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项目驱动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4-09-03

王育红,曹文彬

(江南大学 商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一、引言

工业工程自1908 年美国宾夕法尼亚理工学院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工程系以来,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国外工业工程学科及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日趋成熟。剑桥大学开创性地在其工业工程人才培养计划中提出了“从普遍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理念,在校内实行以导师制和讲座制为核心的小组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外则重点发展产学研合作项目,通过加强大学和产业界的联系,为学生接受实际锻炼提供机会。美国名校(如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体系具有“重基础、重信息基础应用、重实践环节、广博的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所制定的实践教育计划、学生科研计划等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2010 年的统计数字,我国内地开设工业工程专业的院校已经达到一百多所。这些院校工业工程专业本科的培养模式主要四年制本科、五年制双学位、六年制本硕连读等形式。

由于工业工程专业在我国高校设立的时间比较短,对工业工程本科教育还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许多高校缺乏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系统性研究[1],而且各高校的培养模式缺乏个性化。如何建立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一体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更加有针对性开展工业工程教育,培养出适应区域产业实际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是各校工业工程专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影响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分析

(一)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的高校学生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高,很多学生已经没有老一辈人的辛苦的奋斗经历,很多人习惯了过着富庶生活,他们不愿意吃苦、不愿意受累,自我约束、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强,认识不到创新能力自我培养的重要性[2];有些学生刚入学的时候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兴趣,但是并不强烈。这种意识比较单薄,同样也会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一定的困难。

(二)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规定,本科生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宽泛的基础知识,初步运用所学到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科学精神、批判性思维的逐渐形成[3]。然而,现有的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能够很好地反映交叉、综合性的前沿知识,甚至有些课程的设置已经不能适应现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的教师的授课教案还是沿用以前很长一段时间的文本,每年没有能够随着本领域新知识、新技能的更新而进一步修订,导致了本专业学生知识更新的周期较长,对本学科的一些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影响了未来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实践机会较少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理论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更不能放松。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有了理论指导的实践则是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前进[4];有了实践印证的理论则能够更深入的挖掘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促进理论更好地发展。这种实践机会的把握需要从课堂知识的传授延伸到实验室中具体实验的操作以及到社会上具体研究项目的执行、完成[5];但是该专业的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应该在实验室上的课程有些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却不能得到很好的执行;另外一个方面,受到任课教师知识范围以及当地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本科生实际参与项目执行以及完成的比率更低,限制了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机会,阻碍了对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国际化程度较弱

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本科生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的重要途径。随着各高校对国际交流与合作重要性认识的提升,也逐步开展了一些与国外高校的交流活动。但是,这些活动的数量和频次总体上还是偏少的[6];另外,通过选派一些优秀的本科生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也是一个很好的交流过程。由于受到经费和学生自身知识和语言的限制,这一方面的活动进展非常缓慢,这也造成了对于本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展缓慢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

三、基于项目驱动的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一)面向区域产业需求的人才创新能力培养

与实践紧密融合是工程教育的基本规律。将区域产业的需求导入实践教学,能够更有针对性推进“个性化工业工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出不同高校工业工程专业的办学特色,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则是今后该类研究的必然趋势。

(二)贯穿专业教学全过程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企业,自主选择实验项目,主动参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不仅仅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而更重要的是设计贯穿工业工程专业课堂、实验和实践教学全过程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见图1)。

(三)以项目为牵引形成创新人才培养氛围

图1 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结合项目,形成项目兴趣小组,课堂教学与课外素质拓展相结合,开发学生潜能,增强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指导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学习创新,通过组织与专业学习相关的如CIS 形象设计、产品发布会、商务策划、项目管理、创业计划等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科技活动,暑期组织学生走进大中型企业等,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见图2)。

图2 以项目为牵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图

(四)以课题为导向的人才创新专长培养

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成立科研兴趣研究小组,并结合教师的科研基金,让学生参与到科技项目研究之中,培养其独立的科研工作能力;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和国家级建模竞赛项目,在项目研究中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系统培养,并让他们的专长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培养。

(五)开展以项目为驱动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教育

依托区域产业特征,国家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项目、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项目的基础上,建立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为主题的课外科技创新研究项目群,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的实践平台。

(六)创新以无缝对接区域产业为目标的学生毕业设计模式

构建面向区域产业无缝对接的毕业设计模式,实现毕业设计选题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上岗培训的有机结合,在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和需要掌握的技能,以企业实际需求作为自己毕业设计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提前进行研究,为校企顺利对接打下坚实的基础(见图3)。

图3 基于项目驱动的创新人才培养毕业设计模式

四、结论

本文在对国内外工业工程专业的产生背景、发展趋势等分析的基础上,从自主学习的意识、课程体系完善程度、实践机会、国际化程度等四个方面对影响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在对这些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区域产业需求的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专业教学全过程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以课题为导向的人才创新专长培养等六个方面为主的基于项目驱动的工业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在该模式的指导下,能够使学生把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有效实现本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社会输送大批的实用人才。

[1]德铁婴.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路径设计[J].经济研究导刊,2012(25):279-280.

[2]周新晔,李娜,邓秋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2(14):209-210.

[3]段海滨,魏晨,武建文,任章.北航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06-110.

[4]乔建永.构建“创新教学环节”突出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2(9):30-32.

[5]楚杰,吕新民,张远群,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机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2(6):75-77.

[6]汪建新.商科类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创新活动开展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20):27-2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