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活动的参与现状及效果评估——基于1077份入围评审作品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4-09-03

郭元凯

一、问题的提出

青年是整个国家和社会最积极、最富有活力的群体。一直以来,青年都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参与者,“从中国青年运动史来看,青年人在许多关键事件节点都积极参与到政治事件之中,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着对国家的热爱,对人民的热情”[1]。与以往青年相比,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个性意识、竞争意识以及权利意识更加凸显,敢于、乐于、善于通过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来表达自身多样化利益诉求,推动青年问题进入政策议题。2017年出台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 年)》对“引领青年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2]提出了明确要求,昭示着青年的政治参与已经上升为我国党政关注的重要议题。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青年的有序政治参与能力整体还不高,青年群体中“政治冷漠”现象还普遍存在[3],尤其是非主流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容易导致青年政治淡薄[4]以及青年政治参与的无序性。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引导青少年在政治参与中理性表达?如何将制度自信实践教育全面融入青少年群体的日常生活、工作与学习中,进而探索出青少年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和方法是需要关注的课题。

二、文献综述

政治参与是现代政治学领域的核心概念,也是当代政治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话题。我国青年政治参与活动最先是在五四运动期间,通过游行示威、组织演讲、政治结社、政治请愿等方式参与社会生活及实践。[5]进入新时代,青年政治参与愈发得到重视。通过文献梳理,当前学术界对青年政治参与的研究大致从青年政治参与的意义及特点、政治参与的渠道、青年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升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四个方面展开。

青年政治参与是公共政治生活的重要部分。“青年群体的有序政治参与不但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深化政治资源的运作效率,彰显社会公平正义,还能促进政治参与向制度化与有序化的方向发展。”[6]同时,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青年的有序政治参与已经成为是否能够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因素。[7]在政治参与的特点研究上,当代青年政治参与表现出时代特征、社会特征、高科技特征和青年群体特征的综合症候。[8]并且参与形式也呈现出由动员型政治参与到自动型与消极型政治参与并存的转变。”[9]总的来说,现阶段的青年政治参与表现出更加有序、理性、务实的特点。随着互联网的传播以及新媒体的使用,网络空间下的青年政治参与也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当前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形态可以归纳为三类,即获取政治信息和政治知识、讨论与政治生活有关的政治事件、通过即时工具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及看法。[10]随着研究的深入,部分学者开始思考网络政治参与与青年价值观培养[11]、与青年运动的关系[12]、与青年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13]以及网络政治参与中青年参与权利的探讨等[14]。虽然青年政治参与渠道多样化增强,但还存在一定问题,突出表现在青年对于政治的态度呈现出冷漠和热情相互交织的矛盾状态[15],部分人对政治参与的热情停留于思想或者语言层面,借助政治行动对其加以表现的动力不足,青年政治参与的规范性有待加强。[16]为应对并更好解决青年群体政治参与的冷漠现象,学者普遍提出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提高青年社会责任感;加强对政治参与意识的思想教育和引导;拓宽政治参与渠道等办法。

以往研究为我们深入探讨青年政治参与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和观点,但同时也存在缺少青年实际参与政治的数据缺失问题,虽然有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探讨了青年政治参与的现状、问题,但其测量更多是政治参与意愿,而非政治参与行为,并且数据来源也多是地区性或局部的,缺少全国整体的对比。基于此,本文通过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活动实践案例及效果的分析,揭示当前青少年政治参与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模拟提案活动不断完善,有效提升青少年有序政治参与的政策建议。

三、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

本研究数据来自于团中央等单位组织开展的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征集活动中形成的青少年提案。该活动旨在更好地引导广大青少年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培养青少年群体的有序政治参与意识。2019年活动开展以来,各大中专学校、企事业单位、农村、社会组织及新兴领域的青年踊跃参加,共计参与人数55800名,14600名政协委员、学校教师担任指导老师。本文从2019 年、2020 年的参赛作品中选取了入围全国评审的1077 份进行文本分析,通过对提案文本信息提取、编码、数据转换、变量分析,以及按照入围全国评审提案10%的抽样比例对参赛人员进行问卷回访,初步掌握了青少年参与模拟政协提案活动的动机、参与广度、参与主题、参与效果、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期望等。

样本数据显示,提案活动中大学生组的参与度较高,占总入围提案的46.0%,中学组、社会组分别占29.7%和24.3%。从提案质量来看,获评优秀和最佳提案的比例为18.2%。在提案类型上,青少年团队提案占比明显高于单人提案,两者的比例分别为64.4%和35.6%,其中5人以上的团队提案比例在全部入围提案中占比为24.9%。从全部入围提案的教师指导情况来看,近8成的参赛提案是有教师指导的,并且团队指导的比例超过了20%。

表1 入围评审提案样本基本情况描述(一)

从两个学生组参与提案活动反映的信息来看,中学组中就读高中的学生参与人数整体多于初中学生,其中入围作品中,高中学生参与提案活动的人数比例占该组整个入围作品的52.0%,而初中学生占比仅为14.7%。从大学组入围提案作品来看,本科生的参与热情高于研究生的参与热情。结果显示,本科学生参与提案活动的人数比例占该组整体入围作品的72.9%,研究生参与比例仅为2.3%。

表2 入围评审提案样本基本情况描述(二)

从大学层次来看,双非本科院校占比最高(65.0%),“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的占比分别为4.8%、17.7%和11.9%。在高校学生组中,入围作品的专业分布按占比排序分别是理工农医类(28.1%)、经管类(20.9%)、教育及法学类(20.3%)以及文史哲类(12.5%)。社会组参与者从事的行业中,公共管理服务和社会组织行业超过六成,其次是教育(12.4%)、卫生和社会工作(6.2%)、文体及娱乐业(2.3%)等。

表3 入围评审提案样本基本情况描述(三)

续表:

从回访情况来看,共获取有效样本181 份,42.5%大学生群体对本次回访进行了有效应答,其次是中学生群体(18.2%)、指导教师(17.7%)和社会青年(16.6%)。80%的被访者表示是第一次参加该活动,也有17.1%表示自己已经参加了两届政协提案活动。

四、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活动参与状况及效果

(一)提案主题聚焦热点且呈现多元化

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提案议题非常广泛,既有机构改革、经济社会发展等宏观议题,也有疫情防控、社会治安、城镇化等社会问题,还有就业、医疗、住房、婚恋等民生热点。在诸多议题中,“教育”问题是青少年关注最多的(26.9%),体现了青少年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自身经历对教育本身进行反思,发现问题与短板,并有意愿改进教育发展现状。而对“未成年人”和“权益保护”的重视,则反映了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素养已有一定提高,但同时也折射出现实中青少年权益保护制度面临着的诸多短板。此外,青少年对“健康”“生态保护”等民生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热情,体现出新时代青年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提案作品关注的人群方面,其关注点更多是中小学生、高校大学生、农民、老年人以及农村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彰显出青少年对社会公平的重视。

图1 青少年参赛提案关注的主要议题

(二)提案关注点随成长阶段而呈现群体差异性

通过对比发现,青少年提案呈现出参与领域鲜明的群体属性。从整体反映出来的情况来看,三个组别大体对应青少年不同的成长阶段,说明青少年对社会和政治问题的关注存在阶段性:少年时期因生活场域更多在学校与家庭,其更多着眼于自身教育及健康成长;上大学后,接触的人和信息多,视野更加开阔,关注的问题也变得更广,更具有社会责任感;步入社会后,青年在自身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的过程中,对于社会本身的复杂机制有了更多的理解与思考,其经济社会发展与自身成长相结合的主体意识和话语权意识不断增强,关注的问题呈现出从个体到群体、从自身到下一代的特征。

从各组青少年关注度排名前六的选项可以发现,教育是各群组共同关注且排名第一的议题,但之后各组关注的议题排名则各有侧重。比如,与学生群体相比,社会组对于社会融入与参与、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话题以及新兴职业青年等群体格外关注,这些都与青年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和随之增强的社会属性相对应。同为学生群体,大学组关注议题除教育、医疗等之外,关注最多的是乡村振兴、网络信息技术、生态环保以及维护合法权益,未成年人保护议题关注度明显弱于中学组。与关注议题类型,各群组所关注的群体也存在差异性。其中,中学组和社会组关注群体排名第一位的都是中小学生群体,而大学生则比较关注高校学生群体。这与“关注议题”中青少年对“教育”问题关注度高呈现出一致性。

表4 各群组对青少年提案的关注度对比

表5 不同组别青少年关注的群体类型对比

(三)提案规范性及科学性不断增强

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日趋复杂,各级政协特别强调提案的质量,而团队提案作为群策群力的产物,其优势就集中凸显出来。从调查结果来看,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活动中团队提案的占比最高(64.4%),表明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希望通过成员间的互补性学习、群策群力形成有分量、有内涵的提案。

而在提案的科学性、规范性方面,2019 年青少年群体提交的提案附带详尽调研报告的团队比例仅为2.4%,2020年则增至28.4%(图2)。虽然2019年通过问卷、走访或二手资料形成提案的比重占比较多,但考虑到统计2020年存在一些提案调研情况难以确定的情况,并且综合考虑两年度提案的具体文本内容,我们认为2020年青少年提交的提案质量还是稳步提升的。

图2 青少年参赛提案调研的开展情况

(四)优秀提案中团队及指导作用发挥明显

从不同人数规模团队的获奖情况来看,5人规模的团队获得优秀作品的比例最高,其中5人团队中约26%的作品能够获得优秀作品,约2 倍于其他规模的队伍,这体现了团队合作效应的重要性。在未来,应当多鼓励青少年以合作共赢的方式参与提案活动,鼓励青少年在交流互鉴、专长互补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政治参与能力。此外,调查结果显示,指导老师资源的配给数量能够一定程度上提升作品的质量,使得作品得到更高的获奖层次。没有指导老师的队伍,仅有14%的作品获得优秀,0.9%的作品获得最佳。而当团队有1 位指导老师,其获得优秀作品的比例上升到15.8%,获得最佳作品的团队上升到1.7%。当团队拥有2 位指导老师的时候,获得优秀作品的比例上升到21.7%。拥有3位以上指导老师的团队获得优秀作品的比例虽不及2位指导老师的队伍,但明显高于没有或者仅有1 位指导老师的队伍,而获得最佳作品的比例更是明显上升到4%。这说明,指导老师数量对团队获得优秀作品存在“边际递减”的增益作用,3位及以上的指导老师队伍有利于培育优秀水准的提案作品。

(五)活动参与动机整体明确且参与效果较好

回访数据表明,青少年参与政协模拟提案的动机虽然是多元的,但更多集中在增长知识和经验、发表自己意见等方面。其中参与政协模拟提案活动的出发点是积累自身经验和知识的人数比例为61.3%,发表自己意见的人数比例也超过60%。由此可见,青少年之所以参与政协模拟提案活动更多是内在驱动的原因。这与学者的研究结论保持一致,即“更多青年的参与动机是希望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思想境界,以获得更大社会认同”[17]。

此外,受访青少年和指导老师对本活动的满意度较高,其中比较满意的人数占比为71%,非常满意的占比为16%,整体成效良好。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是模拟政协提案活动拓宽政治参与渠道。调查结果显示,81.6%的青少年表示参与活动为自己政治参与提供了极好的渠道,使自己更加愿意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中(87.9%)。此外,模拟提案引导青少年以主人翁站位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91%的参赛者提出活动增强了他们国家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增强了制度自信。通过模拟政协活动,学生能够与政协委员对话,了解并体验政协委员的日常工作,深入了解人民政协的工作流程、议事规则,将枯燥的知识点转化成鲜活的实践体验,让青少年“参与式、多层面”地感受了我国的政治制度。三是提升了综合素质及能力。模拟政协提案的选题阶段培养了青少年发现问题的能力;调研阶段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建议阶段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组内共同商议还可培养其合作交流能力;展示过程则锻炼了他们演讲和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则令青少年的社会实践能力不断提升。四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抓手。近年来,我国思政教育存在脱离现实生活的问题,而模拟政协提案活动为思政课教学创新打开了一扇窗户,很多思政课上抽象的政治概念变成了可参与、可实践的生动形式,使学生们深刻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就在日常生活之中。

图3 青少年参与模拟政协提案活动的主要动机

五、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活动参与存在的问题

(一)青少年政治参与存在地区差异,中西部青少年政治参与意识有待提高

对于地区分布情况,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青少年都有着较好的政治参与热情,其中东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达省份集中地,青少年在政治参与意愿、参与行为等方面表现最好。数据显示,东部地区参赛的队伍最多,占比41.7%。中部和西部地区则表现稍弱。值得注意的是,西部地区提案数量占比(30.3%)高于中部地区青少年提案占比(28.0%)。这反映了西部地区青少年政治参与意识也逐渐形成,诸多青少年提案者能够去主动捕捉地区发展的盲点与痛点,并思考优化之策。

总体而言,东部地区引领青少年政治参与风气之先,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中西部青少年政治参与意识仍然有提高的空间。从宏观层面上看,青少年政治意识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青年获得的社会资源更为丰富、教育资源更为先进。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的地区,青年的信息获取能力相对迟缓,因此表现为政治参与主动性不强。[18]

(二)中间年级扮演提案主力军,高低年级政治参与遇冷

聚焦到学生群体,通过对比不同年级的参与情况发现,学生群体中存在中年级参与热情高,低年级和高年级参与热情低的特点。这一特点在高中和大学组体现尤为明显。观察中学组的情况,初二、初三学生组成的团队分别有19支和23支。而高中组中,高二学生组成的团队就有97支,占高中组所有队伍的61%;高一和高三学生参与热情则显得不足。大学组的参与积极性最高,但主力军仍为中间年级的学生,大二和大三学生组成的队伍分别有127支和131支,占大学组队伍总数的54%。大一和大四的队伍较少,仅分别有40余支。研究生组成的队伍最少,仅11支。

结合已有研究,本文认为高低年级参与热情低于中年级的原因,主要是与当前学校现有课程的设置以及学生发展所处的阶段有关。学校是专门化、系统化的政治社会化机构,是孕育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和行为的客观场域。低年级学生较中高年级学生相比,受社会地位以及知识结构、能力所限,其校园政治参与存在局限性,导致政治参与信心不足,再加上课程压力比较大,还处于适应和熟悉学校生活的起步阶段,学校生活环境切换带来了思想的不确定性,制约了低年级学生政治认知水平的提高和参与的热情。高年级学生较中低年级学生相比,他们正处在高压备考、就业选择的关键阶段,他们现实所面临的挑战与所获得的社会承认的实际容量之间表现出一种矛盾状态。有学者研究表明当前大学生政治参与动机复杂,而且更多的只是考虑了个人现实的利益,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因此,高年级学生面临的主要矛盾还是聚焦在就业和职业发展领域,在此阶段政治参与的精力有限,且实用性和现实性并不高,不同程度上影响了高年级学生政治参与热情,降低了效能感。

(三)高校参与层次存在“两头冷中间热”现象,职业院校提案质量短板突出

对比高校层次,可以发现双非院校参与模拟提案的数量最多,占比65.0%,这一方面与双非院校本身数量较多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双非院校的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参与积极性。比例居第二位的是一流学科建设院校,占比17.7%;再次是高职高专,占比11.9%;最少的是一流大学,占比4.8%。值得注意的是,高职高专在所有院校类型中基数最大,但是占比却仅有11.9%,这并不是一个较高的比例,说明高职高专院校以模拟提案为载体的政治参与积极性并不高。

针对高校参与层次出现的“两头冷中间热”现象,有学者指出,社会信任、政治效能感和社团参与习惯会影响其政治参与行为[19],本文印证了这一结论,同时还发现不同类型高校学生群体的目标定位以及价值观念等也是影响他们政治参与的重要因素。对于一流院校而言,学生价值观呈现出更加矛盾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他们所在学校的党团组织建设更加完善,自发性、群众性的学生社团也比较多,政治参与活动组织的力度较大、接触的活动层次也较高,泛泛参加模拟政协提案活动并不容易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也不能实质上影响他们对政治类活动的参与热情。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学生群体本身的政治效能感比较低,他们更加关注职业技能的提升,并且经常性的社会实践,使得他们更加了解基层的社会问题,对问题的剖析使得不少大学生对我国的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缺乏信心[20]。而对于“双非院校”学生,虽然平时也通过学校社团组织参与相关活动,但活动的层次大多局限在校级或地方层面,更高层次的政治参与活动整体要弱于“一流院校”,因此,全国层面的政治参与活动会更加吸引他们的参与。

(四)青少年政治话语权意识不强,提案与自身发展关联度待提升

对于提案作品的青年关联度调查,结果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无关联度”和“关联度较高”的队伍数持平,分别占比为41.4%和44.1%。分组别来看,与青少年“高度关联”占比最大的组别并非学生组,而是社会组。在社会组当中,58%的作品与青少年发展高度关联;这一比例在中学组中为48%,在大学组中为34%。而与青少年发展“无关联”占比最大的是大学组,53%的作品与青少年发展无关联;这一比例在中学组中为35%,在社会组中为27%。这体现了青少年的政治参与关注焦点是一个辨证发展的过程,从少年时期的视野有限,更多着眼于青少年自身;到大学时期的视域广泛;再到步入社会后运用行业知识解决与青少年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观察与反思。有学者也指出,青年群体的政治参与大致可分为划分为公益型、启蒙型、维权型和抗争型四类,并且与感受到的中国经济社会变迁有较大关系,他们一方面通过参与政治生活促进自身成长、发展,同时还谋求推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21]

图4 提案内容与青少年发展关联度对比图

(五)提案建议创新及操作性不足,青少年深度调研能力亟待提升

通过对1077 份提案存在的问题分析可以得知,格式完备、内容充实、政策建议操作性、针对性强等较为完善的提案总数为356 份,占全部提案的33.1%,其他作品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其中排名靠前的几大问题是,建议创新性不足(21.3%)、政策缺乏操作性(19.5%)、问题表达不突出(18.1%)、原因分析不准确(17.4%)和背景阐释不到位(16.1%)。总的来说,青少年虽然能够敏锐捕捉社会问题、发现短板所在,但限于专业知识、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思考政策建议时,缺乏创新思维和实操导向。其中,中学组的主要问题是建议缺乏操作性,大学组的主要问题是原因分析不准确,社会组的主要问题是建议创新性不足,这也与青少年不同成长阶段的思维特征有关,同时还与青少年群体缺乏更多专业指导有密切关联。

图5 青少年提案表现的主要问题

数据显示,当前青少年调研素养已有基本积累,相当规模的团队知道如何通过基本调研手段辅助自身认知社会,提出政治参与方案;但在形成调研报告时,对调研结果进行系统分析的能力尚且有待提高。数据显示,有超过1/3的队伍已经能够通过基本的问卷和访谈为提案形成提供支撑;但更多的队伍则是通过公开报道等二手资料形成提案的,并无一手调研资料,比例略高于1/3。

图6 青少年提案调研形式组间对比

(六)模拟政协提案活动的整体设计还有提高空间

从回访的数据来看,青少年普遍认为本活动的宣传力度还不够(56.9%),仅仅依靠学校或学院的通知是不够的,需要创新当前的宣传模式,还应不断打造能够“叫得响”的品牌。此外,被访者还提出模拟政协提案活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缺少效果评估(39.8%)、提案转化不好(39.2%)、缺乏激励办法(39.2%)以及培训不足(39.2%)等方面。

图7 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六、促进活动高质量发展及青少年有序政治参与的建议

(一)加强活动的普及与宣传,精准提升边缘群体的参与度

针对提升青少年有序政治参与能力不强的问题,建议不断拓宽表达渠道、强化政治实践活动等,不断提高青少年主人翁意识。要加大宣传和推广以模拟提案为载体的政治参与实践方式,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优势,引导青少年深入了解和亲身体会社会现实。针对活动对于部分青少年群体的吸引力比较有限的问题,要注重教育、实践与宣传资源的精准投放,有针对性地捕捉短板群体,充分挖掘他们的政治参与潜力,提升其政治参与积极性,提高公共政策资源转化效率。尤其是要注重引导体制外青少年、中西部青少年等团结在党的周围,引导其积极参与建言献策,调动党团成员主动联系外部青少年的积极性,提高成员联系青少年的频次、数量、范围,发挥优秀组织成员对广大青少年的示范引导作用。

(二)识别青少年利益诉求与关心议题,增强青少年引导工作

了解青少年,才能真正引导青少年。以模拟提案为载体的青少年政治参与,集中反映了青少年最现实、最紧迫、最普遍的需求。针对模拟提案中青少年集中关注的“教育”“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环境保护”等议题,“要建立多渠道、经常化倾听和了解青少年群体的利益诉求机制,强化群团组织与普通青少年的直接联系,主动收集和发现青少年带有普遍性的利益诉求,并促进其进入政策议程。”[22]可以以会议、对话、座谈等形式,引导青少年合理表达意见,并通过参与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达成更广泛的政治认同,从而形成青少年对所属政治组织的归属感。群团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覆盖和网络深入的优势,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在中小学课外辅导、未成年人保护、就业创业、新兴青年群体发展等方面把工作做深做实。

(三)强化青少年政治话语权意识,增强青少年主人翁精神

健康的政治参与意识是有序政治参与的内生驱动力。针对关注议题多元但与自身发展关联度较低的问题。应当引导青少年“认识自身”“反思自身”“关注自身”,发挥青少年独有的资源优势,为自身发出掷地有声的青年声音。建议强化媒体青少年话语设置,通过学校媒体、大众传媒、新媒体平台主动设置青少年议题,产生对于青少年政治参与主体意识的濡化作用,使其认识到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同时,要积极建立青少年发展问题有效发声渠道,提高青少年政治参与效能感。建议以模拟提案为契机,全面完善提案工作制度,特别对那些与青少年最直接相关的优秀提案,通过匹配专业指导资源进行深度打磨,促进其向正式提案的转化。

(四)健全青少年模拟提案能力培养,提高提案质量水平

针对部分青少年政协提案质量不高的问题,要不断健全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能力的培养体系。要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将“模拟政协”融入高校、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应为有意参与模拟提案的学生提供合理的指导老师资源,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感受鲜活的人民政协,系统化学习提案撰写思路与行文规范,以形成更高质量的模拟提案。针对以团队形式完成的提案作品更能够使学生在互助效应中获得政治参与能力提升的现状,应鼓励学校培育关心政治的学生社团,如“模拟政协”社团等,同时学校还应主动对接政协组织,通过实践调研、参观旁听政协会议等社会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代入感。还可邀请政协委员与专家定期走进校园,委员、专家通过与学校师生开展研讨交流,使活动更深入,提案更有价值和可行性。

(五)完善模拟提案成果转化机制,增强青少年政治效能感

模拟提案为引导青少年有序参与政治提供了一个良好载体,但作为一项模拟活动与真正的政治生活还存在距离。需进一步完善健全模拟提案“转正”的制度化建设,使青少年能够在有序参与政治中实现社会贡献,提升青少年政治效能感。为此,建议以模拟提案为契机,畅通青少年利益表达渠道,把青少年的声音及时传递给党和政府。全面完善提案工作制度,将有潜力的优秀提案,匹配专业指导资源进行深度打磨,促进其向正式提案的转化。充分发挥公共部门各级组织成员中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成员所在单位、部门的作用,不断提高青少年提案工作机构、提案征集工作、提案立案与并案以及后期办理的工作水平,助力青少年有序政治参与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