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傣族聚居区农村经济发展对策

时间:2024-09-03

普 巍(身份证号:532822198605290017)

傣族聚居区农村经济发展对策

普 巍(身份证号:532822198605290017)

傣族村镇建设与经济发展事关民族团结和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等密切相关。傣族村镇应采取更加有利的措施,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整合资源,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对此,本文将以西双版纳傣族聚居区农村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对傣族聚居区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进行详细探究,以期促进西双版纳地区傣族聚居区农村建设和发展。

傣族;农村;经济发展

1 引言

我国傣族民众众多,傣族农村经济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息息相关。新时期,傣族农村在社会经济发展、民族文化、特色产业等多个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对傣族经济发展对策进行详细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傣族聚居区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经济基础和经济发展方面

由于受到地域环境、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傣族农村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①农民整体文化素质比较低,很难适应产业化发展需要;②低收入农户比例比较高,新农村推进建设难度比较大;③过分依赖自有资源谋求发展,农业科技含量比较低,而在发展特色产业方面又缺少资金支持。

2.2 基础设施滞后

傣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生态文明旅游发展并不适应,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傣族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比如,农村道路比较狭窄,通行能力比较差,只有部分农村道路安装路灯,照明效果比较差,除此以外,村民饮水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2.3 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方面

在傣族农村经济发展中,人才建设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缺乏规划,培养力度亟待加强,因此,培养傣族干部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现如今,傣族民族干部的选拔、培养和锻炼缺乏健全机制,在对年轻干部的培养方面,缺乏系统的教育和培训,干部交流比较少,而这也会对民族干部视野的拓宽和工作方式创新产生不良影响,最终就会导致民族村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能力的提升受到很大制约。在政策落实、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缺乏系统性以及机制保障。

3 傣族聚居区农村经济发展对策

3.1 加大国家政策支持和社会帮扶力度

建议党和政府有关部门,从民族发展角度,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对相对落后、发展滞后的傣族村镇,从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重点倾斜,以改善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无后劲的问题。全社会都应关注傣族村镇的建设与发展,通过各种渠道帮扶傣族村镇发展,用融资、捐赠等方式支撑傣族村镇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搞好精准扶贫,切实把傣族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帮扶起来。

3.2 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

傣族村镇要进一步完善措施,切实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强化责任,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切实服务好现有经济主体强劲发展,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以乡镇工业、民营企业发展为重点,农村第二产业发展要以项目建设为核心。坚持科学决策抓重点,改进方法抓难点,齐心合力抓热点,攻坚克难抓亮点,力促工业经济上水平、出成效、创特色。引导和扶持乡镇中小型企业,以小微企业为核心,建设打造企业特色带,解决村镇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人均收入。

3.3 推进新农村建设

进一步完善镇内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进程。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建设自来水管网,建设污水管网,完善道路交通。例如,着力解决村屯路面硬化,实现村内路面硬化全覆盖;做到村内排水通畅;安装太阳能路灯,实现村内亮化;完成自来水管网改造工程,解决饮水质量问题;加强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等设施建设,提高资金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居住、教育、交通、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条件,促进农村面貌明显改观,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3.4 完善生态化产业集群模式

现如今,傣族农村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农民回归主体地位、实现各利益群体利益的协同、实现体制与具体操作程序的协同。为了保障整体协同发展朝着积极的方向运转,涉及到一系列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分配、跨地区产业合理互动等政策的协作,如区域政策、投资政策、金融政策等机制的整体规划,以保障西南傣族农村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的顺利进行。对政府来说,如何消除农村村民传统固有的不信任、不主动、不积极等思想是一方面,其自身也要避免过度主导和干涉,偏离核心价值。傣族不少地区处于国界线区域,这是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但同时面临着更复杂的经济环境,这就需要政府建立专门的区域协调机构并有效行使其权力,保障西南傣族的农村经济能在一个和谐、安全、便捷的环境中进行开发与合作。

3.5 新型生态型傣族农村经济开发融合模式

西双版纳傣族农村具有不同的生态环境、区域优势和可发展经济的类型,这种模式坚持因地制宜,基于不同类型下的西南傣族农村地区的人地关系结构类型,这样能在充分利用区域优势的前提下,有效促进傣族广大农村经济、自然、人文的协调发展。现如今,多数农村地区的经济开发都会以乡村旅游为重点,相比而言,西双版纳傣族农村更具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但为了避免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危害生态环境,在由传统农村经济开发模式向新型生态经济开发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到细节规划。

3.6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特色产业发展旅游的最好方式就是将其“活化”,使其扎根于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中,与农村社会经济协同发展进步。对此,政府可以组织傣族文化节日,开发民族风情,展示民族风采,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传统文化进行开发和创新,而这也是“活化”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其次,在农村聚落规划中,也应该将对于傣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纳入农村整体规划中,并且与农村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发展相结合。除此以外,还可以开展多层次的西双版纳傣族文化研究和交流活动,使得更多人能够了解到西双版纳傣族问题,并且通过媒体,文学征文、摄影、绘画等大赛,制作与花腰傣民族文化相关的服饰、徽标等相关旅游产品,打响花腰傣品牌。在旅游村开展织布和刺绣等赛事,吸引游客参与互动。

4 结语

西双版纳傣族农村聚落气候适宜,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独特的农村聚落文化。但是,由于受到小农经济的影响,农村发展缺乏活力,而传统文化也日渐衰落。对此,为了促进傣族聚居区农村经济发展,应该加大国家政策支持和社会帮扶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完善生态化产业集群模式、新型生态型傣族农村经济开发融合模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特色产业发展旅游,大力发展傣族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够提升农村体系规划和村庄规划水平,突出傣族农村民族特色,提高人居环境品质,有效促进傣族农村农业转型升级,增加村民收入,提高傣族农村旅游吸引力,充分发挥村民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保障村落的健康发展。

[1]张春会.傣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农技服务,2015(11):32.

[2]朱新方,陈金虎.傣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分析——以湖北恩施为例[J].中国产业,2011(05):56~57.

[3]谭 文,袁 瑛.浅析西南傣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对策[J].商业经济,2010(22):74~75.

在促进西双版纳傣族农村经济发展中,可以建设现代化农庄,并且创建具有傣族特色的农业品牌,将农村转变为景区。西双版纳年平均气温在18~22℃之间,加之河谷“温室”的作用,适合水果蔬菜种植,因此,可以大力发展具有居住、旅游功能的休闲农庄或者观光农业,同时,还可以充分结合傣族的独特民族文化和饮食文化,建设具有独特风情的现代农业景区。除此以外,还可以大力发展具有傣族文化特色的手工产业,同时积极引入先进的发展管理机制,确保传统手工产业能够得到传承和创新,促进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在最大程度上增加农村经济活力,增加农村旅游吸引力。通过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以及乡村旅游业发展,能够有效加快傣族农村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互动。

3.7 大力发展傣族传统文化

西双版纳傣族具有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农村建设发展中,必须加强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而保护传统文化

F327.8

A

2095-2066(2016)32-0231-02

2016-11-3

普 巍(1986-),男,拉祜族,云南西双版纳人,本科,主要从事基层服务工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