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黄河清 吉安市吉州区融媒体中心 旷志鹏 吉安广播电视台
新媒体、大数据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时政新闻领域的信息量呈爆发式增长,民众对各类信息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时政新闻作为陈述热点事实、传达最新新闻事件消息的重要时事政治类新闻,是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此类新闻语言运用、策划、传播等方面,能够有效引导公众树立正确思想价值观念,令其站在客观的角度上看待问题,以此实现国家舆论的正确引导,帮助大众理解新闻内涵,避免他们偏激看待问题。
作为报道最新的国家政党方针、政策、民主政治生活等内容的新闻类型,时政新闻报告风格较为独特,整体具有简洁、客观等特点,特点鲜明。经总结,时政新闻报道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分别为政治性、政策性和普遍性[1]。特点分析如下:
第一,政治性。所谓时政新闻,是指报道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因而时政新闻与国家政治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不仅如此,其政治性还体现在新闻报道的立场上,即:时政新闻需要坚持鲜明的政治立场,新闻关键词、内容不得触碰政治原则,充分发挥正确社会政治舆论的引导作用。
第二,政策性。时政新闻内容主要表现为政党等在处理国家生活、国际关系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活动,因而此类新闻类型在报道时,也在履行基本新闻媒体的作用,即宣传国家政策与方针方案。一旦国家生活、国际关系等方面发生重大事件,时政新闻将围绕事件即刻报道,并传递相关政策与方案,实现对事件舆情的及时控制,避免谣言网络发酵。
第三,普遍性。时政新闻的主要表现是由政治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决定的,因而这一新闻类型报道内容在包括国际事务、时事的同时,还涉及国内生活,即: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日常事务。因此,时政新闻报道还具有普遍性,影响力、影响范围较大。
对时政新闻报道的语言功能进行总体归纳,具体如下:(1)信息功能。语言最核心、最本质的用途则为传递信息,借助语言阐述表达观念,提供真实信息并呈现事件真相。因此,这就要求时政新闻报道的语言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因此方可切实发挥出其信息功能。(2)人际功能。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语言主要的应用场景则为人际交往,人们通过语言构建与维持自身社交体系。时政新闻报道的人际功能由情态系统、语气系统构成,从时政新闻报道角度来看,则是借助情态词汇与语气表达事件真相,例如:借助陈述句阐述事实,将事件真相传达给民众,并对民众行为与思想产生一定引导;借助疑问句语气,则是站在时政新闻报道角度表达民众对信息的需求,并引发人们思考,促使人们积极应对,疑问句语气具有较强导向作用,发人深省并促进思考;借助“将”“可以”“必须”等情态动词能够表达对未来形势的判断,起到预测与引导效果。(3)指令功能。主要指借助语言使听者按照某准则或指令行事,能够积极性控制社会舆论。(4)情感功能。语言是情感的重要载体,通过语言可传递情感,而时政新闻报道同样具备该语言功能,借助情感类时政新闻报道语言激发积极情绪,继而实现情感共鸣。
1.突出语言特征
播音员是新闻媒体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关系到新闻信息的传播范围以及传播有效性,对于时政新闻而言,播音员应围绕具体新闻事件与内容适当突出语言特征,呈现极具吸引力的语言魅力,以此提高受众获得感。
第一,播音员应积极汲取生活中、工作中的知识,并通过自主学习锻炼自身的分析能力,由于时政新闻所报道的新闻事件都是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因而新闻从事者需要根据最新进展开展高效、全面、客观的分析,其中包括播音员。在拿到新闻稿件后,播音员应抓住语言表达特点,对新闻进行生活事件、政治事件的划分,以此调整自身的语言表达方式,以此拉近受众与新闻媒体之间的距离,一方面准确传递新闻信息,另一方面坚持新闻舆论引导,优化时政新闻的播音节目效果。
第二,正确了解自身工作,依托于独特讲话方式融入特色。在讲述时政新闻时,相较于受众自己阅读,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听的方式获取信息,因而时政新闻的播音员应正确认识到自身岗位的重要性,工作中将新闻事件的核心内容直观传递给受众,让受众收获较好的新闻收看、收听体验感,进而对节目产生依赖。在特色融入方面,可以从开场白等方面入手,比如著名得到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在主持一档新闻栏目时,都会围绕即将报道的新闻事件引入一段开场白,以此激发受众对后续新闻内容的期待,同时也让观众记住节目,并对其产生兴趣,从而提高时政新闻播音语言效果的同时保证新闻信息传达效率。或是在开展国家生活相关时政新闻的报道时,支持人可以引用简单的标语以及系列问题的设计为后续新闻报道内容奠定基调,充分发挥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彰显语言魅力,带给受众获得感,并实现新闻栏目正题的顺利进入,以此确保时政新闻的顺利、高质量报道。
2.帮助受众理解
时政新闻报道的本质是帮助受众更好地了解事件内容,同时传递最新的国家方针与政策,因而在提高播音语言效果时,还应注重节目的艺术感。具体而言,播报员在报道日常的时政新闻时,应能够将一些新闻事件艺术性的形式表达出来,在不影响新闻事件真实性的前提下运用语言引导听众理解与思考。简单来说,在时政新闻报道过程中,应站在客观的角度考虑问题,不得增加自身的想法与观点,更不可以运用主观引导性语句,要善于钻研大多数听众的想法,从而做到与听众想法一致,一方面激发听众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更加完善、全面的想法包装听众想法,开拓其思路与眼界,从而避免被不良舆论影响。以某时政新闻节目为例,播音员与某教授在有关规定内容的方面展开讨论,期间播音员向教授提出疑问,这一疑问正是观众关注的焦点问题,通过提出此类问题,很多观众的心声被表达出来,满足了受众的新闻报道需求。通过教授的耐心解答,播音员对内容进行简单的整合与概述,通过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受众能够更为简单、直观的了解问题原因,从而进一步拉近新闻事件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体现播报员自身专业能力与素养,保证时政新闻报道质量。
1.注重画面语言真实性
画面是时政新闻报道的语言形式之一,为突显时政新闻报道的语言功能应活用画面语言形式,并在塑造时政新闻报道画面语言过程中遵守真实性原则。区别于其他类型新闻报道,时政新闻报道更加看重真实性,因此,时政新闻报道画面语言应突出“事件现场”,借助动态性画面将事件真相直观化呈现给新闻受众,完整呈现事件内容,以此方可确保时政新闻报道画面语言切实发挥作用。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时政新闻报道逐渐从传统载体(如电视等)转移到网络,网络不仅能够加速时政新闻报道的传播,扩大时政新闻报道语言功能,但对时政新闻报道画面语言质量的把控有所降低,继而出现画面不清、剪辑不当等问题。为最大限度保障时政新闻报道画面语言真实性,应对时政新闻报道新媒体渠道加以控制,强化报道主体的管理,对新媒体时政新闻报道资质严格审核,从多语言角度(如文字语言、播音语言、画面语言等)进行审查,站在画面语言审核方面来看,需注意审查画面语言清晰度及完整性,要求画面语言真实呈现事件真相,防止画面语言剪辑不当而降低时政新闻报道的信息功能及指令功能。
2.增强画面语言侧重点
对于时政新闻报道而言,其语言形式并不仅限于文字、话语,画面语言可补充完善时政新闻报道内容,增强时政新闻报道画面感,使新闻受众对事件形成完整的感知。时政新闻报道应突出重点,增强对画面语言侧重点的描写,需全方位展示时政事件的“人”“事”等关键元素,以此确保时政新闻报道画面语言能够实现流畅表达。除此之外,时政新闻报道通常具备时间限制,以《新闻联播》为例,该栏目多设置不同板块展示新闻报道内容,且《新闻联播》内容关乎国内外时政大事,为完整展示当日重点新闻,同时为多个新闻占据同一板块的播放时间,这就对时政新闻报道的画面语言塑造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此形势下,要求新闻工作者从完整的新闻事件画面中提取高价值的关键画面,明确事件核心,合理选择现场画面,突出新闻宣传点,通过做好画面语言捕捉工作而更好地将时政新闻报道传递给受众。
1.明确网络媒介作用关系
抖音、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现已成为人们获取时政新闻报道的主要途径,而在该时代背景下,时政新闻报道语言传递方式发生一定转变,时政新闻报道语言可基于网络媒介衔接作者与受众(关系图示可见图1),且借助网络媒介的模因作用(作用关系可见图2),可使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焕发新的活力,使时政新闻报道语言能够更为生动形成地呈现给受众。因此,为突出时政新闻报道积极性语言功能,需把握当代媒体融合形势,站在融媒体角度上活用时政新闻报道语言。
图 1 时政新闻报道语言基于网络媒介的“传”“受”关系
图 2 时政新闻报道传统媒介在网络媒介模因作用下的变化
2.媒介融合下的语言功能发挥
对媒介融合视角下时政新闻报道的语言功能发挥要点进行总结,具体如下:
第一,多元语言形式。在传统媒介模式下,时政新闻报道为突出权威性、严谨性,导致报道语言存在部分刻板、固化现象,语言不苟言笑,导致时政新闻报道与受众之间存在一定距离。而在媒介融合视域下,可借助新媒体渠道传递时政新闻报道,并根据新媒体平台特点转变时政新闻报道语言形式,使时政新闻报道能够更好地传递给受众,继而拉近时政新闻报道与受众间的距离,借助平民化、灵活化语言风格满足受众不同需求。以《新闻联播》为例,自该栏目创办以来,逐步形成了严谨、严肃的时政新闻报道形象,为迎合年轻群体喜好需求,央视在《新闻联播》基础的上衍生出《主播说联播》栏目,《主播说联播》的语言特点区别于《新闻联播》,其广泛应用硬核评论风格、接地气语言模式,通过语言特征转变将《新闻联播》内容传递给新时代受众。由此可见,相同内容以不同语言形式传递则会产生差异化效果,《新闻联播》作为传统媒体担当,其仍坚持专业严肃语言风格,实现时政新闻报道的权威发布,可突出时政新闻报道的指令功能、信息功能,而《主播说联播》以新媒体为载体,语言多元活泼,入情入理,更易于发挥时政新闻报道的人际功能、情感功能。
第二,通俗化语言。受众获取时政新闻报道时通常处于浅阅读、碎片化阅读状态,为满足受众报告阅读需求,应适当转变时政新闻报道的语言表达形式,在适宜情境下活用通俗化语言,使时政新闻报道具备自然、亲切的语言特征,继而更好地引导受众接受与认可时政新闻报道所呈现的信息观点。以《新闻联播》为例,某国际锐评错误解读我国经济发展行为,在传统语言形式下,多以严肃话语阐述真相,而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时政新闻报道语言风格发生转变,针对该错误解读的国际锐评,康辉运用“这一观点荒唐得令人喷饭”的话语进行评价,从该语言不难看出,《新闻联播》作为国内最权威的时政新闻报道栏目,其语言风格逐渐变革,采用语言风格变化的形式,增强时政新闻报道的情感功能、信息功能[2]。此外,朱广权是《新闻联播》“段子手”,其语言活泼幽默,接地气式通俗语言极大拉近了央视时政新闻报道与人民群众间的关系。
第三,5G视听化语言。5G商用提高了信息传递效率,且增强了视听语言质量,直接促进了时政新闻报道的变革。在此时代背景下,可将5G视听化语言应用到时政新闻报道中,用于丰富语言形式。例如:央视时政新闻报道播报“中国海军亚丁湾首次抓捕海盗”事件时,则借助大号白色字体与劲爆音乐传递事件内容,且保留现场同期声,而该语言形式的实现则是建立在5G基础上的。
综上所述,时政新闻报道是手中获取权威信息的重要形式,为确保时政新闻报道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应灵活运用多种时政新闻报道语言形式,如播音语言、画面语言等,并迎合媒介融合形势积极拓展时政新闻报道传播渠道,挖掘新的语言风格,以此方可切实发挥出时政新闻报道的信息功能、人际功能、情感功能及指令功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