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文/王 君
北京安泰科信息开发有限公司
对当前中国铜工业基本特征的初步评析
□文/王 君
北京安泰科信息开发有限公司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n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urrent Chinese Copper Industry
目前,中国铜工业正处在步入全球化殿堂并发生历史性变革的重要阶段。
这种变革以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为起点,以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为转折,并将以203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更上一个新台阶为终点。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铜工业的基本特征,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的精炼铜消费出现快速增长;二是中国铜加工材生产实现大规模扩张;三是企业以集团运作模式完成多元化经营。
图1 2005-2009年中国精炼铜的生产量与表观消费量
2001年,中国是世界上第三大的精炼铜生产国与第二大的精炼铜消费国;2002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仅次于智利的世界第二大精炼铜生产国与最大的精炼铜消费国;2006年中国再度超过智利,成为目前世界最大的精炼铜生产国与消费国。
就现有的统计资料来看,2005~2009年间,中国精炼铜的生产量、进口量与表观消费量都在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09年,中国精炼铜的生产量、进口量以及表观消费量分别达到411.90万吨、318.5万吨和722.1万吨。
在生产量比2008年提高8.7%的基础上,2009年中国精炼铜的表观消费量能够实现40.5%的增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精炼铜的进口量比2008年提高了118.8%,致使净进口量超过310万吨,创下历史最高记录。
除了产消之间存在巨大的供应缺口外,冶炼企业的铜精矿供应紧张、铜材生产的废杂铜利用优势减小、人民币持续快速升值以及过度宽松的货币流动性等也是促成2009年中国大量进口精炼铜的主要因素。当然,进口一吨铜精矿与进口一吨精炼铜相比,其成本消耗上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
实际上,精炼铜作为生产各类铜加工材产品的最主要的原材料,其消费量的有效增长与铜材产量的大幅提高有着密切关系。不过,考虑到铜加工材生产当中的合金成份、废杂铜的直接利用情况以及产量重复统计等因素,安泰科经过调研认为,2009年中国生产各类铜加工材产品的精炼铜使用量共为612.7万吨,即:比2008年增加了19.6%。因此,在不考虑库存变动的情况下,2009年过多的精炼铜进口量,已使当年中国精炼铜的表观供应量与铜材生产的使用量之间出现了近110万吨的过剩。
就目前国内精炼铜生产与铜加工材生产的总体情况分析,在不考虑废杂铜直接利用量变化的前提下,2010年后中国精炼铜市场的平衡程度,就将取决于精炼铜净进口量的多少。安泰科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如果精炼铜的净进口量每年能够保持200万吨的水平,市场供求将可以保持基本平衡。但是,在人民币升值与通胀加强的预期下,估计2010年中国精炼铜的净进口量仍有可能达到300万吨,与预计2010年660万吨的实际消费量相比,国内精炼铜市场供应过剩的程度将会进一步加剧。
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统计资料分析,中国铜加工材的生产量从2001年的185.8万吨,到2005年的502.5万吨,再到2009年的888.4万吨,可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重要基础就是中国做为世界制造业中心,通过出口应用各类铜材的最终消费产品,实现了增加外汇储备、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并迅速融入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等目标。在这一进程中,中国铜加工材的表观消费量从2001年的246.6万吨,提高到2005年的575.6万吨,再增长到2009年的925.3万吨。自2004年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铜加工材生产国与消费国以来,这一全球第一的地位几乎无可撼动。
直至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似乎要打破此进程的持续性。最突出的一点就体现在外部需求放缓与贸易摩擦的加剧上,在中国铜加工材的贸易量在2007年开始显现收缩的情况下,2008年持续呈现缩减的态势。2009年127.9万吨的进出口贸易量比2005年减少了38万吨。其中,进口量下降37.1万吨,说明相关产品的加工贸易严重受损。虽然出口量还大体持平,但与高峰时的2006年相比却减少了10.4万吨。特别是美国商务部(Commerce Department) 2010年5月 8日做出初步决定,将对进口自中国和墨西哥的铜管征收反倾销税,征收税率从10.26%到60.5%,这意味着将彻底关闭中国铜管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大门。2010年9月27日,美商务部做出反倾销终裁,裁定中国涉案企业的倾销幅度为11.25%~60.85%,这同时也预示着今后中国输出铜材部分过剩产能的机会将大大减少。
当然,“中国需求”的价值被再次发现,并进一步提升。这是因为,在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的推动下,在发展区域经济的感召下,在企业做大做强的鼓舞下,中国铜加工材的生产规模出现快速扩张。继2003年铜管项目、2006年铜板带项目之后,铜线杆项目成为2008年以来新的投资热点。因为,与投资20亿元兴建一个10万吨的高精度铜板带项目相比,投资2亿元兴建一个10万吨的电工用铜杆项目就有着明显的类比优势,况且还有投资回报周期的“时间成本”优势。于是,中国铜加工材的生产在现阶段就从追求“高、精、尖”的产业升级项目逐步转变为追求“产业链延伸”项目。各地陆续投产与计划兴建的铜杆生产线,有一些实际上就是对“规模产值”追求的生动体现。
图2 2005-2009年中国精炼铜表观供应量与铜材生产使用量
图3 1990-2009年中国铜加工材的生产量与表观消费量
表1 34家企业新增铜加工材产能情况(分地区) 单位:万吨
表2 6家铜冶炼企业新增铜加工材产能情况 单位:万吨
笔者根据各地发展规划,以2009年年底投产项目和今后建设计划项目推算,所观察到的34家企业中,在2010年以后的2~3年内就将新增铜材产能415万吨,其中有312万吨为铜线杆项目的产能(表1),即便是在考虑对原有生产工艺替代的情况下,上述项目的精炼铜消费量预计也将增加250万吨左右。
伴随着中国精炼铜消费的快速增长与铜加工材生产规模的急剧扩张,相关企业的经营也走向多元化与集团化运作的发展模式,这是企业适应经济环境变化以谋求生存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这一方面体现在铜冶炼企业通过完善相关铜加工材的生产流程,比如用自产电解铜生产铜杆、铜线等产品,既实现了“产品链的延伸”,又实现了产品价值在企业内部的传递,从而产生了既能够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又能够达到简化中间环节、降低生产成本的效果。另一方面则表现为铜加工企业向其他相关领域的突击渗透,通过多元化或块状业务,以贴补利润空间快速缩减的主业经营,比如涉足矿产、房地产、新能源,甚至金融。还有就是其他生产企业也强势介入铜材的生产,进一步加快了企业规模与产业规模的膨胀速度。
在上述34家企业中,2010年以后将新增的铜加工材产能中,就有126万吨是来自于6家铜冶炼生产企业的计划项目,其中铜线杆的产能为117万吨(表2)。
据粗略统计,2009年上述6家铜冶炼生产企业的电解铜产量约为238.4万吨,占当年中国电解铜生产总量的58.0%。如果今后其新建铜加工材产能陆续投产,而电解铜产量不能适当扩大,就意味着其自产电解铜将只能满足企业的自身需要,而其他中小型铜加工材生产企业的原料供应则可能更多地依赖于进口。
这种情况下,中国铜加工材行业原有的分工格局被逐渐打破,产能过剩矛盾日益突出所导致的行业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其间还将会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企业对生产原料的争夺将从铜精矿延伸到废杂铜,进而再到电解铜。整个产业链的重心不断向中间集聚,其影响也将传导到铜的进出口贸易上,甚至今后国内的电解铜需求量将有40%左右需要通过进口才能满足。
上述三个特征,虽说是现阶段中国铜工业发展众多变化特点当中的基本表象,不会影响到中国铜工业继续快速前行的步伐,但是当越来越多的资金成为金属铜的“粉丝”,它们综合作用的结果就很可能再次放大“中国因素”的效能。如果这样,“中国买啥啥涨,卖啥啥跌”的怪圈就会在“中国需求”的光环下继续旋动。铜价将被演奏成一首热情奔放的“西班牙舞曲”,而不会是温和婉约的“华尔兹”。对此,我们要有所认识和警醒。
book=10,ebook=27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