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王玉亮 临沂市广播电视台
传统电视新闻采摄包括两个环节,既采访和摄像,一般来说,在新闻采访时,先要进行新闻了解,然后到现场进行采摄工作,然后撰写新闻稿,并且进行剪辑。但是这种模式网络时代显然已经落后于现实情况的发展,尤其是电视新闻直播和移动视频新闻的兴起,对于新闻采摄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既采摄的同步意识和现场意识,前者指的是电视新闻采访和摄像的语言同步,后者指的是增强现场感。
移动互联网时代让短视频和网络直播成为新热点,传统电视新闻日益受到挑战,尽管电视媒体已经逐步向移动互联网新媒体渗透,但是媒体作业方式的调整仍然需要一段较为漫长时间的转型。尤其是各个地方电视台,采摄思维传统守旧,认为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还存在差异,网络媒体只是一种特殊的形式。很多电视工作者甚至存在这样的认识,他们认为电视媒体是不可替代,在市场中仍然占有主导地位。这是由于他们还没有跳出传统电视新闻编辑的思维,对电视媒体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危机缺乏客观的认识,导致采摄工作严重脱离于时代。
电视新闻播出平台正在向网络端转移,人、信息与电视新闻媒体的关系被重构,传统电视新闻采访和摄像技术也必须要相应革新。
电视新闻采摄要力图增加现场感,拉进和观众的距离,甚至要打造竖屏时代的直播方式,争取在第一时间内对现场正在发生的影像和声音进行传播。电视新闻采摄必须要充分考虑到PC 端和移动端的视频观看需求,重点结合移动端短视频用户的需求进行采摄创新,这样才能够顺应新时代的发展。
在传统电视新闻采摄中,存在现场互动不足,技术能力较弱,移动设备信号不稳定,采访和摄像语言不同步,采摄工作现场感不强等问题。传统电视新闻场景单一,信息量不足,不足以支撑整个现场报道。在语言补充上,如果不能做到及时快速,那么新闻的同步性就比较差。同时如果采摄中缺乏现场意识,那么观众就没有在现场的感觉,导致距离较为遥远。因此在电视新闻的采摄中,要建立创新思维,打破传统理念,使之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具体来说加强同步意识和现场意识的创新,给受众带来同步体验和现场感知。
大量应用新技术,没有技术条件电视新闻就会停滞不前,没有数字技术和卫星技术电视新闻采摄的同步性就不能实现,现场感就会被削弱。现场感源自对现场摄像的感知和采访语言的同步体验,为了达到眼见为实的效果,新闻记者要强化抓拍意识,善于捕捉现场的闪光瞬间。同时要加强自己的采访和摄像基本功训练,除了传统的形象声音举止、气质、表情、魅力之外,还要提升临床应变能力,能够根据摄像语言的变化同步组织自己的采访语言,将二者融为一体。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品牌形象,打造优质的电视新闻内容,利用采摄技术提高其生产能力。
为了提升同步意识,就要建立移动互联网思维,时时刻刻想到自己面临移动新媒体的竞争。因此在采访上要更专业,互动上要更积极,传播上要更多元化。在让受众随着镜头移换场景的过程中,采访语言和交互语言也要同步,给用户打造直播的交互性和场景化的体验。更为重要的是要有互动思维,在节目中通过充分互动拉近距离,实现摄像画面和采访语言的统一,比如让用户通过提出意见、建议、留言等方式,积极参与节目互动。同时还要培养“宁抢三分,不让一秒”的意识,处理好摄像和采访的关系。摄像人员在选材时,要选择那些最富感染力的细节和场景,通过抢镜头和抓拍的方式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比如救火现场和球场时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先摄像后文字和先文字后摄像方法都不具有时效性和现场感,因此可以采用采访和摄像同步进行的方法,结合智能编辑等技术,提高采摄同步的意识。
现场意识决定现场的表达力,因此在摄像过程中要善于使用镜头语言,提升画面的感染力,在网络时代除了要充分利用原生态直播的力量,还要充分向受众展示一个真实的世界。采用多机位拍摄技术,深挖现场资源,全面掌握新闻现场。在不同地点假设机位,改变过去画面单一的问题。比如在高铁开通等节目中,电视台在关键站点架设多个机位,这样就能够全方位展示新闻事件。在采摄过程中,甚至可以结合VR 技术,与多机位摄像相结合,给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镜头语言使用的过程中,要将新闻事件清晰地呈现给观众,打造多维度的立体语言。
采访和摄像是新闻编辑两个最核心的环节,在融媒体时代,传统的采摄工作遭遇到挑战,因此必须要培养新闻工作者的采摄现场意识和同步意识,提高新闻节目的表现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