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策展人/崔天琦
如果把中华民族作为整体对象加以考察,会发现我们自古以来对于泊来文化的无所畏惧和兼容并蓄。我们以极强的吸收能力把中东、近东、乃至地中海、欧洲的文化元素、视觉元素变作自身的营养,这种带有文化自信的包容力一直可以追溯到秦帝国时期对于人物造像的营造。有证据表明,大量西域工匠把具象造型的法式融入到兵马俑的制作当中。
而到现今,作为自我表现和自娱把玩的文化符号——水墨,则沿着“自我沿袭、兼容并包”的路线,将描绘对象一而再、再而三的扩大到我们生活所见、所感受的方方面面。这种语言和内容上的多重进化势必要在美术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也在当下体现着艺术表现的重大现实意义。
具体到展览,以单元的形式分别突出水墨表现的各种多样性则不失为一个合适的方法。
人物作为水墨历程中一以贯之的重要题材,具有复刻文人心中理想情景的直白性。以人物和人物所处的景致召唤观者对于境遇的勾连和回忆,进而引发高于现实层面的共鸣。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构成我们现今世界的,除了物理层面的存在之外无外乎人类赋予万物的概念、名称和对于人事物之间关系的理解。而人物画则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做出的最近距离的描绘和阐述。
水墨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载体是风景及静物。在中国画的语言体系中,并不存在对于风物的单纯描绘,对于客体赋予的人本概念是作品的重要内容元素。艺术家对于意义的运用建立在一定程度的时代、地域限制之中,达成了不完全的人类共同想象。这种特殊时空的意义解读会造就疏离感,而疏离感恰是作品艺术性、可读性的构成要素。
随着精神层次的发展与水墨表现的结合实验,越来越多的抽象形式介入到水墨画面之中。这种单纯的点线面形式被广泛的认知为视觉语言上直接的内心传达,被吸收成水墨元素之后则形成了笔墨和色彩的直接运用。至此,水墨语言的表现广度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同时也更具个人化特征。
水墨艺术的生命持续到今天,依旧具有开放性和生长的未知空间,这是令人欣慰和欣喜的。我们在这种古老而弥新的艺术中,感受人间、十方、万籁,并对即将迸发出的新花火翘首。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