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汉语谚语中的养生文化浅析

时间:2024-09-03

李志飞

(新疆师范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一、引言

汉语谚语作为历代群众实践的经验总结,不仅具有传授经验和训诫的功能,而且含有深刻的哲理性。养生谚语作为汉语谚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历代人们实践和智慧的结晶,其中既蕴涵着对人类生老病死及其相关社会环境因素的认识,同时又积淀着丰富的养生理念和思想。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化和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养生文化的研究 “并不在于一般摄养祛病的具体方法,而是把对养生问题的思考和认识,作为宇宙观、人生观的有机组成,即探索深层次的精神修养艺术、设计自己理想的人生方式,欲以此体验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①仓阳卿.中国养生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故此,许多经典的养生篇章和系统性的养生学著作应运而生,诸如:《庄子·养生主》《养生论》《黄帝内经》《遵生八签》《老老恒言》等。笔者从温端政《中国谚语大辞典》、崔希亮《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温长路《民谣谚语话养生》、高红敏《<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谚语》、许沈华《四季养生谚语》、郭霞珍《养生名言谚语集锦》等几部著作中搜集了352则养生谚语,并从情志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季节养生等方面对蕴含其中的养生经验、理念和思想进行了阐释,以期指导人们的养生生活。

二、情志类养生谚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文化丰富多彩,人们的生活呈现出快节奏的状态。在我们充分享受物质繁华带来的便利时,物欲的膨胀抑或是不合理的诉求表达让人们变得“身心俱疲”,许多疾病便由“心”而起。

“千保健,万保健,心态平衡是关键。”中华文化深受儒家、道家、释家的影响。儒家倡导积极入世的思想,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和释家偏向于出世,主张“无为而治”“心外无物”。正是基于三种思想的巨大影响,人们在出世与入世间寻求平衡,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相应地提速,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内心的疲惫”,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疾病侵扰人们的身体。虽然很多药物对于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或者缓释作用,但“是药三分毒”,为了身体机理的正常健康运转,“治未病”才是养生的根本。诸葛亮在《诫子书》里曾言“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即是守静的情志养生法。

谚语有云:“药饵难医心上病”“心病还从心上医”。思想上、精神上的问题,还得从思想上精神上找根源医治。只有“心结”打开,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才能将心之“郁”排出。《黄帝内经》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①钱超群.黄帝内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1∶15.可见,只有我们拥有“恬淡虚无”的心性,减少物欲,情志得养,疾病才会远离我们的生活。

“哭一哭,解千愁。”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在生活中面对这些不如意的世事时,笑是一种有效的缓释方法。但当人们遇到一些事情无法顺达时,哭未尝不是一剂解心结的良药。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奥尔柯德在其作品《小妇人》中曾经写到:“眼因多流泪水而愈亦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亦温厚。”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长期不流泪的人,患病率要比流泪的人高一倍……想哭而强忍着不哭,容易导致忧郁症,并且危害生理健康。”②高红敏.<黄帝内经>中的谚语养生[M].北京:朝华出版社,2009∶147.因此,当人们面对巨大压力和痛苦时,与其强忍着不哭,不如找一个僻静的地方以哭的方式发泄出来。这样既有利于人们排除影响身体健康的不利因素,又有益于人们合理的工作生活。

“太上养性,其次养气,其次养行。三者得其养,百疾不作。”③见仓阳卿中国养生文化:65.情志养生是一切养生的基础,情志养好,“精、气、神”才能达到最好的状态,人们的身体才能更好地运转,实现健康的生活。

三、饮食类养生谚语

“饮食,是维持生命的基本保证。有了合乎营卫摄养之道的饮食,人类的总体素质才能不断增强,文明的发展才有可能。”④见仓阳卿中国养生文化:98.因此,“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喜用“吃饭了吗?”“吃饱了吗?”等语句,即折射出人们普遍的求“生”心理。今天,“吃饭”对于人们而言已经不是一个问题了,而对于如何“吃饭”、如何合理的饮食、实现身体的健康却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历史上,很多有名的先哲大贤在饮食养生上留下了佳话。如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等的“八不吃”,苏东坡擅长做东坡肉、酿桂花酒,随园老人袁枚用四十年的美食实践撰写了饮食养生名著《随园食单》等等,既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作品,又让后人在饮食养生上镜鉴、推崇。

“日食三餐,夜眠一觉,无量寿佛”“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早餐要吃好以补充营养,午饭要吃饱以增加能量,晚饭少吃以减少肠胃负担。一日三餐,是生活中获取营养的主要渠道,只有把三餐吃好,我们每天的生活才会得以健康的进行。“吃饭喝口汤,不用请药方”。吃饭前先喝几口汤,能滋润肠胃,提高消化功能,不得病。

在饮食过程中,“吃什么”显得很重要。例如:“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由于大蒜味辛,性温,具有温中行滞、解毒、杀虫的作用。所以常吃大蒜对身体有很多益处。“鱼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饮食营养不能失衡,粗细应该搭配。只有鱼肉与果蔬相合,才有利于保持营养均衡,促进健康长寿。“吃凉萝卜喝热茶,气得郎中满街爬”。二者爽口、助消化,防病而又治病。“白菜吃半年,医生享清闲”。在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每年的秋、冬、春三季,白菜成为人们日常饮食生活必不可少的蔬菜,因此有了上面这句谚语的流传。医学研究证明,“白菜性平味甘,入胃、肠、肝、肾、膀胱经,具有清热除烦、通利肠胃、醒酒消食、生津下气等功效。”⑤见高红敏.<黄帝内经>中的谚语养生:23.笔者家乡地区,有冬天喝羊肉汤暖身驱寒的习俗。一碗羊肉汤放上粉丝、白菜、豆芽等蔬菜,虽便宜,却喝的人身心暖乎乎的,甚是为普通大众所喜爱。白菜营养价值高,价格便宜,可谓物美价廉,成为广大北方地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蔬菜。

饮食要讲究适度。“饥时过饱,必殒命。”人在饥饿的时候如果吃的太饱会损伤身体,甚至可能危及生命。“三餐莫过饱,无病活到老”“暴饮暴食易得病,定时定量保平安”“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肚皮”等皆是提倡节制饮食的养生方法。

此外,养生应注意饮食禁忌。“生瓜梨枣,多吃不好”。不熟的瓜果,对于身体弊多利少。“不吃冷酒,不坐心病”“病从口入”“病人不忌嘴,大夫跑断腿”等告诉我们饮食中注意吸收健康的食物,而对于有害的食物要忌口。

四、运动类养生谚语

《吕氏春秋·尽数》讲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①王凤阳.中国传统养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28.形即是我们的身体,身体不运动,精气则流不通;精气流不通,则气血容易郁滞。苏东坡既是诗人、词人、散文家、书法家、画家,同时又是有名的养生家。他不但会做养生类的饮食,也会通过肢体动作——练瑜伽来养生。

几千年前,古人已经告诉我们注重身体运动养生的道理。许多养生家在儒释道养生思想的影响下,创造出许多运动养生方法,诸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在谚语中,记载了许多科学的运动养生方法。

“常运动,骨头硬”。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多数人出门选择乘公交车、自驾,很少选择步行。这种生活方式使得人们的骨头变得越来越“软”。随着年龄的增长,与“骨”有关的病症凸显出来。因此,为了让我们的“骨”硬起来,我们应该常运动。科学实践证明,常运动,“对提高骨骼的抗折断、弯曲、压拉、扭转方面的性能和防止老年性骨折都起重要作用”。②见高红敏.<黄帝内经>中的谚语养生:62.

“常打太极拳,益寿又延年”。作为我国传统的武术健身项目,太极拳以道家“柔、静”思想为精髓,通过“动静结合”“舒展轻柔”的运动方式达到防身健身目的。研究证明,“经常打太极拳可疏通经络,气血流畅,遍达周身,激发协调人体自身的阴阳气血,使内气发于丹田,并复归于丹田,丹田气充,肾经内蛰,神气内敛”。③见高红敏.<黄帝内经>中的谚语养生:75.最终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要使腿不废,走路往后退。”走路是一种很好地养生运动。“倒着走是一种‘形神合一’的运动,使人注意力集中,能够调节内分泌”。④见高红敏.<黄帝内经>中的谚语养生:77.当我们倒着走时,腰身要挺直或者略微向后仰,这时脊椎和腰背所承受的重力和运动力远远大于平时,可以较好地改善向前走时脊背所缺失的锻炼,有利于气血畅通。对于上班族而言,此项运动再合适不过。

“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器官与经络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足三里”,顾名思义,位于小腿外侧、离脚足三寸的地方。它具有“理脾胃、调气血、主消化、补虚弱之功效。”由于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出行越来越以交通工具来代步,致使出现体乏肢酸、阳痿、遗精、食欲不振等疾病。如果人们经常按摩足三里,可以补脾健胃,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对于上述症状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五、季节类养生谚语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认为,人的身体康健与起居环境、四季更替有着重要的关系。古代先哲把阴阳五行与天地万物的变化与人的身体联系起来。《黄帝内经》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的身体有五脏六腑、肢体外观之表里之分,对应着道家所倡导的“阴阳”概念。人要身体健康,就要“法于阴阳”,顺应四时的变化。许多季节谚语中包含着重要的养生文化。

“三天不吃青,两眼冒金星。”春三月,万物复苏,天地俱生。此时,人们“当审时气,节宣调摄,以卫其生”。⑤(明)高濂.遵生八签[M],北京:中华书局,2013:3.经过冬天漫长的贮藏过程,人体内亟需摄入大量的维生素、无机盐等营养元素。许多蔬菜在春季生长返青,人们宜顺应自然界的变化及时进食蔬菜,以补充身体所需营养。

“夏天一碗绿豆汤,解毒祛暑赛仙方。”《养生论》曰:“夏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成实,使气得泄,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⑥见(明)高濂.遵生八签[M].第34页,引嵇康《养生论》.夏三月,五行中属火,主于长养。在此季节,易心气火旺。特别是在三伏之日,气温达到全年之最。“《随息居饮食谱》称,绿豆甘凉,煮食清胆养胃,解暑止渴,润皮肤,消水肿,利小便,已泻痢”。⑦见高红敏<黄帝内经>中的谚语养生:159页.因此,在炎热的夏季,喝上一碗绿豆汤,可以祛暑解毒,使身体内外平衡,利于养长。

“金秋欲解燥,梨子百合最奇妙”。秋三月,阴气始下,万物聚收,天气干燥。当此之时,宜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梨含有丰富的果糖等可溶性糖……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降火解暑……等功效”。⑧许沈华.四季养生谚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8.百合,含有“秋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不仅具有良好的营养滋补之功,而且对秋季气候干燥而引起的多种季节性疾病……有预防作用”。①见许沈华.四季养生谚语:69.“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冬季三月,天寒地冻,万物收藏。此时,人们的户外活动减少,需要补充大量的热量食物抵御严寒,易产生消化不良等反应。蔬菜当中,萝卜“性凉味辛甘,入肺、胃二经,可消积滞、化痰热、下气贯中、解毒,用于食积胀满”。②见高红敏.<黄帝内经>中的谚语养生:161.

六、结论

综上所述,汉语养生谚语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情志类养生谚语,注重调养我们的“精气神”;饮食类养生谚语,关乎着“吃什么”“怎么吃”的养生命题;运动类养生谚语,更多地关注于我们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塑造“形”之上的健康;季节类养生谚语,从人与环境的关系出发,深刻地阐述了“天人相应”的养生哲理。

无论是情志类养生谚语、饮食类养生谚语,还是运动类养生谚语、季节类养生谚语,四者在人们的养生生活中既各有分工,又紧密地联系起来,共同促进人们的养生生活健康发展。

汉语养生谚语,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智慧和力量的经验总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得到实践的检验,对于我国人口的繁衍发展、人口寿命的不断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汉语养生谚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会表现出时代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汉语养生谚语在新的科学技术验证下,很大一部分具有合理性,这对于当下人们的养生生活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因此,对于汉语养生谚语,我们应该注意借鉴和汲取其中合理的养分,充分挖掘其现代价值。

[1](明)高濂.遵生八签[M].倪青,陈惠,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

[2]许沈华.四季养生谚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3]郭霞珍.养生名言谚语集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4]钱超群,黄帝内经[M].姚春鹏,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5]温端政.中国谚语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6]王凤阳.中国传统养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温长路.民谣谚语话养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8]高红敏.<黄帝内经>中的谚语养生[M].北京:朝华出版社,2009.

[9]崔希亮.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10]仓阳卿.中国养生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