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张音宇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在社会学领域,“草根”意即“基层民众”。“草根创业”主要指由普通大众建立新的小型组织。草根创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同时又反映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一种创业生存状态。当前,草根创业遍布中国经济的各个领域,在国家GDP和就业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并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伴随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高校扩招导致的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传统的就业方式已越来越不能满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实和发展需要,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显得越来越迫切和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占我国高校系统61.5%的高职院校纷纷开展创业教育,积极探索符合本校实际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鼓励学生创业。
与传统教育相比,创业教育不是教育学生如何被动地去接受别人的挑选,如何去适应别人,而是通过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开发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促使具备创办企业条件和能力的学生直接将创业的激情转化为实际的创业行动。
麦可思 《2010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数据表明,2009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2%,其中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创业比例远高于本科,[1]但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约为20%的大学生创业的平均比例相距甚远。究其原因在于高职学生大多属于草根阶层,他们在创业知识方面存在不足,在能力素质方面存在欠缺,在资源占有方面处于弱势,这就导致他们在创业初期非常困难,并且极易失败,也导致了我国高职学生创业比例偏低。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在对学生创业典型的研究上存有不足,直接导致了在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时候缺乏针对性。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典型,对其成功创业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提供可行的对策以及改革的具体思路,进而帮助和带动更多的高职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通过创业实现人生理想,也就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学院)从1997年开展创业教育工作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逐步探索出了创业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模式,并成为江苏省首批13所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之一。学院着力培养学生“生存型创业”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就业工作,涌现出了一大批自主成功创业的典型。为对他们的创业情况进行了解,笔者调查走访了30位近几年毕业的创业学生,并将他们的创业经历进行分类汇总和分析,总结出高职院校学生创业主要有以下两大类型。
就业再创业型创业是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的主要类型。因这部分学生毕业时欠缺创业知识和社会资源,对创业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创业准备还不充分,创业条件不成熟,往往在就业一段时间之后再选择创业。按照学生创业主动与否,这类创业又可以细分为3类。
(1)主动创业型
这类学生多数是在工作以后通过自身努力成为单位业务骨干,能够独当一面,一旦条件成熟时主动选择创业。典型代表是2004届信息工程与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徐荣中。2004年,徐荣中以实习生身份进入无锡德立软件有限公司从事软件编程工作。此后几年中,徐荣中历任德立公司软件开发部程序员、软件开发部经理、德立公司副总经理(兼软件开发部经理),同时分管客户部的工作。2007年10月开始,徐荣中代表总经理主持公司日常工作。2010年初,徐荣中创立上海阿中软件有限公司,主要经营软件的开发、销售、服务等,已经获得了广大用户的信赖和好评。
(2)被动创业型
这类学生本身没有主动创业的意识,多在原有单位工作中表现优秀,但在遇到职业发展瓶颈后被动选择创业。典型代表是2007届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袁树成。2007年,袁树成被学院推荐到无锡协易机床销售有限公司从事销售工作,并迅速成为公司业务骨干。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公司业务受到严重影响,危机也直接影响了袁树成个人的职业发展。2009年底,经济回暖,袁树成正式开始创业,成立了无锡远山科技有限公司。到目前,公司已经拥有博士1名、高级工程师3名及多名设计工程师。同时,公司代理多家国外液压产品,以其产品可靠的性能和良好的信誉赢得了广泛的市场。
(3)摇摆创业型
这类学生对于毕业后选择就业还是创业并没有清晰的定位,通常在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才将创业作为自己的职业生涯选择。典型代表是2007届广告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庞红。2007年,庞红进入南京新能量广告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从事平面设计工作,业务能力出众,赢得广泛好评。2009年12月,为谋求职业发展,庞红加入苏州爱思特医疗美容公司,主持平面设计工作。2010年6月,经过再三思考,庞红创立了苏州多维艺术设计有限公司,公司作品设计深得客户认可,很快便打开了市场。
这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学习了一定的创业知识,对创业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甚至有些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创业经验,在毕业时明确将创业作为自己的职业生涯选择。按照学生在校期间是否有创业经历,这类创业又可以分为两类。
(1)连续创业型
这类学生在校期间就已经开始创业实践,创业准备工作相当充分,职业定位就是创业。典型代表是2004届电脑会计专业毕业生祈君。在校期间,学院社团“ABC工作室”在祈君的带领下被评为无锡市首届十佳学生社团。2003年4月,在系统接受了创业培训之后,祈君成立了ABC广告工作室,入驻了当时学院第一条大学生创业街,并取得成功。2004年毕业以后,祁君创办了无锡智君企业策划有限公司,一年以后加入无锡喜洋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任总经理,并最终创办了苏州盖世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专业从事品牌营销策划,同时还成为多家公司的股东。
(2)果敢创业型
这类学生在校期间并没有长时间的创业经历,但为创业已经作了一些准备,在毕业时果断选择创业。典型代表是2006届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毛永江。2007年初,毛永江在家乡盱眙县与两个高中同学在河桥镇猫耳湖上投资10万元,租了一只长约50米的大船,开设了一家名为“猫耳湖农家渔港”的水上酒店。农家渔港以口味独特、绿色环保、价廉物美、诚信经营享誉河桥镇及周边地区。与此同时,毛永江承包了河桥镇80亩鱼塘,放养5万多尾鱼苗,开辟了垂钓基地。他还向村里征了4亩地,投入5万元建立了一个养猪场,每年养猪500头。2010年,农家渔港又征地500亩,专门作为绿色产品加工基地,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2010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显示,中国青年是创业中最活跃的力量,但中国的高学历创业活动却又相对落后。[2]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接受者创业的概率达17%,而未接受高校创业教育的创业概率仅为3%。[3]在目前创业教育尚未形成固定模式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应以此为契机,一方面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使条件成熟的学生通过接受创业教育自发选择创业,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任务的转型与突破。
通过对上述学生创业典型进行分析,笔者认为高职学生可以分为天生的创业者、天生的就业者和中间人这三种群体。对于天生的创业者,虽然该群体人数较少,但却是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的中坚力量,而且往往能够对中间人产生积极的带动作用。高职院校在进行创业教育时应侧重对其进行创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其经营水平和创业成功率。对于中间人,笔者在学院作过一项调查,有64.5%的学生对毕业后是否创业没有明确的打算,与此同时每年有3%—4%的毕业生选择创业,显示出中间人群体所占比重最大。因为这类学生对就业与创业没有准确定位,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其创业意识,激发其创业热情,使其成为“选择创业的中间人”。对于天生的就业者,重点是教育其在工作中保持创业的心态,实现岗位创业。高职院校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根据这三类学生群体的共同特点进行普适性的创业教育,又要把握他们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分类施教,如此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一项数据表明,48%的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创业者把创业理想看成其创业最重要的动力,因为找不到工作才创业的学生比例为10%—15%。[1]由此可见,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是激发学生自主创业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创业观的有效途径,作为普适性的创业教育应面向全体高职学生进行。目前,传统的就业观念在众多高职学生心中依然根深蒂固,多数学生的创业意识依然薄弱。学生对创业活动的理解以“实质性的经营活动”和“一般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居多,以社会责任为己任的创业理念和价值观远未形成。[4]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校刊、网站、广播、板报、宣传栏等宣传载体,突出创业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努力营造“想创业、学创业、要创业、敢创业、能创业”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敢于开创事业的思想意识;通过开展各类创业教育活动,强化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促使学生摒弃传统的就业观念,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创业的深刻含义,使其认识到创业不仅是解决当前就业的需要,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进而主动创业。近年来,学院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始终把培养学生的“草根创业”精神放在突出位置,引导学生如小草一样坚忍不拔,奋发上进,倡导学生扎根基层、吃苦耐劳、百折不挠,鼓励学生毕业以后怀着创业的心态去工作、学习,取得了显著效果。
毫无疑问,学生所掌握创业知识越多,知识面越广,结构越合理,就越能对创业产生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判断,从而创业成功。为提高“天生的创业者”这类学生群体的创业成功率,同时为“中间人”学生群体的职业生涯选择打下基础,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课程主渠道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业知识的教授。这要求高职院校打破传统课程设置的框架,围绕创业要求,整体构建学习课程,将创业教育相关内容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立足培养专业相关的创业人才,在现有课程中努力挖掘开发,增加创业教育的内容,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着力开发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创业教育专门课程,增加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在现有课程体系中的比例。2007年以来,学院将《创业教育与实践》、《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创新训练》三门课列入全院公共必修课。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方面,学院经济贸易学院建立了一家尾款库存服装销售公司,带动了2009级15个班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机电工程学院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增加了机电产品营销方向,做到了专业教学与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基础教学部在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中注入创业因子,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提升了教学效果。同时,学院面向毕业年级学生开展SYB创业培训,目前培训人数近600人,成为丰富学生创业知识的又一有效途径。
创业教育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教育规律表明,创业教育绝非是一种可以短期速成的教育,但可以通过实践缩短人才的培养周期。高职院校要积极拓展创业实践平台,为“天生的创业者”和“选择创业的中间人”这两类学生群体提供在校参与创业实践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创业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建有大学生创业教育园和大学生创业园两大园区,前者面向在校二年级以上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开放,突出创业教育的教育性,在创业公司经营、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以及商务礼仪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训;后者主要面向应届毕业生开放,强调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由学校选派创业导师对学生创业进行业务指导,并对重点创业项目给予创业基金的扶持。为进一步拓展创业教育平台,学院还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组织毕业生进入地方政府或企业创业园创业,共建创业素质教育基地。此外,学院定期组织跳蚤市场、暑期创业实践调研、创业计划竞赛等创业实践主题教育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创业实践的积极性。
学生创业典型各自的创业历程对在校学生有着积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他们在各自领域所取得的成功对其他学生更是一种激励。高职院校应立足本校实际,挖掘和梳理现有学生创业典型案例,找出其创业成功的深层次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教育和引导更多学生投身创业。自2006年以来,学院积极树立和宣传学生草根创业典型,有效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着力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实现了对全体学生的强辐射。学院通过编写《学生创业典型案例集》,在校园创业路上设置创业先锋人物宣传栏等措施,营造了浓厚的校园创业氛围,带动了大批学生投身创业,学生参与创业的热情不断高涨,在校和毕业参与创业的学生比例明显提高。
[1]麦可思(MyCOS)研究院.2010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R/OL].麦可思中文网http://www.mycos.com.cn/report/select.action?sn=10317.
[2]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经管学院发布《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N/OL].清华大学新闻网http://news.tsinghua.edu.cn/publish/news/4205/2011/20110225232519796601710/20110225232519796601710_.html,2010-07-13.
[3]陶涛.《创业教育中国报告(2010)》首次发布[N/OL].中青在线http://zqb.cyol.com/content/2010-03/29/content_3156196.htm,2010-03-29.
[4]张志祥.大学生创业教育“精神学范式”的构建[J].教育探索,2010(3).34-3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