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院校大学生感恩教育协同创新路径研究

时间:2024-09-03

李宁宁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江苏 无锡 214063)

高职院校大学生感恩教育协同创新路径研究

李宁宁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江苏 无锡 214063)

协同创新是指在一定的环境内将各种要素进行非结构化整合再造的过程,核心在协同,目的在创新。高职院校大学生感恩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需要协同与整合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等多方面的教育资源,需要不断创新出新的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形成一个系统与辩证、静态与动态,发散与聚集无缝结合的立体式高职院校大学生感恩教育服务体系。

高职院校;大学生;感恩教育;协同创新

感恩教育一直是大学生道德理念培养的重要环节,其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甚至影响到学生毕业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及对待社会的态度。从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开始,我国大学生数量急速增长,仅就每年毕业生人数来看,我国已位居全球第一, 2015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49万。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14 年7月,全国高职院校共计1 327所,占全国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2 246所的59%,已真正形成了半壁江山的格局。[1]但有关大学生感恩缺失问题而导致的恶性事件近年逐渐凸显,例如:大学生捅死母亲、奶奶等事件,引发了社会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高度关注。这其中不乏有人将此种现象联系到了高校的感恩教育的缺失,综观现在高职院校的感恩教育,虽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不足,其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未形成一个立体式的感恩教育协同创新体系。在大学生感恩教育这个错综复杂又相互关联的体系中,既有感恩教育内部各要素的关系需要处理,又涉及到与其他教育模块的衔接,这就需要运用协同创新的手段去整合所有资源,以增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感恩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高职院校感恩教育存在的不足

随着高职院校大学生感恩教育工作的持续开展,高职院校大学生感恩素养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受当今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体等一部分消极因素的影响,致使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感恩缺失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因此,高职院校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待于提升和改进。通过文献梳理及针对江苏省4所高职院校的大一、大二、大三年级共160名大学生调查显示,现在高职院校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思想认识淡薄

荀子认为:“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疆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所谓“疆学而求”是指通过不懈的努力学习从而获得关于礼义的知识。[2]上世纪末出现的科学至上主义所造成的唯理独尊、情意缺失、人本沦丧等社会现象,加之大学生自身意志不坚定,容易受外界影响等诸多因素,高职院校大学生对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知存在一定误区。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仅69名学生认为需要进行感恩教育,占接受调查人数的49.3%。

(二)内容体系陈旧

由于书本至上思想的窠臼,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感恩教育内容缺乏与时俱进,没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造成部分内容与社会、学校和学生实际脱钩,存在 “假大空”弊端,致使学生虽在课堂中接受感恩洗礼,热血沸腾,但课下头脑空白、对具体的感恩实践活动无从下手。调查显示,学生希望的感恩教育内容主要是感恩的践行教育、知行教育、平等教育和情感教育四个方面。

(三)教育形式单调

就受教形式而言,显性的说教模式当然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但“灌”的太多,“化”的太少,就会造成消化不良,最终适得其反。从高职院校大学生年龄和认知程度来看,学生缺少相应的体验学习,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需要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进行感悟升华,不断完善自己的价值体系。调查显示,78.6%的学生希望采用互动交流式和践行体验式的方式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二、高职院校感恩教育协同创新的现实需要

(一)社会发展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已在全世界达成共识,高校大学生是人才的基石,自然备受关注,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指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当前,社会建设发展已经全面进入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创新发展的优势和机遇前所未有,突显出的深层次矛盾问题前所未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也前所未有。[3]因此社会全面呼唤“身心合一,全员教育”。如何从异化的理性人、工具人、经济人回归为真正的人,这成为一个难题。研究高职院校感恩教育,重估感恩价值,构建新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感恩教育观是这一时代的重大命题,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二)高等教育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为高等教育指明了方向,确立了目标,进而说明感恩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纵观近十五年国家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感恩教育十分重视,1999年全国第三届教育大会上指出:“德育工作要加强思想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并强调,“心理素质是基础,思想素质是关键”。此后,国家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1]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等文件来加强高校感恩教育工作。上述政策的颁布为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确定了主题目标,指明了战略定位。

三、高职院校感恩教育协同创新路径构建

上述战略定位为高职院校感恩教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目标达成需要选择路径和措施来支撑,目标不清,方向就不明。问题不清,措施就难以见效,没有问题的目标是缺乏抓手的,没有解决问题措施的行动是空洞的,缺失目标引领的问题与措施是盲目的。进而表明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感恩教育协同创新路径的构建上,需要认清“协同创新是一种管理创新”[4]的本质,并能依据“协同创新中参与者的主体性、结构的整合性、交流的互动性和变化的动态性”[5]等特点,进行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学校感恩教育实际、学生现实需要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感恩教育协同创新路径的构建。

(一)教育理念创新

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感恩教育正处于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许多问题相互交织、叠加出现。高职院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理念要从注重抓事关全局、事关长远发展的角度去看待,要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本质观、目的观、过程观和发展观的角度去设计。其中本质观应该不仅包含感恩知识,还应囊括感恩的情感、精神、习惯和能力等方面;目的观是指要使大学生摒弃功利性,要在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下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过程性是指不能刻意追求某一观念或最终目的的达成,要在学校教育、家庭感召和社会影响范围过程中不断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情感、品质和习惯,最终形成良好的感恩能力。发展性是指不能局限在现有的体系框架中,要具有睿智的目光和高瞻远瞩的定位,不断优化现代化教育资源,实现感恩教育的信息化、跟踪化、干预化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6]

(二)教育内容创新

高职院校大学生虽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在学校范围里,但并没有与家庭、社会断裂,依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在感恩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有个体、群体、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有机联系的体现,应实现以学校资源为核心、家庭资源为辅助、社会资源为支撑有机联动形式,共同以高职院校大学生为焦点,构建完善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感恩教育内容体系。其中在感恩群体和父母内容模块应把中国和西方孝文化的思想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中西合璧,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内容;在感恩党和国家内容模块应把感恩党和国家与民族复兴相结合、感恩党和国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和感恩党和国家与民族精神相结合。

(三)教育方法创新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前高职院校基本实现了教育现代化,特别是网络信息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交流和获取知识的重要平台,为迎合大学生所在环境的变化,应构建一个以感恩为基础的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管理平台,以“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整体目标,实现由“被动依附型”向“主动引领型”教育方法的转变,积极创新新的教育方法。例如:将理论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进行整合后形成新的体验教学法,让大学生在体验中得到知识,结合教师的讲解,最终形成感悟。但任何方法创新都与其他方法创新互为前提、互为补充,决不能一种方法运用到底,应根据所授内容的差别选择有针对性的方法,并能将各种感恩教育方法组合运用,这种组合本身就是一种创造。

(四)教育课程创新

课程包括显性和隐形之分。高职院校大学生感恩教育课程需要把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相结合进行创新。具体为:1.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不断融入大学生感恩要素,努力营造校园感恩氛围,进而尝试开发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根据学校的特色、学生的需求,在基本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构建有针对性的特色课程体系,不同体系中彰显出不同的特色,例如:知识、情感和能力等之分;政治、哲学、经济等之分;对象之分;工科和文科之分;男性与女性之分;城市与乡村之分等;2.不断拓宽课程实施渠道,形成校内、校外,家庭、学校、社会的有机联动课程模式。隐形课程作为显性课程的延伸与补充,其范围就不能仅限于校园内,应走向社会,并且尽可能与大学生未来工作环境相结合,使之能尽早形成未来所需要的感恩能力。

[1] 程宇.2014年全国高职院校数量变化趋势及分类比较[J].职业技术教育,2014,(8):63-66.

[2] 安小兰.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165.

[3] 王学俭.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J].甘肃社会科学,2014,(3):215-218.

[4] 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7):18-21.

[5] 赵效萍.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159-161.

[6] 付金华.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协同创新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37.

The Study of the Gratitud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ath

LI Ning-ning
(Department of Media and Art Design, Wuxi City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Wuxi, Jiangsu 214063,china)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refers to the various elements within the environment of a certain unstructured integration reengineering process. The core is coordinated, and the purpose is to innovation. Thanksgiving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throughout the entire process of education. Therefore, it needs constant reform and innovation, and it's needed to be concerted and integrated into various education resources including society, family, school and students, and it's needed to create the new education ideas, contents and methods and to form a system and dialectic, static and dynamic, seamless combination of vertical divergence and gather in the gratitud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ervice system.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ollege student; gratitude education

G641

A

1009-9545(2015)06-0017-03

2015-06-14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4SJD383)

李宁宁(1984-),女,讲师,主要从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