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曲 中 林
(肇庆学院 肇庆教育发展研究院,广东 肇庆 526061)
面子职业与爱面子的教师
曲 中 林
(肇庆学院 肇庆教育发展研究院,广东 肇庆 526061)
教师是“公共知识分子”,是“准公众人物”,其言行对教育环境、教育对象和整个社会产生影响,因此,教师职业的面子是国家和社会的面子、是面子职业。“自古书生爱面子”,爱面子是教师的“类”属性,教师爱面子有其原因和典型的群体表现。置身于面子文化中的教师,通过国家、社会给足教师“实面子”;“桃李满天下”的教师才有面子;提高境界提升面子等来不断满足面子需要。
面子;面子职业;爱面子的教师
“面子”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古老、却历久弥新的词汇,代表着体面、声誉、荣耀和尊严。社会学理论认为面子是指某些群体、职业或个人在社会上因具有一定影响力或有所成就而获得的社会地位或声望。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爱面子是某些职业的“类”属性、是人的一种天性。中国人爱面子,中国的知识分子更爱面子,中国知识分子中的教师最爱面子。
等级观念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根深蒂固。诸如因辈分的高低、血缘关系的亲疏决定其在宗族内部的身份等级;在官员的分类上有爵位高低的等级和官品大小的等级;按职业不同又可分为尊贵和卑微的不同职业等级,等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十年寒窗苦,方为人上人”的观念流传至今,劳力者职业处于社会最底层,而劳心者职业是光鲜的、有面子的职业。中国古代就已经开始根据从业标准来判断职业的社会地位,因此就有了师道尊严的传统,“自古书生爱面子”,古代教师从业者就存在着的爱面子的现象。
现代社会职业分工细密,从职业分工的角度上看,每个人都可能属于某个职业群体中的一员。有的职业人人羡慕、趋之若鹜,有的职业乏人关注、甚至人人避之;有的职业光鲜照人,有的职业相对沉默。虽说每一种职业都是社会正常运转不可缺少的,但“高薪+成就+面子”的职业选择是人们现实的职业梦想,生存重要但面子也重要。或许“面子换不来位子和银子”,但面子却是人们选择职业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像“体面就业”就是许多人的心愿,是对身份的一种认同。国际劳工组织的官员认为体面就业人们不仅是获得一份有经济收入的工作,而且也要获得一个能充分发挥其自身价值和得到尊重的理想职位。体面就业、体面劳动和有尊严的生存相辅相成,现代职场中的人都有展现其职业面子、“形象”的追求,并愿意为此付出努力。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金耀基认为面子可以分为“社会性的面”和“道德性的面”两种。社会性的面主要是说个体在社会交际中能得到他人认可和赞同、不能人人都拥有的面子。那些没有收入、地位、声望、荣誉的处在社会底层的人没有社会性的面子。道德性的面重在个人道德修养和自身形象塑造,具有普遍拥有的可能性。教师不可能是“公民的身份寂寞”,而是有着特定的公众身份的公民存在,教师职业兼具社会性的面和道德性的面,是“公共知识分子”,是“准公众人物”,其一言一行对教育环境、教育对象和整个社会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国家,从这一点上讲,教师职业的面子是国家和社会的面子、是面子职业。
社会公认教师爱面子,教师也承认爱面子,这是一个客观事实,这与教师是面子职业有关,也有职业教师自身因素的作用。
1.面子事关教师活着的价值和影响
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被尊称为教师的。每个教师都希望被人尊重、都期望出类拔萃、都渴望令人刮目相看,这样自己才会感觉有面子,正如杜威所言,人性深处最渴望的是一种“自重感”。教师往往把面子当成是至高无上的尊严,是比金钱、权力、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即要名不要利。怕“丢脸”使教师对道德的界限保持自觉,它维系了道德价值,面子变成了一种约束,防止行为出轨,在某种程度上面子属于一种苦行,督导教师的行为。面子在教师价值观念中代表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是借着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积累起来的。爱面子的教师群体,为了面子,不管事实本身,都要争一争。就像老教师认为自己比青年教师更敬业,可考核等级却不如年轻人,面子上就有些过不去。
2.面子事关他人对教师的评价
自古以来的知识分子就有“当求万世名”、“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心理,加之一些教师在精神上追求完美,因此教师普遍活得很辛苦。为获得来自于学生、家长等外部环境对自身较高的评价,教师需要对自己表现出来的个体形象做出一些“修饰”、做一些“面子工夫”。正如《诗经》中“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的诗句,后来演化为“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爱面子的教师,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注重别人怎样看待、有何评价,做事时往往在意别人的想法,瞻前顾后,甚至人际关系有些敏感。特别是学生的向师性、模仿崇拜权威等特点助长了教师的爱面子心理。如一些教师面对来自于学生的顶撞、攻击、对抗,认为这是对教师、对自己的权威、能力和形象的挑战,担忧同行、其他学生产生对自己不良的甚至是否定性评价,因此会感到很没面子,会产生某种面子危机。[2]
3.面子事关人们对教师的社会期望
个人争取面子的基本手段是遵守社会礼仪和有效地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即要满足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期待。当教师提高了教育质量,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绩,获得了外部的赞同,即表现出来的自我形象与自我价值符合社会期望时,教师就会觉得有面子。身在教育情境中的教师要面子、讲面子的心态迫使自己一定按照社会、公众、家长期望的教师形象,框定自己的言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以胜任教师这个社会角色。当教师的言行、专业素质、工作成绩与社会期望产生偏离时,教师的形象就会受到一定损害,教师不仅会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也会觉得丢了面子。[2]就像“择校”实际上是择教师。名校与一般学校教师的心理感受、面子形象都不一样。当代社会、家长对学校升学的期望,使得教育越来越功利化,教师群体表现出一种“时代的浮躁征”,助推了教师爱面子心理。
4.面子事关教师在人际关系网中的地位
公立高等院校作为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其预算是政府财政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公共财政改革必将对高校事业发展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也给高校现行的预算编制带来不小的冲击。高校应该顺势而为,主动适应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改革节奏,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因地制宜,适时运用滚动预算编制方法,编制与高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中长期预算。
面子不仅涉及个人在人际关系网中的地位高低,而且涉及被别人接受的可能性。中国人的社会交往表现为重实质、也重形式的特点,因此顾及面子成为一件在与他人交往中的重要事情。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失去面子,也就失去了个体的尊严。所以在交往中,个体消极地“维护面子”与积极主动地“争面子”都同等重要。如果对别人不能“增加”面子,至少也要“敷衍”面子、给足面子,这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法则。[1]在集体主义文化氛围里,追求人际和谐被人们看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在交际场合不给别人留面子,那便是不符合人际交往的习惯和逻辑,是破坏人际和谐的举动。中国是人情超级大国,教师工作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讲人情的职业,因此教师就成了最讲面子的职业。面子在教师交往中看不见摸不着,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在人际交往中一方不给对方面子,或没有给足对方面子,就是“不够意思”,就会影响教师之间交往,甚至关系不和谐、紧张,严重的会造成人际关系的矛盾、冲突。受过教育的教师毕竟是“喝过墨水的人”,注重社交形象,可以做到在社交行为方面表现自我节制,强化了“面子心理”。如在集体备课、相互听课等活动中,教师同事之间相互“给面子”、“讲人情”、“相互捧场”、“虚假恭维”等成为教师交往的“潜规则”。
注重面子是人之常情,谁也不会置面子与不顾。但是,爱面子的教师又有许多与众不同的典型之处。
1.教师的面子虚的成分较多
在与面子有关的行为中,会有许多虚饰的成分。有些人会通过自我吹嘘、自我装扮等方式来抬高自己的面子;有些人为了不丢面子,会不顾自身的条件,盲目与人攀比,导致“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之类的情况。有时,人们为了顾及他人的面子,不得不谦让、容忍,甚至放弃原则;有时,一些人为了争面子,不惜采取各种不正当的手段,出现所谓“只要面子不要脸”的情况。[3]同样是上班族的教师,在工作场里所做的多为例行性的工作,其“实面子”相当有限,更多为“虚面子”,即用“道德面子”和“社会面子”,来“虚饰”自己的行为和感受。
首先,“师”的引领、示范,使教师对学生的成败负有一定的责任,如果某个学生“丢他老师的脸”,因而显示出老师的无能,则他的自我会倍感羞耻,觉得“没面子”。所以说,一定程度上教师的面子是学生给的。其次,当代教师在夹缝中生存,教师被社会、家长、专家、学生等“挤兑”,教师在所有职业中,很难“争上位”,只能靠社会给“足”自己的“虚面子”。如全世界众多节日中以职业名义设立的主要有两个:护士节和教师节,给教师一个“大面子”;又如,古代一个时期教师地位“九儒十丐”,让教师没了面子,现代社会教师是“春蚕”“蜡烛”“楷模”“师表”“辛勤的园丁”“灵魂的工程师”,即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神圣的职业”,让教师“特有面子”。
2.教师用“嘴”找面子
不论是“贫嘴”,还是“富嘴”,教师总好在话语表达上一争高下,这是教师职业的优势。做惯了教师,大多嘴上功夫深一点,更多的情况下“以说见长”,用“嘴”找面子。教师在与同事相处中,会表现为“文人相轻”或“同行相轻”。“文人相轻”其实就是面子在作怪。“人善于自见,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故“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曹丕《典论·论文》)。但凡同行之人,无不喜相互倾轧,教师们也有这臭毛病,教师要么盲目自大、自以为是,要么盲目自卑、脆弱者为多,一旦被人“轻”,便免不了要反“轻”;有批评,然后有反批评;骂,然后有反骂,其实都是“嘴上功夫”。
在学生面前,教师“总是对的”。由于传统文化“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是不平等的,存在着界限和“鸿沟”。就像在教室这个“独立王国”里,教师无疑是执掌生杀大权的“国王”,而这个“国王”最容易养成“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的习气。一些教师认为“老师说的话、做的事,对与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向学生认错,否则会失去教师的威信”。如体育课上,一位体育老师给学生做投篮的示范动作,投篮三次未进,学生在下面嬉笑,这位老师“解释”说:“我只是想告诉你们用这样的投篮动作是错误的,球是投不进的”。爱面子的教师习惯于以智者甚至是圣哲的身份高居于学生之上;习惯于以教导者的口气说话;习惯于以传授知识的方式上课;习惯于以终结式的话语进行评判。
3.爱面子的防御性心理
应该说,站在讲台上的教师,都带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往往把自己的工作与国家和民族前途、家庭和个人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绝不是教师自作多情或自命不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越来越成为决定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的关键因素。国际之间竞争,很大程度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本质就是教育的竞争。教育的天赋职责决定从事教育的人必须承担起振兴家国的责任和义务,必须站在一个较高的层面用更加深邃和长远的目光审视自己的工作。因此,不论是教师集体还是教师个体,想不要“面子”都不行。加之对教师的“圣化”的宣传、“高标”的要求,使教师太醉心于自我感觉,陷入无休止的挣扎之中,思想或活动的承担者的教师,普遍出现了或显性或隐性的心理羁绊。当教师保护自己的面子时,便产生了防卫性表现。如果有人威胁自己的面子、又无法保护时,便容易出现防御性行为。
4.教师爱面子的底气不足
爱面子的教师常感到心有余力不足,表现为教师的“自卑情结”和“人微言轻”。首先,资源越多,面子越大,特别是殷实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是面子的外在表现。一般情况下教师经济负担很重,子女的成家立业、购买房子、赡老善小、面对吃穿用以及还不清的“人情债”,仅凭工资,精打细算仍不敷出,生活得很累,很窘,始终处于紧张,烦恼与疲于应付之中,因此,教师常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来自嘲。所以,老师需要面子 但同样也需要票子。其次,中国人容易受到有权力的人的影响,加之顺从性、妥协性、依附性较高,助长了面子心理,也让教师因缺少权力的话语权而感到力不从心。第三,尽管教师具有一定的地位权威(即由教师的社会地位所赋予的管教学生的权利)、法定权威(即由教师的角色所赋予的权威)、专业权威(即由教师的专业知识所带来的学生对他们的尊敬),但现代学生难教又难管,怕在学生面前丢脸,怕不受学生爱戴,怕说话没人听,怕场面失控的心理,教师往往处于“累”(疲惫,伤痕累累)、“泪”(因气而悲伤)、“羸”(瘦,身体弱)的状态中。如在开选修课中,教师常有“如果我的课没有人选,我多丢脸”的担心。
职业的面子不因其曝光度、知名度、收入高低而有所损益,置身于面子文化中的教师,应重视提升职业化素质。梁漱溟说:“人一辈子首先要解决人和物的关系,再解决人和人的关系,最后解决人和自己内心的关系”。教师要迈过面子这道坎,要不断拓宽“路子”,争足面子。
1.国家、社会给足教师“实面子”
教师工作时间比较长,每天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老师也确实需要一种牺牲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精神,所以要想享受悠闲、物质富足生活的人,就无法从事教师的职业了。所以说,教师的“面子”不是个人的问题,更是个社会性的问题,教师的面子与国家、社会有关。从儒家文化的角度来看,面子是“依附于社会的自尊”,它是个人因为受到社会的评估而感受到的自尊的增加或降低,因此,只有当教师职业在社会受到了尊重之后,才能找回面子,用爱默生的话说:“让世界觉得缺你不可,这样人们就会给你面包”。
国家已经通过“教师节”等象征性公共政策给足了教师的“实面子”,营造全社会尊重教师的氛围。同时也要出台实质性的公共政策让教师真有面子,形成人人羡慕教师这个职业,都有想当教师的愿望。象征性公共政策必不可少,但实质性公共政策注重资源分配和利益驱动,更能激发对教师劳动价值的肯定。韩国中小学教师收入高,被称为移动的“中小型企业”,当然很有面子。所以国家、社会多干点实面子工程,提高教师的工资和社会福利待遇,努力营造一个开放、宽松、支持性的教师成长氛围。同时学校应强化民主管理,革除“防教师”管理意识,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度,给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反过来讲,如果教师没有面子,国家、社会丢了“尊师重教、科教兴国”的面子;只有教师有面子了,国家才会在世界面前有面子。
2.“桃李满天下”的教师才有面子
何谓面子,体面光荣之谓也。教师最大的面子是什么?尽管人言人殊,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直抵人的心灵深处:“先生最大的成功和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这样的教师有面子。同样当学生对自己的老师敬佩、怀念、感激的情感挥之不去,说明经过这位老师的教育对学生发生过深刻的影响,以作过你的学生为荣,这样的教师有面子。
面子不是自封的,有没有面子不完全依赖自己。教师是为学生存在的,教师视学生评价为职业生命,教师是镜子,学生是教师的影子。给了学生面子,教师才有面子。因此教师就没有必要凌驾于学生之上,没有必要事事为了摆谱顾面子。教师是独立的个体,学生也是独立的个体,教师不应是学生的“神灵”。教师是“人”不是“神”,就无须居高临下。面子必须建立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师生之间应该课上似同学,课下似兄弟。学生和教师都是个体的人,人与人就该和谐共处,就应该给人以尊重,教师宽容待生才有面子,亦即给了学生的面子,才有教师的面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把教师称为世界上“不可能”的三种职业之一,这个“不可能”意指教师职业很难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尽善尽美。完美的教师,让学生感到可爱。有缺点的教师,让学生感到可信。稍有缺点的教师,就会让学生感到可爱又可信。在学生面前教师应学习孔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吾师”,坚信学高为师,能者为师,谦虚好学,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欣赏、尊敬、信赖等认同感,使自己成为真正帮助学生成长的人。
3.提高境界才能成为有面子影响力的教师
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曾“苛刻”的讲到:“世界上哪些人最在意面子?当然是那些除了依赖面子找不到别的来证明自己的庸人。立志成大事的人,应该放下眼前的面子,寻找历史赋予自己的一份无上的荣耀”。[4]教师的出身、阅历、思想、经验、感情、爱好、欲望等“过去”都积聚在“现在”之中,构成教师当下的境界,成就了他当下是这样一位“水准”的教师。教师对未来的期待、筹划、理想、志趣等,也都构成了他当下的境界的内容,成就了他当下是这样一位“水准”的教师,从这个角度上,未来已在当下中。看教师的境界如何,看这个教师是怎样的一个教师,就要了解这个教师的“过去”,以及他对未来想些什么。[5]教师当下要把时间花在改变、教化这个世界上,要有不断积淀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哲学。要想让自己的职业生命在未来达到体面的标准,就得认真教书,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爱面子的教师理性的有限性,就要接受不完美的结果,在无法“最优”时就谋求“满意”,无法满意时就避免“最糟”。教师应该放下身段,打开窗子,转过身来,面对真实的自我及教师群体。教师爱面子,更要尊重真理。教师不做爱“虚”面子的“空心教师”,在“补底”、“化妆”中内外兼修,不断发展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学高身正,有思想和境界的教师,才算是优秀的教师,才是有面子影响力的教师。
[1] 黄光国,胡先缙,等.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9,20.
[2] 尹弘飚.专业场景中教师的面子:一项扎根理论的探索[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1):81-85.
[3] 何友晖,彭泗清,赵志裕.世道人心——对中国人心理的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1.
[4] 赵功强.哪些人最在意面子[J].北方人:悦读,2008(7):60.
[5] 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48-249.
[责任编辑 张淑霞]
Occupation of “Face” and “Face-treasuring” Teachers
QU Zhong-lin
(CollegeofEducationSciences,ZhaoqingUniversity,Zhaoqing526061,Guangdong)
Teachers are “public intellectuals” and “quasi-public figure” whose words and deeds have an impact on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educational subjects and the entire society. The teaching profession’s face is the face of the state and society. A scholar treasures his face. Face-treasuring is a class attribute. It has its own reasons and group performance. Living in a culture of face treasuring, when the state and society give sufficient “real face” to teachers, teachers with students everywhere will have the face. We should better the environment to meet the face treasuring needs.
face; face career; teachers of face-treasuring
2016-06-23
曲中林,男,黑龙江绥化人,广东省肇庆学院肇庆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G645
A
1674-2087(2016)03-0005-0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