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小学教育名家成长中的个体特质模型建构及现实意义

时间:2024-09-03

付 廷 奎,付 婧

(1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教师进修学校、山东临沂广播电视大学兰山分校,山东 临沂 276002;2 山东省临沂育才小学,山东 临沂 276000)

中小学教育名家成长中的个体特质模型建构及现实意义

付 廷 奎1,付 婧2

(1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教师进修学校、山东临沂广播电视大学兰山分校,山东 临沂 276002;2 山东省临沂育才小学,山东 临沂 276000)

特质是指个体在不同的情境下均能表现出的别人没有或较之他人更为突出的一些稳定的特点。其外延包括个体心力性特质、个体学力性特质和个体教力性特质等三个部分。教师从入职新手到成为教育名家的漫长过程,就是以心力性特质这一核心因素为主体,以个体学力性特质和个体教力性特质两个基本特质因素为两翼,在三者彼此的相互促进中,在与成长的客观环境交互作用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笔者从人格特质理论的观点出发,对影响中小学教育名家成长的个体特质进行摭探。

中小学;教育名家;个体特质模型;建构

一、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模型

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奥尔波特(1897—1967)认为,人格特质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基础的一些持久不变的性格特征。他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两类。其中,个人特质是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它具有概括性、持久性和动力性。特质比习惯和态度具有更大的概括性和一般性,因为它们联接多数刺激与多数反应,所以它们在行动方面会产生很广泛的一致性和持久性。个体特质是动力的,不需要外界刺激来激发它们,它驱使个人去寻求刺激情境,致使一个人的行为有所指向。奥尔波特以个体特质在生活中的作用为标准将其分为三类:基本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概括的特质,影响到一个人的各方面的行为。核心特质(或称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次要特质是个体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表现出来。这里我们必须指出的是,奥尔波特对以上三种特质等第的划分是任意性的,而且只是为了讨论的方便而进行划分的,并无统计学上的标准,或者足以使一个等第区别于另一个等第的其他标准。[1]也正因如此,我们遵循“行文简浅显”(著名教育家启功先生写的一副对联,下联为,做事诚平恒)的训诫,更是为了理解上的方便,本文将特质定义为,是指个体在不同的情境下均能表现出的别人没有或较之他人更为突出的一些稳定的特点,如,好学、进取心、主动性、合作、幽默等。包括个体心力性特质、个体学力性特质和个体教力性特质等三个部分。教师从入职新手到成长为在一定区域内对中小学教育教学与管理等诸方面起引领、示范作用的所谓教育名家的漫长过程,就是以心力性特质这一核心因素为主体,以个体学力性特质和个体教力性特质两个基本特质因素为两翼,在三者彼此的相互促进中,在与成长的客观环境交互作用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模型

二、个体特质分类模型

如上所述,影响中小学教育名家成长的个体特质包括个体心力性特质、个体学力性特质和个体教力性特质等三个部分。

心力,简言之即心的力。是人的精神的、心理的力量。是生命个体的精神支柱,直接影响着个体潜能的发挥,制约着个体对客观外力的运用。[3]其有“有心力”和“无心力”之分,它既来源于天生的、遗传的或自小养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又源于后天的训育——对心力不足者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和训练使个体心力得以一定程度的提高。其外延包括树立良好的职业心态,使个体始终保持健康、乐观和积极向上的职业激情;树立超前的意识,使个体始终保持精准的判断力和前瞻力;树立主动发展的精神,使个体始终保持专业发展的持续目标导向力和表达力;树立良好的工作观,使个体对职业始终保持较高的认同力和凝聚力;树立和培植幽默智慧,使个体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适应力和人际亲和力;树立珍爱自己的认知观,使个体始终保持清晰的自知力和悦纳力。心力性特质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之源,在整个中小学教师个体特质中处于核心地位。

学力简言之,即指学的力。是个体安身立命、教育事业兴旺发达的核心能力。在大变革、大发展的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时代大背景下,学力已经成为个体适应社会,获得健康、持续发展,行使好教育教学权的力量源泉。[3]它属于个体特质中基本特质范畴,某种意义上讲,教师从一个新手到成长为一个教育名家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个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反思的过程。其外延包括以读书为载体的阅读力、以问题为导向的研修力、以提升原有教育教学认识的反思力、以善假于物也的假借力、以建立高效课堂为价值追求的竞争力以及由学习共同体所要求的合作力等。

教力简言之,即指教的力。是教师行使法律所赋予的教育教学权的基本要求,彰显了中小学教师基本的职业生存力量。教力性特质是指个体教力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均能表现出的人无我有或人有我优的一些稳定的特点。其有强弱或高低之分,“教力内含教师实践力庞大的体系”。[4]一般认为,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和教科研能力是组成教师综合能力的三大支柱,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特别是新课改等先进理念和课程教学实践的要求,我们认为,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力和执行力应该是个体最大的教力。个体特质分类模型如表1所示。

表1 个体特质分类模型

有关个体心力性体质、学力性特质我们已经做过讨论并发表了相关的成果,现就教力性特质的两个维度做如下讨论。

(一)对教育的理解力和执行力

一直以来,教育就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而包括社会教育在内的一切对青少年的品行、学识产生影响的因素均可划归广义教育的范畴。本文所言教育系指对青少年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即德育。中小学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对青少年进行道德、人格的训育是其职责所在,理应具备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

1.对学科德育的渗透力

对青少年进行思品教育是灌输?还是渗透?这在学界是有不同看法的。实践证明,灌输也有效果,但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对其进行思品教育时,必须坚持渗透的原则。具体通过学科教学进行自然渗透;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有意渗透和通过言传身教进行隐形渗透等等。[5]

2.对学生的组织管理力

为确保教育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达到管理育人的目的,中小学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包括组织健全班集体的能力、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标志着一个高成熟度教师的正确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等。需要强调的是实行班级学生管理应该在“道德底线”的框架内进行,所采取的方式也应以对学生身心不造成伤害为基本准则。在此前提下“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采取以鼓励为主的管理方式”[6]等这些带有共同性、规律性的东西,仍然是实现班级有效管理的现实基础。

3.对自己与他人情绪的理解、控制力

美国心理学家彼得.塞拉维等人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预测个体能否成功的主要因素不是智商,而是情感智力(情商),所谓情感智力就是指个体理解和控制自己与他人情绪的能力。它包括对情感的感知与体验能力;控制调节情绪的能力,如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驱除烦躁,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的能力;运用情感的能力,理解并转变他人的情绪,用以解决某些问题的能力等。这种能力强的个体善于跟人合作,其创新精神和能力会更强。有志成为中小学教育名家的同行们应着力加强这方面的修炼,这不论是对提高管理学生的效能,还是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甚至是成名成家目标的实现都会大有裨益。

(二)对教学的理解力和执行力

教学是什么?从某种意义说,就是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对象及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实际及具体要求对所呈现的文本进行有意义的加工、处理、再造和呈现的过程。[3]是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中介的师生间、生生间学与教的共同的实践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的途径。它既表现为彼此间的认知交流,更表现为彼此间的情感沟通。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是多方面的,除具备一般的诸如备课能力、上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能力等常规基本能力外,以下几种能力值得关注。

1.对课程的驾驭力

课程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份量和进程的总和。[7]它包括课程标准、所教课程以及与师生所学课程有关的信息资源等。对于一个有志成为中小学教育名家教师来讲,必须深刻理解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总体及学段目标、各学段的内容标准以及课程实施建议等。对所教课程只是研修所教年级是远远不够的,要掌握所教学段的全部内容、结构、编写意图、重点单元及各学习单元的重点、难点、关键,彼此间的相互关联的关系等。同时通过查阅文本、网络收集等信息渠道,从中选取对所教内容有支持帮助的信息,以充实、拓展所教课程。总之,对所教课程的把握应达到“懂、透、深、化”的程度,在此基础上,在课程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才有可能很好地体现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以提高课标所要求的目标达成度。譬如,2011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在原“实验稿”的基础上对总体目标进行了完善,对总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具体阐述。其中,前后两个文本对“数学思考”都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等。教师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如何执行落实这一目标要求?我们认为,“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教给学生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两个关键词在实践中值得重视和研究。对于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问题,我们的理解是,教师必须首先把握数学思想方法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要教给学生或让学生体会出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哪些?如何在课程教学实践中体现它们?利用“联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利用“转化”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加强“过程教学”提升学生的探究水平;注重形成“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的训育等,不失为教给学生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策略。[8]从课程教学实践看,中小学教师对课程的驾驭力普遍不高,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这方面的培训,通过主客努力以期对课程的驾驭力有个大的提高。

2.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力

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已变为现实,它给课堂教学带来的诸多便利及对课堂效率的提升是不言而喻的。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它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而已,实践中不要过分依赖和盲目夸大其价值。找准只是“教学辅助”的定位,在设计制作课程课件时,要注意符合“注意”等心理规律;在实际运用中,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合理应用各种教学媒体、灵活采用教学手段是不断提升中小学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力时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3.对学科课程教学的审美力

西方美学家罗丹指出,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果我们从审美的角度看,各学科教学都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文史哲不言而喻,就是以数形为研究对象的数学中也充满了美的因素——逻辑严密、结论精确的严谨美,公式、定理的简单、明快美,解题方法、思路的奇特美与创造美等等。就教学而言,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二者的统一。科学要求所授知识要向“真”,艺术则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向“美”、 向“善”。应当承认,这是对教师较高层次能力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其核心就是把学生摆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学成为学生有意识的活动——“使之意识到学习的必要性和目的;使之意识到具体的学习对象——目标和内容;使之意识到学习的方法论原理;使之意识到学习的方法;使之意识到学习的成果”,[9]让学生在积极的教学氛围中去发现、去创造。要求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和在教学实践中做好充分的审美活动准备。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彼此建立起良好的师生情感。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的水平,努力把各学科构建成一种新颖的、独特的、丰富的和具有创造性的智力活动过程。

三、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在个体从准教师——合格教师——优秀教师——教育名家——教育家的历练过程中,中小学教师的个体特质是其专业成长甚至是成名成家的核心所在、关键所在。试想在各种条件都劣于当下的昨天,我们的教育先贤们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当今世人汗颜的智慧,留下了影响我们乃至是影响世界的精神财富。从孔子到陶行知,从春秋最早的普惠于庶民的“私塾”到现代的以生活即教育理论为指导的“南京晓庄师范”……又有哪一个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而流芳百世,光照后人的?

教育名家是“学”出来的——学习一些中外教育的发展历史,它会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什么是教育的“大道”;学习一点哲学、教育哲学知识,可以使我们学会用辩证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思考当下的教育,展望一下教育的未来,它会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什么样的教育才叫“合适”。

教育名家是“做”出来的——只知学习书本而不知躬行实践必然是空洞的、肤浅的,缺乏实践的思考,它也只能停留在不尽的哲学思辨之中。孔圣人如果没有创办最早的“私塾”,也不可能成为“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陶行知先生如果没有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也不可能诞生“万世师表”。

教育名家是“悟”出来的——当年留学美国师从杜威的也不只陶行知先生一个,之所以成为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除先生的德识、学道和做功外,与其高超的“领悟力”是分不开的。

教育名家理应是一个始终保持健康、乐观和积极向上的职业激情,对所从事的事业、对所面对的孩子心存热爱之心的人;是一个树立超前的意识,使个体始终保持精准的判断力和前瞻力,能够洞察自己、教育未来发展的人;是一个树立主动发展的精神,使个体始终保持专业发展的持续目标导向力和表达力的人;是一个树立良好的工作观,使个体对职业始终保持较高的认同力和凝聚力的人;是一个树立和培植幽默智慧,使个体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适应力和人际亲和力的人;是一个树立珍爱自己的认知观,在物欲横流、利欲熏心的环境中,能怀揣一份淡定、耐得住寂寞,在身处功利而浮躁的世界里,却能保持一种平实而宁静的心态,超越世俗和功利,使个体始终保持清晰的自知力和悦纳力的人;是一个具有较强阅读力、研修力、合作力、竞争力和假借力的人;是一个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思想、较高教育教学实践力的人。

一言以蔽之,教育名家理应是“知行统一、学做结合”的结晶,而绝非“‘专家’策划、‘领导’ 钦点”的产物。

因此,社会营造出适合教育名家健康成长的外部土壤;学校构建出科学、客观、公正、公平、健康的生态文化环境,搭建起适宜教师专业发展的成长平台,敬畏、把握和遵循教育名家的成长规律,是直接关系到教育名家能否脱颖而出、茁壮成长的重要前提。古人云,“见贤思齐”,我们虽然达不到所列“教育家”的高度,但可以作为我们的一种敬仰、一个标杆、甚至是穷其一生而追求的一个目标。面对先贤,立志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或教育名家的同行们究竟应该如何做呢?

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高人指路,高人指路不如自觉自悟。由此可见,“自悟”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结合自身实际,在“学而教、教而思、作而述”[10]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将“知、行、思、悟、恒”结合起来,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变为自己的成长阶梯,化作自身专业发展的引擎,这对一个立志成为优秀教师或教育名家的同行来说,没有比这更为重要的了。

教育名家是我,我是教育名家。谨以此文献给已经成为教育名家或即将成为教育名家或立志成为教育名家以及具有教育名家德识、才能而没有机缘成为教育名家的同仁们!

[1] 麻彦坤.奥尔波特人格理论述评[J].心理学探新,1989(3):25—29.

[2] 傅廷奎,王丽萍.探析中小学教育名家成长的个体心力性特质[J].当代教师教育,2013(1):21-25.

[3] 申恒家,付廷奎.中小学教育名家成长的个体学力性特质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8):68-70.

[4] 曲中林.教师实践能力论纲[J].当代教师教育,2012(1):11-17.

[5] 傅廷奎.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三点思考[J].山东教育科研,1996(1):29-30,39.

[6] 付廷奎,付婧.班主任实施有效管理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1(20):54-55.

[7] 李剑萍,魏薇.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57.

[8] 傅廷奎.注重思想方法训练提高学生数学素质[J].普教研究,1997(1):41-42.

[9] 钟启泉.个性发展与教学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2):23-26,28.

[10] 秦虹,张武升.教育家的本体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2(10):1-4.

[责任编辑 向 宁]

Individual Quality Mode Construction of the Famous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U Ting-kui, FU Jing

(TeacherTrainingSchoolofLanshanDistrict,TheLanshanBranchofLinyiRadioandTelevisionUniversity,Linyi276002 ,China)

Individual quality refers to the special characters that inclusively belonging to a certain person or a group. It includes a teacher’s psychological, learning and teaching qualities. A young teacher becomes a famous one is a process for the three qualities to integrate and development.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famous teachers; individual quality mode; construction

G451

A

1674-2087(2014)01-0027-05

2014-01-07

山东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1GG206)

付廷奎,男,山东临沂人,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山东临沂广播电视大学兰山分校校长,中专高级讲师,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主要从事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付婧,女,山东临沂人,山东省临沂育才小学一级教师,文学、法学双学士,主要从事小学学科教学与班级管理工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