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妈妈抱一下,我就会骨折

时间:2024-04-23

□张志军(口述)陈拙(整理)

当你下定决心去完成一件事时,整个世界都会帮助你

1

我患有成骨不全症,从小就被称为“瓷娃娃”,我的骨头比普通人的脆很多,受到任何轻微的磕碰就会骨折。我必须安安分分地活着。因为我的病,爸妈习惯了小心翼翼地照顾我。我很想做点儿什么,但看着爸妈担心的眼神,又觉得我少动或者不动,就是帮他们最大的忙了。

我可以去客厅吃饭,但不能喝凉水,因为那会刺激脾胃,促使我打嗝——我的身体受不了这样轻微的震动。就连我上厕所也得大人看着,因为骨骼发育不全,体形过于瘦小,我坐在马桶上随时可能掉进去。

这些就是我从小被要求做到的“正常”。

我8岁前从来没有进过自家的厨房。每次被爸妈抱到饭桌前,我只需要张开嘴,就能填饱肚子。

直到我看了一部叫《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的电影。电影里的小男孩住在全世界最大的巧克力工厂旁边,那里有“哗啦啦”的“巧克力瀑布”,“瀑布”下是茂密的“口香糖草地”,一切都像被施了魔法。我忍不住想,平日里我吃的这些饭菜是怎么来的?几步之外的那扇门后,也有魔法吗?

一次趁爸妈不在家,我决定偷偷去厨房看看。当时我还没有轮椅,父母去上班时会把我放在一张小凳子上。那天,凳子变成了我的腿,我双手抓住凳子边缘,脚尖轻轻蹭地,尝试让身体小幅度前后扭动。原地打转了一会儿,凳脚开始在地板上摩擦,发出第一声尖锐的“刺啦——”。

我却觉得悦耳。这是我第一次靠自己的力量向前“走”。这几步路走得很艰难,我很快没劲了,但浑身虚脱的感觉像在说:我活了这么多年,为的就是这一刻。

当我推开厨房门的瞬间,眼前的场景和电影里、梦里的完全不一样。我的父母不是魔术师,厨房里也没有魔法,所有东西都不是凭空出现的,它们真实存在着。

2

“这个孩子活不过13岁。”给我看病的老教授说。13岁是人体二次发育的关键节点,骨骼会迎来新一轮生长,但对于成骨不全症患者来说,那可能就是生命的终点。

距离13岁还剩3个月时,我为自己写了一封遗书。

白纸上,一行字写得像蚂蚁在爬,我怎么也写不下去了。回想这十几年,我疼过、害怕过、愤怒过,但停下笔的那一刻,我被极深的无奈与不甘包裹了。没有比“等死”更坏的结果了,我在心里告诉自己:为什么不再争取一下?

我决定迈出第一步——找一家医院,给我的腿做手术。如果能站起来,我靠自己就可以去很多地方。

在网上搜索了上百条相关信息后,我发现天津有一家可以治疗成骨不全症的医院。

说服爸妈带我去治疗是最艰难的一步,让他们抛掉十几年的恐惧和成见并不简单。他们见多了这种医院的小广告,第一反应就是我在找事、瞎折腾。

然而我没有放弃,白天大人不在家,我就挪着凳子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反复练习。几天下来,我已经能很熟练地用凳子“走路”了。第四天晚上,我终于抢在爸妈进卧室前,用凳子在门口把他们“拦”了下来。

地板被凳子蹭得“嘎吱”响,像在代替我发出抗议,我昂着头与他们对峙:“不管那家医院是真是假,咱们都应该去了解一下,如果真的治不了,那我就认了。”最终,爸妈同意了我的请求。

医生看了我双腿的X光片,建议我做一个髓内钉固定手术,先把骨头在弯折处截断,再在骨腔内植入一根金属物,串联起两截骨头。

此时,距离我满13岁只剩两个月,骨骼很快将进入新一轮生长期,时间耽搁越久,骨质越差,手术风险就越大。

“确定要做吗?”医生又问。

我重重地点了点头,就算会死我也要做。

那成为改变我一生的决定。

50天后,2厘米厚的石膏从我腿上剥下来。爸爸拿来助行器,我扶着它,尝试第一次站起来。

我握着助行器的手开始蓄力,试图先让屁股从椅子上抬起来。我像一把弯弓,身体的重量顺着手臂往下传——突然,膝盖发出一丝很轻的“咯吱”声。

我被吓了一跳,立马停下。频繁的骨折让我对身体发出的声音很敏感。等了几秒,我才敢让双脚完全踏在地面上,我又用了点儿力踩稳。直到脚掌发热,变得酸麻,好像有一股电流穿过腿间,我才觉得自己的双腿这些年来第一次被“激活”。

我咧开嘴,笑容从眼角溢出。从此,我彻底从那个几十平方米的小屋子里走了出来。我没有死在我的13岁。

3

我想把自己的经历讲出来,好让下一个病友不至于死在他的13岁。

我从老家来到北京,加入了国内最大的“瓷娃娃”公益组织,负责医疗救助项目,却没想到“垮”在了第一步。

一次培训时,我半夜不小心从床上摔下来,造成左大腿90°错位骨折,但噩梦是从救护车把我送到医院后开始的。我忍着疼痛陈述病情、进行拍片检查,一个小时后,医生却告诉我:“我们不能为你做手术。”

同事几乎帮我咨询了北京各大排得上号的医院,每一家的态度都是如此。

爸妈从老家赶来,把我带去专治成骨不全症的医院,耽搁了好几天我才做了手术。

在那几天漫长的等待里,我被巨大的无助感包围。这是我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罕见病患者都面临着什么:人数少、需求少,呼救也很难被听见。

该怎么做才能让我们被看到、被听到呢?

我回想起自己在等待手术期间,曾在医院做过的一件“疯狂的小事”。当时,我和3个同龄病友组建了一支“轮椅车队”,在医院狭窄的走廊上,驾驶4辆轮椅“巡游”了3天。

第一天,不少人来围观,有人直接上来问我们,是不是走丢了。这一次,我大方地亮出身份。第二天,好多人已经知道我们是一群成骨不全症患者,纷纷向我们投来同情的目光。我们没停下,继续驾驶着轮椅“巡游”。人群中有人竖起大拇指。第三天,一些陪护的家属开始主动为我们让出一条路,像在为我们加油。那是我从没见过的景象,我能感觉到大家在和我们互动,给我们鼓励,做我们的支撑。

4

“当你下定决心去完成一件事时,整个世界都会帮助你。”组建“车队”的经历让我有了答案,得先让病友们过上“正常”的生活,尽量降低疾病带来的影响,我们才有可能向外界争取更多,譬如医疗救助。

那就从解决最基本的穿衣需求开始。

我仔细观察过,身高1.2米左右的病友,穿童装也不完全适合,他们长期坐轮椅,手臂被过度使用,要比一般人的粗;双腿则相反,因为几乎不用,发育不良,细得像竹竿。这就需要上下身搭配不同尺码的服装。

在仔细浏览了300多家网店后,我选出了40家品质不错、尺码选择较多的店,还标记好了每家店的衣服风格,整理成文档。

一个病友先开口:“夏天出门,身上容易长痱子,衣服穿一会儿就湿了。”

“我每次打开衣柜都不知道穿什么,只会买白T恤和牛仔裤,不敢尝试其他款式,怎么办?”另一个病友问。

新的提问不断涌来,这是第一次,我和病友们聚在一起交流穿衣问题。

在改变病友生活的过程中,我13岁之前的很多遗憾也在一点点得到弥补。

我的第一个救助对象是一个小女孩,她才3岁,骨折已经超过30次。

经过多次手术,女孩在6岁那年已经可以独立行走,快到入学年龄时,女孩的妈妈却犹豫了:孩子到了新环境会不会出意外?身边的同学、老师会怎么看她?他们会不会直接拒绝一个四肢随时可能骨折的“异类”?

我愣了愣,第一次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我没有上过一天学。从7岁起,家里那个面积20平方米的客厅就是我的学校,爸妈分别做我的语文、数学老师。

看着这对母女,我总觉得帮助她们,也是让自己重新活一次。我在网上搜来《残疾人教育条例》,整理成文档,用不同颜色重点标注了第二章“义务教育”的内容,让女孩的妈妈打印出来,带着这沓文件去跟校长沟通。在教育局的协调下,小姑娘成功走进校园。在那儿,她将看见不一样的世界,我很确定。

借着这些救助活动,我和病友得到了一些关注,人生中第一次有了上台演出的机会。直到很久以后,我仍会想起那个发着光的画面——舞台上,轮椅、拐杖甚至身体,都是我们的乐器。我们用力拍打、敲击着一切能代替我们发声的东西。

最后,我们要邀请陌生人一起跳一支舞。我缓缓滑动轮椅,停在一个女孩的面前,伸出手,向她发出邀请。

女孩很腼腆,笑着摆了摆手:“我不会跳舞。”

“没事。”我也笑了,“可以跟着音乐节奏来。”

女孩想了想,把手交给我,我们一起登上舞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