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模式研究

时间:2024-09-03

肖立新

摘要:对我国当前乡村治理模式进行了调查研究,重点对社区网络治理模式、庄园经济治理模式和智能化治理模式的特点、作用、不足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乡村治理现代化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健全和完善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模式的对策:创新思维,坚持党的领导,以多种治理模式提高乡村治理的功效;健全结构,完善机制,提高乡村治理的系统性、严密性和整体性;加大投入,培养人才,充分激发村民参加乡村治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乡村治理;现代化;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原4496(2021)02原115原05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西党校(行政院校)系统决策咨询重点课题“广西极度贫困地区脱贫的突出问题和建议”(2019JCZX003)。

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包括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和乡村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指乡村社会治理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能够保证党对乡村的治理效能,推动乡村社会治理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乡村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指在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的过程中,以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为依托,借助制度、机制、政策、技术等因素,管理乡村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不断由落后向现代、由不能适应到满足需要的发展过程。[1]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夯实乡村振兴的根基,也关系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实现,[2]是解决我国农村问题的现实需要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

一、我国乡村治理模式现状

为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当前我国主要采用社区网络治理模式、庄园经济治理模式和智能化治理新模式,这些治理模式对于稳定农村社会、协调城乡发展、配置农村资源、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社区网络治理模式

社区网络治理模式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和经济的发展,使城乡在地域和管理趋于融合的基础上产生的。

1.社区网络治理模式的特点。社区网络治理模式的特点是依照城镇社区的管理模式对乡村进行治理,但又与城镇社区管理有所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更强调社区人员的共同参与;更加强调基层党组织在产业发展与社区稳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2.社区网络治理模式的作用。社区网络治理模式对于乡村发展和治理的作用重大,一方面直接推动了城乡融合和农村城镇化;另一方面结合农村实际极大地提升了乡村的治理水平,有效地推动了乡村社会的组织和管理。社区网络治理模式相对于传统的乡村管理在组织上更加严密,治理上也更为有效。

3.社区网络治理模式的不足。社区网络治理模式的不足在于:治理的社区化并不代表相关的乡村已经社区化,大部分乡村的空间布局和相关的功能配置明显落后于城镇社区,在文化、教育、医疗、保险、物流、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远远不能与城镇社区相比;一些乡村出现了“空壳化”,只有留守的老人、儿童、妇女,使社区网络治理的难度加大,一些治理策略难以落实。

(二)庄园经济治理模式

庄园经济治理模式的产生主要缘于农村开发的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出现和推动,这些新模式、新业态主要指田园综合体、农业综合示范区和现代农庄。

1.庄园经济治理模式的特点。庄园经济治理模式的特点是圈区管理,即对庄园这一特定的园区采用一定的形式进行管理,借用产业的运营对园内的村民实行公司化的管理。这种管理以推动产业发展和稳定庄园运营为目的,相对于当前的鄉村治理来说,它政策性的行政管理弱化了很多。这种治理是围绕市场化进行的,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这种模式的功利性较强,以实现市场价值为目标。

2.庄园经济治理模式的作用。这种治理模式的组织管理性较强,以公司化的方式进行治理,组织管理较为直接,相对于行政村的组织更严密。这种治理模式能有效和快速地根据市场需要在园内配置农村资源。这种治理模式便于农业技术在园内区域的传输。从产业运营和经济开发的角度来看,这种治理方式为农村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3.庄园经济治理模式的不足。庄园经济治理模式的不足就是它的趋利性。所有的治理都是围绕市场价值的实现展开的,大部分的策略和治理手段均指向如何获得更多的利润,如何更好地稳定庄园现有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以推动产业发展。因此,庄园经济治理模式与整个社会治理的发展不一定紧密同步。

(三)智能化治理新模式

智能化治理新模式主要是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信息技术产生的,它以既定的治理效果为目标,通过及时对大量信息进行科学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快速地采取应对措施,使治理的针对性更强,治理的效率更高。

1.智能化治理新模式的特点。智能化治理新模式是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为基础,将这些现代科技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依赖信息的收集、归纳、整理和分析,为待解决的问题提供经验借鉴;通过智能设备对信息的快速处理和应对能力来提高相关人员的乡村治理水平。

2.智能化治理新模式的作用。一是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快速了解和掌握乡村社会发展情况并及时从这些信息中分析出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二是及时了解信息,第一时间掌握所关注的乡村社会发展动态,利用计算机系统模拟出发展的趋势;三是可以将传统的治理方式行政化转化为治理手段数据化和指令化,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3.智能化治理新模式的不足。由于智能化治理新模式对设备和技术的依赖程度较高,所以不足之处就是缺少懂技术的人才。当前,我国大部分乡村与城市相比在发展水平上差距较大,对人才的吸引力较低,没有人才使用和维护设备、处理信息、解决问题,那么智能化治理新模式的优势就难以发挥出来,无论信息技术如何发达,农村治理依然还是要靠人去组织和管理。

二、当前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产生了多种新的治理模式,这些治理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乡村的资源,协调了乡村社会的发展,推动了乡村生产力的提高,但是,乡村治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开展。

(一)思想观念比较落后

思想观念落后是阻碍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由于观念的落后,导致现有的乡村治理体系不完善、治理效能较低。

1.观念陈旧导致治理效率不高。我国乡村长期采用行政管理和村民自治相结合的治理模式,主要是以行政命令和政策推动村民的自治。这种模式能够在民主的基础上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由于过于行政化而缺少科学化,村民对行政指导的依赖性较强,未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广大村民建设乡村的创新思维,导致这种治理模式的效率不高。

2.思想保守导致治理针对性不强。由于长期对行政指导的依赖,使基层管理部门思想日趋保守,不愿担当,怕担责任,已经形成固定的处理事务的模式,治理观念僵化,[3]不敢突破现有政策的局限,不想也不愿采取创新的现代治理模式对乡村进行统筹管理,大部分乡村的治理都是沿用传统的行政管理加村民自治。这种基层双轨治理传统使国家还没有达到把乡村所有事务直接管起来的程度,在乡村还是存在大量国家不必管和管不到的事务。[4]

(二)治理体系尚不完善

由于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导致在治理过程中相应的治理手段和策略并不能体现应有的组织管理功效,严重阻碍了治理工作的开展。

1.传统的乡村治理体系导致治理措施难以落实。传统的乡村治理体系中乡(镇)政府起主要的管理和治理作用,承担了行政规划、政策指导和业务执行的责任,村委员起直接组织管理作用。但由于村民的自治观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总以为自治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不是根据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去进行乡村自治,因而,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常出现乡镇有政策有规划,也有相关人员去督导和执行,但是村委会在执行或辅助执行时,村民不一定配合,整个乡村治理结构不成体系,没有呈现出整体的配合性和系统性,导致了治理措施难以落实。所以,在相当一部分农村,目前的村民自治主要停留在村委会民主选举的环节,后选举阶段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基本上处于虚置状态。[5]

2.结构不完善导致治理工作难以开展。当前的乡村治理结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治理政策和措施的开展在乡镇一级是明朗的,目标和任务都相当明确,到了村一级就遇上阻力,即村委会不知道该如何做才能使村民理解政策并听从相关组织管理,从而落实好政策的实施。因此,在村委会的机构中应该多设置一个部门,即能较好地理解上级部门政策,能有效地联系和组织村民,按照相关的治理策略进行村政和乡村发展工作。所以,当前的村政结构,表面上是较为完善的,但在对村民的组织和管理上还是缺乏严密性,不能很好地组织和团结村民,因而,乡村治理过程中一些工作难以开展,村民是被动地配合治理,而不是主动地接受治理,更没有创新性地推动治理的现代化。

(三)人才资源的不足弱化了治理的组织功能

乡村的发展最缺乏的还是人才,没有人才组织、管理、引导的乡村,无论是在产业发展方面,还是在治理方面,都较为零散。人才的极度缺乏是乡村发展缓慢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

1.大量中青年外出务工使治理的难度加大。农作物价格过低导致传统的务农经济效益低下,技术的缺乏又使大多数农村沿续着传统农村发展路径,即以传统的种植和养殖为主,生产过程中没有市场和资本运作观念,更缺乏建立相对完整的产业链的观念,增产不增收的情况经常出现。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大量中青年外出务工,这种务工实质上就是沿着别人开拓的产业发展道路去帮别人发展产业,它最大的优势就是不必要过多地承担产业的市场风险,主要目的是领取工资,因为工资比传统务农收益要高很多。接受力强、有着一定创新思维,作为农村主要劳动力的中青年外出务工,留守的老人、妇女、儿童较难接受现代治理的思维,很难跟上现代治理的步伐,甚至不能接收相关治理的策略,这就使乡村的现代化治理的难度加大。

2.人才的匮乏使乡村现代化治理难以持续进行。乡村的现代化治理需要人去推动,需要人去组织和决策,这些人必须是懂管理、会经营,能跟上社会发展思维,又能结合乡村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治理的人才。由于大部分乡村的发展水平较低,同时,也没有出台鼓励人才去农村工作的政策,所以一般的人才不愿意去农村。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乡村发展越来越缺人才,越缺人才乡村越难发展,越难发展越缺人才。因此,即使在一定层面上有好的乡村现代化治理策略,也缺乏相应的人才进行操作,这就使得乡村的现代化治理难以持续进行。

三、健全和完善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模式的对策

由于地域、民俗传统、人文环境的不同,各地的乡村各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别,这就导致不会有一种全国通用的乡村治理现代化模式。因而,在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过程中,最紧要的还是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速完善和改进现有的乡村治理模式。

(一)创新思维,坚持党的领导,以多种治理模式提高乡村治理的功效

在乡村治理过程中,要想推动治理现代化,必须改变旧有的乡村治理观念,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和制约。

1.创新思维,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策略。因为各地乡村的人文社会环境不尽相同,所以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地制定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策略,根据成效构建治理模式,以利于后续治理的持续进行。比如,一个乡村产业发达,并且已经达到了规模化、集群化,那么这个乡村首先适合的就是公司化的治理模式,以公司治理为基础,以现代化的治理手段和方法为辅助,公司化的治理使乡村内部的人事组织和行政运作更加紧密,形成整体化的运作,而辅助的现代化的治理手段和方法又能极大地提高乡村治理的成效。

2.堅持党的领导,以系统化的策略提高乡村治理的成效。思维的创新有利于在乡村治理中接受新的治理方式,再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不管思维如何创新,首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基层党组织就是政治核心,所有治理都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乡村治理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谋福利,才能更有效地保证乡村治理过程中村民的利益不受侵犯。

(二)健全结构,完善机制,提高乡村治理的系统性、严密性和整体性

治理的现代化要求有一定的村政结构与之相匹配,没有行政结合,乡村治理现代化就无法显现出真正的成效,或者说,没有好的村政结构的配合,乡村治理现代化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

1.健全现有的治理结构,充分加强村政工作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在现有的治理结构中,乡镇一级对乡村起主导作用。从政策的落实来看,乡镇一级直接运作乡村的治理,推动乡村的发展,乡镇是乡村发展的主导。因此,乡村是在乡镇行政的推动下发展,而乡镇是接受上级的指令对乡村展开治理工作,处于治理末端的乡村就失去了一定的自主性,进而更缺乏自发性。乡村处于被治理的位置,这种治理是被动的,不一定切合乡村的实际。表面看,乡村是与上级管理机构为一体的,而实际上,乡村是脱离在整个管理体系之外,只是被动地被上级治理和管理。因而,在现有治理结构的基础上,需要构建一个既有成效考评和监督功能,又有一定的自我治理权限的治理结构。

2.完善治理机制,大力推动对村民的严密组织和管理。当前的乡村治理机制以实现上级的行政策略和指令为主,即上级要求乡村完成某个任务,达到某个行政目标,乡村就被有关部门推动发展,这种发展是设定了方向的。因而,基于政策的约束,乡村好像是没有脱离社会的宏观发展,而实际上,乡村由于没有任何治理权,是游离在整个社会治理体系之外的,村民也就很难被团结到这个治理体系中,有关部门也就很难对村民进行严密的组织和管理。因此,在实现乡村的治理现代化过程中,较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大力推动对村民的严密组织和管理。这种治理机制中,乡镇一级是指导,而不是主导;村一级是主体,在主导乡村发展中接受上级的指导。

(三)加大投入,培养人才,充分激发村民参加乡村治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必须加大乡村治理的投入,大力培养相关人才,充分激发村民参加乡村治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加大投入,大力推进乡村治理的信息化。提高乡村治理的有效性,必须随时收集乡村治理信息,充分了解掌握乡村社会发展的动向,分析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如果仅靠人力去完成信息的采集和分析任务,将极大地影响分析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只有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建设好乡村治理的信息化工程,通过人工采集信息与计算机系统的信息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才能高速有效地实施适合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策略。

2.培养人才,充分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自觉性。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是人才,只有具备了一定数量的人才,乡村治理现代化才能成功。这就要靠具有丰富治理经验的人才去指导和执行乡村治理工作,规范治理行为,提高乡村治理的成效;要靠人才去运营设备,分析信息,发动村民,充分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而,在进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利用优厚的政策吸引人才,利用现有的条件培养人才,还要通过人才团结村民,培养村民参与现代治理的意识。

总的来说,乡村治理现代化必须建立在硬件基础之上,即以信息化工程为基础,通过信息的采集和分析调整治理的手段和策略,再以相应的软件手段为辅助,结合实际的经验模式,对乡村治理现代化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运作。只有这样,整个乡村治理现代化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越来越契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焦健.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中国农业会计,2019(12):79-82.

[2]朱雅妮,高萌.乡村治理现代化:治理模式、关键问题与实现路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59(2):42-47.

[3]冯宇德.乡村振兴战略下基层政府治理观念转变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2):218-219.

[4]桂华.立足乡村现实采取低成本高效模式激活鄉村治理的村民自治体制[J].人民论坛,2019(12):82-83.

[5]罗汶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现实困境及应对措施[J].福州党校学报,2021(2):37-39.

责任编辑:王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