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历史上美国如何打贸易战?

时间:2024-09-03

历史经验一次次表明,贸易摩擦长期看只会让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尽管各国都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也相信大家都是理性的,但受到各国形势、以及非经济因素的影响,理性人未必不做错事、不走弯路。

今年以来,以美国特朗普政府为代表的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继续发酵,相继实施加征关税的贸易保护措施,其他经济体也陆续开始反制。在历史上,美国也曾主导或发起过多次贸易战,考察这些贸易战发生的背景、经过和结局,会对我们看待和研究本轮贸易保护主义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1.大萧条时期的贸易战

1.1 背景:欧洲率先出招,美国顺差大减

欧洲贸易保护,减少对美需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家为了恢复本国经济,纷纷推出贸易保护政策,对美国产品需求减弱,导致美国产品价格下跌显著:农产品价格指数在1920年尚处于135的高位,到了1921年就迅速下跌到89;制成品价格指数则从1920年中期的150以上一路下跌,到1921年中期该指数不到100。

美国的进出口规模下降,出口下滑尤为明显。1920年美国出口总额约为80多亿美元,到了1929年已经下降至50亿美元左右。此外,美国贸易顺差也不断减小,从1920年的近30多亿美元一路下降到1923年初的几乎为0,虽然之后有所回升,但是基本维持在10亿美元以下。

内外需的收缩导致美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而价格的迅速下跌和出口贸易恶化激起了美国国内的贸易保护情绪。于是在1928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宣扬贸易保护的胡佛当选。随后1929年末美国股市大跌,经济陷入萧条。在此背景下,美国于1930年6月签署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

1.2 过程:大幅提高关税,招致反制措施

《斯穆特-霍利关税法》的颁布导致美国进口关税大幅提升。该法案修改了一千多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有八百多种商品的税率被提升。虽然该法案也降低了两百多种商品的税率,但是从整体来看,美国进口关税的税率确实被大幅度提高了。1930年6月签署《斯穆特-霍利关税法》之后,美国平均总体税率从之前的15%左右提升至接近20%的水平。

美国实行高关税的措施遭到了欧洲多国的强烈反对,主要表现在欧洲多个国家开始实施报复性的提升关税措施。例如德国和英国的宏观关税税率由1930年的10%左右上升至1932年25%的高位,而整个全球贸易整体的宏观税率也从10%左右上升到20%。

1.3 结果:欧美两败俱伤,全球陷入衰退

《斯穆特-霍利关税法》颁布以后,并没有给当时已然处于萧条之中的美国经济带来回暖的动力,反而进一步将美国经济拉入了深渊之中。1930年6月签署《斯穆特-霍利关税法》之后,美国进出口跌幅进一步扩大,并且出口跌得更多,基本都保持在-20%左右。在1930年-1933年间美国实际GNP增长率始终为负,波动区间在-15%到-10%。美国CPI同比保持在-10%左右;失业率则从5%一路攀升到了25%以上。美国经济陷入长期的萧条当中。

受贸易战影响,全球范围内均表现出贸易收缩的趋势。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的出口同比增长率从1930年开始均转为负增长,并且负增长的幅度高达-40%到-20%。全球进出口贸易额在1930年到1934年期间持续萎缩,跌幅一度高达40%。

而1933年罗斯福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胜出,美国贸易政策才迎来重大转变。罗斯福认为高关税是导致国际贸易萎缩、全球经济萧条的重要原因,1934年在国务卿赫尔的努力下,美国颁布了《1934年互惠贸易协定法案》。该法案对1930年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进行了修订,在一定程度上放开了美国企业进口,并且赋予了总统协定关税的权利。《1934年互惠贸易协定法案》颁布之后,美国的平均应税税率和平均总体税率开始逐步下降,贸易保护程度在世界范围内才得到缓和。

2.70-80年代贸易战

2.1 背景:两次石油危机,美国滞胀经济

70-80年代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对美国经济造成重创。1973年和1978年先后发生了两次石油危机,推动油价快速上涨。能源价格的上涨导致美国经济陷入滞胀状态。一方面是通胀率不断攀升,甚至超过10%;另一方面是经济增速大幅下降,失业率也一度超过10%。高企的物价和持续走高的失业率导致国内矛盾激化。

同时,美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1970年之前,美国贸易一直保持顺差。但随着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制造业实力持续增强,美国贸易逐渐转向逆差。1977年开始,美国的贸易逆差从310亿美元持续扩大到1987年的1595亿美元,10年间规模扩大5倍。

而当时美国贸易逆差主要贡献国是日本。从贸易逆差的分布来看,80年代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占美国总贸易逆差规模的比重超过30%。同时,伴随着60年代的经济高增长,日本快速崛起挑战了美国的霸权地位。因此,日本成为美国70-80年代贸易战的主要对象。

2.2 过程:推出301条款,重点针对日本

面对国内日益糟糕的经济和不断扩大的贸易逆差,美国在70-80年代先后出台了多项贸易保护措施,其中包括著名的301条款。具体来说,1971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对所有进口物品加征10%的临时关税,贸易战正式拉开序幕。随后,美国分别在1975年、1984年、1986年和1988年先后出台了关于贸易和税法相关的多项法案。而301条款正是在这些法案中不断被扩展,并成为美国发起贸易战的利器。

除了针对所有国家的贸易保护措施以外,美国和日本还就美日巨额贸易逆差达成了多项双边协议。60-80年代,美国先后针对日本进口的纺织品、彩电、钢铁、汽车、半导体等商品领域发起贸易调查或提出争议,通过不断向日本政府施压,限制上述日本产品对美国的出口数量。

同时,配合贸易保护措施,美国还联合其他国家共同干预外汇市场。到80年代中期,在达成了一系列贸易协定之后,美国发现逆差规模并未明显缩减,于是开始在汇率方面施压。1985年9月,美、德、法、英、日5国财长签署了“广场协议”,同意共同干预市场,矫正美元过高的问题。两年间,美元指数贬值超过30%。

而多项措施联合起来导致美国贸易逆差短期缩小。汇率对贸易的影响往往存在滞后性,1987年开始美国贸易差额短期缩窄,从1987年的1595亿美元缩减到1991年的769亿美元。

2.3 结果:逆差未结束,日本代价大

但是,如果我们将时间轴拉长来看,实际上美国在70-80年代发动的贸易战并没有解决美国贸易逆差扩大的问题。1992年开始,美国的贸易逆差又重新扩大,并且贸易逆差规模不断创下新高,截至2008年次贷危机时期,美国的贸易逆差已经扩大到8325亿美元。其中,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贡献了绝大部分,但是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逆差并没有再大规模增加。这说明,美国的贸易逆差实际是因为自身经济的结构问题,单纯的抑制对某些国家的进口并不能有效解决贸易逆差。

相比之下,作为70-80年代美国贸易战的主要对象,日本经济在90年代付出了巨大代价。一方面,贸易摩擦导致日本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由正转负。净出口对经济实际增长的拉动从1985年的1%骤降至1986年的-1%,1986-1990年持续负向拖累经济。

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日本政府应对贸易战的失败措施引发了9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并导致日本陷入了通缩陷阱。85年后日本出口增速大幅下滑,政府采取了货币和财政双宽松的政策刺激内需。同时,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吸引了大量海外资本涌入,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叠加热钱导致日本资产价格飙升,资产泡沫越吹越大。90年代日本被迫跟随美国加息又导致资产泡沫破灭,并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3.2002年钢铁贸易战

3.1 背景:经济下滑,钢铁行业不景气

从2000年开始,美国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一方面,美国GDP实际增长率从2000年初的5%以上一路下跌,到2001年末接近0%。另一方面,失业率水平从2001年初开始不断攀升,到2002年初已经接近6%;通货膨胀率从2001年初开始不断下跌。这意味着国内需求在不断收缩。

美国钢铁行业从2000年中开始表现出明显收缩的趋势。钢铁出货量和存货量同比增速显著下滑,其中出货量同比增速从2000年7月变为负值,并一路下跌到-20%左右;存货量同比增速从2001年初转为负值,持续下跌,最低谷为-15%左右。此外,美国粗钢产能利用率从2000年中期开始也转为下跌趋势,从90%以上下跌到2002年初仅为60%左右。

3.2 过程:推出201条款,遭到他国反制

美国为了保护钢铁行业发展,实施贸易保护措施,但遭到了其他国家的强烈反对。2002年3月,美国根据“201条款”对十多种进口钢铁征收最高为30%的关税,有效期为三年。这一措施遭到了欧盟和中日的强烈反对,欧盟迅速向WTO提出申述,并且欧盟和中国先后对进口钢铁实施了保障措施。2003年11月WTO判定美国违反了关税承诺,但小布什政府拒绝这一判定并继续坚持高关税。对此,欧盟威胁要对小布什选票区的农产品及工业品征收报复性高关税。最终2003年12月,小布什政府废除了对进口钢铁的高关税。

3.3 结果:商品贸易和钢铁需求双收缩

钢铁贸易战过程中,欧盟和美国的商品贸易和钢铁需求双双收缩。从2002年年初到2003年末,在美国对钢铁实施高关税保护的过程中,欧盟和美国的商品贸易出口增长率均在0上下波动。同时,从2001年到2003年,欧盟和美国的粗钢需求量多数时间表现为负增长。此外,美国对钢铁的高关税贸易保护并没有对经济增长和降低失业率起到任何积极作用,反而遭到欧盟和中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报复性贸易保护措施。

4.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却惊人相似!

回顾历史上美国主导和发起的三次贸易战,其共同点在于:贸易战均是在美国经济增速出现下滑的背景下发生的,也就是美国内部经济出现了一定问题,希望通过贸易战“转嫁”问题;但美国加征关税的措施,每一次都引发了其他贸易伙伴的反制措施;所以最终结果不仅解决不了美国的问题,还会将全球经济带入衰退。

而另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大萧条贸易战开展的时期,恰恰是美国贫富差距最大、且愈发严重的时期,当时前1%的人的收入占比接近20%,拥有的净财富占比接近50%;而80年代以来美国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后来的两次大规模贸易战也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

尽管2008年以来美国经济整体复苏稳健,但是从结构来看,美国的贫富差距程度再度攀升到了历史的最高位水平。截至2015年的数据,美国前1%的人的收入占比已经接近20%,净财富占比接近40%。而全球来看,主要经济体的贫富差距也大都攀升到了一个相对高位。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程度非常高,大规模贸易战爆发的可能性还相对较低,但小规模的贸易摩擦或在未来几年内都难以避免。当前中国成为美国第一大贸易逆差来源国,再考虑到转移美国内部矛盾、遏制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预计中国也会成为未来几年美国重点针对的经济体。

但历史的经验一次次表明,贸易摩擦长期看只会让全球经济陷入衰退,损人又不利己,最终都是各国都吃了苦头后,再坐下来和谈,而这样经历的过程注定是曲折痛苦的。尽管各国都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也相信大家都是理性的,但受到各国国内形势、以及非经济因素的影响,理性人未必不做错事、不走弯路。

作者:首席宏观分析师,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高级研究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