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化大生产迅猛发展的历史趋势,又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实现人民共建共享发展成果的现代化道路,是既享受现代化成果又摆脱资本主义弊病,从而实现人类彻底解放的现代化道路。这一现代化目标和现代化道路,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追求的必然选择,是站在历史正确一边、顺应人类历史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

(二)实现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进行现代化建设是追赶时代潮流,实现国家和民族总体发展的必要路径。现代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特定阶段。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现代化的发展,就难以把握社会物质生产力发展对于社会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就会落后于世界现代化进程,陷入被发达国家侵略的局面。只有紧跟时代潮流,进行现代化建设,提高国家总体发展水平,打破资本主导世界格局的局面,积极为人类社会发展做贡献,获得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进程的运作环境较为复杂。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进行殖民统治,掠夺资源,给中华民族带来极大的灾难。封建地主阶级为了自身利益,被动沦为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代理人。因此,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束缚,独立自主探索現代化发展模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必然要求。在近代中国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推翻阻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统治,建立安定的社会环境,对中国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近代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各阶级为维护和发展自身利益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探索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方式与道路,曾经写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但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未能制定出中国现代化的科学规划,也没能领导中国现代化取得成功,他们悲壮地奋斗并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4]257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除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特殊利益,必然始终站在人民群众利益的基点上,在百年的艰苦奋斗中,始终努力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实践路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认清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挽救民族危亡,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现代化建设扫清障碍,为实现社会主义再到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纲领奠定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认清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路径,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迎来了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三)中国共产党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导向

中国共产党追求的现代化目标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模式。概括来讲,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开展现代化建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以达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现代化建设的路径不是只有资本主义现代化一种范式,应该具有多样性。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与基本国情不同,从而使各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必然存在不同的路径选择和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现代化目标是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目标追求。资产阶级现代化目标是维护少数群体利益的价值取向,这种现代化建设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模式,是历史和人民在实践中探索选择出来的中国现代化建设方案。

“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5]229中国共产党追求的现代化同时包含了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的基本原则要求,是两者有机整合的中国方案。一方面,社会主义的实现需要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人的高度文明。现代化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社会主义包含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要求。后发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并且面临着旧社会上层建筑的制约和冲击,国际上受到资本主义的遏制与威胁,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长期性。中国共产党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促进中国从传统农业文明转向现代工业文明,让现代化助力于社会主义的实现。另一方面,中国现代化建设是遵循社会主义要求的,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跨越性新发展模式。资本主义既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步,也带来了资本的统治和剥削。落后国家和民族期待跨越资本主义发展的“卡夫丁峡谷”,既享受资本主义带来的文明的进步,又避免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剥削,走出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重要论断,给落后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在世界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只要坚持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落后国家就能在世界发展的整体进程中,通过政治革命为社会革命和社会进步开辟道路,可以不经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而借鉴其发展的成功经验,避免其发展模式的弊端,直接进入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追求的现代化,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发展模式,是以社会主义为目标导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在吸收资本主义现代化成果的基础之上,追求现代化建设多元平衡的综合全面现代化;是追求在发展中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超越。

二、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目标的制定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领导人民艰苦奋斗,谋求中华民族独立自强的发展史,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史。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据时代要求制定现代化具体目标,以应对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艰巨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改变了社会面貌,中国人民从此独立自主地探索现代化建设。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提出了现代化建设目标:“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地向着现代化发展。”[6]1430这标志着党和人民的历史任务开始转向现代化建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明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历史的伟大跨越,中国共产党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追求获得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保证,国家现代化实现了从提出目标到全面建设的重大转变。特别是从1949—1952年经济恢复任务的实现,195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明确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随之全面展开。

第一,恢复国民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带领人民的系列重要举措取得的辉煌成就,为社会主义建设扫清障碍,奠定基础。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恢复经济,交通运输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抗美援朝的胜利,保卫了国家独立与安全,提高了中国的影响力和国际声望;除旧布新,“三反”“五反”,整顿了社会秩序。1953年,党中央适应新的形势和人民群众的愿望,作出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决策,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7]704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并制定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战略目标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6年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一五计划”也在1957年全面超额完成,奠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化建设的初步基础,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途。

第二,“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中逐步提出的。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毛泽东和党中央深刻认识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必须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在工业化的基础上走向现代化的发展目标。1954年,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上,最早提出了具有多方面要求的现代化建设目标。这个目标要求指出:“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8]1321956—1957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了中國工业化建设新要求,核心是必须协调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阐述的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追求和行动纲领,反映了全党艰辛探索确定的既定目标,代表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美好愿望,凝聚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制定,既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也超越了苏联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在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构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多方面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三,提出了中国现代化的战略步骤。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了实现现代化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认为在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的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需要制定分阶段的战略步骤规划,一步一步地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定“四个现代化”目标的同时,就提出了实现目标分“两步走”的战略构想,立足于经过艰苦奋斗到1980年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到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这就把目标与路径有机地统一起来,把“四个现代化”的价值追求与现实追求结合起来,成为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二)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创新与完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党中央坚持和继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追求和战略策略,同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完善,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第一,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模式。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新认识国情,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提出了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指出了必须经历很长的阶段发展生产力,实现市场化、生产社会化和现代化。因此,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把其作为总的行动纲领,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邓小平指出:“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5]367他認为要用社会主义市场推动生产力发展。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不断深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社会主义既需要物质文明的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的进步;既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断推动,也需要社会各领域各方面各区域的全面发展和协调推进。基于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内涵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发展要求。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建设目标,这就把现代化的目标追求不断地引向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工业、农业、科技、国防的现代化,推动了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出了全社会现代化,特别是提出了实现人的现代化的目标要求,提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战略思想。中国的现代化目标日益超越西方国家以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局限,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反映人民要求、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目标体系。

第三,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步骤的调整与全面小康战略目标形成。中国共产党深刻分析我国人口基数大、现代化建设成果人均享有量低的客观国情,在科学构思现代化蓝图中提出了“小康”这一战略目标。1987年,邓小平在“两步走”战略步骤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这一战略安排把“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作为第二步,强调在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的第一步战略目标后,继续向更高水平的现代化目标迈进。到2000年,“三步走”战略步骤中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顺利完成,我国在总体上基本实现小康目标。1997年,党的十五大从即将进入21世纪的时代诉求出发,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步骤,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分为两个阶段:在本世纪前20年实现高水平的、全面的、发展平衡的全面小康;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分析世界和中国面临的现代化问题,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思想。

第一,现代化目标要求进一步深化,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增加现代化建设的生态目标,拓展了全面现代化的基本任务。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我国现代化目标要求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同发展“五位一体”的全面现代化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9]***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摒弃高投入、高产能、高污染的粗放型现代化发展模式,积极协调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重视生态环境文明,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战略目标,引导现代化建设朝着高水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这一生态建设目标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的理论体系”[10]63的中国化表达和发展,而且是中华民族对永续发展路径的探索和国际责任的担当。

第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一方面,人类现代化建设在发展物质利益的同时,出现生态环境破坏,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贫富差距加剧等发展难题;国内改革开放稳步推进,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历史性突破,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追求全面小康的历史飞跃,社会和谐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因此,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11]58“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12]30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基本国情,有利于进一步调整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另一方面,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刻阐明了我国现代化的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发展模式。由此可见,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具有长期性的、防止两极分化的、促进人的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国家间互利共赢的现代化。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特征的准确把握,为新时代中华民族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基本准则要求。

第三,中国现代化战略步骤的进一步调整,规划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蓝图。党的十九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紧紧扭住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追求,擘画了三个阶段、两个步骤的目标设计。这就是从2017年到2020年实现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2020年到2035年经过15年努力奋斗使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谋划了“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突出强调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心,把现代化目标要求聚焦到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了现代化目标在规模和质量上的双重飞跃。

三、中国共产党坚持现代化目标追求的经验和启示

考察党的现代化目标的历史演进,总结出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光明前景的不断开拓,助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有效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必须紧紧抓住现代化的建设目标

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注重解放生产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坚持全面现代化的目标追求,重视人的现代化培育,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紧紧抓住现代化的建设目标,紧跟世界现代化建设大趋势。

第一,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凝心聚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目标要求,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路径。一方面,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科学技术的优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既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物质支持。另一方面,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要及时评价发展状况,观察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以此為依据对政治、文化体制进行改革,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

第二,坚持全面现代化的目标追求,并在全面现代化进程中彰显人的现代化的目标追求。一方面,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全面现代化建设体系,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平衡发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全面现代化建设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进行现代化建设既要重视人民群众生活环境质量提高,又要重视人的现代化程度提高,这就要更加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文明程度日益提高,促进人民生活品质和文化素养同步提升。

第三,突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抓住新时代现代化目标的关键点,带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顺利实现。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必须“抓紧制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13]一方面,要依照法律逐步建立健全国家治理体系,使现代化建设任务成为合乎国家法治要求的任务安排和目标追求,强化法律和制度体系的权威规定性,用法律和制度给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现代化建设问题反应机制,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以问题为导向及时解决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难题,在实践中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性质

现代化是与社会主义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中国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性质。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预见性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清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在现代化建设中遵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另一方面,用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指导中国现代化发展,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深化马克思主义新实践,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

第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4]20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方案的开辟者、领导者、建设者。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现代化目标得以制定的政治前提,是谋划现代化发展步骤和实现现代化阶段性目标的政治保证,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化目标的提出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现实状况表明,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严峻复杂的形势和异常艰巨宏伟的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入关键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我国现代化目标及其进程遭遇多种因素的挑战,在前进的道路上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就难以克服已经显现和尚未显现的风险,就难以取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胜利。所以,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必须深化国家机构改革,提高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更好发挥党总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作用。

第三,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规范下建设现代化。一是发挥根本制度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统领作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强化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性质不变。二是发挥基本制度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撑作用,集民智,聚民心,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开展。三是发挥重要制度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规范作用。重要制度具有灵活性、针对性,有助于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及时调整和引导。

(三)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是以人民为中心,进行现代化建设是为了发展人民、民族、国家的整体利益,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把握好这个价值取向,就要发挥党的初心和使命的价值引领作用,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

第一,发挥党的初心和使命的价值引领作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为其提供必要支持。“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15]1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和平的必要路径,必须“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6]277一是要弘扬和传承党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开拓精神,持续开展“四史”教育,打牢初心和使命的根基;二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领会理论精髓,提高自身政治素养,遵守党的章程,坚定理想信念,确保崇高理想和政治信念不动摇,加强政治历练,提高政治定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三是要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和政策执行能力,“做到夙兴夜寐、勤奋工作”,[16]85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四是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加强政治纪律建设和完善惩戒机制,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使党在现代化建设中赢得民心,推动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坚持了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群众路线。一方面,“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11]45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之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保障和维护人民的发展权益,注重教育和就业,维护和保障民生,坚持高质量发展,切实破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现代化发展成果由广大人民共享,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区别于资本主义现代化最本质的要求。使发展成果惠及于民,就要注重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在分配中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成果。

(四)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与现代化发展有机统一

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立足国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化改革,借鉴人类文明发展有益成果,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

第一,现代化建设既要顺应历史发展趋势,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更要立足中国实际,把握中国国情;不仅要明确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性质定位,而且要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目标要求。这就要深刻认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的特点,把握世界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现代化目标要求和推进路径,尤其是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能力,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推动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转变。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把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

第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坚持改革开放基本国策。“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5]370只有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才能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一方面,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建设高质量的市场体系。在改革中开放,在开放中改革,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长足发展。另一方面,要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制,推进公平、法治、诚信的社会环境建设,提高经济安全防控能力,强化国防现代化建设,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安全。

第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借鉴人类文明发展有益成果,吸取经验教训。“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5]372一方面,借鉴资本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和普遍经验,学习其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等,同时认清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弊端,推进人、社会、自然三者协调发展。另一方面,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推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道德建设,让传统文化中的爱国、廉洁、诚信、勤俭等积极因素注入社会主义社会生活,挖掘传统文化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在经验共享互鉴的基础上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國共产党历史:第1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4]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8]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9]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1).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2]***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3]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1).

[14]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董瑞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