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非在编教师生存状况研究20年

时间:2024-09-03

李 臣 之,高 灿

(深圳大学 师范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非在编教师生存状况研究20年

李 臣 之,高 灿

(深圳大学 师范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作为教师群体的特殊组成部分,非在编教师生存状况受到研究者的关注,20年间相关研究文献量一度下降,又一度回升。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待遇、工作、学习晋升、情感四个层面。但是,发达地区非在编教师生存状况缺乏关注,待遇与工作层面的研究内容需深化,情感和晋升层面的研究相对匮乏,非在编教师的分流策略应该成为关注的重点,个案研究、叙事研究有待加强。

非在编教师;生存状况;专业发展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的生存状态直接关系着学校教育质量,如果教师的生存状态不佳,教师专业发展必将深受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必将面临严峻挑战。因此,“重视教师的生存状态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保证”。[1]作为教师群体的特殊组成部分,非在编教师的生存状况已经引起研究者的高度重视,系统梳理与反思已有研究成果,必将有助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本文拟就1993~2013年有关非在编教师生存状况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分析,期望为非在编教师研究提供参考。

一、非在编教师生存状况研究概况

非在编教师,是指因教师缺编而长期受聘或因产、病假等而短期聘请于国家或集体举办的普通中小学的顶岗教师,主要类型包括代课教师、临聘教师、“购买服务”、民办教师,等等。教师生存状态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由教师的生命表现和生命体验、生命信念和生存意向、生存能力和生存境遇、社会角色和自我认同、个体生存和群体生存等变量所决定的教师物质精神状态。”[2]非在编教师自存在以来,相关学者对其生存状况就给予关注。以“非在编教师”、“代课教师”、“民办教师”为关键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3-2013年(截止到9月)的核心期刊,获得在编教师生存状况相关研究论文438篇。以这些论文为研究的对象,可以窥视20年来我国非在编教师生存状况研究的概况(见图1)。

图1显示“非在编教师”、“代课教师”、“民办教师” 论文数量变化曲线,这三类论文都视为以非在编教师为研究对象(后文中涉及的“代课教师”、“民办教师”均作为非在编教师的别名)。从图1不难看出,近20年来研究者对非在编教师研究论文数量呈波浪状,一度下降,又一度回升。这与不同时期关于非在编教师的政策导向密切相关。

1993年以降,我国学者发表的非在编教师研究论文数量呈逐年递减趋势,直观的显示出我国学者对于非在编教师研究的关注状况。这与国家从90年代开始对非在编教师的实行的政策紧密相关。如1994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在本世纪末解决民办教师问题。原国家教委基于调查研究,提出了《统筹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六年计划》,决定按照“关、转、招、辞、退”五字方针,分三步实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目标,到2000年前全国基本完成民办教师转招公办教师工作。政策层面加大对非在编教师的“关、转、招、辞、退”,非在编教师的数量大幅度下降,研究文献量也下降。

图1 1993-2013年非在编教师研究相关论文数量分布

2001 年国务院首次在正式文件《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坚决辞退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逐步清退代课人员”,非在编教师问题及其研究再次回到了人们的视线。相关论文也开始增加。而2006年关于清退代课教师的政策,更是直接导致了对非在编教师的关注以及研究的增多,其后的研究也保持在一定的水平。

在新世纪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教师专业发展成为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现实中非在编教师群体依然真实存在,其专业发展自然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非在编教师如何形成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育理念、知识能力、自我发展的意识,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水平,而专业发展与生存状况有着紧密的关联,非在编教师生存状况自然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二、非在编教师生存状况研究的 主要成果

近20年来,研究者对非在编教师的生存状况进行了很有意义的探讨,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待遇、工作、学习与晋升、情感四个层面。

(一)待遇

非在编教师待遇层面的研究主要体现于工资水平、社会保障。

1.工资水平普遍较低且不按时发放。柴江通过对比2000 、2004和2007 年关于农村教师收入的数据,以及2000 到2007 年甘肃基础教育调查相关数据,发现“代课教师工资有所增加,但仍处于非常低的水平;部分代课教师的工资仍被拖欠,拖欠工资问题仍需进一步解决。”[3]2000 到2007 年工资水平虽然有增长趋势,但仍然很低。工资拖欠程度虽有好转,但按时发放的情况并未有大的改善,尤其在部分农村地区。由于低水平工资收入难以保障基本的生活需要,大多数代课教师在工作之余,要通过种植农产品来提高收入。王慧等在甘肃18个县区的调查发现,“代课教师月工资为95-675(元),平均月工资为360元”。[1]代课教师的工资待遇根本不足以补偿教师个人求学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这对教师的积极性、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整体素质的影响很大。

与此同时,由于城乡、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我国农村教师的待遇水平长期偏低,处于社会弱势地位,而作为编制外的代课教师,其生存状况较公办农村教师更为恶劣。很多地区代课教师的工资基本不到公办教师的1/3。大量调研显示,代课教师生活在农村最底层,收入常常不足以养活自己,生存状况极为艰难。有的地区“代课教师的工资不能按时发放更是经常之事”[4],许多代课教师实质上已成为当地的弱势群体。张君瑶等人2010、 2011 年先后调查了湖南省二十多个市县,发现“代课教师年收入在1 100元以下的占近80%,退休或者不能再工作的代课教师因为原来微薄的工资导致他们的积蓄为零”[5]。

2.社会保障缺乏。研究调查发现,代课教师不仅工资得不到保证,也没有签订合法的劳动合同,学校忽视代课教师的合法利益。代课教师被清退后,得不到当地的任何补偿,与退伍军人等拥有一定社会保险的人群相比,代课教师几乎没有任何生活保障,调查发现,“超过2/ 3的代课老师没有养老保险, 这对于大多数是农村户口而在成为教师后没有田地或者田地极少的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问题。他们将面临老无所养的困境。”[5]大多数非在编教师是农村户口,成为教师后没有田地或者田地极少,退休使他们老无所养。即使国家大力普及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依然有61%的代课教师没有享受医疗保险,而极少的家庭收入使得他们几乎面临病无所医的局面”。[5]尤其在“清退政策”出台后,大量代课教师被迫离开所热爱的教育岗位,且基本生活无法保障,老无所养,病无所医。林静等研究发现,西北贫困地区代课教师的工资待遇和公办教师相比,差距非常悬殊,也不能足额发放,工作付出与回报根本不一致。调查对象作为“编外人员”,“公办教师所享受的福利待遇代课教师一概没有”。[6]

(二)工作

1.非在编教师工作负荷重。西部农村中小学相当多代课教师周课时安排多,教学负担极重。在部分西部偏远农村和山区,代课教师往往身兼数职,既是教师,也是校长、主任,还负责后勤,几乎包揽了学校全部工作。类似这种“一人学校”在很多地区广泛存在。调查还发现,“34%的代课教师表示经常在家工作”、“82%的代课教师除承担教学任务外,还需要在家从事一定劳动”。[5]这种情况无形中增加了代课教师更多的负担。[1]刘亚丽等人研究指出,教师编制城乡倒挂十分明显,导致农村学校教师普通严重不足,这是教师工作量大的另一个原因。在一些偏远村小,教师既是教员,又是炊事员,“一堂锣鼓都要打”。[7]此外,还要承担个别辅导、家访等工作。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不高,专业进取心不强,职业倦怠现象严重。

2.工作负荷过重的原因复杂。许多代课教师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师范教育,其教育素质与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整体偏低。“教师在职业生涯中面临着太多无法逃避的困惑,如大量繁琐的事务让教师身心疲惫,沦为苦不堪言的事务主义者;按部就班的工作使教师逐渐丧失自我,成为缺少创新意识的教书匠;循环往复的教学导致教师对职业日益麻木不仁,失去了生活的色彩与激情;高考和中考的巨大升学压力、家长的殷切希望和学生的悄然反叛,社会对应试教育的强烈不满,使教师成为在夹缝中生存的‘尴尬人’”。[8]黄道主等研究者在“中西部农村地区代课教师问题研究”的调查发现,也考察城市代课教师工作任务重的原因,“一是生源增加的客观压力;二是代课教师提供了比有编教师有更多的教育服务;三是差别待遇及其造成的主观失落。”[10]

3.工作负荷过重容易滋生健康问题。与在编教师待遇差距加大了代课教师心理落差,主观体验有三:工资收入没有在编教师高,也缺乏灰色收入;比社会其他行业(如政府行政部门、电信、银行等部门)的职员的收入低,自我成就感低;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有限的工资要应对住房、医疗、抚养子女等大项开支,生存压力大。加之巨大的教学与升学压力,一些教师特别是高中骨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由于长期工作,大部分代课教师患有一定程度的职业病。而另一项数据显示,“政府几乎没有为清退老师提供必要的就业信息,使得代课教师在被清退后,没有了最便捷最有效的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5]客观上也增加了心理负担。

(三)学习与晋升

1.学习机会逐渐增多。大部分农村代课教师愿意参加进修,认为这对他们有好处,持此看法的年龄偏向年轻化。就学习机会而言,代课教师培训情况呈上升趋势,“2000年没有参加过培训的代课教师有60.2%,2004年没有参加过培训的代课教师占56.3%,2007年下降为31.9%,已经有半数以上的代课教师参加过相关的培训”。[3]尽管如此,西北农村地区的教师参加培训或进修学习的机会比较少,而代课教师进修或培训的机会比起公办教师相对更少。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高校的对口帮扶及地方相关机构的重视,农村教师各类培训机会开始增多。在培训名额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代课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也开始增多,到2007年,“代课教师参加过培训的教师已经上升到68.1%”。[3]

2.积极进取。由于工作不稳定,许多代课教师注重提高自身素质,甚至比公办教师更为努力,虽然几乎得不到任何培训机会和资助,但是不少代课教师还是自费参加学历补偿教育,考取教师资格证。庞丽娟等对四川、贵州等省的调研发现,“半数以上的代课教师学历合格,近一半的代课教师已具有教师资格证”。[10]

3.培训级别偏低。赵志纯对西部中小学的调查发现,“代课教师无论是在接受培训的数量上,还是在参加培训的级别上,都与公办教师存在着较大差距”,[11]这种专业发展机会上的不均衡是导致代课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始终徘徊在低下的重要原因。许静对福州市台江区幼儿园的调查表明,民办教师参加专业进修,“培训机会不多,范围有限”。[12]而西部地区的教师要想通过进修培训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专业水平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存有诸多痛处,如“机会不均等之痛,难保时间之痛,中断教龄之痛,影响效益工资之痛,”[13]关于非在编教师的进修内容研究仍然比较缺乏。

4.晋升机会稀少。在专业发展当中另外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非在编教师的晋升问题。但就目前非在编教师生存状况而言,晋升这一部分研究却十分稀少,几乎是没有的,这与非在编教师的现实状况有很大关系,因为非在编教师本身就存在于编制之外,而工作层面的晋升一般都是针对于在编教师和公办的正式教师进行的,所以,非在编教师基本上是隔绝在晋升之外的。但这并不排除非在编教师本身有在这方面的意愿。

(四)情感

非在编教师情感层面研究文献相对较少,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重要的生存状态,有必要单列呈现。赵志纯研究表明,“代课教师与公办教师在职业满意度、工作压力、安心于教师职业这三个方面并无显著差异,大多数代课教师和公办教师一样,都对教师职业持积极态度并感到满意,都能安心于教师职业”。[11]但是,他们同时也感受到了来自于工作的巨大压力。由于承担超负荷的教育教学任务,“规范制度化的生活、重复模式化的生活、多重压力下的生活、狭隘孤独的生活是长期以来教师个体的生存状况”,[14]教师普遍感觉身心疲惫。虽然该研究没有针对非在编教师,但不难推演,在编教师存在的情感状态,非在编教师同样存在,而且情况更不乐观。

三、反思与展望

20年关于非在编教师生存状况的研究取得很大的进展,也存在着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发达地区非在编教师生存状况缺乏关注

纵观相关非在编教师生存状况的研究,多集中于西部偏远山区、落后农村或者欠发达的城镇。非在编教师固然在这些地区大量存在,或者说主要存在于这些地区,但在国内的一些大城市和发达地区也仍然存在。诸如不少一线城市的打工子弟学校,农民工子弟学校,私立学校,甚至有的公办学校也会存在非在编教师,其生存状况具有典型性,他们的工作、学习与情感等相对西部农村地区也有其特殊性,这些生存状况与专业发展也构成一些复杂的相关。但这部分非在编教师的生存状况没有引起研究者足够的重视。

(二)待遇与工作层面的研究内容需要深化

已有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物质层面,情感和晋升层面研究相对匮乏。关于工资待遇,虽然有的研究提到了非在编教师的其他收入,但未进行深入细致的归类和分析,其他收入来源单一,也缺乏非在编教是工资待遇的大样本统计,研究的整体感不强。关于福利待遇,也仅仅是提到非在编教师没有享受到和公办教师同等的福利待遇,至于福利待遇的种类和其他的社会保障却未详细涉及。为何非在编教师与公办教师会存在着如此之大的差异?非在编教师承担任务更多,待遇却更低,不公平,需要研究者呼吁社会和政府部门思考,并寻求相应的对策。此外,关于非在编教师的消费和闲暇生活等方面,已有研究明显未谈及,研究者也有必要关注。

工作层面的研究,大部分的成果都是集中于代课和教学任务,课时数虽有统计和对比,但对于课时长度﹑难度,却缺乏系统而具体的研究。在非在编教师的工作选择权﹑满意度以及工作意愿方面也没有深入的阐述。至于非在编教师的工作状态,即非在编教师对于工作的适应情况以及非在编教师工作的类型,已有研究有涉及很少。

(三)情感和晋升层面的研究相对匮乏

非在编教师的情感涉及家庭、学校与社会。家庭层面包括非在编教师家庭结构、亲子关系等,学校层面包括非在编教师的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归属感以及与上下级领导关系等,社会层面包括非在编教师的社会关系、认同感等,都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只有这些做具体细致地研究,才有可能改善非在编教师的情感和工作状况。非在编教师的生存状况由诸多因素组合而成,彼此相互作用并影响整体,但已有研究仍然模糊。

晋升层面,如在前所述,研究相当缺乏。非在编教师是否具有晋升的意愿,有哪些晋升机会,晋升方式与途径有哪些,有哪些配套制度,如此等等问题,都有待解决。目前非在编教师受到哪些冷遇与歧视,如何有效解决非在编教师晋升问题,政策制定者应该进行认真的考虑和反思,而研究者则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

(四)非在编教师的分流策略应该成为关注的重点

非在编教师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一个弱势群体,其存在的问题复杂而又多元,想要妥善地解决,需要建构一种合乎地方教育发展实际的分流政策。非在编教师的分流政策包含招考转正、聘用留任和补偿辞退三种形式。对非在编教师的分流政策要做到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操作。这就首先要求地方及各级政府承认代课教师为国家教育事业所做出的历史贡献,并以此制订相应的非在编教师清退政策的参照点。建构起协商式的对话机制,转变清退行为的随意性,提高清退补偿标准,同时关心代课教师的现实生存状况和未来的出路,才是有效解决非在编教师清退问题的必要途径,这些政策的出台也需要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做支撑。

(五)个案研究、叙事研究有待加强

就目前相关文献的研究方法而言,有关非在编教师生存状况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大部分都是理论探究和以简单量化分析,极少数采用个案研究和叙事研究。个案研究透过相关资料之搜集与分析,以了解个案问题的成因,进而提出适当策略,协助改善问题,以增进个人适应。叙事研究强调以“质的研究”为主要取向,以教师的生活故事为研究对象,由解说者描述和分析。这两种研究方式更能够深度揭示和解释研究对象,这对于整体把握尤其是透彻解释非在编教师的生存状况至关重要,不可或缺,有待加强。

[1] 王慧,马晓娟.西部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来自甘肃省的调查[J].当代教育科学,2007(12):3-6.

[2] 张培.论教师生存状态的内涵与职业规定性[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 (1):20-21.

[3] 柴江.西北农村地区代课教师的变化——基于2000~2007年的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2009 (5):4-6.

[4] 安雪慧,颉俊祥.西部农村代课教师发展现状调查[J].教师教育研究,2008(1):63-68.

[5] 张君瑶,任生力.农村代课教师发展困境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出路探究——基于湖南部分市县代课教师生存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与经济,2011(4):125-129.

[6] 丁克贤,王嘉毅.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代课教师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为个案[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8(1):37-39.

[7] 肖第郁,谢泽源.农村中小学教师生存状态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09(5):94-97.

[8] 张培.让教师诗意地栖居在教育中[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7):34-38.

[9] 黄道主,张文言.城市代课教师的特点、困境及对策[J].教育学术月刊,2013(5):37-40.

[10] 庞丽娟,韩小雨.我国农村代课教师:现实状况及政策建议[J].教育发展研究,2007(4):35-39.

[11] 赵志纯.西部农村地区代课教师与公办教师的处境比较[J].教学与管理,2007(31):30-31.

[12] 许静.民办教师参加联片教研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8(10):62-63.

[13] 林静,黄茂群.我国西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瓶颈——透视“改到痛处是教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3):29-31.

[14] 董朝宗. 关于教师个体生存方式的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11):22-23.

[责任编辑向宁]

20Years’StudyonNon-state-paidTeachers’LivingCondition

LI Chen-zhi, GAO Can

(NormalCollege,ShenzhenUniversity,Shenzhen518060,China)

As the special part of teaching staff, non-state-paid teachers have

more attention from researchers, especially about their living condition. In the past 2 decades, the relevant studies have experienced an uneven process. The research mainly focused on four levels: payment, work, study and promotion, and emotion. However, studies on non-state-paid teachers’ living conditions in economic developed regions were rather weak; it is necessary to lucubrate the content in payment and work. Meanwhile, research in emotion and promotion was deficient. Much more emphasis should be placed on diversion strategy of non-state-paid teachers. Case study and narrative research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non-state-paid teacher; living conditi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G451

:A

:1674-2087(2014)02-0027-05

2014-02-21

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125C033)

李臣之,男,四川巴中人,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师教育部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研究;高灿,女,湖北黄冈人,深圳大学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