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教师个人教学哲学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时间:2024-09-03

高 岩,刘 琨,康 宇 歌,原 昉

( 1 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8;2 西北政法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2)

教师个人教学哲学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高 岩1,刘 琨2,康 宇 歌1,原 昉1

( 1 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8;2 西北政法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2)

我国关于教师个人教学哲学研究方兴未艾,文章梳理了教师个人教学哲学研究的进展,提出了当前已有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深入研究进行了展望。目前教育学界在教师个人教学哲学的内涵、特征、缺失、建构、表达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教师个人教学哲学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关系、教师个人教学哲学与学生学习效果的关系的研究较为欠缺,未来研究须拓展研究视角,从学科切入,深入挖掘研究内容,在研究方法上应该有所突破。

教师;教师个人教学哲学;研究

当今,教师专业发展是全球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路向,学界越来越关注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研究的领域与视角也日益广泛和全面。教师个人教学哲学是教师个人专业素养的重要内容,因此,对其研究已经成为现实,正如有学者指出,“探讨个人教学哲学在当今已经成为‘时尚’”。[1]但由于研究起步比较晚,加之这一主题本身的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于教师个人教学哲学揭示的途径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研究范式,教师个人教学哲学对教师教学实践及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也是一个尚未完成而又必须要完成的研究命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已有的代表性研究观点进行综合述评,探讨教师个人教学哲学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并进行展望,对于巩固研究基础,开拓研究思路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个人教学哲学早期研究

关于教师个人教学哲学的早期研究,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可以看出,研究的关键词主要集中在“教学哲学”和“教师教学哲学”之上,西方学者起步较早,从19世纪到21世纪都能看到有关教学哲学的论著,如《托马斯·阿奎那的教学哲学》(The Philosophy of Teaching of Thomas Aquinas)就是典型代表。Arnold Tompkins(1894)、Saint Augustine(1924) 以及Elmer John Ortman(2011)等论著相继推出,都能看出国外研究者对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视。有研究者认为教师个人的教学实践与其所秉持的教学哲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在教师个人日常的学习与工作生活中,如果教师能持续地学习某一或某几个哲学流派的思想,可以激发教师个人反思自身的教学思想与价值,进而影响甚至改变他如何看待自己的教学世界。“在英美等国家,一些教育机构对于教师从业者有着硬性的要求,即当一个人要从事教师职业前,他必须首先向该机构提交自己的教学哲学表达(陈述)”。[2]

国内关于教师个人教学哲学研究起步较晚,通过对文献检索发现,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在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上:第一种是学科取向;第二种是观念形态取向。第一种取向是将教学哲学视为教学论的一门分支学科并力图建构其学科体系,早在1993年,周浩波与迟艳杰的著作《教学哲学》出版开国内教学哲学研究之先河, 2002年张广君著的《教学本体论》、2003年张楚廷著的《课程与教学哲学》先后出版都为学者研究教学哲学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关于学科取向的问题,郝文武认为教学哲学既是哲学的分支学科,也是教育学和教学论的分支学科,“教学哲学是教学思想的前提反思”[3],是教育哲学的核心内容。第二种取向则将教学哲学视为教师和研究者个人所有的教学观念的内核,把教学哲学看作教师个人职业素养的重要部分。周晓燕认为,“教师的教学哲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儿童观、知识观、方法观和价值观四个方面”[4],其中核心问题是教师价值观,教师在个人教学实践中的所作所为及思考都是受其教学哲学的支配,教师不断追求这种“智慧”方可达到求真、至善、达美的境界。宋兵波认为教师教学哲学是教师的实践智慧,要研究认识它须先明确它的理论基础即:“价值论、认识论和方法论。”[5]此外,国内也有学者对教学哲学的研究意义进行了探讨,刘继武认为“哲学与教学实践有着不解之缘,”[6]实践促使理论发展,因而教学论发展的趋势要求需加强教学哲学研究。张楚廷则认为在哲学的大花园里面不存在局部能被整体所取代,即:“教育哲学研究再怎么透彻也代替不了对教学哲学的研究。”[7]

二、教师个人教学哲学最新进展

期刊刊载论文的情况一定程度反映了学界对“教师个人教学哲学”的关注程度。笔者通过CNKI系列数据库统计,截止2013年12月20日,从期刊刊载数量来讲,教育类CSSCI来源期刊《教育研究》、《大学教育科学》、《教育发展研究》、《全球教育展望》、《教育研究与实验》各刊载了1篇关于教师个人教学哲学的论文;教育类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现代教育管理》、《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各刊载了1篇;其他刊物共刊载了4篇。从学位论文选题来看,有1篇博士学位论文;3篇硕士学位论文。从研究者来看,其中既有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也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基础教育中的一线教师,整体而言具有高层次性与广泛性的特点。其研究的内容进展主要如下:

1.教师个人教学哲学的内涵研究

在教师个人教学哲学内涵上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陈晓端、席作宏认为“教师个人教学哲学是教师对教学这一复杂现象和专业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能够持续指导和影响教学实践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是教师系统化的教学理念的总和。”[8]万耀虹认为“教师个人教学哲学是教师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上逐步形成的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方法反思、批判和建构的能力与意识。”[9]程良宏、张金运认为“教师的教学哲学是教师对自己课程教学生活中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现象以及其体系背后的核心构成、理论基础等整体关系的认识与理解。”[10]伍雪辉、张艳辉认为“教师个人教学哲学是教师个人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教学过程、内容和方法的反思、批判和建构的意识与能力。”[11]是教师个人对教学价值与意义、反思和建构,是以个人为本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哲学。杜复平认为“教师个人教学哲学是教师在复杂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长期积累形成的独具个性的、系统的、内隐的、根深蒂固的有关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评价观等一系列观念的系统化梳理和凝结。”[12]

2.教师个人教学哲学的特征研究

对于教师个人教学哲学的特征研究相对较少,有研究认为,教师个人教学哲学呈现出“鲜明的个体性、复杂的内隐性、实践的情境性和稳定的情感性”[13]等特点。也有研究者认为教师个人教学哲学的特点有:“情境性、内隐性、个体性、稳定性、实践性、反思性,表现复杂性等。”[14]

3.教师个人教学哲学的缺失研究

伍雪辉、张艳辉认为教师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存在的教学哲学缺失现象,主要表现为:第一、来源性缺失,即教师的内在体验、个人经验和建构知识被抛弃在哲学之外。第二、“内在结构性缺失,即教师个人教学哲学时间上的停滞、层次上的脱离和内容上的偏失。”[11]第三、替代性缺失,即教师个人教学哲学往往被公共教学哲学或专业教育哲学所替代。另一种观点则重点强调当前教师教学过于倾向于技术化的价值追求,而缺失对个人教学哲学的建构,主要表现为:“重视方法寻求,忽略培养方法论意识;重视知识教授,忽略理性价值引导;重视惯习教学,忽略探寻教学内在基础;重视划一评价,忽略对教学合理的个性评价。”[15]

4.教师个人教学哲学的建构研究

关于教师个人教学哲学的建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构意义和建构路径两个方面。第一、建构意义的研究观点主要有:比蒂,丽和迪恩(Beatty,J.E.,Leigh,J.S.A.,and Dean,K.L.)认为“预设的教学哲学观对于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有促进作用。”[16]万耀虹认为教师“建构个人教学哲学就是建构合理性的教学理论与实践。”[9]伍雪辉、张艳辉认为“建构个人教学哲学是教师获得教学智慧、形成个性化教学的前提,是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的前提,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11]有助于教师在教育改革实践中有个性化的理解。陈晓端、席作宏认为“教师个人教学哲学是教师素养的重要内容”[8],建构个人教学哲学对于教师教学专业发展、向有效教师成长、实现专业理想大有益处。杨健认为“教师建构了个人的教学哲学,也就意味着教师将有了明晰的教学主张,”[17]因而他在教学过程中能合理地解释自己解决教学问题的原因;教师由惧怕变幻的教学进程转变为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变自己,使个人的教学工作每天能得到创新。

第二、建构路径的研究观点主要以下几种:国外有学者认为教师可以采用“广中选精”[18]的方法来建构个人的教学哲学,即从个人所学习的众多教育哲学流派观点后总会同意每一派别的一部分观点,在此基础上挑选一种自己认为最好的。也有学者认为教师(特别是刚入职的教师)可以采用“择一遵循”[19]的途径来建构个人的教学哲学,即在学习教育哲学流派观点的过程中,采纳其中的一种观点,在个人的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寻找机会运用,也就是用这种教育哲学的准则来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然而“教师在变化无穷的教学实践中建构个人的教学哲学并非如此呆板地‘遵循’这两种方式,往往是采用这两种方式的混合和相配更为有效。”[20]席作宏认为“教师应该加强对个体教学哲学的认识,改进方法、拓宽教育途径,培养终身学习的专业意识有助于建构个人的教学哲学。”[14]杨健认为“教师可通过自我认识,自我整合,提出个性化的教学主张来建构个人的教学哲学。”[17]伍雪辉、张艳辉认为建构个人教学哲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教师应该在个人的教学世界中唤醒自我,以哲学的追问方式转化个人教学经验。”[11]陈晓端、席作宏认为教师要建构个人的教学哲学,“须面对自己教学生涯中的理性思考、参与教学实践、学习教育理论、提炼教学认识和反思教学实践等。”[8]也有研究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唤醒哲学表达意识、建构知识结构体系、提升教师专业品质、学习同行教学经验、营造宽松学术氛围、加强教学理性反思来建构个人的教学哲学。”[2]

5.教师个人教学哲学的表达研究

教学哲学的表达是个人教学话语权和行为权外显的过程,因个体差异性所致,不管是从表达内容还是方式,教师个人教学哲学呈现出多样性。其主要研究观点如下:有研究者基于国外教师个人教学网站的教学哲学表达案例的梳理,教师个人教学哲学表达大致可以归类为:“‘目标——手段’表达、‘经验方式’表达、‘取向——阐述——总结’表达、‘形象描述’表达和‘因素分析’表达。”[21]也有研究认为教师个人教学哲学的表达有其重要的原则,主要表现为:独立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理性的原则和自由性原则。其表达方式主要有言语表达和行动表达,其中言语表达中又分为教学案例、教学叙事和教学隐喻;行动表达中又分为教学智慧和教师教学行动公式。[2]

三、教师个人教学哲学研究展望

教育学界虽然对教师个人教学哲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具有深度的学术成果,但目前还尚未有相关的研究专著,成果多以学术论文呈现,研究视角单一、内容与形式较为零散,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因此,这样的研究认识对于指导和引领教育教学改革还略显力量不足,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现实需要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对教师个人教学这一命题持续关注,深入研究。具体来说,要推进研究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视角应从学科切入

教师个人教学哲学既是一个哲学的命题,同时也是一个教学论分支学科的问题,这一复杂的理论问题单靠教育学界是难以解释与解决的,研究视角如果仅仅局限于教育学科的语词概念、推理方法、知识体系,那么这一复杂的现实问题则会“禁锢”于文本的书写之中,难以超越教育学科的界限,原本现实的问题会走向空谈。教师个人教学哲学问题属于学科交融的问题,要想对这一问题有系统的、深入的理论认识,则须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因为学科的教学为教师个人教学的发展与研究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借助学科(如数学、语言、工程、法律、医学等)相关理论工具和具体的实践来进行研究,使得理论有现实基础可循,也使其走向深入和成熟变成可能。以往的研究中,还是多倾向于教师个人教学哲学这一命题本身的思辨,如果对教师个人教学哲学进行学科分析与探讨,就会对其内涵、结构、形成和表达等方面获得新的认识。

2.研究内容需要深入挖掘

从研究的内容上来考察,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个人教学哲学的内涵研究还不够清晰。因这一问题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现实的研究过程中往往难以有效地揭示出来,加之相关研究的起步也较晚,这就使得研究难免会肤浅,从已有的文献来看,不少研究者力图揭示教师个人教学哲学,但研究“所触及到的教学哲学”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影响到了研究的深入。第二、关于教师个人教学哲学对实践活动的影响研究较为欠缺,特别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和对学生学习效果影响的研究非常薄弱,在部分学术研究成果中,研究者往往是一笔带过,没有具体展开,进行深入的因子(因素)分析探究,这必将是教师个人教学哲学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挖掘的空间。

3.研究方法上要有所突破

当前的教师个人教学哲学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分析法,针对这一问题的复杂性,有部分研究者对其内在的动态从质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深入了解教师个人外显的教学行为与内隐的教学哲学之间深层次的关系。但总体而言,定量研究、实验测量、比较研究等方法运用较少,有研究针对“教师个人教学哲学如何形成”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得出结论是其与教师的教学重大事件、学习教学理论、专家指导、个人经验积累、教学反思、课前教学设计、同行交流等有重要的关联性,但是二者的相关性到底有多大,研究者只是进行了浅层的问卷调查,统计了各选项的人数占比,而没有做深入的回归分析研究。因此,未来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在方法的多样化上应该需要进一步加强。

[1] 张立昌,郝文武.教学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63.

[2] 高岩.教师个体教学哲学及其建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3] 郝文武.教学哲学是教学思想的前提反思[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7(3):1-5.

[4] 周晓燕.教师教学哲学的基本内涵[J].教学与管理,2002(12):3-5.

[5] 宋兵波.教师教学哲学的理论基础[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91-93.

[6] 刘继武.加强对教学哲学的研究——兼论教学论的一个发展方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2):12-15.

[7] 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0-21.

[8] 陈晓端,席作宏.教师个人教学哲学:意义与建构[J].教育研究,2011(3):73-76.

[9] 万耀虹.教师个人教育教学哲学的意义及其建立方法与途径[J].金卡工程,2010(1):249.

[10] 程良宏,张金运.课程改革视域下教师教学哲学的审视与重构[J].教育发展研究,2010(8):78-82.

[11] 伍雪辉,张艳辉.教师个体教学哲学的缺失与建构[J].全球教育展望,2011(8):39-44.

[12] 杜复平.教学案例开发:教师个人教学哲学建构的有效途径[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2):36-39.

[13] 高岩,陈晓端.试论形成个体教学哲学对教师专业发展之意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44-47.

[14] 席作宏.教师个体教学哲学与教师专业发展[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15] 高岩.教师个体教学哲学的缺失与建构[J].现代教育管理,2012(2):83-86.

[16] BEATTY,J.E.,LEIGH,J.S.A., Dean,K.L.Philosophy rediscovered:Exploring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eaching philosophies,educational philosophies,and philosophy[J].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2009,33(1),99-114.

[17] 杨健.建构教学哲学 唤醒教学智慧[J].江苏教育研究,2008(24):28-29.

[18] RICHARD I. ARENDS et al. Exploring Teaching: An 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M].Boston:McGraw Hill, 2000:96-97.

[19] Arends R.I., Winitzky N.E., Tannenbaum M.D. Exploring Teaching: An 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M]. Boston:McGraw Hill, 2000:96.

[20] 高岩.美国大学教师个体教学哲学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21] 高岩,陈晓端.美国大学教师个体教学哲学表达范式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1(6):52-55.

[责任编辑向宁]

TheResearchStatusofTeachers’PersonalPhilosophyofTeaching

GAO Yan1,LIU Kun2,KANG Yu-ge1, YUAN Fang1

(1Xi’an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Xi’an710128,China;2NorthwestUniversityofPolitics&Law,Xi’an710122,China)

The progress of research about teachers’ personal philosophy of teaching is combed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research are put forward in this article. At present in the fields of education connotation, character, absence, construction, and expression are studied in terms of the teachers’ personal philosophy of teaching. But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personal philosophy of teaching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personal philosophy of teaching and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 is insufficient. In the future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s must be expanded. We need dig deeper into the research content. A breakthrough needs to be made in the research method.

teacher; teachers’ personal philosophy of teaching; research

G451

:A

:1674-2087(2014)02-0018-05

2014-04-04

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SGH13175);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SGH13176)

高岩,男,陕西米脂人,西安外国语大学教师,博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学研究;刘琨,女,陕西西安人,西北政法大学教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教学研究;康宇歌,女,甘肃庆阳人,西安外国语大学教师,主要从事印度语言文学、高等教育研究;原昉,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外国语大学教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师教育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