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陈亚丽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江苏 无锡 214153)
团队精神是20世纪60年代初由企业界首先倡导实施的,它要求员工确立与企业高度一致的价值取向,从而形成统一的价值观。[1]此后,团队精神在世界各地各领域逐渐传承、发展和推广起来。
团队是由知识技能相互补充的人以集体目标为导向组成的整体,是群体意识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它不仅强调个人的工作成果,更强调团体的工作效能。高效的团队具备一致的目标、明确的责任、融洽的关系、和谐的领导以及思想和行动上的高度统一等特点。
团队精神是具有共同价值观的团队成员在教育和实践中形成的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合。从现象上看,团队精神表现为团队成员对团队的强烈归属感和一体感,表现为成员间的相互协作和同舟共济,表现为团队成员对团队事务的尽心尽力和全方位的投入。当团队成员个人利益与团队利益发生矛盾时,团队成员往往能够自觉地牺牲个人利益。从本质上看,首先,团队精神是追求团队及其成员物质或精神利益最大化的手段,尽管当前许多领域都引入团队和团队精神,但它主要是作为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手段,归根结底是以经济利益作为统一的基础;其次,团队成员是在特定目标下的互相协作,并以此处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因此,现代的团队是以经济手段、组织制度、思想文化三方面互相支持、互相促进、综合运用的方法建立起来的,而团队精神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
团队精神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征:一是以成员为本,成员是团队构成的最基本要素,是团队精神赖以生长的土壤和基础。以成员为本就是要充分重视成员的价值,将成员的选拔、使用和悉心培训作为基础工作来抓。二是协同合作,在一个团队中,每个成员的岗位不尽相同,但在团队目标实施过程中,大家必须具备相同的精神品质,这就是忠于团队,认同团队的目标,成员间相互尊重、乐于配合,发挥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三是教育培养,团队精神不可能自发产生,也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培育和强化,并提倡自律,实行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共同提高。[1]
团队精神教育是高职生素质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因为高职生占青年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他们既不是“精英”,也不是“差生”,是“中间群体”,所以社会主义的团队精神教育尤为重要。本文把运用团队组织形式和发挥团队精神积极作用来拓展高职生素质的方法称之为“素质教育团队法”。
在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想意识纷繁呈现,有些学生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以为然,社会上一些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对学生影响很大,要求所有高职生做到大公无私显然不切实际,超越了一些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因此,在社会转型期要大力弘扬团队精神,团队精神尊重学生个人的兴趣和特长,保护学生的个人利益,使学生的所得与学生的付出成正比,符合社会转型期人的思想意识和精神追求。团队精神与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集体主义是一致的,作为道德建设原则,集体主义是我们一切言论行动的准则。[2]因此,我们既要坚持集体主义,也要弘扬团队精神,要进一步发挥团队精神在社会转型期对高职生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这样才能使素质教育符合时代要求,才能提高高职生素质教育的效果。
首先,素质教育团队法为学生主动提高自身素质搭建了通道。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如果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有两种手段:惩罚和激励。惩罚导致行为退缩,是消极的、被动的,法律的内在机制就是惩罚。激励是积极的、主动的,能持续提高效率。适度的惩罚有积极意义,过度的惩罚是无效的,因此要多奖励,少惩罚。素质教育团队法主要靠学生自觉地要求进步,力争与团队中最优秀的学生看齐,通过学生之间的正常竞争实现激励功能,而且这种激励不是单纯停留在综合测评分数的奖励上,而是得到团队的认可,获得团队中其他同学的尊敬,通过团队合作,提高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效率。
团队合作在促使学生进步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团队合作精神就是将人的智慧、力量、经验等进行合理调动,使之产生最大的规模效益,用经济学的公式表述即为:“1+1>2”模式,这也是团队合作重要之所在。通过运用素质教育团队法,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做一只合群的大雁,这样才能使自己和团队一起飞得更高、更快、更远。
其次,素质教育团队法是提高高职生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在大学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各个班的精神风貌往往相差很大。通过调查得知:班级成员团队精神缺乏是重要原因之一。[3]这是因为传统的素质教育模式重视集体主义教育,而忽略了团队精神培养,造成了一些学生团队意识薄弱,主要表现为个性张扬有余而协作意识缺乏,主动与他人沟通和交往的意愿不强,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宿舍和班集体的凝聚力不强等。素质教育团队法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依靠利益关系的激励与约束,促使学生产生团队协作行为与精神,侧重于心理层面。集体主义通过共同的价值目标,并运用教化、舆论的手段来推行一系列道德行为规范,让其固化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之中,从而引导人们产生协作行为及精神,侧重于思想层面。相比较而言,团队方法是一种“硬”的激励与约束,并且见效快,它体现了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集体主义教育是一种“软”的激励与约束,并且见效慢,需长时间培养。[4]因此,在当前的高职生素质教育中,应该把团队方法与集体主义教育结合起来,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团队法除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还塑造学生健康的、良好的情感和价值观,它不让好学生包办团队事务,而是使团队成员之间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互助的关系,使学生对团队每学期的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素质教育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每学期开学初,要求班级内或一个专业内(也可以是经常一起上大课的几个班级内)的同学自己通过网上或面对面邀请与考察,每5-6人自愿组成一个团队,团队中应该至少有一名男同学且至少有一名女同学,这样规定的目的是把男同学的责任心和女同学的细心调动起来,正所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同时在组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和展示自我的能力。
一是团队要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增强成员的团队意识。一个团队应该具有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理念,因此,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团队需要一个大家庭似的温馨环境和标志性的统一象征。指导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造团队氛围的活动,例如号召学生设计自己的团队队旗、队徽、团队口号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团队标志化,促进团队成员行动的一体化,使抽象的团队精神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激发和增强成员的团队精神。
二是要通过团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归属感、集体荣誉感、互助心理及正确的从众心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渴望被他人承认、被集体接纳,渴望成为集体中的优秀分子,这些心理诉求是发展学生团队精神,拓展学生素质的内在动力,通过运用这些心理素能,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是要制定团队管理办法,通过团队促使学生提高自身素质。例如结合《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指导性意见》[5],可以在团队管理办法中作出明确的规定。在学期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中,如果团队内某位同学在“德育素质测评”附加分的(其三)各类比赛加分(除学科、体育竞赛加分外)、(其四)宿舍评比加分、(其五)参加活动加分,“体育素质测评”附加分的“升旗仪式的出勤”和“晨跑的出勤率”等项目中获得加分,则团队内其他成员获得相应的百分之七十的奖励加分;若团队内某位同学在“德育素质测评”附加分中(其六)有下列情况者给予扣分,“智育素质测评”(其二)倒扣分,“体育素质测评”附加分的“升旗仪式的出勤”和“晨跑的出勤率”等项目中被扣分,则团队内其他成员也要扣除相应的一半分数。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团队观念,使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得到抑制,优点和长处发扬光大。
四是团队要完成指导教师布置的素质教育任务,拓展成员素质。完成或超额完成任务的团队在素质综合测评中要适当奖励加分,未完成任务的团队,每个成员要适当扣分。素质教育的具体任务可以设计如下:第一,每学期团队要完成一到两件素质教育任务。例如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第二,建立二级学院的素质教育论坛,每学期每个团队至少写一篇好人好事表扬稿或落后事件批评稿挂在论坛上,让同学们在评判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提高。第三,每个团队要在论坛上至少提出两个素质教育的具体活动,供其他团队学习参考。第四,每学期每个团队写一篇团队计划和总结挂在论坛上。
教师要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权利和选择,着重培养学生自律与互相提携的能力。团队活动的最终评价既要关注素质教育的结果,更要关注素质教育的过程,通过团队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逐步养成主动关心他人的品德是主要目的。因此素质教育团队法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有:一是在团队法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坚持对团队组建的引导,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最大限度帮助后进生为出发点,让后进生有更多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二是教师要做好素质教育团队法的工作总结,教师在每次团队素质教育完成后,要收集反馈信息,通过收集信息,总结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出现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团队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团队都进行思考,改进今后的团队合作,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三是教师自己也是团队的一分子,教师要抽出时间融入到团队里,或提出建议,或切磋感受,或交流经验,自觉平等地与学生对话交流,聆听学生心声,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依据。
[1]孔伟英,杨芳.团队精神培育——新世纪大学德育的崇高使命[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39(6):28-31.
[2]许静波.高校德育教学中的团队精神与集体主义[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4):43-46.
[3]张天鹤.高职院校大学生基础素质的现状与拓展途径研究[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1,1(2):67-71.
[4]杨光群,余俊渠,郭文亮.论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思维[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5(6):390-393.
[5]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院长办公室.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指导性意见[EB/OL].http://sub.wxic.edu.cn/gljg/xgc/ReadNews.asp?NewsID=554,2008-04-2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