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融合教育背景下心理健康与阅读推广有机结合的策略研究

时间:2024-09-03

渠孟璟

(河南大学 图书馆,河南 开封 475001)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现代化电子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服务社交媒体的快速兴起,各种网络信息占据了人们大量的时间,而对于生理和心理均处于成长期的中小学生而言,大量负面信息的侵入无疑会对其心理造成或多或少的不良影响,严重者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是非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虽然从21世纪初,我国就开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然而当下的学校教育,“唯分数”论现象依然长期存在,学生除了完成校内的日常学习、如山的作业、还要参加多学科的校外辅导,学生长期超负荷运转,这种高压之下,学校、家庭教育若不能及时给予心理疏导,极有可能引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再有,有些孩子从小没有跟随父母,严重缺失家庭教育,而有些父母对于孩子期望值过高,在教育方法上简单粗暴不讲策略,最后只会适得其反,导致不良后果。这些极端现象引发了越来越多孩子的心理不健康问题,而且是愈演愈烈。笔者认为,我们在反思当下教育的同时,必须立足现实,实施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本研究提出了关于“图书馆+学校”的阅读推广合作模式,旨在以书籍为载体,以阅读为教育路径,结合多种阅读体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进而探索“以人为本”的阅读推广与心理健康有机结合的策略探究。力求让学生在体验中收获满足感与幸福感,在阅读中构建正确的认知与意识,使其心理不断向好发展,促进受教育个体身心健康发展。

1 研究基础与保障

阅读是我们认识这个多元世界和获取知识财富的主要方式,人类文明通过阅读得以不断传承,阅读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1]。

1994年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规定中第一次提出“心理健康教育”一词,指出了“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采取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2006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教师运用有关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2]。

笔者是第一次把“阅读”与“心理健康”有机结合进行研究,笔者曾从事多年的小学一线教学工作,熟悉并了解该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表达方式,故把本项课题的主要研究对象集中在了6~12岁的小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笔者翻阅了大量图书资料专业的相关理论,此项研究也得到了馆领导、相关调研学校及老师的积极配合,都为顺利地开展此项研究保驾护航。

2 阅读推广的模式探究

2.1 “阅读+体验”模式

根据该年龄段小学生专注力差、好动、行为举止很容易受到情绪影响的心理特征,本次阅读推广活动侧重“体验”元素,采取“体验”与“阅读”并进,二者相辅相成的原则。作为整个阅读推广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参与者,活动前我们先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和问题需要,是否与馆藏图书内容的相关统一,进行合理、合适、合情的相关文献书籍的筛选工作。确定文本后,组织开展有目的、有计划地系列阅读体验活动,使得参与活动的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能够置身于体验情境之中,在阅读中感受不同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体验不同人物生命的喜怒哀乐。在阅读中感受文字的力量,体会生命的珍贵,感悟生活的美好。通过“阅读+体验”模式的阅读推广,让孩子们成为活动的“主角”,在体验美好的同时,增强了孩子们的阅读意识和阅读兴趣,从而获得最佳的阅读效果。

2.2 创设阅读体验空间

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家庭环境、成长背景,也会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问题,为了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能身心健康地成长,满足不同学生的阅读需要和精神需求,我们积极创设阅读体验空间。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个体性格差异、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以此为基本依据,通过整合经典寓言故事、名人伟人传记、人与自然、真实案例等主题的阅读文本,围绕人格品质、性格养成、习惯培养、人际关系、亲子关系、理想信念等方面内容,面向不同心理问题学生开设不同的阅读体验空间,以求更有针对性,收获更好地阅读效果。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体验元素贯穿其中,每一位参与体验阅读的学生均收获了生动深刻的感官体验、情感体验、肢体体验、思索体验、拓展体验等,通过体验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及阅读热情,心灵素养得以提升。

2.3 重视“馆校”结合的阅读教学

2.3.1 阅读经典,读懂生命。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推行“馆校”结合的阅读推广,重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课本里有许多名家名篇,例如:沈石溪的《最后一头战象》、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季羡林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怀念母亲》、鲁迅的《少年闰土》等,教师可以根据课本提供的阅读文本,也可根据学生实际,从图书馆馆藏书籍中挑选。这其中,有传奇故事、有经典名著;有文章片段节选、也有全篇赏析阅读。在指导学生阅读理解的同时,适时适度地进行有关心理关怀和心理建设方面的教育引导,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并思考阅读文本里的积极信息,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以阅读文本为载体,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

2.3.2 分享阅读激发深度体验。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参与阅读,深刻理解并感悟文章内涵,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们精心设计阅读方案,力求改变以往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在学生阅读前,给学生提出阅读纲要;在阅读中,通过组织开展“我是主角”“经典品鉴”“朗读分享会”“最佳辩手擂台赛”等一系列阅读体验活动,激发全体学生参与阅读的热情,给学生们提供抒发情感共鸣的舞台;在阅读后,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分享,也是对之前集体阅读体验成果的总结,不拘于一种表现形式,或课上或课下、或文字书写或语言表述。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读课文”只是阅读教学的组成部分,通过“阅读+体验”的阅读教学,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水平,“以人为本”原则,重视学生读者个体的感知、感受、感想、感悟,极大促进了学生对于信息再加工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学生们乐于分享、乐于记录、乐于参与的同时,有利推动了学生对阅读价值的多元理解和深度体验。

2.4 有机融合,共促提高

通过“馆校”结合,初步建立馆校联合发展机制,可以充分发挥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的优势作用,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专业品质。图书馆员和教师协同合作,双方通力配合,从择优选书→研究方案→组织阅读→分享体验,每一个环节都凝聚了双方的教育智慧。实践证明,科学有序地开展实施重视“阅读体验”的阅读推广,把“阅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二者相辅相成。在此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充分享受阅读,在阅读中体验人生,还可以从阅读中收获知识、收获喜悦、收获力量,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可以从中丰沛情感,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人格品质与健康丰盈的精神世界,从而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健康和谐的发展。我们知道,党的十九大以来,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性文件,明确指出了新时代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即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3]。心理健康教育属于育人的范畴,只有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加强“育人”教育,我们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我们常说“治标先治本”,孩子们的心理和精神世界丰盈健康,其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品质也一定会积极向上。

3 结束语

我国著名的心理疗法领域专家王波老师,在其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一个图书馆如果能够连年推出时尚的阅读推广案例,那么它就会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化创新中心,给读者带来难以磨灭的独特体验,充分彰显自身的价值”[4]。的确,通过开展一系列有创造性的独特的阅读体验,引领学生读者沉浸书海、向美向善,帮助学生构建积极阳光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阅读、积极阳光的健康生活态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及对未来美好人生的向往。让图书馆成为真正的文化中心、读者的精神家园,这应该是图书馆人不懈的追求和责任。这也正是我们此项研究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