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创业课程体系设计

时间:2024-09-03

宋晓周,朱璋龙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创新型人才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他们面对机遇,勇于争先;面对艰难,勇于探索;面对竞争,勇于创新。培养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需要一个精心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一、高职创业课程总目标:创新能力培养

1.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创业教育。全球创业观察项目(GEM)中国报告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个国家的创业活动活跃程度与GDP增长率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创业型经济被专家称为改变经济增长逻辑的经济形态[1]。创业型经济适应新经济中创新活动大众化和创业门槛降低的趋势,激发平民创新创业的热情,使创新创业不再仅是精英人物的专利,而且成为普通人的事业。普通人若想创业成功,必须具有良好的创业品质和较强的创业能力,接受创业教育也就成为必然选择。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困难的形势下,很多学生尝试自己创业,国家、社会和家庭也大力鼓励和支持学生创业。因此,创业和创业教育成为了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2.高职创业教育效益好,影响大。经济领域是注重效益的,投入少而产出多,效益就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相对较强,并且能够吃苦耐劳。这样的比较优势在创业实践中是十分有用的,学生创业成功的比例相对较高。我国高职在校生占全国大学生总数近一半,高职生在当年的高考中成绩处于中下水平,多数被家长视为没有大出息的孩子。如果一大批高职生创业成功,将改变许多人对高职教育的看法,提高对高职学生的认可度,并且在人数众多的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受益学生多,社会影响力大。因而,在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就显得投入少产出多,效益好。

3.高职创业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在《辞海》中的注解为“创立基业”,也就是说创立一项事业的基础,然后不断壮大与发展它,蕴涵着创业者识别和利用机会以创造价值的意思。这项工作需要创业者具有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因此,创业教育的任务就明确了,其核心就是通过相关的课程体系整体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其根本就是创新能力。

4.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高职创业课程的总目标。课程目标是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创业课程体系的总目标是要实现个人本位价值和社会本位价值的统一。个人本位价值的实现要培养学生具有生活与成长所必备的能力和素质,具体讲就是掌握通用技能和专业(拟或是职业)知识,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社会本位价值的实现依靠个人本位价值的实现最终改善人们的生活,创造社会财富,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个人本位价值和社会本位价值实现的立足点是创新能力。所以,创业课程总目标的核心就是创新能力培养。

二、高职创业课程目标分解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方法两个层面,前者指创新能力中的非智力因素,如强烈的求知欲、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无畏的胆识、坚强的意志和多向思维的心理品质等;后者则指创新能力中的智力因素,包括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浓郁的人文精神及各种创新技法。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方法的培养。什么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人们革旧布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现矛盾、提出假设、论证假设、解决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新问题从而不断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等。创新能力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创新激情、创新思维、科技素质。创新激情决定了创新的产生,创新思维决定了创新的成功和水平,科技素质则是创新的基础。

图1 高职创业课程设置

高职创业课程的总目标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依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我们将高职创业课程目标细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操作技能目标三个方面。在认知目标方面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创业基本知识,如有关创业的相关政策法规、经营管理知识等,同时能够通过发散思维提出独到见解,创造性地学习;在情感目标方面要求学生对创业教育课程兴趣浓厚,积极参加创业实习和实践,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并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自觉追求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的完善并根据自己的创业意向,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在操作技巧目标方面要求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独立完成创业设计,灵活运用创新思维,发现独特的新结构、新模式、新创造、新经验,创造性地解决创业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如图1所示,高职创业课程设置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在认知学习、情感体验和技能培养中融入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思维训练和意志品质的锻炼,达到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在认知学习中能够掌握基本知识,实现知识的转化、迁移;在情感体验中通过开设创业课程,服从、认同、内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形成自己的创业意向,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在操作技能培养上通过模仿、练习达到熟练,从而在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1)通过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具备毕业后从事创业和接受继续教育的能力,使学生的创业能够可持续发展。因而,创业教育课程的编制除加强必要的合理的知识结构与储备外,更应保证课程内容的迁移作用和有足够的强度,并指导学生调整学习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创业弹性和对未来的适应性。

(2)操作能力即实践以理论为基础形成的综合能力。它包括动手能力、跨学科能力、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等。因此,为了保证学生适应不同的创业范围或领域,应该加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真正使其学会操作。

(3)专业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对学生兴趣的挖掘,通过嵌入式教学,对学生进行专业教学,培养学生较强的专业技能,包括较深层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4)方法能力是指培养学生从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问题,形成科学判断决策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基本的能力,它是学生胜任创业,在创业中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

(5)社会能力是指学生学会包括学会做人、审美能力、保健能力和学会发展等的综合能力。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创业教育这样一种有组织的整体性教育中,这五种知识支柱中的任何一种知识都应得到同等重视。

三、高职创业课程体系结构

1.创业知识课程体系

通过创业知识课程的开设,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培养他们的创业技能。创业知识课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必修课,另一类是选修课。创业知识课程是创业教育的基础课程,包括教育学生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在创业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问题的创业管理理论课程和培养创业者素质,使学生能对创业前的市场进行调查分析及进驻孵化器等实际操作的创业实务课程。选修课程开设有经营管理课、公共关系课、市场营销课、经济法课、演讲与口才课等,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有选择地学习以满足各类学生的需要。

2.创业活动课程体系

创业活动课程主要有集体性质的专题活动课和个体性质的项目活动课以及在课外活动或第二课堂的组织方式中,融入创业教育的任务需求并进行实施的有机结合课程。通过开设各种活动课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体验创业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形成综合性技能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

(1)专题活动课程是根据创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和内容而设置的有明确主题的群体性活动,主要形式有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知识技能竞赛等。如参观某个白手起家现已成为明星企业的企业;调查某个企业濒临倒闭的原因;进行某一产品广告设计大赛,推销产品计划大赛等。

(2)项目活动课程是由学生个体承担的,有明确主题的创业教育专题活动,围绕一个主题设计若干项目,由学生依据个人兴趣选择项目独立完成。项目活动课程与主题活动课程相比,综合性、实践性、操作性更大些,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综合性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创业意识的养成有较大的作用。

(3)有机结合课程即在主题班会,学生社团活动,各种技能竞赛以及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中结合创业意识、任务和要求在各层次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

3.创业实践课程体系

创业实践课程可以分为创业模拟实验和创业社会实践两类。创业模拟实验包括单项模拟和综合模拟,同样,创业社会实践也包括单项实践和综合实践。创业模拟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群体活动方式。单项模拟由实际操作活动模拟、经营管理活动模拟和社会交往活动模拟三种形式组成;综合模拟则是三种单项模拟的综合。通过开设创业模拟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开创型个性。同时,通过学生实际参与实验,使学生主动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经验。创业社会实践是学生走出校门以个体创业活动为主的创业体验。单项实践是单项模拟的具体实践,围绕某一个项目进行设计并实际操作;综合实践则是全方位的创业社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最高层次。通过创业社会实践,学生可以综合应用各项创业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环境等因素的分析,实现创业与创新。

四、创业教育课程实施的路径选择

1.课程开发路径选择:增强课程内容的广泛性和灵活性

模拟创业。是指从寻找商机开始,到制订创业计划,组建创业团队,进行创业融资和创业管理的全过程模拟,达到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的目标。

创业讲座。邀请知名企业家来校与学生进行创业经验的交流与分享,让学生从中了解到创业者创业的艰辛,感悟创业的真谛。

开展创业活动。通过定期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来促进创业实践的发展,一方面使学生将创业理论知识和创业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把大赛中学生的创新成果转化为企业家的风险投资,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

创办创业园。通过创办创业园以各种方式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和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从事商务活动、技术发明、成果转让、技术服务等。通过创业园的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使各种专业,各种特长的学生都可以接受创业教育,开展创业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等意识。

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将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训功能与生产功能相结合,按照校办企业模式来运行校内实训基地。通过这种实践,学生参与产品生产或产品服务的过程。

2.教学方法路径选择: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方法的适应性

教学内容既要有知识的延伸性,又要有规律推导的前瞻性。在知识传授中加大学生参与讨论的成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探求,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实践证明,个性特征越强创新能力也就越强。因此,在共性与个性关系上既要讲共性更要讲个性。因此,学院应该构建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富有个性、特长的学生实行个性化培养,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同时,改变传统教学中呆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变过于重视理论考试和成绩的现象。教师应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大胆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案例式、互动式等新的学习方法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多媒体课件,广泛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3.实践性教学路径选择:强调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对于现代人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实践教学对高校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加强实践教学应当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学生不仅要懂得理论,而且动手操作能力要强。为此,学校应把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想方设法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开辟实训基地,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边学边做,在实践中运用知识,提高技能。同时,创业课程设置要与高校内部环境和社会外部环境相结合,适时对课程进行调整,以获取前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更好地取得技能训练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可采用多种训练途径和方法。一是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如建立先进的实验室、网络室等,营造出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活动氛围,缩短校企之间的距离;二是开设现场观摩、实地操作、经验传授等课程;三是要求学校与行业、企业相结合,如与企业签订实习基地协议等。

总之,基于创新能力培养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要实现课程内容的实用化与项目化,学习方式的团队化与模拟化,学习结果的能力化与实践化,学习组织的多样化与灵活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素质的养成,创新心理品质的磨炼在创业教育课程中都应该有所体现。

[1]景云祥,卫家稳.创业型经济:改变经济增长逻辑的经济形态[J].学术交流,2006(10):87-90.

[2]张志祥.基于就业能力标准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7(6);48-4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