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院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培养研究

时间:2024-09-03

王 莉, 胡 菲, 郑嘉惠

(1.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 江苏 镇江 212028; 2.镇江市信息资源中心, 江苏 镇江 212004)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无产阶级政党认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论指导人们科学认识并正确地处理民族问题的法宝。其基本观点是反对民族压迫、坚持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歧视、尊重民族差异,反对民族分裂、倡导民族团结,把民族问题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总问题的组成部分加以解决,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民族融合[1]。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民族纲领和民族政策的指导思想,是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和谐共处的基础所在。***总书记在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2]。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高职大学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是国家实用性人才的后备军,是地方经济发展及行业发展的主力军。近年来,随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不断发展以及国家对民族教育的逐步重视,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来到经济较发达地区学习、生活、工作,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之间的融合越来越多,在相处、磨合的过程中,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民族观都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帮助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宏观上来说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及国家稳定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微观上来说,有利于高职院校对学生心理、学习、生活、就业等各方面进行管理和引导。

一、高职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调查分析

(一)问卷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共设计了46个题项,希望以小见大,从中了解高职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认知情况。问题包括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风俗习惯的认知、民族政策的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初步形成,并试图从情感态度、行动选择方面考察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最后还调查了高职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途径及有效性。

本次调研的对象为江苏镇江地区高职院校的大学生,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得数据,运用Excel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调查共发放问卷1376份,回收有效问卷1376份,有效率为100%。问卷涵盖了大一到“专接本”阶段学生,专业有文学、管理学、理学、工学、医学及教育学,其中男生共331人,占24.1%,女生共1045人,占75.9%;汉族学生1282人,占93.2%,少数民族学生94人,占6.8%。少数民族学生分别来自彝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苗族、哈尼族、回族、土家族、侗族、俄罗斯族、壮族等。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分类统计了汉族学生及少数民族学生的相关数据,以了解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认知情况,虽然少数民族学生样本数较少,但是通过样本分析,也可以发现一些问题,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开展工作。

表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二)调查结果分析

1.高职大学生民族意识总体积极健康,民族观教育成果显著

随着国家对民族观教育的不断重视,当代高职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启蒙较早,98.3%的学生表示在学龄前或小学阶段就已经知道自己的民族属性,87.8%的学生从学校教育了解学习本民族以及其他民族的文化、风俗。绝大多数高职学生能正确认识本民族及其他民族的文化和习俗,正视自己的民族对生活、学习产生的影响,尊重其他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希望加强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91.3%的学生表示他们对自己的民族具有较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及自信心;66.0%的学生认为民族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影响;98.1%的学生表示他们对其他民族的文化、生活习惯有了解,并希望能了解更多;97.5%的学生表示尊重其他民族同学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91.4%的学生愿意与其他民族的同学友好相处;64.4%的学生认为在与其他民族的同学交往时语言影响最为明显(见表2)。数据显示,在民族认识方面,无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学生,在意识层面上没有明显的差异,都表现出了较为健康的状态,学校教育在民族意识教育中起到了较为积极的作用。但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从而更好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表2 民族意识及风俗习惯认知情况

2.高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认知相对客观理性,但教育仍需继续加强

总体上来说,当前不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的高职大学生对我国现行的民族政策认可度较高,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学生民族观认知中仍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

首先,大学生对国家现有的民族政策非常支持,但是缺乏深入了解。54.6%的学生表示学过民族理论和政策相关课程;91.8%的学生对国家的民族政策表示“很满意”或“基本满意”;71.8%的学生认为我国现行的民族政策相对来说比较公平并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但仅有31.7%的学生表示“很了解”或“比较了解”国家的民族政策(见表3)。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支持国家现行的民族政策,但实际上他们并不完全了解民族政策的具体内容,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对政策了解不够。这说明目前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教育还停留在简单、分散、不系统的状态,没有很好地满足高职大学生对民族政策的学习需求,他们从家庭、社会或网络媒体等途径获取到的民族政策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3]。

其次,高职大学生在意识上认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但对毕业后是否愿意去对民族地区工作心存犹豫。问卷设计了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意识层面的理解及面临实际问题时的态度等相关题项。结果显示,87.1%的学生认同“中国是一个民族精神高度凝聚,人民相处和谐的大家庭”; 97.7%的学生认为增进民族团结对于国家和各民族的发展是重要的。对于大学生毕业后去民族地区工作,80.5%的学生认为能很好地加深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但问及自己是否愿意去时, 88.7%的学生对此没有考虑成熟。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也更愿意选择留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见表4)。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无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学生,在意识层面是认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但是当面临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选择时,他们的内心比较犹豫。

表3 民族政策认知情况

表4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认知表现

最后,高职大学生具有朴素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但对民族观的认识较为模糊。在调研中发现,大部分高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内容并没有准确掌握,当问到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具体表现时,有17.8%的学生认为“两个不同民族的同学闹矛盾”属于民族问题。对民族关系影响因素进行排序时[4],57.3%的学生将“经济因素”作为首选项。问及当前民族问题的本质时[4],23.3%的学生认为当前社会民族问题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落后造成的(见表4)。总的来说,学生具有朴素的认知,模糊的理解,对民族问题深层次判断不够准确。虽然只是部分学生的情况,但也提醒高校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帮助全体学生正确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内涵。

3.高职大学生普遍认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认为学校教育起重要作用

为了了解高职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看法,探索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次调研设计了相关问题。结果显示, 92.5%的学生认为要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84.4%的学生表示他们对民族观的了解来自学校相关教育。在问及学校哪种民族观教育方式他们更能接受时,55.1%的学生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67.6%的高职大学生认为在具有中华民族大团结氛围的校园里接受民族教育对他们建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更为直接有效(见表5)。调研时还发现,很多学生主动提出希望学校、社会重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在课堂上多开展相关的教育,并用网络途径延伸至日常生活中,帮助各民族同学相互沟通交流。

二、培养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建议

调研结果显示,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学生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认知方面都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他们都赞同并希望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有学习需求,并普遍认为在学校里系统地受思政课教育对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更为有效。

(一)以思政课为抓手,增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有效性

学校教育尤其是思政课教育是我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5]。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融入思政课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民族观教育,既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需要,也是各民族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高职院校应该通过系统化的教学安排、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利用大学阶段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教学一体、吃住一体的有利条件,引导帮助各民族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尊重理解各民族特点,认识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帮助他们认识到民族团结对国家、社会乃至个人的重要意义。同时,可以将民族生活体验作为社会实践的必修课,让学生亲身感受各民族文化,感受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的力量,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形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表5 接受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情况

(二)以校园活动为拓展,营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环境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大学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更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高校可以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融入校园文化,通过校园布景、主题教育、校内活动等方式积极营造科学、理性、健康的民族文化氛围,让不同民族的学生都共同感受到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良好校园环境。其次,可以通过大学生社团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大学生可以自编自演自导带有民族特点的歌舞、话剧,学校可以安排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老师给予专业的指导,利用学校社团活动阵地进行定期演出,以此带动各民族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再次,在社会实践时,可以以本校的少数民族学生为联系纽带,带领学生到民族地区进行社会实践,增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认识理解。最后,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融入学校日常教育中,于细微处体现民族团结互助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三)以新媒体为平台,拓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宣传途径

网络的迅速发展,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宣传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新媒体具有理论系统、资源丰富、推广便捷、信息共享、更新迅速、适合互动等特点[6]。作为大学生普遍关注使用的传播媒介,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重要平台。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网络渠道,开发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网络课程,帮助学生随时接受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学习。还可以建立自己的教育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微博、QQ群等新媒体平台,通过视频、音频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让大学生了解民族历史,熟悉各民族风俗,尊重各民族习惯。

三、结语

研究表明,在高职院校开展系统的、多样性的、生动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民族观教育不仅能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民族交往意识,客观地认识民族问题,理性地处理民族关系,正确地解决民族问题,更能帮助他们增强民族自豪感及认同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更好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