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时间:2024-09-03

吴增刚

[内容提要]生态马克思主义作为20世纪中叶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最有影响的思潮之一,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无理性的发展而带来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做了很多有益的反思。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对当代中国处理好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之间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关 键 词]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生态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最有影响的思潮之一。20世纪中叶,伴随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无理性的发展而带来了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西方的一些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试图从生态学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资本主义的危机。那么,何谓生态马克思主义呢?美国学者本·阿格爾1979年在他的著作《西方马克主义导论》中最早运用了这一概念。中央编译局刘仁胜研究员在《生态马克思主义发展概况》一文中综合了20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解释为:“北美学者将现代生态学与学院派马克思主义思想相结合以解决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一种理论尝试。”[1]那么生态马克思主义主要观点有哪些,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有何启示意义,下文将做一些分析。

一、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

第一,以生态危机来否定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消费异化是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主要代表有莱易斯及其代表作《自然的统治》(1972年)和《满足的极限》(1976年),本·阿格尔及其代表作《论幸福的生活》(1975年)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导论》(1979年)。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主要是经济的危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对资本主义危机的分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社会化的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性决定这个基本矛盾不可调和。由此导致了个别企业生产的有序性和整个社会化大生产的无序性,以及整个社会消费需求的扩大与个别劳动者消费能力的缩小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垄断阶段,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作了适当的调整。凯恩斯理论提出以后,开始借鉴当时的苏联计划经济的模式,加强了对市场经济的国家宏观调控,并且改善了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和经济地位。缓和了阶级矛盾,资本主义的“繁荣春天”似乎又来到了。由此造成假象: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危机的经济分析似乎已经不能解释资本主义僵而不死的现象,须有一种新的理论来解释。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当中产生的生态危机正好可以用来解释,因此认为生态危机才是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

当今工人阶级已不是马克思主义时代的赤贫生活状况。比如现在的美国工人阶级也可以享受到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房子和汽车,周末可以去看电影或度假等等。不管怎样,工人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没有改变。资产阶级套在工人阶级身上的锁链松了一点点,但是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则更多。劳动的异化导致了心理的异化,心理的异化又导致了消费行为的异化,追求一种病态的奢侈的消费。作为拥有社会绝大部分财富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人的资本家常常是挥土如金。对工人阶级来说这种消费是一种入不敷出的消费。这种异化的消费维持了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似乎被由异化消费而带来的生态危机所代替。无限制的对自然社会的攫取,超越了自然和社会的承载能力。“生态马克思主义包含两种分析观点:一方面,它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张主义的动力导致资源不断减少和大气受污染的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它力图评价现代的统治形式——人类在这种统治形式中从感情上依附于商品异化消费,力图摆脱独裁主义的协调和异化劳动的负担。”[2]

第二,资本主义技术工具的理性批判到生态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主要代表高兹及代表作《作为政治学的生态学》(1980年)、《经济理性批判》(1988年)和《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生态学》(1994年)。高兹把技术区分为资本主义技术和社会主义技术,并提出了运用不同的技术决定了形成不同的社会制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仅仅以人的功利为目的使用不当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甚至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追求最大利润是资产阶级生产的目的。他们尽量不去考虑生态环境的问题,因为这样会增加生产成本。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威胁着我们人类共同生存的地球,各国已经联手起来共同去治理全球气候。但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愿意承担过多的责任和义务,分歧和冲突不断。科学技术本身没有功利,关键在于使用者的素质。资本主义创造了灿烂的现代文明,科技本来应该是为人类造福的,在资产阶级手里往往成了他们维护阶级利益压迫劳动人民榨取剩余价值的手段。“社会选择正以技术选择为借口而强加于我们。这些技术选择正赤裸裸地成为唯一的可能的选择,而不是必要的最有效的选择。对资本主义来说,它只致力于发展这样一些技术,这些技术与其发展的逻辑相一致,符合它的继续统治。它要消除那些不能强化现存的社会关系的技术,哪怕这些技术对其所宣称的目标也具有较多的合理性。资本主义的生产和交换关系已经铭刻在由资本主义馈赠给我们的技术之中。”[3]

经济理性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生产追求核算的利润最大化,劳动异化下的异化的消费,无法解决生态危机。高兹认为只有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消除生态危机,这种社会主义的模式既不同于现存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苏联,苏联模式只是提供了一副资本主义基本特征的滑稽的放大画。苏联模式下的社会主义生产和人的行为生活方式同样是在经济理性的支配下,高度集中的国家强制计划经济下市场失灵式地追求高积累和经济粗放增长。高兹认为应该建立这样的一种社会主义的模式——不以追求生产利润为目的,比较公平的分配消费品,即“更少的生产,更好地生活”,把人从异化劳动的压抑下解放出来。这样才会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生态平衡。高兹希望建立一种比较合理的社会主义形态的生产方式和分配制度来消除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在资产阶级牢牢掌握统治权的资本主义社会,这些只是某种程度上的乌托邦幻想。然而对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不无启示意义。

第三,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重构。主要代表有福斯特及其代表作《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和自然》(2000年)和《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2002年)。福斯特的生态唯物主义思想主要是在马克思经典著作和社会主义文献中有关生态思想的揭示和梳理中进行建构的。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对构建生态社会主义进行了设想。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是伴随着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发展而产生的,从产生到成熟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生态学思想分别受到伊壁鸠鲁的机械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主义的影响;中期,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思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强调要研究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后期,马克思的《资本论》、“人类学笔记”以及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等著作中,提出了“物质变换断裂”的概念(受到德国农业化学家李比希的影响),系统的阐述了生态唯物主义自然观。

福斯特重新阐发了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断裂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界内部的物质变换;一是自然与社会间的物质交换,后者以前者为前提和基础。物质变换的概念可以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为:人类依赖自然生存条件,又影响这种生存条件。“为马克思提供了一个表述自然异化(以及它与劳动异化关系)概念的具体方式。”[4]资本主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生产造成了物质变换的裂缝——自然的异化及自然与社会关系的异化,而要消除这种异化就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会主义道路。福斯特的生态社会主义蓝图大体是: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提倡人类对土地负责的自然伦理。坚持以计划经济为主,計划是民众参与经济决策满足人民需要的唯一有效工具,市场经济为辅。工人运动和环境保护运动相结合,改造国家。通过国家层面上的协调,自然置于人民民主公共规则下的管理和控制。

二、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第一,深刻认识资本主义危机本质,发展绿色经济,提倡绿色消费。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资本生产的逻辑带来了人类生存的困境。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应该担负起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使命,在比较和鉴别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发展。

中国的环境问题也是一个日益受到关注的问题,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十分重视。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重要内容。“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我们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5]

发展绿色经济,提倡绿色消费,是一种途径。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保持生态、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可持续性。加快钢铁、水泥、化工等传统产业的淘汰转换或升级,发展新能源、信息、生态农业等新兴绿色产业,把“绿色GDP”作为地方政府考核发展的标准,以绿色产业、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标准体系推动新兴城镇化建设。政府应该为绿色消费创造良好的环境,建立绿色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标准,对绿色产业国家应给与政策上积极扶持和资金技术上的资助。企业应该在技术上积极创新绿色生产,推行绿色营销,销售绿色产品。消费者个人应树立绿色消费的观念,使用节能环保的产品,把绿色消费作用一种时尚。

第二,发挥科学技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制度并严格落实。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现代科学技术极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利用,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破坏的负面影响。我们要趋利避害,实现科技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发挥科技在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加强科技伦理道德建设,实现科学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建立科技环保评估机制,全面评价科技对环境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尤其要强化对负面效应的评价与分析。在人类健康与生态环境之间达到可控范围之内,以期有利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大力支持环境科学的发展,积极发展绿色环保科技,如低碳技术、节能技术、污染治理工程等。对已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要积极进行防治,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同时避免重蹈覆辙,积极预防破坏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

加强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制定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保护法。1973年,我国拟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根据国际生态环境发展中的经验和国内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2015年实施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环境领域的具体法律还有《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等。我国在环境保护领域的法规制度建设是比较完备的。然而,近来环境污染的事件还是频发,如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湖南浏阳镉污染事件、福建紫金山矿业污染事件等。不但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也给人民生活生产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根本原因在于制度没有落实和缺少监督。要避免破坏环境的事件再次发生,确保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必须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环保部门应加大对环境的监测力度,对破坏环境的违反者应实行严厉的惩罚,严格追究环境监管中相关责任人的失职渎职行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理环境的力度和决心非常坚决,“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6]

第三,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一理念是建设美丽中国,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保证经济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提出来的,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7]

古人讲知行合一,知在行之先。树立科学的生态理念非常重要。开展以生态文明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绿色消费、生态法治等教育。“花园城市”新加坡的生态文明教育和实践值得我们借鉴。环保教育纳入到新加坡学校教育的必修课程,每所学校都要成立环境保护俱乐部。政府、企业、学校和社会团体每年都要组织参观新生水厂、垃圾无害化填埋人工岛等环保教育基地。每年开展人人参与的“清洁绿化周”活动,社区成立专家指导下的园艺小组,市民根据自己的喜好种植绿化植物。新加坡以全民全程参与的方式提升了建设家园、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和自豪感,环护意识和环境危机意识已经成了新加坡人共同的理念和意识。要通过家庭教育从小培养孩子的生态意识,通过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践行生态文明的榜样,将平时的良好的习惯养成与生态环保结合起来,比如节约用水用电、爱护花草、不乱扔垃圾等,在无形中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生态文明教育社会各界都要来抓,在媒体发达的今天,要利用现代媒体的力量来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努力推动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科学发展观是宏观上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包含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要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际各项工作中,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中实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仁胜.生态马克思主义发展概况[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3):58

[2]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导论[M].加利福利亚古得伊尔出版公司,(1979):316

[3]高兹.作为政治学的生态学[M].波士顿出版,(1980):19

[4]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76

[5]***发表重要演讲:呼吁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9/07/c_117272280.htm

[6]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10/29/c_1116983078.htm

[7]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報告[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2.htm

责任编辑/李永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