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肖步云
摘要:祭文是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只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主要为哀悼、祷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经历,颂扬他的品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在祭祀时不可缺少。率土同庆的公祭伏羲大典上,每年都会以领导人诵读祭伏羲文的形式拉开典礼的帷幕,2019年是天水恢复公祭伏羲活动30周年,和往年的祭文相比,今年的祭伏羲文总体分为五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着鲜明的结构和不同的内容表达,以显性的伏羲文化折射出隐含的时代精神。祭文中将伏羲文化的宣传思维转为故事思维,处处彰显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扬中华文明”的“品牌”叙事理念。故而本文将基于叙事学理论从多个方面对2019年伏羲大典祭文所体现的独特文本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叙事理论;伏羲大典;祭文;文本特征
一、叙事学理论发展概述
叙事学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国际上通常把叙事学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为经典叙事学阶段,这一阶段的理论特征致力于阐释那些描述叙事元素组合的形式系统。(1)普洛普、热拉尔、杰拉德等都是经典叙事学的代表人物,他们从故事语法、故事时间的功能、故事的结构规律和发展逻辑以及叙述话语层面等对故事本身进行研究。而20世纪80年代至今为后经典叙事学阶段,此阶段的叙事学们注重阐释具体作品的意义,关注读者和语境,并把叙事学和其他学科紧密结合,在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中,叙事学理论的发展获得了新的生命力。(2)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展现的是相互影响、递进发展的关系,在叙事学理论被引入中国后,结合实际情况,也逐渐发展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学理论。本文将综合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理论来对2019年公祭伏羲大典祭文进行分析。
二、从叙事学理论看2019年公祭伏羲大典祭文的文本特征
(一)押韵的故事语法和线性结构叙述
从祭文的总体形式来看,祭文的所有语言均押韵,“太昊伏羲,名冠三皇,肇启文明,泽被八方...羲皇后裔,开来继往…一带一路,文明互鉴…今日甘肃,繁荣兴旺…七十华诞,盛世未央…伏惟尚飨”。前两部分以ang押韵,第三部分转韵an,第四、五部分复又转韵ang,虽没有特别复杂的变韵技巧,却让祭文节奏有着叠合顿挫之美,诵读时配合词句语义让人感受到祭文字里行间的磅礴大气。
叙事结构指的是故事和情节的讲述方式。在一个故事文本中,结构总是先于故事,罗伯特·麦基曾说:“结构是对人物生活故事中一系列事件的选择,这种选择将事件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序列,以激发特定而具体的情感,并表达一种特定而具体的人生观。”(3)从这个意义来看,结构的安排是展现故事内在逻辑的外显形式,可以由此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和观点。今年的祭伏羲文所选取的线性结构,即依照从古至今的时间顺序展现中华文化的流传和时代功绩的发展,先是叙述伏羲对中华民族文明的奠基和启蒙之功,在此基础之上,接着叙述作为伏羲的后裔,中华儿女先后创造出了改革开放、港澳回归、一带一路建设、脱贫攻坚建设等伟大功绩,最后结合当下欢庆中国七十周年华诞的盛况,对祖国的美好未来进行展望。祭文以线性结构直接对跨越千年的历史文化和重大事件进行概述,可以看出祭文所表达的对始祖伏羲浓厚的崇拜、敬仰之情以及中华儿女十足的文化自信。
(二)具有深刻的伏羲故事叙事思维,以显性的伏羲文化折射出隐含的时代精神
叙事学理论不仅仅是对文本结构的单调研究,文本中是怎样讲故事以及应当如何讲好故事也是叙事学研究者们一直以来关注的问题。祭文作为在祭祀时对先祖进行缅怀、追悼的重要文本,为了真正起到引人感怀的效果,它往往会用发生在特定人物身上的重要故事来对文本的叙述进行支撑,公祭伏羲大典的祭文正是如此。“太昊伏羲,名冠三皇。肇启文明,泽被八方。始画八卦,辨析阴阳。网罟渔猎,庖牺豢养。建屋制陶,嫁娶有章。推定历度,书契始创。造琴作瑟,礼乐和祥。以龙纪官,九部顺昌。”祭文一开始在简要介绍伏羲“名冠三皇”的地位之后,用八字成句的形式分别叙述出伏羲的伟大功绩,不论是创立占卜八卦图、创造文字终结“结绳记事”的历史时期、结绳为网并教会人们渔猎的方法亦或是发明了瑟,创作出曲子从而为礼乐的兴起奠定基础等,文本中所陈述的每一个功绩背后都对应着与伏羲紧密相连的传说故事,这种故事化的叙述相较严肃、正经的规劝更加贴近民众心理,能够触动人们内心的感性情绪,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始祖伏羲的情感共鸣,引导人们主动对伏羲故事进行了解,潜移默化地傳播伏羲文化。纵观往年祭文,对伏羲生平事迹的叙述已然成为定式,几乎不会有文字改变,这说明将伏羲文化做故事化表达的叙事思维较单薄的“我们应该祭奠伏羲,因为他是我们的人文始祖”诸如此类的单调宣传思维更能引发中华儿女对伏羲文化深刻的认同情感。
伏羲文化的内核正是伏羲这一人物本身,伏羲的人物形象作为伏羲文化的象征符号,是后世传承和发散出的伏羲文化的源头,在祭文的叙述中,虽然只有第一部分明确呈现了伏羲人物故事,但后四部分伏羲人物形象并非缺失,而是一种“隐形在场”。“羲皇后裔,开来继往…两岸同胞,血脉相连…迎民族伟大复兴,开华夏千秋伟观…再接再厉,民富国强”,正是因为作为伏羲后裔的中华儿女继承了伏羲智慧、勤劳、朴实以及无私奉献等品质且不断发扬,才能够在后世创造出诸如改革开放等更加伟大的功绩、才能够始终维持民族团结并坚持创新发展。由此来看,祭文中处处彰显的伏羲文化在感念始祖伏羲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当下所呼吁的时代精神。
(三)传递出将伏羲故事打造为“国家品牌”的理念
品牌叙事,字面理解即“讲述品牌故事”,是叙事理论在品牌领域的实践。有国内学者从品牌的一个等式“品牌=介质+可识别信息”,实证推导出“国家品牌=国家+可识别信息”的等式。其中“可识别信息”分为表层信息、对外信息和深层信息,即从国家综合国力等基本信息到本国正在生成的国家特征再到民族精神、价值信仰、思想道德、社会习俗等国家文化内核。(4)从祭文中可以看出,伏羲故事正是可识别信息中深层信息的体现,它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文化价值信仰和民族精神。“命运与共,协同发展。四海相应,一往无前…龙腾虎跃,意气昂扬。再接再厉,民富国强。神舟梦圆,龙脉永昌”,祭文将伏羲这一人物、伏羲故事情节和对祖国的美好期望完美结合在一起,明确地告知全世界伏羲文化根治于中国土壤且传承好伏羲文化是举国上下的共识,中华儿女将合力把伏羲故事塑造为国家品牌故事,并运用两岸公祭伏羲大典的形式实现伏羲文化的有效传播,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和平、睿智、团结、富有担当的国家形象。
三、总结
每年6月22日的公祭伏羲大典上多项的活动仪式无不展现出典礼的庄重肃穆和恢宏气势,其中开场前的祭伏羲文不仅表达了对始祖伏羲的敬仰之情,也通过伏羲文化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特有的“品牌故事”和良好的中国形象。此外,虽然叙事学理论传入中国的时间较晚,发展也并不成熟,但是却在诸多学者的努力下逐渐与国际接轨,展现出了中国本土特色,在分析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议题上十分有利。由此来看,本文基于叙事学理论对2019年公祭伏羲大典祭文的文本特征分析颇具意义。
注释:
1杰拉德·普林斯.后经典叙事[J].叙事(中国版),2013,(00):148
尚必武.建构·拓展·重审—2009年度西方叙事学研究回眸[J].江西社会科学,2010,(10):26
罗伯特·麦基.故事[M].周铁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39.
唐一帆,胡晓鹏.企业品牌与国家品牌的关联机理与价值互动——基于品牌等式的逻辑结构.南京社会科学,2015,11:32.
参考文献:
[1]施文佳,王成军.叙事学发展历程概述[J].戏剧之家,2019-04-30,15
[2]刘亚律.关键词:中西叙事理论比较研究的新路径[J].中国比较文学,2018,2
[3]段淳林,林泽锟.基于品牌叙事理论的中国故事体系建构与传播[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8-5,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