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徐州市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时间:2024-09-03

王美荣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财经分院,江苏 徐州 221008)

近年来,徐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物流发展,陆续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和推进措施,徐州市现代物流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铁路、公路、水路、管道物流等为主体的物流业体系。据统计,2019年徐州市铁路货运总量为5 080万t,同比增长4%,公路货运总量22 613万t,同比增长6.8%,货物周转量5 715 556万吨公里,同比增长6.5%;水运货物运输总量6 707万t,同比增长4%,货物周转量2 509 475万吨公里,同比增长4.5%。内河集装箱运输累计完成60,672标箱,同比增长92.82%。但整体来看,徐州市物流业仍然处于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化的过程中,现代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这与徐州市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国家重要交通枢纽城市等地位不相匹配,徐州市的经济、区位和交通等优势还没有很好地转化为物流业的发展优势。

1 徐州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的有利条件

1.1 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

从国家层面看,徐州市是东、中、西融合和南北交流的枢纽地带,京沪运输通道与路桥运输通道的交汇点,为第一批42个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是国家“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中欧班列”沿线城市、“欧亚大陆桥”次桥头堡城市,是国家陆港型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以及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从省级层面看,江苏省出台了徐州市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扶持政策,大力支持徐州市建设成为辐射范围广、集聚能力强、龙头地位突出的区域中心城市。

1.2 产业发展规模优势

徐州市是苏北领头羊,工程机械之都,产业配套齐全,产业链比较完整,无论是区域内还是跨区域货物交易都十分频繁且交易量巨大。2019年徐州市GDP总量高达7 151.40亿元,排名位列全国大陆地区城市第27位,在全国300多个地级市中排名第9位。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市的经济实力和消费能力都较强,物流市场需求旺盛。徐州市年货物运输量巨大,特别是公路货物运输量大且增长速度较快。根据2020年4月恒大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2019》,徐州市排名第39位,徐州因城市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功能最完善、龙头作用不断显现,已成为淮海经济区实力最强的城市。

1.3 枢纽城市的交通优势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是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发展现代物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境内已初步形成由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多种方式构成的立体化交通格局,发挥着淮海经济区交通门户枢纽作用。截至2019年底,公路、铁路、航道总里程达到1.78万km,公路铁路规模总量以及内河千吨级泊位和吞吐能力都居江苏省前列,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在全国“五纵五横”铁路交通运输大通道布局中,位于京沪、路桥两大通道交汇处,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干线在此交汇。高速公路里程465km,与周边省会城市及相邻城市基本实现高速直达。内河航道以国家水运主通道京杭运河以及中运河、顺堤河为主骨架,房亭河、西河、徐沙河、复新河、新戴运河等为补充的干支相接的航道网络基本形成,通航条件不断优化,在煤炭、矿建等大宗物资运输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观音机场是徐州淮海经济区的陆空综合交通枢纽,是淮海经济区唯一正式对外开放的航空口岸,航空物流发展潜力巨大。

1.4 发展多式联运,基础条件较好

徐州市作为国家级交通的枢纽城市,境内运输方式种类齐全,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等运输网密集,运能大,货场多,仓储服务好,布局合理,货物调度距离近,接驳时间短、费用低,非常适合构建多式联运体系。这为打造现代化区域性多式联运中心和区域性物流中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5 物流企业众多,服务能力较强

徐州市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发展较快,各类物流服务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现代物流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全市拥有物流企业8 000余家,其中超100亿元重点物流企业(市场)7家,超10亿元物流企业20余家。全年营业收入2 000万元以上的物流企业(园区)70余家。拥有3家国家5A级物流企业,9家4A级物流企业,19家3A级物流企业。

2 徐州市推进现代物流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中心城市区位和产业发展优势没能有效转化为物流业发展优势

2019年,徐州市GDP总量高达7 151.40亿,位居淮海经济区所有城市之首,远远高于淮海经济区其他9个主要城市。据统计,2019年在淮海经济区城市排名第二的山东省济宁市GDP总量4 370.17亿元,仅为徐州市经济总量的61%;排第三名的山东省菏泽市GDP总量3 409.98亿元,不足徐州市经济总量的50%;排名第四位的江苏省连云港GDP总量3 139.29亿元,仅为徐州市经济总量的44%。从GDP总量来看,徐州市在淮海经济区的经济和区位优势明显。与徐州市经济总量相比,徐州市现代物流业无论其规模还是区域辐射带动作用都有待进一步提升,亟须研究如何能够将徐州市的中心城市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有效转化为物流业发展优势。

2.2 全国交通枢纽优势没能有效转化为物流业发展优势

徐州市境内铁路到发量规模较小,铁路运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铁路货运结构不合理。货物以黑货为主,占比高达90%,其中煤炭到发量占比均在70%以上,工业产成品、生活资料等货物占比非常小。高铁快运物流发展滞后,徐州市作为区域内重要高速铁路网络枢纽的区位优势没有充分发挥,没有打造出集聚高铁快运、快递、流通加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冷链物流和公路港等物流功能,以及吸引高铁快运智能装备制造、电子商务、电子制造等产业的综合物流产业基地。总体上看,徐州市目前还没有形成具有区域服务辐射功能的铁路物流中心,交通枢纽优势没能有效转化为物流发展优势。

2.3 多式联运没有形成系统和规模效益

①多式联运体系衔接不畅。多式联运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一体化协同尚显不足。多式联运枢纽与工业园区、产业园区之间的联动有待进一步加强。港口和铁路货场等的综合物流服务功能不强,铁水联运衔接不足,部分重要作业区尚未建成公铁水完备的集疏运体系,与其他运输方式的协调没有形成无缝衔接,水运优势和效益未充分发挥。②多式联运服务水平不高。开通运营的联运线路的多式联运运量占企业总运输量比重偏低,多式联运优势远未得到充分发挥。示范工程企业开展“一单制”多式联运全程运输服务能力不足。③联运体系构建有待加强。高水平的联运物流企业主体还十分匮乏,本地物流企业开展多式联运业务的运作能力和组织水平有待提高,以物流企业、货代公司、报关公司、船运公司为主体的联运服务体系尚未形成,配套于多式联运业务发展的高效集货、揽货体系亟须加快构建。④江海河联运刚刚起步,内河集装箱发展规模有待提升,吞吐量较小,航线航班较少,规模效益未充分发挥。

3 推进徐州市物流产业发展的建议

3.1 加快建设徐州淮海国际陆港,打造淮海经济区物流中心

以多式联运为切入点和主要抓手,依托徐州铁路货运中心,以构建徐州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为重点,着力实施枢纽建设“提质+创新+共享”工程,着力完善“通道+枢纽+网络”的运行体系,着力发展“大集聚+大流通+大交易”的枢纽经济,打造“一带一路”国际货物中转枢纽港、苏北多式联运中心、淮海经济区核心物流枢纽、国家枢纽经济先导示范区。

3.2 充分利用高铁枢纽城市优势,加快发展高铁快运物流

徐州市作为国家高铁枢纽城市,京沪高铁、徐兰高铁在徐州交汇,在建的高速铁路有徐连高铁、徐宿淮盐高铁,规划高速铁路有徐枣城际、徐蚌城际、阜淮徐高铁等,高铁物流通道四通八达,因此发展高铁快运物流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应抓住国铁集团高铁快运物流发展、区域电商快递高速发展及长三角一体化转型升级的机遇,依托地区政策导向、产业及技术支持,发挥徐州市作为区域内重要高速铁路网络枢纽的区位优势。充分挖掘高铁运输的潜力,大力发展商贸物流、快递业物流、商旅物流等,加快打造大许南高铁快运综合物流产业基地和高铁物流集聚区,以集聚高铁快运、快递、流通加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冷链物流和公路港等物流功能。吸引高铁快运智能装备制造、电子商务、电子制造等产业,构建以高铁快运物流为特色的新兴物流枢纽经济集聚核和产业生态圈。推动高铁网、互联网、快递网、产业网“四网融合”发展,加快成为引领淮海经济区新兴经济发展的引擎与新动力。

3.3 依托徐州观音机场陆空枢纽,加快发展现代航空货运物流

积极开辟与“一带一路”地区间的国际国内货邮航线,提升航空货邮通达度。加快推进全货机模式,发展货运包机业务,争取稳定开行既有徐州至台北、香港等地区货运航线,拓展与国内其他城市的货运航线,打造全货机航空物流基地,提升徐州观音机场在淮海经济区的辐射力。加快发展与周边城市的支线运输,进一步扩大航线规模,完善航空运输网络,以观音国际机场为核心,建立与淮海经济区和重要贸易地区的运输快线。进一步完善口岸功能区服务配套功能,提高观音国际机场对航空物流的集散能力。

3.4 大力发展内河集装箱运输,实现与沿江沿海港口无缝联运

鼓励内河集装箱码头、航运企业与沿江沿海港口、航运企业战略合作,积极开辟直通沿江沿海集装箱码头的航线,实现与沿江沿海港口间的集装箱无缝联运。①以连云港港为主要出海口,在徐州规划设立“无水港”,设置“还箱点”,延伸连云港港对徐州的服务功能。②鼓励开辟和加密至扬州六圩、苏州太仓等港口的集装箱班轮化航线航班,加强内河港口与沿江大型港口的对接。③按照经济、高效、安全的要求,采取定港口、定航线、定班期、定运时、定船舶“五定”班轮的运行模式,重点打造徐州至连云港港、徐州至太仓港2条内河集装箱运输示范航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并推动徐州港口企业加强与河南东部、安徽北部、山东南部等地区的大型货主企业及货运场站的合作,进一步提高港口集装箱货源的集聚能力和辐射效应。

3.5 充分利用公铁水空运输发达优势,加快构建多式联运体系

围绕徐州市的交通枢纽优势转化为物流优势的目标,充分利用徐州依傍京杭大运河黄金水道的优势和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运输业发达的有利条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快构建相互协调的多式联运体系,并以铁水联运、河江海联运为重点,着力推进铜山货场、顺堤河作业区、双楼保税物流园区、徐州市综合保税区、大许高铁物流园、观音机场六大多式联运枢纽基地建设,支撑面向全球的货物运输能力,其中依托顺堤河作业区加强与沿江沿海港口的业务协作,打造国家级公、铁、水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大力发展以“淮海国际陆港”“徐州港”为枢纽、“一单制”为核心的多式联运模式。

3.6 提升中欧(亚)班列服务质量,扩大徐州班列规模和影响力

加快建设徐州淮海国际陆港核心区(铁路铜山货场),使其承担班列集零成整、中转集散功能,以吸引淮海经济区零散货源以公路、铁路集运到徐州加挂班列,整编发送。加强与中(亚)欧班列沿线国家合作,鼓励设立境外仓或物流基地,构建境外揽货体系,强化回程班列发展。做大做强徐州物流枢纽集散业务,将增强对苏北、皖北、豫西、鲁南等淮海经济区城乡货物的吸引力。

3.7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的原则,完善相关支持政策

加快推进徐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近年来,徐州市陆续出台了一些对物流企业的支持政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政策支持面小、补贴范围窄、宣传不到位等原因,其对加快发展徐州现代物流业的整体推动效应不明显。应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的原则,结合徐州市实际情况完善相关支持政策,综合运用财税优惠、财政补贴、用地保障、投融资机制、审批服务等多种扶持政策,形成合力,发挥政策支持的乘数效应,积极引导徐州市物流企业尽快做大做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