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王卧龙 武汉大学艺术学院
2010年以来,高校题材电影中以大学生情感为叙事主线的电影占据着一定的比例,如《女生日记》(2011)、《男生日记》(2012)、《青春的你》(2014)、《匆匆那年》(2014)、《微微一笑很倾城》(2016),这类电影中“情感怀旧”已成为基本的类型话语,尤其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将情感叙事、怀旧空间与青春期的小情绪做到了完美融合。
借助格雷马斯关于行动范畴的概念,影片第一个叙事序列是女大学生对爱情的追求,主体是以郑薇为代表的女大学生,客体是爱情,在郑薇与陈孝正的爱情中,发出者是郑薇,接受者是郑薇与男生双方,帮手是以老张为代表的同学,反对者是代表着财富诱惑的富少许开阳与代表地位诱惑的副院长女儿曾毓。郑薇与陈孝正确立了男女朋友的“契约”关系,并且在爱情之初经受住了来自“财富”和“地位”的考验,但是在毕业季的压力下,陈孝正在“公派留学”和“爱情”面前选择了“公派留学”,郑薇的爱情再一次没能经过现实的考验,最终形成爱情的悲剧。
第二个主要叙事序列是陈孝正对成功的追求,在此叙事序列中,陈孝正作为主体,“人生的楼房”作为客体,发出者是陈的家庭及自己,接受者也是自己,帮手是曾毓等权贵,反对者是郑薇的爱情,两个序列在交叉中形成整部电影的叙事主干。
从这两个序列可以看出郑薇与陈孝正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有着结构化的悲剧:女人需要的是爱情,而草根男人需要的是事业有成后的爱情。随着后来陈孝正功成名就回来表明要重新追求郑薇,郑薇从爱情的主体作为爱情的客体,然而青春已经不在,作为青春中的无疾而终的爱情也已成记忆中永恒的伤痕。不同序列的叙事之间呈现了对立关系,这个对立是作为草根个人的情感与理智之间造成的。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强调大学空间的青春怀旧意义,绿皮火车、大学中人潮涌动的林荫道、成排的自行车、贴满报纸和海报的旧宿舍、上百号人的教室、充满饭盒的食堂、公共电话等空间和物件都充满了年代感,共同构建了一个观众记忆中的青春校园,“在这些电影的怀旧空间里,表示过去时间信息的若干空间元素的拼贴,以整体扑面而来的往昔气氛,以直击个人记忆的细节力量,迅速定位了时间,召唤着七八十年代观众的集体记忆与乡愁。”[1]。且这些空间设定都紧紧围绕着爱情的追逐和玩乐活动,比如林荫道中的男生在一开场都注视着最漂亮的女生,社团招新是为了恋爱,情感广播解答的也是恋爱困惑,即使作为学习功能的教室空间里,学习也是一笔带过,而聚焦于迟到和情侣间的交流。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着眼于普通高校学生的情感生活,细腻地刻画了大学时代的爱情与友情,影片停留在个人情感领域的表达,随着情感叙事的泛滥和社会意义的缺乏,以情感叙事为主线,将高校作为爱情、友情的怀旧乐园的高校题材影片在最初惊艳观众后再难以有新的突破。
以《中国合伙人》(2013)、《星空日记》(2014)为代表的高校题材逐渐以大学生为梦想奋斗为叙事主线,将高校刻画为大学生精英拼搏的舞台,在延续怀旧青春风格的同时强化了青春成长励志的话语,展现了改革开放尤其是中国与国际接轨的大潮中大学生的奋斗文化。
《中国合伙人》以俞敏洪等人创办新东方的事迹为原型,以励志片的叙事路线将高校学生刻画为市场经济浪潮中奋斗成功的弄潮儿,影片讲述了草根成东青、孟晓骏、王阳三个顶尖大学的年轻人追逐美国梦不得反而在中国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实现创富神话的故事。
从叙事上看,影片的前一部分叙事序列是年轻人追逐美国留学梦的序列,主体是成东青、孟晓骏、王阳等有留学梦想的顶流学生,客体是美国签证,发送者包括家庭和校园,受益者与主体重合,帮手是留学考试书本,反对者是现实生活与爱情。三个主体中只有孟晓骏一人获取签证的欲望客体,王阳因为爱情放弃,成东青因为疾病和现实素质未达到。影片的后半部分则从追求留学走向了创业者追求财富的新叙事序列,主体仍然是成、孟、王三人等,但这一次他们是作为社会中不得志的草根,客体变成了财富、尊严和社会的认可,发送者是艰难生存的社会现实,受益者是创业者个人与客户学生,帮手是客户资金、反对者是国内外现行体制中的阻力部分,三人最终在实现创富神话的过程中找到了真正的梦想与尊严。
《中国合伙人》的情感叙事序列强调了友情、减少了爱情的话语表达,而成东青与孟晓骏二人的意见不合与对立暗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在国际化的浪潮中二人重归于好的关键在于“是否上市”,终于在寻求国际上的尊重认可面前,无论是传统的中国创业者还是海派的中国创业者最终达成一致,但同时暗含了资本扩张的自发性。
影片中的大学空间也具有明显的怀旧色彩,如校园巴士、自行车、体育馆、澡堂、林荫道、湖泊等,然而整部影片的空间围绕着留学和办学设定,教室是“今日美国讲座”,图书馆是训练英语交流英语的地方,走廊是看英语书复习的走廊,影片从求学到办学的叙事转型后早已走出了校园并围绕办学的空间设定,爱情在其中只是点缀。在此意义上《中国合伙人》中的大学是在友谊与爱情的支持下一起奋斗的空间。
《中国合伙人》中成东青被学校开除下海创业、废旧工厂遭遇罚款、公司规模扩大后遭到美国罚款等情节都体现了处于市场化浪潮中创业者的奋斗与突破,影片最后向中国的一些民营企业家致敬的段落强化了影片对变革时代中奋斗文化的推崇,类似的电影还有《梦想合伙人》(2016)《中国合伙人2》(2018)等,然而值得警惕的是,这批影片本质上是利用功利主义的目标对残酷青春的治愈化处理,治愈系文化“是资本力量逐步规训/收编青年文化的表征”[2],《中国合伙人》中年轻人从高校出发,在经济的压力下走向为资本奋斗的道路,并在资本的裹挟中不断赴更大的资本市场。
虽然成长励志类的高校题材影片以奋斗文化和传奇故事能够让青年观众在怀旧青春的同时受到启发,然而大多数人的青春是平凡的,功利主义的泛滥让这类影片也参差不齐。而以《无问西东》为代表的高校题材电影延续了诸多大学短片中对高校精神的主流表达,纳入了大量的社会化成长和历史反思的话语,形成“新主流电影大片”[3]中的高校题材类型。
《无问西东》作为高校题材电影融入了大量的现实和历史的元素,在表意上显得厚重而复杂。叙事时间上,影片涉足了抗日战争、1960年代和当下三个时间段,叙事空间上主要由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和当代都市空间构成,在叙事主体是高校师生、客体是文人良知,发送者是清华大学为代表的理想社会,受益者是遭受苦难的弱者,帮手是同样具有良心的知识分子,敌对者时代局限,整部影片的主要叙事序列是高校师生担起家国责任、关爱弱势群体的故事。
总之,近年来高校题材电影在叙事主体从情感意义上的个人转向经济意义上的个人最终回归到高校大学生应有的道德意义上的个人,在欲望客体上整体呈现由利己向利他转变,在高校空间意义的构建上也从情感、奋斗的场域转化为精神信仰的殿堂。
真正将大学作为重要的叙事元素的是《无问西东》,大学校园是青年人扎实科学研究,思考人生价值,锻炼强健体魄的空间,当大学生走出校园,大学校园从思想和道德领域时刻指引着大学生在困顿的现实中保持着大学塑造的人文主义情怀和坚定的信仰,对于大学生而言,校园成了召唤他们到达精神彼岸的道德空间。
日军轰炸的山谷中正常上课,大雨滂沱的操场上坚持锻炼,冰雪中探讨成绩,排练厅排练戏剧演出,办公室内师生传道悟道,商业社会迷失的学生静坐在“水木清华”的牌匾下寻找内心的宁静,从而改变了人生选择。与前两部影片相比,《无问西东》中的大学校园不仅仅是青春成长生活的背景空间,也不仅仅是青春流逝之后的怀旧空间,而是成了塑造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殿堂,在人生的重大选择中推动影片人物为了更加崇高的追求走上了自我牺牲和奉献的方向,大学空间中受到的教育指引着一代又一代大学生秉承科研探索精神,在艰难的环境中坚守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坚守文人的风骨,坚守对于弱者的同情,在此意义上,高校题材电影才真正在主题表达和空间构建上走向成熟。
《无问西东》体现的是高等院校对于青年人的塑造与深远的影响,其空间设置和叙事表达最终指向了具有家国担当的青年文化与关注弱小群体的人文精神,对传统的文人精神进行了回溯与丰富,真正使得高校青年文化的影像表达在大时代中走向成熟。今年令人欣喜的电视剧《觉醒年代》和纪录片《大学》正是高校题材电影主动适应主流文化与青年文化的融合,真正面向“何为知识青年”“何为大学”等高校精神的思考,继而在满足了“美学格调上的青年喜剧性和青年时尚性等,也满足了包括国家主流文化、市民平民文化、青年文化等的多元消费需求,达成文化消费的‘共同体美学’趋向”[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