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外语专业课程重构与教学改革——以英美文学课程为例

时间:2024-09-03

孙 坚,杨 伟 超

(陕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高校外语专业课程重构与教学改革
——以英美文学课程为例

孙 坚,杨 伟 超

(陕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现代大学的育人理念和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决定了英美文学课程的重要地位,然而,就业的市场化和市场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造成了目前英语教育中英美文学课程的边缘化。为此,必须回归英美文学课程的重要地位,强化其教化功能和人文功能,但必须超越传统的教学模式,全方位重构课程体系。

英美文学课程;复合型英语人才;外语专业课程体系

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多元经济格局的确立已使大学生就业从传统的分配型转向市场选择型,本科教育逐渐从专才教育转变为通才教育。 在这一形势下,曾经为各行各业培养合格的英语工作者的英语教育必然也要发生变化。实际上,把英语作为工具的英语教育时代已悄然过去,培养合格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已不再是过去的时髦提法,而是外语教学发展到今天的重要选项。曾经是英语专业主要支柱课程的英美文学,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随着大量学生把学习热情转向与市场关系较大、有助于就业的实用性课程,如外贸英语、商务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等,文学课程受到冷落,已是不争的事实。[1]外语教育,尤其是英语教育,要自觉调整教学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的复合型外语人才。《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年修订版,下称《大纲》)除提出了英语专业要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教学目标,还指出英语人才应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其中包括必备的英美文学知识。然而,实践中,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强调实用型而忽略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复合型被简化成了“英语技能+专业知识”。因此,对英语专业的课程进行重新建构,势在必行。据悉,目前正在修订完善的外语教育国家标准将更加侧重培养外语学习者的综合语言能力。

毋庸置疑,综合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核心。 英美文学类课程的开设和学习又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笔者认为,目前,英美文学的教学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还要加强。事实是作为专业必修课,英美文学虽然重要,但由于各种相关课程对文学课的冲击,许多高校英美文学课程课时严重不足,大多高校课时量为《大纲》规定的1/2,有些学校的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如商务英语)甚至取消了英美文学课程。加之,学生的学习动因渐与就业市场挂钩,他们的学习兴趣向有利于就业的实用性课程转移。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笔者认为,作为从事英美文学教学的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形成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立体化的英美文学教学新范式。

一、文学教学是人文教育的 重要途径

面对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外语教育,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师要充分认识英美文学课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不要人云亦云,随意放弃文学教学阵地。《大纲》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2]英美文学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语言基本功的提高,而且可以增强他们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因此,从提高人文素质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英美文学教学,把英美文学的教和学看作是对学生的一种文化熏陶,这样,本科阶段的英美文学课程应定位为:在学生掌握必要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普及学生的文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英美文学的教学要体现语言技能和文学知识、趣味性和审美性的统一和谐调,让学生在获得充分的审美体验的过程中了解英美文学的发展和嬗变,当然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提高了语言水平,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习者的人文素养。

现实情况是:在《大纲》提出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目标的指导下,大专院校基本上将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为社会和市场经济培养人才。英语教学变得日益功利化和实用化。英美文学的教学已严重受到这一培养目标的影响,导致不那么“实用”的文学教学的地位日益下降,渐由主干课程变成边缘课程。文学在教化学生,激发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被淡化。另外,英美文学教学难以摆脱语言技能类课程教学模式的影响,文学课上成了综合英语、高级英语或阅读课程,丧失了文学课的课程属性,成了纯粹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其结果便是老师苦教,学生厌学。学生失去对英美文学课的兴趣,也失去了独立思考与进行文学批评鉴赏的机会,文学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文学课程的真正培养目标也就很难实现。要改变英美文学的这种现状,必须回归文学课程的定位和本质属性,回归文学课在当代高等教育中的价值。当今西方大学在重视专精教育的同时,加强了通识教育,而文学教学和写作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我国大学的课程设置的借鉴意义是:文学教学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途径,而文学教学的精髓是发扬人文精神,只有搞好文学教学,人文理想的教育才能落到实处。从外语专业培养规格和规律而言语言文学是最重要的基本功。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是在学好该国语言文学基础上的复合。近几年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成功的院校概莫能外。[3]只有阅读和学习好的文学作品方能打下良好的语言基本功,方能实现有实质意义的复合,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笔者认为,当前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应当回归英美文学课程作为英语专业的主干和必修课程的地位,改变当前为了满足市场就业的需求只注重英语专业学生语言技能,而忽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正确的个人价值观的培养这一现状,毕竟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也是现代大学张扬人文精神功能的要求。如果忽略对人的精神方面的培养,一直追求教育的实用性和功利性,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不会成为社会和市场所需要的健全的人才。文学课程的价值就在于它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更在于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审美能力和价值取向,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文学课程在人才培养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英语专业教学中英美文学课程边缘化的情况必须加以扭转,应该调整英语教学大纲中的部分内容,强化文学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

二、文学课课程建设应摆脱市场和 传统的双重束缚

目前,我国英美文学的课程设置令人堪忧。总体上来讲,在我国,英美文学课程的课时及其在英语专业课程总课时中所占的比例,教材的编写和使用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英美文学课程课时的问题,教学大纲中规定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于三、四年级开设,总共160课时,仅占英语专业总课时(2 000课时)的8%,课时量明显偏低(有些学校还会一再减少甚至取消),这就无法保证学生对文学课程进行系统的学习,教师无法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也就无从谈起, 没有扎实的语言文学基本功,何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更糟糕的是,受经济迅速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许多高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满足社会和市场的人才,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过分强调对语言技能课以及与实际密切相关课程的重视,增加这些课程的学时,而压缩英美文学课程的课时,原本开设两年的课程被压缩至一年甚至一个学期。此外,迫于就业压力,一些高校在第四学年时,基本不开课,让学生找工作,出去实习。这些都导致英美文学课程的学时大幅缩减,英美文学的课程目标无法完成,加之前述学生本身受到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影响,更加偏向于选择“实用性”的课程而忽视文学课程。种种因素导致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也就非常之少,人文素养也难以得到大幅提高。

其次,是英美文学教材的问题,一本好的教材可以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从而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但是,目前我国英美文学课程的教材在起到推动文学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不注意纠正这些问题,势必会对英美文学的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教材中的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材的编写观念陈旧,教材的编写者大都受到传统的教材编写思想即“政治经济决定文化,而文化则是对政治经济的反映”的影响,偏重于对影响文学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文学对外部世界的反映的介绍,而较少注重文学自身的审美价值。这样,学生在学习文学的时候,就感觉是在学习社会史,而不是在学习鉴赏优美的文学作品,文学的教化和愉悦功能没有实现,学生很少能够体会到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和美学价值,学生的人文素质因而也无法得到应有的提高。第二,教材的编写体例陈旧。目前,我国高校所采用的英美文学教材有以下几种模式:“文学史”(如常耀信的《英国文学简史》和《美国文学简史》等)、“文学选读”(如杨岂深的《英国文学作品选读》和《美国文学作品选读》)和“文学选读+文学历史”的模式(如吴伟仁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和《美国文学史及选读》),这些教材对于我国的英美文学教学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无论采取哪种模式编写教材,其基本的结构无非是“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及作品介绍+作品选读+注释”,个别教材虽与此不同,但也是大同小异。这种编写体例虽然可以让学生获得对于文学的发展历程的系统而完整知识,但往往因为课时的限制,学生并没有获得完整的历史,同时,由于教材过于注重对文学现象、文学流派、作者生平和作品的介绍,而往往选择经典作品(就小说而言)中的一章或者几个章节,没有选择全部的文本,作品的完整性没有得到保证,同时也没有对文学作品本身进行深入的钻研,这就导致了学生既没有获得完整的文学史的知识,也没有获得深刻的文学体验。学生学到的只是片段化的知识和碎片化的阅读体验,学生本身并没有从文学课的课程当中获得多少愉悦和教化。第三,教材中缺少对文学批评和鉴赏方法的介绍。目前大多数的选读性的文学教材都只是选出了大众认可的或者编者认为经典的作品,对其加以分析或者简介,进行注释,给出几个思考题,而没有给出可以让学生学习掌握的文学批评和鉴赏的方法,这种做法实际上割裂了文学史、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鉴赏之间的关系,只授之以“鱼”,而并没有授之以“渔”。学生没有掌握批评鉴赏文学的方法,只得按着编者给出的分析和介绍以及授课教师的引导去接近文学作品,不能发挥自己在分析理解文学作品方面的能动性,提出有创新性的观点更不可能了,也导致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无法得到锻炼。没有对文学作品体验,也便感受不到作品的美学价值,人文素养自然无法提高。

《大纲》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授课内容可包括文学导论、英国文学概论、美国文学概论、文学批评等。然而,实际情况是英美文学教学越来越偏离大纲的要求,越来越实用化和功利化,逐渐去本质化和去功能化。为了改变现状,实现大纲关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和人文素养这一目标,就必须重构文学课程体系,对现有文学课程的设置情况进行调整。在文学课程的开设时间和课时方面,笔者认为应该将现有的开课时间调整至从二年级开始开设英美文学课程,并在接下来的三年中尝试将文学课与语言技能课融合起来进行教学。学生在一年级掌握一定的语言技能课之后,在二年级开设英美文学课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而学生在阅读课上学习到的语言技能则可以促进学生对文学课的学习,这样就将语言技能课和人文素质课结合起来,做到相互促进,既学到了知识和技能,也陶冶了情操,提高了人文素养。这就要求调整英美文学的课时,增加文学课程的课时量,真正做到将英美文学课程视为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让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带领学生享受文学作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接受文学的熏陶,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人文修养。此外,要实现《大纲》规定的培养目标,必须重建教材体系。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现有教材的编写体例,突破以往强调非文学因素而轻视文学文本本身的倾向,以回归文学自身的地位。至于文学史和作者的介绍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行消化。同时,可考虑打破以史为序的编排范式,把握教材选文的难度,变从“难到易”为从“易到难”,这样,就可持续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让文学陶冶情操处于可持续状态。另外,除在文本后附上相关背景介绍、词句注解外,可提供分析性和理解性的问题,并简要介绍对文本的不同阐释。最后附上参考书目和网站,变封闭的一维教材为开放的立体教材。这样,在学习时,学生就会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去理解和阐释,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也会自然得以提高。在内容方面,不能割裂文学史、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的关系,方能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总之,文学教材应有助于培养兴趣,有助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多维批评和鉴赏。在增加文学批评知识的同时,编者应注重文学批评方法与文学作品的结合,适当提供文学批评鉴赏的案例,这样学生既对理论有所熟悉,也了解如何去用理论分析文本。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学习者也就潜在地具备了运用理论分析文本的可能,对文学的体验和理解也会加深。学生的思维能力,批评能力和人文素质才会得以提高。

三、文学教学要更新理念与时俱进

要实现大纲规定的培养“复合型人才”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除了要对文学课程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调整文学课程设置之外,还应从文学课程教学诸要素方面着手,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当前我国的文学课堂教学存在着的问题严重影响着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的完成,主要表现在:其一,不少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落后,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做到在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新的教学形势的基础上,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而只是固守传统,将文学课上成了精读课、语法课或阅读课,在授课时仍是注重讲解,忽视学生参与,在讲解作家作品时,按照固定的“背景—作家—作品”的模式教学,“这种程序化教学方法极易使课堂气氛变得较为沉闷,学生也只是被动地听。”[6]课堂上丧失了对文学课的兴趣和热情,课外阅读也不会积极。文学课程本身的人文属性也在这个过程中被剥夺,完成教学目标,实现培养目标也就无从谈起。其二,教学和考试评价模式单一,无法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无法促进英美文学的教学。现有的终结式评价模式过于注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 而学生参与度不高,又影响了教师的授课热情,影响课堂教学,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影响到整个英美文学的教学。其三,在看到我国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硕果累累的同时,我们更不应忽视这样一个现实,即与其他人文科学专业的学生相比,英语专业的学生,尤其是一些非重点院校的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急需提高。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课程定位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恐怕在于我们的文学教学本身。文学课程教学自身的性质和要求决定了文学教学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而非一朝一夕之功。然而,我国当前的文学课程存在着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单纯赶进度的问题,而忽视了文学教学对学生长久的熏陶作用,文学课程的教学流于形式,失去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英美文学课程要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目标,就要改革文学课程教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采取多样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当前,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教师应将传统的授课方式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在引导学生主动体验欣赏文学文本的同时,向他们推荐或提供文学作品的衍生品,全方位拓展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搜集资料完成规定的任务,并让他们主动展示成果,如此,学生们会感受到语文之美,文学课才能启迪思想、开发潜能。考核方式要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学课程,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并主动分享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视角理解文学作品,鼓励持不同意见者之间的对话,以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新性思维。文学课与其他英语专业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其深厚的人文内涵,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发并将之渗透于整个文学教学过程中对于课程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中西文化的差异往往反映在各自的文学当中,文学课程教学应有利于学生理解中西方文化和思维表达方面的差异,有利于提高学生正确地认识各个民族的文化及其差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教师要深刻认识文学课程在这些方面的重要性,不但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讨论,而且,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丰富的课外活动,如文学沙龙,向学生播放或者推荐优秀的文学影视作品等活动,变单一封闭的文学教学为多元开放的教学。这样,学生对文学课程的兴趣就会持续建立起来,即使在文学课程结束以后,他们也会积极主动地阅读文学作品,辅之以在课堂上形成的批判性思维,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这是当前高校文学课程教师必须要深入思考并且要努力达到的一点。只有这样,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总之,无论是从现代大学育人理念看,还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对复合型外语人才要求看,语言能力和人文素质是外语类人才应具备的必要元素,二者的提高必须依赖有效合理的高等教育课程的设置和落实。上述表明,英美文学课程在这一过程中举足轻重,因此我们必须要纠正现阶段对英美文学课程的边缘化趋势,给该课程以应有的重视。同时,从业教师要与时俱进,积极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革新等方面着力,重新建构英美文学课程体系,以确保培养合格的英语人才。

[1] 范谊, 芮渝萍. 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J]. 外国文学研究, 2005(3):150-156.

[2]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15.

[3] 虞建华. 谈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两个走向”问题——兼及英美文学教学[J]. 中国外语, 2010(3):14-18.

[4] 崔少元. 全球化与文学教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现状探微[J]. 外语教学, 2000(3):52-55.

[5] 蒋洪新. 大学的理想与英美文学教学改革[J]. 外国文学, 2005(1):104-107.

[6] 程爱民, 徐劲, 柯可,等. 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 外语研究, 2002(6):14-18.

[责任编辑 张淑霞]

Curriculum Re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of Foreign Languages Majors in Universities Exemplified by Courses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s

SUN Jian, YANG Wei-chao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062,Shaanxi)

The ideas of education of modern universities and the aim of training compound English talents assign important position to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courses. However, the marketization of employment and the demand of practical talents of the markets lead to the marginalization of literature courses in English education. In order to ameliorate the situation, English education should return important position to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courses and intensify its educational and humanistic function. On the other hand, English education should surpass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s and reconstruct the curriculum system comprehensively.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courses; compound English talents; curriculum system of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2016-07-20

孙坚,男,河南陕州人,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杨伟超,男,陕西周至人,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G642.0

A

1674-2087(2016)03-0051-0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