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王金国
(南通开放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通 226006)
南通产业结构与新型城镇化的相关性研究
王金国
(南通开放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通 226006)
以“十一五”以来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南通市产业结构演变和城镇化进程。结果表明,南通城镇化进程与第一产业的变动为显著负相关,与第二产业呈现弱负相关,而与第三产业呈现强正相关关系,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优化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关系。要通过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行新型工业化来推动南通城镇化进程的步伐,也要通过科学规划以高水平的城镇化促进各种高级要素的集聚,为南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营造良好的环境。
产业结构;城镇化;相关分析
产业是城市的基础,而城市是产业的载体,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目前南通正抓住江苏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两大国家战略叠加的重大机遇,全面接轨上海,着力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国内外经验表明,一个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必须要以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城市容量作为支撑。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实现产业与城市良性互动发展,并以此为突破口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新台阶,对南通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城市具有战略意义。
(一)产值结构
历史上南通是传统的农业大市,改革开放初期,农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最高时超过40%。经过多年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南通市逐渐改变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所形成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创新发展模式,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水平。
由图1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南通市的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41.8∶37.4∶20.8演变为2014年的6.5∶50.8∶42.7,其中第一产业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波浪式上升,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产业结构调整大致经历了两个演进阶段。
第一阶段:“二一三”阶段(1978—1994年)。改革开放初期,南通市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达80%左右,第三产业比重很低,虽然这个阶段三次产业结构呈现小幅波荡,但整体呈现“二一三”格局的产业体系。
第二阶段:“二三一”阶段(1995年至今)。1995年南通市三次产业结构由1994年的24.6∶51.2∶24.2转变为23.3∶51.4∶25.3,实现了由“二一三”到“二三一”质的突破,之后一直呈现“二三一”态势。2013年南通市三次产业结构再有重大突破,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093.1亿元,增长12.9%,占GDP比重首次超过40%大关,而第二产业比例2010年之后呈现下降趋势,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差距正在缩小。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南通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三二一”产业格局指日可待。
(二)就业结构
随着产值结构的优化,就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南通市就业人员由1978年的400.6万人增长到2014年的462.0万人,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由76.56∶14.15∶9.29演变为22.01∶46.75∶31.24,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呈上升趋势(见图2)。有两个时间节点:2004年第二产业就业人数首超第一产业,就业格局由“一二三”向“二一三”转变。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吸纳劳动力水平的不断提升,到2006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人数超过第一产业,就业格局开始由“二一三”转变为“二三一”。之后,第一产业劳动力逐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到2014年南通市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下降为22.01%,为历史最低点,第二产业上升到46.75%,第三产业比“十二五”期初上升近两个百分点。随着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持续增强,这个比例预计在未来还会继续提高,最终实现与产值结构相适应的“三二一”产业就业格局。
图1 南通市1978—2014年三次产业产值结构演变
图2 南通市1978—2014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趋势图
(一)南通城镇化取得的成就
南通作为我国第一批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早在19世纪80年代,清末状元张謇就在家乡南通开始了城市规划建设,提出了“一城三镇”(即中心城区和唐闸、天生港、狼山三镇)的城市规划设想。在张骞的推动下,南通开辟了工业区和港口区,进行近代教育、文化等市政设施建设,建立功能分布比较科学合理的多层次近代城市体系,开创了历史先河。解放后,南通的城市建设延续张謇的规划构想,保持老城区原有的功能格局,新增近代教育、文化、商业等市政设施,进一步建设工业区唐闸、港口区天生港、风景区狼山,与旧城区组成一个互有分工的城镇组群,确立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出现自下而上的城镇化趋势,南通迎来城镇化平稳发展阶段。上世纪90年代以后,南通城镇化进程进入快车道。南通市提出向老城区东南方建设新城区的规划,规划面积达16平方公里。“十一五”以来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南通的城镇化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此间城镇化水平提高了1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1.86个百分点。随着接轨上海、融入苏南步伐的加快和沿海开发的深入推进,南通明确了“一核四片区”互动并进的组团式大城市发展格局,提出要推动中心城市由沿江带状发展格局向“T”型组团发展格局转变,南通的新城区建设全面提速,北翼新城核心区、能达商务区、苏通科技产业园建设相继启动,通州城区与主城区相向发展,中心城市由原来主要依托老城区发展,转变为“一核四片”,即以崇川区为“一核”,以通州城区为主体的东部新城,以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苏通科技产业园和南通综合保税区为主体的南翼新城,以港闸区为主体的北翼新城,以通州湾新区为主体的东部新城等“四片”互动并进的特大城市发展新格局,到2014年南通城镇化率已达到61.1%。
(二)南通城镇化进程的掣肘
虽然南通近年来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但和我国许多二三线城市的城镇化道路一样,南通过去走的是一条更多依靠发展小城镇来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分散型城镇化道路。由于小城镇布局分散,县域承载能力不强,建制镇镇区体量小,功能弱,特色不鲜明,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人流、物流,难以形成一定规模的经济发展中心和商贸集散地,抑制了像县城这样小城市向中等城市发展,也客观上阻碍了南通城镇化的进程。同时由于南通就业结构的非农化滞后于产业结构的非农化,近年来又实行重工业化优先发展的战略。随着重工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对劳动力就业的吸纳能力不强,又由于制度缺失造成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导致近年来南通“人口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城镇化呈现出单方面土地扩张的粗放形态。相对江苏省内及长三角地区许多城市而言,南通城镇化水平相对落后,甚至还未达到江苏省的平均水平。2014年南通的城镇化率比同期江苏省低4.1个百分点,这与南通经济总量在省内的地位是严重不相称的(见图3)。南通目前的低水平城镇化制约着城市等级的提升,各种高级要素,如优质企业、高层次人才难以集聚,不利于技术创新环境的形成,从而影响产业转型升级。
图3 “十一五”以来南通与江苏省城镇化水平比较图
(一)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单一的城镇化一般只评价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但由现代城镇化的内涵可知,仅仅用城市人口比例不能充分衡量城镇化水平。本文综合城镇化的内涵和外延,从人口、经济、生活三个方面选取8个指标对南通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1)人口城镇化指标。本文采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U1)、在校大学生人数(U2)来表示城镇化人口指标。(2)经济城镇化指标。本文主要以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U3)、人均GDP(U4)、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U5)等指标来衡量城镇化经济状况。(3)生活城镇化指标。本文选择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U6)、城市绿化覆盖率(U7)、卫生技术人员数(U8)等指标来衡量城镇化的生活指标。
因为城镇化指标的八个指标都是城镇化水平的一部分,因此构建函数关系式,U=lg(U1·U2·U3· U4·U5·U6·U7·U8)以U作为城镇化进程的综合评价指标,以此来表示城镇化水平。现就“十一五”以来年南通城镇化相关指标列表(见表1)。根据城镇化函数关系式,计算各年综合指数(见表2)。根据表2的数据做线性分析,可以看出南通城镇化进程随着时间的变化,呈接近线性增长模式。
(二)产业结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反映产业结构系统的指标包括两个方面: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其中产值结构水平用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来衡量;就业结构水平用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来衡量。本文按照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用I1、I2、I3表示。第一产业的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用I11表示,就业比重用I12表示。第二、三产业以此类推。产业结构的综合指数可以用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的算术平均数来表示,即I1=(I11+ I12)/2、I2=(I21+I22)/2、I3=(I31+I32)/2。
(三)相关性分析
利用Excel软件对南通城镇化进程综合指数(U)与三次产业各自的综合指数(I1、I2、I3,见表3)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
从表4可以看出,南通城镇化进程与第一产业相关系数约为-0.34,为负相关关系,这就说明南通的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与城镇化水平呈反向关系,即城镇化水平越高,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就越低。与第二产业相关系数约为-0.24,呈现较弱负相关关系,说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发展对南通城镇化进程影响正逐渐减弱。而与第三产业相关系数约为0.61,接近于强正相关,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南通城镇化进程最强劲的推动力,其所起的作用已经明显超过了第二产业的带动作用。
根据对南通产业结构演变和城镇化进程的分析可以看出,“十一五”以来南通城镇化水平呈总体增长态势,产业结构也趋于合理,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共同发展,相辅相成。在南通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城镇化通过对三次产业的不断提升和带动,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以城市为依托,以提供更广阔的市场,这对促进城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
表1 “十一五”以来年南通城镇化分指标数据
表2 “十一五”以来年南通城镇化综合指数表
表3 “十一五”以来南通产业结构综合评价指数
表4 南通城镇化与三次产业相关系数矩阵(r)
(一)促进人口向城市流动,提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新常态下的城市化关键是人的城市化。首先要充分发挥产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能力,打破制约生产要素资源在城乡自由流动的桎梏,吸引本地农业人口就近就地市民化。为解决本地农民转户进城的后顾之忧,弥补农民转户进城的个人成本,提高其融入城市的能力,使其既愿意进城又能够进城,可以在产业集聚区就业人口市民化过程中保持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宅基地使用权不变、原有集体财产权益不变,并积极探索农民上述三种权益的变化形式。其次应清除进城务工人员市民化的制度障碍,统筹户籍、社会保障、教育、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应建立健全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培训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文化教育,不断增强进城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和素质。第三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时机,改变南通“重基础教育、轻高等教育”的现状,对南通本地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给予政策倾斜,充分调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鼓励高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灵活开设学科专业,调整现有僵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并积极支持企业与高校合作,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使南通本地高校的毕业生不仅能进得去而且还能留得住。
(二)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城镇化水平
第三产业是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而出现的,现已成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从“十一五”以来南通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城镇化进程二者之间的关系看,第三产业与城镇化进程显著相关,已成为城镇化最强劲的内在驱动力。然而南通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其内部也存在传统产业如流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等部门比例偏高,旅游、金融保险、房地产及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占比偏低,这造成南通第三产业与一、二产业关联度不高,总体上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不显著。因此南通要把第三产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发挥物流、商贸、金融、旅游休闲等对劳动力的巨大吸附作用,促进人口向城市转移。南通应借助现有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由二者延伸和为二者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的比重,推动城市产业价值链向高端攀升,不断增强城市经济整体竞争力。
(三)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强做大工业经济
历史上城市化的演进过程,无不证明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作用。通过提高工业的竞争力,能带动信息产业、金融部门、法律支持等各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人力需求,增强各行业的人才吸附能力,最终有效健康地促进城市化进程。但从上文的相关性分析来看,南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却呈现出弱负相关关系,这充分说明,由于南通工业化的弱质性使其在城市化进程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继续做强做大工业经济,加快工业的转型升级,刻不容缓。南通应充分利用现有工业基础和港口条件,重点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抓好大项目的引进和落实,特别是能形成产业链的“旗舰”型大项目。同时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励企业掌握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增加生产终端成品比重,不断提升产值和效益。做大做强南通工业还需要打破目前工业园区“块状经济”的格局,在目前园区集聚的产业和人口基础上,协调发展现代服务业,注重以人为本,为工业园区注入活力,提升园区的城市化水平,并通过城市化来促进园区的提档升级。
(四)科学规划,市县联动,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南通自实现江海联动开发战略以来,城市格局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南通市区作为城市核心地区,应以超前发展眼光布局产业,在重点推进新城区、市北新城、观音山新城等重要版块规划建设的同时,要注意传承南通历史文化,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吸引国内外优秀大学在南通设立分校,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发展总部经济,全面提升城市的品质,推动城市产业价值链向高端攀升,不断增强城市经济整体竞争力。南通滨海园区应强化园区产业与城市功能的契合,科学安排产业设施、居住设施及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等在园区及周边范围的合理布局,进一步完善和增强城市的配套功能,加速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要素的集聚。通过集聚各种高级生产要素,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端化,培育城市功能,努力把园区打造成为南通的“曼哈顿”“东京湾”,使其成为南通“陆海统筹”发展的新名片。
县域城区作为县(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生产要素的聚集地和重要载体,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核心位置。县域之间尽快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是南通保持城市发展后劲的关键所在。海安、如城、掘港、汇龙、海门等5个县域主城区应根据自身发展要求及资源禀赋差异,充分利用比较优势,科学合理地编制城区总体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区空间布局,明确重点产业,同时要主动承接来自长三角大城市的产业转移,不断提升城市体量,注重与临近中心镇设施资源的共建共享,充分发挥县域主城区的辐射带动功能。
[1]盛明.南通城镇化道路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2(6):50-53.
[2]刘志彪.以城镇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兼论“土地财政”在转型时期的了历史作用[J].学术月刊,2010(10):65-70.
[3]叶瑞,李策划.产业结构与城镇化互动对碳排放的影响[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10-14.
(编辑:王志伟徐永生)
Relationship between Nantong’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New Urbanization: A Correlation Analysis
WANG Jin-guo
(School of Economic Management,Nantong Open University,Nantong 226006,China)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after the 11th Five-Year Pla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volution of Nantong City’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ts process of urbanization.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of Nantong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its first industry,a weak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its second industry,and a strong positive one with its third industry,and urbanization and that industrial structure interact positively.To optimize and upgrade its industrial structure,Nantong should give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carry out new-style industrialization to promote urbanization,and promote agglomeration of advanced productive factors with scientific planning and a high level of urbaniz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urbanization;correlation analysis
F 269.275.3
A
1671-4806(2016)05-0013-06
2016-07-07
南通市经济与社会发展重点热点难点课题研究项目(RY1522)
王金国(1979—),男,江苏海安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