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陈洁瑾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工程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1989年11月,柯林·博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事业心和开拓心教育”(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后来被译为“创业教育”。1998年,随着清华大学举办第一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我国的创业教育拉开序幕。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更是推进了创业教育的多元化发展。自此,创业教育在高等学校呈现百花齐放的格局,有的以课程教学为主,有的以大学生创业园实践为主,有的以拓展训练为主,有的以创业计划大赛为主。从我国的创业教育发展历史看,走的是一条由“隐性课程”(“挑战杯”其实是一种创业教育隐性课程)点燃星星之火,紧接着构建“显性课程”,最终形成“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的创业教育燎原之势路径。隐性课程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向来受到高度重视。加之,隐性课程作用方式潜在、作用途径广泛、作用过程无意识性、作用结果深刻性等特点以及高职院校学生对隐性课程的亲近性、易接受性特点使创业教育隐性课程开发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经过近10年的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内涵不断清晰。在大批高职院校试图通过推广创业教育、培养“小企业家”追求创业教育的工具价值时,很多学校已经开始对创业教育进行理性思考。一致认为,创业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即包括创立企业和创造事业,将对创业教育的认识提升到素质教育的高度,即一种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为核心、着重培育企业家精神为目标的教育。创业教育不是商务技能教育,创业教育不是创办公司实务教育,创业教育不是企业家速成教育。创业教育的目标应为:通过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创业教育环境的营造、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等全方位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企业运营能力、预测和判断事情的能力,教会学生正确对待自我实现和社会公平等素质。创业教育内涵的丰富意味着它成为高职院校教育的系统工程,必须通过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共同作用才可以有效实现教育目标。
Phillip Jackson于1968年在 《教室里的生活》(Life in Classrooms)书中首次使用“隐性课程”的概念。他指出,学生在学校不仅学习了读、写、算等文化知识,而且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观和其他的心理成长。前者是人们通常所知的目的明确、计划规范的显性课程;后者则是学校方面经由非学术途径,潜在地、无形地、间接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这种非正式的文化传递和影响称为隐性课程。马克思主义则认为,潜在课程就是发生在学校里的社会化元素,但并非正式的课程。潜在课程的元素融合在课程、学校和教师生活里,通过日常生活、课程内容和社会关系加诸于学生的规范、价值与信仰体系。教育家Apple认为,潜在课程是具有象征性的、物质的与人为的环境,且这环境是不断地重新架构的。他强调,潜在课程涉及各种利益、文化、形式、挣扎、共识和妥协。学生并非仅仅是被动接受的器皿,而是在社会化体系中活跃的角色。学生在其中不断地协商、调适与抗拒,并且常常转变社会化的方向。我国教育家班华1989年在《教育研究》上发表的《隐性课程与个性品德形成》将“隐性课程”理解为“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对隐性课程的研究绝大多数是在德育领域,涉足创业教育的比较少。综合教育专家对隐性课程的理解,笔者认为创业教育隐性课程就是融合在通识与专业课程、校园物质环境、实践活动、管理制度、师生关系等所有学校资源中,通过间接地、内隐的方进行传递,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理念、精神、行为产生影响的各类元素。
1.整体化。隐性课程的开发就像是塑造一个创业教育的“磁场”一样,每个元素的力的方向必须具有一致性,这样“场”的作用力才会增大。创业教育隐性课程开发必须遵循整体化的原则,按照培养目标对所有学校资源中的创业教育元素进行整体挖掘、设计和利用。隐性课程所附着的物质环境、制度文化、活动载体、人际关系等要相对稳定,统一设计,才能使隐性课程成为“主隐文化”,形成多维立体化的隐性课程体系,从而发挥合力作用,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力。
2.校本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有着鲜明的服务地方经济、直面区域市场的特点。每一所院校的创业教育根基、重点以及人才培养目标都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创业教育隐性课程的开发应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是在各自学校的历史积淀与整合、特色凝练与扬弃基础上的升华,应凸显校本化特征。同时,应根据各自学校素质教育的重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进行开发和利用。创业教育隐性课程应该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校训、校风、建筑、环境、活动、组织等方面处处体现学校特色,是一种专属于“自己”的文化。如,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有着数十载创业教育历史的学校,创业街的设立更是全国领先,颇具特色。其创业教育隐性课程中关于创业街的打造就一直延续至今,并不断发展,成为创业教育隐性课程的标志性内容。
3.人本化。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创业教育隐性课程的直接作用对象是学生,它的开发和利用必须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隐性课程是通过心理的无意识层面对人产生影响的,这些影响一经确立就相当持久。因此,为了确保隐性课程的作用力方向和强度,其开发过程应建立在掌握学生认知规律、心理特点、个性发展特征基础上。离开“学生”这一教育主体,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效果就无从谈起。如,从多元智能理论看,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运动智能和形象思维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高职院校的隐性课程开发可以根据学生偏爱生动形象元素、喜欢动手操作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元素挖掘,使隐性课程内容在潜移默化中易于被学生接受和内化。
4.动态化。创业教育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应该是一个不断动态变化的过程。当创业教育隐性课程上升到一种文化的高度时,就必须考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和时代发展的适应性问题。由于教育对象的变化、外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隐性课程的意义理解是不断在改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创业教育隐性课程也应进行及时的调整,纳入新的元素,删除旧的内容,确保隐性课程教育影响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合拍性。
1.充分利用实体环境,营造会说话的“视觉场”。Blumenfeld-Jonesc曾将大学建筑物的结构与课程的结构结合在一起分析,并说道“光看建筑物你就会对这里的教育,以及具体呈现在建筑物的机构有了一种特定的看法。当你走过那片哥特式设计的地板,经过那扇拱门,还有你眼前的窗户以及所有的一切,都让你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建筑风格透露了该机构的期望以及价值”。人们之所以强调建筑环境是因为企业文化在教育界的兴起,以及凡是追求职业化与专门化的结果。学校建筑物的外观形态和各种物质设施的布局设计是创业教育精神的物化体现,能引导角色的行为模式朝着社会期待的方向生成和发展。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潜在课程亦可是融合于一砖一瓦、陈设的家具及展示的图片里,藏于平常视野所及之处,校园的每一寸空间都可以传递教育信息。学校的建筑风格、色彩使用、景观设计、墙面贴画等实体环境中都可以加入创新创业的元素。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采用形象的图形、作品、人物与简单抽象语言描述相结合的形式加以设计和布置。例如,学校建筑外立面或内墙色彩可以增加一些象征创新和智慧的紫色以及象征着快乐和理想的黄色等等,通过色彩的合理使用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楼道或走廊的墙面贴画可以用学生的创新作品、成功校友录等装饰,使学生通过形象的作品和人物得到灵感与启示。
2.合理依托专业课程,形成互渗透的“知识场”。创业教育只有建立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才具有生命力。任何一种创业素质的培养或创业实践活动的实施都是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相伴随的。因此,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开发创业教育隐性课程应该成为重点。专任教师队伍要深刻领会创业教育的内涵,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注意渗透创业教育的思想,融入对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精神的教育。如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训项目教学中就可以融入挫折教育、创新意识培养、团队意识培养等,以隐性课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渗透,帮助学生认清专业发展形势规划职业人生,唤醒创业意识,点燃创业热情。每一门专业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创业教育素材和内容,如工商管理专业的《管理学》、旅游管理专业的《旅行社管理》等课程可以在案例分析中引入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案例,让学生认识创业的基本知识、创业的过程以及经验和教训;应用电子专业的《电视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汽车美容》课程可以通过引入技术革新与企业发展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到创业技能、创新精神的重要性。有效利用专业教学中的创业教育素材可以使创业教育的内容更加鲜活,内涵更加丰富,影响更加深远。
3.不断丰富锻炼平台,构建能实践的“活动场”。第二课堂一直以来是大学生比较愿意去参与和投入的地方,也是创业教育隐性课程开发不可忽视的阵地。有效利用第二课堂,建立比较合理的实践活动体系,有利于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要在原有的“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基础上,继续延伸和丰富活动载体,开展创新创意设计大赛、ERP沙盘模拟对抗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各专业职业技能大赛、创业讲坛、拓展运动、创业实训软件操作等活动,并且按照一、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段开展,构筑起支撑创业教育目标内涵的活动体系。同时,加强校内“创业园”、校外“创业基地”的建设以及电子商务创业的普及,解决学生创业实践的时间和空间问题。
4.挖掘校友组建联盟,创设可交流的“人际场”。在原有在校学生组建的以创业实践活动开展为主的创业协会基础上进行功能延伸和成员拓展,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以俱乐部的形式成立由具有创新创业激情与愿望的准创业者以及已经实施创业行为的创业者构成的创业者联盟。创业联盟的成功创业者将成为在校生的榜样,用模范行为影响和感染着广大学生,使其在不经意间形成创业意识、认识创业价值、提高创业素质。创业联盟的运作,一方面可以传承创业协会的工作,通过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自发组织和开展各种创新创业的具体实践活动,加强成员之间的在创业理论、创业经验、创业技巧、创业实战、心理拓展等诸多方面的交流与分享。另一方面,顺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专人负责建立创业者联盟网站,将创业者联盟视觉化、互动化、虚拟化、持续化,打造集创业知识普及、创业案例分享、创业问题咨询、创业活动开展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信息与交流平台,使之成为学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有效宣传者、推广者、扶持者和维护者。
[1]Eric Margolis.高等教育中的潜在课程[M].薛晓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何云峰.隐性课程的理论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50-52.
[3]李斐.论隐性课程视野下的创业教育课程开发[J].教学与管理,2009(26):46-47.
[4]秦殿军.高职院校隐性创业教育课程开发[J].职业教育教育,2007(29):21-2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