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孙希江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北京 100091)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领导的逻辑意蕴
孙希江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北京 100091)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广大民众进行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有着历史的深刻性、现实的迫切性以及实践的生动性。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是党基于增强社会基础、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的需要,从构建政党、国家、社会之间良性关系的角度出发,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可以从逻辑前提、基本内涵、根本保障三个方面加深对该问题的理解。
中国共产党;改革;内涵;动力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和最本质的特征。自《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布以来,学术界围绕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解读,形成了诸多理论成果。但是无论如何解读,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这理应成为当今中国人民的政治共识。
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核心价值,这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巩固和加强党的领导,在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过程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必然选择。“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1]55,这是我们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逻辑。
首先,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是党把握历史发展潮流、顺应时代进步要求,从而获得广大民众信任和支持的结果,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作为带有社会性的政治组织,政党的本质任务是要最大限度地宣传和推行自身的理念、纲领、政策和主张,中国共产党也不例外。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斗争,终于终结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资产阶级革命的局限性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国情呼唤着新的革命力量和新的革命样态。“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2]677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历史向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党具不具备领导中国社会的资格?党能否完成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局部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努力根据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调整自身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始终围绕正确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终于掌握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个法宝,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能在各种各种政治力量的较量中脱颖而出,不是靠强力,也不是靠一时的强大,而是靠自己主张的正确和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3]31由局部执政走向全面执政、由领导革命走向领导建设,必然要求党顺势调整自身的中心任务和历史方位,实现治国理政和自身建设的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由此,党获得了领导中国社会的资格,为以后领导经济社会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培育了丰富的合法性资源。
其次,历史和现实已然表明,任何政党对现实社会的领导都是历史的、具体的,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这一普适性法则同样适用于中国共产党。早在上世纪80年代,石生荣就在《廉政问题是执政党的执政资格问题》一文中明确提出了执政党的“执政资格”问题,并将廉政问题上升到了“执政资格”的战略高度。政党政治的实践告诉我们,无论是通过何种途径取得执政地位的政党,都面临“执政资格”的问题。笔者认为,所谓执政党的“执政资格”,是指执政党取得执政地位的途径是否契合大多数民众的期许,执政党能否通过显著的执政绩效增强自身执政的合法性,从而不断获得民众的支持。能够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持续获得民众的支持,执政党的“执政资格”就会比较稳固,反之,就是“执政资格”不稳固。同“执政资格”相关联的另一个问题是“领导资格”问题。这是因为,自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党成为“执掌全国政权的执政党,但同时党又是领导全国人民群众和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即既是领导党,又是执政党,一身而二任。”[4]中国的特殊政治社会生态造就了中国共产党一身而兼二任的政党特色,也意味着“领导资格”问题之于我们党的特殊意义。
我们讨论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实质上是对党在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建设及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制度等领域在内的各项事业中的“领导资格”问题的探讨。中国共产党的历任领袖都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但论述角度以及表达方式存在差异。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5]225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和科学性的强力支撑,是体现党在中国政治生态中价值意义的主要载体。邓小平从评判社会主义发展质量的角度探讨党的伟大事业,实际上就是对党在改革中“领导资格”问题的典型论述。因此,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社会特别是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事业中承担着艰巨的使命,是决定一切事业发展的关键和核心。
第三,从执政党、政府、社会三者关系角度理解,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同西方发达国家政党政治发展的运行情况相区别,中国的现实国情、政治文化以及历史演进决定了我们的执政党、政府、社会之间关系的特殊性,也由此决定了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地位的不可移易性和作用的不可替代性。首先,从生成方式的角度说,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取得执政地位的基础上重塑的,是新式国家和新式社会的集合体。中国共产党根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在努力肃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种遗毒的基础上建立了新式的国家并重构了党对社会的领导模式。党对全社会的领导方式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移易,但党对社会的主导性地位从未改变。其次,从运行态势的角度说,建国之前,党是领导党但不是执政党,党对整个社会的运作作用十分有限。随着历史方位的转变,党成为社会治理的强大主体,执政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实现社会治理成为涉及政党、政府与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重大问题,关涉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最后,从实践发展的角度说,建国后凡是党的领导出现偏差,国家运作和社会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面临崩溃的风险。党要长期执政就必定要全面深化改革,要深化改革就要科学规范执政党、政府、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保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将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伟大工程与伟大事业的统一,是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予以阐释。
内涵之一:实现科学建党与科学治国的有机统一。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具体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也包括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的自我调适和不断完善。科学是对规律的探寻,是人类永恒的历史命题;科学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科学精神在发展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当前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理念转换的特殊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分歧依然较多,如何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成为考验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大课题。因之,中国共产党顺应形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思想,成为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目的在于通过科学理论的指引、科学制度的构建、科学方法的采用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社会主义的制度框架内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然,领导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党,本身自然也必须是科学的,“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命题也就顺理成章。
科学建党才能科学治国,科学治国要求科学建党。科学建党的过程,是将有关政党的科学原理外化于中国共产党建设实践的进程,本质在于使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规律。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中国共产党,科学建党的根本要求是建立健全同政党的定位、功能和作用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组织结构和体制机制。党的意识形态兼具包容性和科学性,就会给国家的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增强全体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党的组织结构科学有效,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切实贯彻执行,体现党执政的科学性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党的建设和执政有了科学的体制机制保障,党领导的全面改革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内涵之二:实现民主建党与民主治国的有机统一。著名政治思想家萨托利曾经指出,“我们的政治行为归根到底取决于我们对民主是什么、能是什么和应是什么的看法。”[6]23作为兼具社会性和政治性的政治组织,政党的一切行为是政治行为。既然是政治行为,就自然要涉及民主及其实现的相关问题,这一点同样适用于我们对中国共产党同其领导改革的关系的探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党在执政的过程要从关乎自身生死存亡的高度审视民主问题,贯彻民主治国理念,推进人民当家作主。另一方面,我们党提出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关键正在于党内民主的发展。发展党内民主既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更同我们独特的政治社会生态相关。同西方在民主政治环境中产生和运作的党不同,我们党是为了实现民主而建立的,党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中占据主导性和统领性地位。在我国,执政党党内民主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社会民主的发展状况,从而影响着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就是提高社会主义民主质量、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内含着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民主建党与民主治国的有机统一。就两者关系而言,民主建党为民主治国的实现提供政治氛围和理论支撑,民主治国为民主建党提供发展动力和制度保障,二者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的协同实现。
内涵之三:实现依法治党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涉及政党、公权力、民众三个基本要素:党需运用公权力推行自身的改革理念和改革纲领,并主要通过公权力机关获得对改革的反馈意见,从而完善改革方案;党的改革方案是对民众民意的调查研究和提炼升华,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改革的成效最终也要由人民检验。因此,在整个改革的具体过程中,要坚持党凭借国家管理社会和党凭借社会强化国家的总体思路。问题在于,从执政党的角度说,政党、国家、社会三者之间是应该有相应的权力边界的,否则,改革很可能归于失败。鉴于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的独特地位,实现依法治党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的价值意蕴更加突出。依法治党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依法治国是依法治党的目的和保障,二者的有机统一应当贯穿于党领导改革的整个历史进程。具体说来,应当发挥宪法在改革中的宏观指导性作用,保证公共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运作;党要正确认识和运用自身的权力,在探索党政职能分开的基础上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实现政党权力运行的法治化;要重视社会权力的发展和培育,激发民众对改革的参与热情,有效监督和制约公权力。
重视制度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政治品质。作为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的战略问题,构筑科学的制度体系对于党治国理政和自身建设意义深远。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科学的制度体系是根本保障。
首先,社会主义是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方向和根本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同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间没有必然性联系,并非任何形式的改革都会有助于社会进步。真正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的改革至少要包含以下几个要素。一是改革方向的先进性。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任何时代社会改革的动力来源。当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改革就要为生产力发展破除障碍。二是改革方案的严密性。光有改革的愿望无助于现实问题的破解,科学严密的改革方案才是改革能力的重要体现。执政者在制订改革方案时,要通盘考虑整体形势,做好顶层设计,明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要认真执行既定方案,保证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转,保证改革不偏离、不走样。三是改革决心的坚定性。改革是弃旧扬新的艰苦过程,要冲破旧的思想观念和旧的利益格局的束缚,越是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难度越大。因此,改革者要有巨大的担当,否则改革根本无法成功。四是改革参与的广泛性。具体说来,就是要在改革方案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广泛了解民情民意,增强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让广大民众监督改革,监督公权力的运作,避免改革过程中相关主体的缺位、错位和越位。
前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曾经指出,“我认为改革是无止境的进化过程,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我经常与那些谈论改革何时开始和何时可能结束的人展开争论。”[7]155对于我们党来说,全面深化改革是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科学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人民所思所盼的结果,也是没有止境的历史进程。无论改革推进到什么程度,社会主义方向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立场。“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走向失败,党的。”[8]142前苏联改革进程中由于改革方向的模糊导致的局势失控才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其次,科学规范的程序是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前提。“程序决定了法治与恣意的人治的基本区别。”[9]制度制定和实施程序是制度产生和运作的首要环节,对于制度的顺利实施具有决定性意义。一是完善改革信息的搜集程序。在整个改革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通过实地调研、网络调查、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掌握涉及改革各个领域的实际情况,明确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确定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二是完善改革的组织实施程序。因此,要明确执行主体,确立执行主体在改革制度体系制定和执行全过程中的权威;在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应该遵守一定的规则,特别是尊重改革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尊重少数人的利益诉求。三是完善改革的动态监督评价程序。实践是检验制度好坏的唯一标准,改革方案运行出现问题时首先要审核程序方面的问题。因此,要着眼于现实情况的变化,努力构建改革的动态监督评价程序。
第三,科学的体制机制是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障。改革绝不仅仅是书面上规定的东西,关键在于改革方案及其制度体系是否起作用。因此,科学的体制机制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具有根本性意义。
一是思想保障机制。构筑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保障机制,是增强改革权威性和提高制度执行力的基础和前提,出发点是解决制度执行主体对于执行制度的诉求和意愿问题。其一,增强改革理念的说服力。从表面上看,党领导的改革似乎只是一些具体方面的或技术性的工作,但就其本质而言,我们提出的改革是党在总结自身历史经验教训和分析现实处境后得出的整体性的科学理念。改革开放前,囿于历史惯性、现实环境等方面原因,我们党的建设和发展事业被错误的路线所干扰,党的治国理政和自身建设双双陷入困境。改革开放以后,改革开放事业在党的领导之下顺利推进,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相互赋权并激发了社会的巨大活力。其二,强化全面深化改革的宣传教育工作。要从党的执政历程和奋斗目标、党在中国社会中的特殊地位等角度分析党在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改革问题上的认识,减少改革进程中的思想障碍。其三,加强党同全面深化改革辩证关系的理论研究工作。要着眼于改革中涌现出来的问题,加强理论创新的速度和力度,及时发现和汇总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全局的角度、理论的高度、规律的深度予以剖析;鼓励思想界集思广益、出谋划策,深入研究改革的顶层设计问题,保证改革的实际效果。
二是组织保障机制。完善的组织保障机制是推进改革持续深化的重要载体。党的各级组织要破除历史的惯性作用、党的领导经验的匮乏等障碍,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规律和自身建设规律,厘清党的领导空间和党的事业发展空间的关系,在科学、民主和法治的轨道上研究自身的建设问题和党的事业的发展问题。要完善主体的平衡协调机制。要推进中央同地方的协调,发挥两个主体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进党委和人大、政府、政协的协调,正确划定党委对人大、政府、政协的领导的边界,公权力之间依法监督和相互制约,防止滥用权力。
三是人才保障机制。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制度是关键,人才是核心。科学的人才保障机制是保证改革取得实效的根本要素。没有能够洞悉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规律和自身建设规律的专门人才,没有保证人才涌流的体制机制,党的事业不可能取得成功,遑论保持党的执政地位。首先,要完善人才的选拔机制。改革不是抽象的理论宣教,而是由一系列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的具体工作组成,这就要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因此,要根据不同岗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岗位评价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选拔合适的人才。在人才的遴选中,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在党的事业发展中让人才涌流。其次,要完善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机制。要坚持在实践中培养人才,根据人的知识结构、既有经验、工作短板等有针对性地增加其实践经历,在党组织内部、国家机关等不同层面锻炼人才;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岗位职责,量化考核指标,增强人才考核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度;要着力推进人才的动态管理,建立和完善人员的工作档案制度,通过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提高人才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学习问答[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
[2]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王长江.中央党校大讲堂系列:王长江讲稿[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
[4]虞崇胜.领导党和执政党双重角色的准确定位[J].江苏社会科学,2003(6):94-99.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乔万尼·萨托利.民主新论[M].冯克利,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7]尼·雷日科夫.大动荡的十年[M].王攀,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1993(1):84-104.
(编辑:陈承红 徐永生)
Logical Implication of Enhancing and Improving the Party’s Leadership in the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
SUN Xi-jiang
(Party Construction Department,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Beijing 100091,China)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is a great r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in a new era.It manifests the most salient feature of the new epoch,with profound historical,realistic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s.The ruling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been the histor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based on the needs of enhancing the social basis,consolidating the position in power,and fulfilling its mission to build up better relationships with regard to political parties,the country and the society.The question under discussion can be better understood when se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gical premise,basic intension and fundamental guarantee.
the CPC;reform;intension;impetus
D 251
A
1671-4806(2014)05-0093-05
2014-04-02
孙希江(1985—),男,山东昌乐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执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