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刘忠 陈敏吉 苏树权 张宗文 黄学华 胡泊 石保纬 陆宇明 杨景峰
广西作为我国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更属于我国欠发达地区,“老少边穷”的基本经济格局尚未改变。农村地区产业发展起点更低、发展更慢,城乡差距更加巨大,农村产业发展面临的“内卷化”困境更加难以应对。发展乡村工业一直被视为打破农业“内卷化状态”的一条道路,并广泛实践在我国农村产业发展中(左冰,2015)。邓小海等提出乡村旅游产业的“去内卷化”,要基于时代背景,直面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内卷化”问题,通过转换发展动能、转变发展方式和优化发展政策,形成乡村旅游产业“去内卷化”的动力,以不断推动乡村旅游结构优化和持续发展,最终促进乡村旅游质量和效益提升,从而实现农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推动乡村振兴(邓小海等,2020)。特别是在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中,要想去除村寨治理中权利“内卷化”,不仅需要理顺各权力主体诉求的利益目标,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权利的资本优势,只有在国家力量的支持下,通过不断提高村民主体参与意愿,带动社会各种力量形成产业合作,才能有效实现农村民族旅游产业的高效发展(向云发,2021)。农村产业的发展在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逻辑下,应该是更加高效、注重价值理念的。作为农业基层,也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在疫情的影响下中国的治理方式彰显了中国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同时,也暴露了基层工作内卷化的缺陷,造成治理能力不足、干部专业化程度不强等短板,严重阻碍了基层工作的效能和服务创新。刘影提出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发展多元治理主体,增强外部力量,坚定干部理想信念等实现基层治理的“去内卷化”(刘影,2021)。郑普建同样认为政府主体能够根据“内卷化”的进程适时推动改革和打破外部条件约束,可以说政府比市场更能主导“去内卷化”过程(郑普建,2021)。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在政府体制之外寻找力量同样是农村改革“内卷化”的破解路径,进而实现农村资源的有效利用(李汉卿,2020)。传统农业具有典型的内卷化特征,并以过密的劳动投入为标志,在开放的农业系统中,如果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自由配置,并确保农业生产者在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的影响下,不会一直使用一种要素来替代另一种要素,进而也就不会出现农业“内卷化”的状态(樊祥成,2017)。在工厂生产期间以增加劳动力人数为前提下,边际效益并未获得明显提高,而是处于一个高度重复性生产阶段,进而导致产业生产出现“内卷化”情况,成立合作组织等职业共同体将是破解农村农业产业“内卷化”的一个理想选择(朱冬亮,2013)。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去内卷化”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尤为重要,这是事关中国农民全面决胜小康和乡村振兴的大事(吴海南等,2021)。因此更加需要对当前广西农村产业发展内卷化的现象及主要原因进行研究,探索出破解内卷化的路径,为地方政府破解农村产业发展内卷化问题,推动广西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措施和政策建议。
通过分析过去五年广西促进农村产业(主要指脱贫攻坚时期重点扶持的扶贫产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发现,其主要政策目标在于实现农村产业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全覆盖,政策支持重点也在于农村产业的生产与加工两个方面,而支持和培育农村产业新业态的政策措施不多,农村产业支持政策体系过度集中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环节,极大挤占了农村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等农村产业新业态的政策扶持空间,而对流通、销售、品牌建设和功能开发等领域支持不足,出现了“重生产加工,轻新型业态”的政策支持倾向,农村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都处在探索阶段,规模小且发展还不成熟,成为农村产业持续停留在传统产业而无法突破的重要原因,缺乏跳出“内卷化”困境的持续动力。
在过去的脱贫攻坚阶段,农村产业发展更多的是依赖当地干部,由村干部或驻村第一书记等根据当地资源禀赋探索适合当地的产业,或者将当地原有产业做大做强,扶持产业发展,发挥扶贫带动作用。然而政府干部在发展农村产业时往往更多地依靠自身的资源与人脉网络向上级争取资源帮扶,政府干部在争取扶持资金、招商引资发展农村产业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但这也导致了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农村脱贫地区)、农村低收入群体对外部支持的依赖度较高、主体意识和内生动力不强、没有掌握相关产业技能等问题出现,形成了当前农村产业发展过度地依赖政府干部的现象。当政府干部调离或回到原单位后,当地产业的发展面临资金链断裂、产业停摆、没有形成农村产业利用市场持续发展壮大的“造血机制”等难题,农村产业无法继续发展壮大。同时,农村脱贫地区往往由于巩固脱贫成果任务较重,政府干部往往倾向于选择短平快的农村产业项目,短期目标重在解决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问题,满足低收入群体产业参与需要,但低收入群体短期增收容易、长期稳定致富难度大的问题也很突出。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虽然广西部分地区农村产业已初步形成主导产业雏形,但基地布局仍零星分散,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特别是桂东南地区人口众多,是我区粮食、蔗糖等战略农产品主产区,历史时期形成了以劳动力为主要投入的集约耕作方式,缺乏产业链集群发展,没有形成区域发展、规模发展,产业集中度不高,集约化发展程度较低。尤其是农村脱贫地区往往地理位置比较偏僻,虽然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生产基础薄弱,加之交通不便,生产成本与交通成本都较高,市场销路缺乏,规模无法扩大,产业整体水平不高,持续壮大基础不牢。受制于基础设施薄弱的限制,广西农村产业发展不能满足乡村振兴对产业兴旺的要求。广西百色市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之一,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的发祥地,不仅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农村旅游发展更是拥有较好的资源优势,农旅融合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然而受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影响,严重制约了百色市农旅融合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导致农业发展所需的水、电、田、路等物质基础长期得不到改善。一方面百色市农业生产水利设施大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靠农民投工投劳、就地取材修建,建造标准低,渠道陈旧渗漏严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8,低于全国0.51的平均水平。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总面积仅为24.3%左右。另一方面由于通村屯道路狭窄,大货车无法进屯,导致村民种植水果生产资料和收果售果只能通过小货车多次运输,运费成本增加,村民种果利润平均下降02.-0.3元/斤。
广西作为重要农业产区,拥有的光热和生物资源丰富,生态和气候类型多样,使得广西成为了华南地区粮食、蔬菜、水果等重要产区。调研发现虽然广西拥有着丰富农产品原料但是由于缺乏配套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导致大量的原材料只能销往外地或者在当地进行简单的初加工。以广西北海市合浦县乌家镇的“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为例,该园区累计种植有香樟、百千层等香料达8200亩,已建设了两条香精香料加工生产线,并顺利试产,产后年可加工天然芳香油1000吨、松节油(重质松节油)3000吨,由于产品处在初级加工模式,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年产值仅达1亿元。调研发现很多农村产业发展都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往往在同一产业中不同产地、不同品牌的商品在产品质量、产品性能、外观设计与营销方式等方面相互模仿,存在“一窝蜂”现象,以至于商品出现逐渐趋同化。由于农业产业具有区域化生产的特性,从而在市域或县域范围内进行相同农产品初加工生产的工厂较多,进一步造成了这种农产品初加工产业的同质化竞争。在市场和原材料的有限性下,相同农产品加工业将逐渐出现互相压价、降低成本、降低质量等恶性竞争的情况,严重影响农村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受制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研经费缺乏、基层农业科研基础设施薄弱、企业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水平较低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农产品加工属于初级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条不长,产品附加值仍比较低。广西许多地市每年所拥有的科研经费较少,所承担科研项目经费仅能用于开展基础性的科研试验,无法满足高新技术研究。以北海市为例,2015年以来,北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每年承担10-15个科研项目,其中经费最高的国家级甘蔗产业技术体系北海综合试验站科研项目50万元,最低的科研项目经费只有2万元,科研纵深发展乏力。北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是北海市农业科研的主要力量,受制于农业科研基础设施薄弱的影响,科研创新严重不足。仅配备灌溉设施的试验区75亩,设施栽培大棚20亩,科研试验室面积80平方米,大部分区域由于经费不足无法开发利用,部分试验仪器设备低端老旧,严重影响农业科研试验的开展。正是由于当地农业生产资源的有限性以及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导致产业发展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农村产业发展陷入了“内卷化”状态。
脱贫攻坚时期,农村产业发展的首要目标是扶贫,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带动贫困群众快速脱贫往往只能依靠发展初级农产品生产和劳动密集型非农产业,同时辅以一些超常规帮扶举措,如政府承担发展风险、借助政府开拓市场等,相对忽视深加工等产业链后端环节打造。在乡村振兴时期,农村产业发展的目标是产业兴旺,以农村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因此,农村产业的发展终究是要回归到市场竞争之中。
目前广西农村产业突出存在发展不平衡、农业品牌少、产品知名度不高、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品附加值低、抵抗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从而产生了内部的恶性竞争,形成了农村产业发展“内卷化”现象。以广西来宾市为例,据调研了解,来宾市目前普遍存在农业品牌少、知名度不高、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一些在脱贫攻坚阶段发挥了较大作用的产业,但目前却进退维艰。如来宾市象州县近年来柑桔种植大幅增加,占用了大量基本农田,柑桔产业已成为该县支柱及主要特色农业产业,但却没有形成品牌,未能形成产业链和进行有效的深加工,并因种植散、小、缺乏龙头带动、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加上产销信息不对称,造成了恶性竞争,果农间相互压价销售,导致有数量没质量,群众实际收入并没有得到增加。在调研中还发现广西贺州市拥有大量的名特优产品如“芳林马蹄”“栗木莲藕”“鹅塘油粘米”等,但品牌打造不够深入,产品知名度仍然只停留在市级层面,使得贺州市农产品存在有产品无品牌、有质量无销量的状况。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钟山县清塘镇英家大头菜,曾获得“广西名牌产品”等荣誉称号,因品牌培育不足,缺乏良好的包装和宣传,且难以建立起适应市场需求的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和标准,致使产品的优势及竞争力不明显,甚至达不到电商销售的基本要求。
推进农村产业发展跳出“内卷化”困境,既是城乡协调发展的过程,也是农村产业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协调发展的过程。农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涉及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和产业重组,也需要充分利用城镇发展带来的市场空间,更需激活农村本地的发展动力。从广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经验来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可以与就地城镇化形成良好的互动发展关系。
广西各地区域差异较大,各地推进农村产业发展面临的基础、环境和市场需求有很大不同,要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必须突出区域特色,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合理布局,促进农村产业的空间融合,搭上乡村振兴的东风,助推乡村振兴的实现,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之一,坚持内涵协同。把握好协调发展这一内在要求,各管理部门要统筹协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因地制宜引导农村产业融合空间布局的优化调整,推动农村产业空间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区域、产业间的协调发展,实现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
鼓励创新是破解农村产业发展“内卷化”的有效途径,农村产业高级化发展是一个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协调驱动发展的过程。创新是引领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推进广西农村产业持续发展还面临诸多体制机制障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产业发展。因此,要秉持创新发展理念,着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逐步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积极性。
通过推广应用农业生产技术、现代企业管理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先进技术,切实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创新。积极探索“互联网+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社区农业等可复制推广的新型商业模式,推动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创新。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协调互动,合理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产业融合,进一步激发农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跳出“内卷化”困境。
鼓励引导农业科技公司、农产品加工企业等涉农企业参与双向开放,充分利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搭建区域间、国际间投资贸易合作平台,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产品、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吸引国内外工商资本、先进技术和消费者参与或支持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吸收借鉴国内外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先进经验和经典模式。坚持开发合作,不断提高农村产业发展的质量,逐步拓展农村产业的发展空间与市场空间。
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双重视角重新审视“八桂文化”,进一步升华广西“筚路蓝缕”创业、创新精神以及“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把这些宝贵的精神文化融合到广西特色农村产业发展的制度、商标、宣传发展当中,激励农村龙头企业开拓创新,丰富农业产业化品牌的内涵并成为开拓市场的“利剑”,充分发挥广西农村产业的特色与优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