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卢勇彬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放到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首要位置,对预算管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本文介绍了目前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现实意义,分析了现阶段在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进一步优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控制
一、 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现实意义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是指事业单位为履行自身职能,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随着国家治理能力与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主体之一,事业单位所承担的社会职责也日益突出,在这样的社会经济背景之下,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对于推进事业单位依法理财、规范理财、科学理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为:
1.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综合管理水平
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规范综合预算管理办法,能够使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执行、控制、监督一系列流程中及时发现问题。通过全面综合分析,采取合理措施进行纠正和优化,提高事业单位的综合管理水平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事业单位预算和决算不相等、财政支出效率低下的情况,保证财政支出结构科学合理,促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向科学化、法律化、规范化方向迈进。
2.有助于合理配置社会公共资源
现阶段事业单位资金大部分来自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从规范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工作着手,逐步增加建设民生项目的专项费用,把有限的财政资源分配到最需要资金的部门,减少财政资源的损失和浪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公共资源优化配置,为社会公共服务提供保障。
3.有助于防范行政腐败行为
现阶段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明确由财务部门归口管理各项收支业务,所有经济活动都统一纳入单位预算,实行预算、决算公开制度,让单位所有收支公之于众,接受阳光监督,通过社会各界的监督,规范事业单位的财政收支行为,从源头上预防贪污舞弊、杜绝浪费,防止财产物资被损坏、盗窃、挪用和私设“小金库”等问题的发生。
二、现阶段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预算管理意识比较薄弱
近年来事业单位虽然推行了全面预算管理,但从实践来看,很多事业单位的领导对全面预算不够重视且流于形式,没有整体的预算管理规划理念,也没有把财务预算管理从始至终融入单位整个经济活动中。因此,在预算具体执行过程中,单位预算编制、资金使用效率、预算的控制与监督等方面工作不尽如人意,在这样的思想理念与操作实践下,不仅会降低预算管理的权威性,也不利于实行预算全过程绩效管理,使得预算无法得到全面、有效的执行。
2.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
仍有一些事业单位没有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符合本单位实际的预算管理制度,没有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收支管理、债务管理、政府采购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制度,导致整个预算管理过程无章可循。例如,在预算准备阶段没有提前充分的准备,导致财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造成预算管理与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和工程建设等经济活动脱节;在预算编制阶段,预算立项随意、编制粗糙,导致预算履行不规范;在预算批复阶段,单位内部预算指标分解不合理,导致各部门无法按照批复的预算安排各项收支,存在预算支出混乱等问题,影响单位预算的绩效评价;在预算执行阶段,不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分析,未能及时核实处理、跟踪问题整改,导致预算执行进度偏快或偏慢,预算调整缺乏严格控制,导致约束力不够,预算数据不准确等问题存在;在预算评价阶段,预算与决算存在相互脱节,口径不一,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进行过相应预算追加,或由于项目实施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导致项目实际执行与预算编制存在较大差异。
3.预算编制质量不高
预算编制工作是一项全局性和全员参与的工作,部门预算必须围绕本单位的总体目标开展工作。目前,事业单位最主要的支出是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基本支出是按照定员定额的方式编制,需要预算编制人员根据财政制定的标准进行测算,结合上年度结余情况和预算年度发展的需要,测算基本支出预算控制数。项目支出的预算应有明确的目标和组织实施的计划,做到申报内容齐全,符合申报程序再提交预算编制。现阶段的预算编制人员一般是财务人员,由于编制时间匆忙,没有根据自身事业发展的需要,没有对上一年度收入完成情况和支出结构加以分析,仓促完成预算编制草案,导致预算数与单位实际需要相差甚远。
4.预算管理执行与监控不力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一些单位没有明确各部门相关岗位的职责和权限,预算收入未按法定项目和标准征收,存在乱收费的风险;单位收支业务没有经财务部门统一办理,仍然存在资金账外循环的现象;办理经济业务没有遵循国家政策规定,存在政府采购不规范的行为、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不执行的行为、资产管理不善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等违法违规的风险。财政预算批复后,财务部门没有严格将预算批复数分解到各部门执行,没有按月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并向管理层提交预算执行报告,导致其没有依据对预算的执行实行考核和控制。一些单位对新项目的立项、评估不够具体,导致项目在执行过程中推进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三、完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1.强化预算管理意识
单位领导必须树立全面预算的意识,深刻认识预算管理对本单位发展的重要性,预算管理应贯穿整个单位的业务活动,是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工作。单位负责人应为年度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与监督等各项工作起到总体指导作用,在编制任务下达前召开年度预算协调会,就下一年度预算工作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宣传预算管理知识,加深各部门员工对预算管理的认识,调动各职能部门以及个人参与单位预算管理的积极性, 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重大预算项目采取集体决策和可行性分析,预算批復后督促各部门履行职责,要求财务部门编制预算执行进度报表,按进度评估资金的使用情况,研究解决预算执行过程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endprint
2.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内部预算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和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根据事业单位的业务性质,制定一套适合本单位且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将预算执行与收支业务、政府采购工作、工程建设项目、国有资产管理等工作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对单位的经济活动和业务活动实行控制,保障事业单位健康持续发展。例如,可以将预算支出和授权审批结合起来,按预算支出金额实行分级授权审批制度,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率;将预算控制与工程建设项目、固定资产购建等大额资本性支出结合起来,将重点、大额资本性支出在预算中作为绩效评价目标,可以实现对这些重大投资从立项到执行的集体决策、公开透明的内控目标;另外,收入预算可以和票据管理、合同履行实施控制,支出预算可以与政府采购、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的控制结合起来,使预算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落到实处。
3.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加强单位的财务管理首先要规范预算管理,随着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应通过多渠道等形式对事业单位财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和专业知识的更新,优化他们的预算管理理念,提高其财务管理和会计实务操作的综合能力。同时,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应是复合型管理人才,不但要掌握管理会计方面的知识,还要熟悉与本单位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家政策以及当前的社会因素等多方面的知识,更应具备抵制腐败、防范风险的能力。
在实施预算编制前,往年的预算管理数据只作为参考依据,财务人员应以基本数字作为预算的基本依据,彻底摸清本单位的资产、资源状况,如有报废的固定资产先按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进行处置,汇总报废、强制报废和需要大修理的固定资产数量,再落实新增固定资产项目需求数。预算编制使用“零基础预算”、“绩效考核预算”编制方式,结合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提高预算的编制质量。将预算分工、责任、权力、利益合理分摊,将财务人员的工作情况与其绩效相挂钩,进一步增强编制人员的责任心,从而提高编制的工作效率。
4.重视预算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
事前控制管理重在编制规范,事业单位管理层应在每年预算编制任务下达前,预测下一年度的整体收入,根据单位自身发展的需要测算下一年度所需的经费,再对比上年度决算报表的完成数,合理估算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并对新项目实施的必要性进行市场调研和可行性分析,避免项目的可行性差或资金预算不足中途停工或追加预算,从而影响单位的绩效考评。事中控制管理重在反馈调节,财政预算批复后,财务部门应将年度预算批复按季或按月加以分解,并按收支分类科目分类为“收入完成情况表”“专项资金执行进度表”“财政资金或其他资金执行进度表”等一系列表格,对预算收支情况逐月追踪管理,以评价预算收支完成情况为重点,密切关注预算支出的进度和资金使用效益,通过执行信息反馈,及时采取措施,纠正预算执行中的偏差。事后控制管理重在考核分析,事业单位应实行预算绩效动态管理,对资金的申请、审核、支付及核算整个流程进行全面跟踪,突出监控重点,按照中央“八项规定”以及厉行节约等一系列精神,加强对“三公经费”的监控,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规范,逐月编制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并加强数据分析利用,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依据,促进预算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芦梅:《论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规范措施》《中國总会计师》,2016第5期.
[2]杨赟:《浅析科学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0年第3期.
[3]胡海峰, 田凡, 梁然:《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探讨》《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 第8期.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