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邓 霓 梁安柱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摆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将科技自立自强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并专章部署安排。广西要加快产业承接转移、提质升级,必须在创新带动产业方面有更多作为、实现更多突破,以创新带动产业的承接发展,从而实现广西产业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以来,广西党委、政府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创新型广西建设稳步推进。
1.创新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取得新突破。“十三五”期间,成立运营广西产业技术研究院,组织实施“三百二千”科技创新工程,初步形成“产研院+投资公司+专业研究所”的格局,创建国家级创新平台118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18家,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126个,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1827项。2020年,全区启动实施应急科技专项,出台支持服务科技型企业的十项措施,多措并举助力科技战疫和企业复工复产。
2.全区企业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十三五”期间实施创新项目企业牵头制,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广西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企业牵头承担率达到52.7%,建设了14家高新区,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20家,国家级高层次人才81名。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达到75%,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突破3300家。2021年,广西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由2016年的117.7亿元提高到约210亿元,28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根据《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1》,广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较上年提升1位,首次进入全国区域创新第二梯队。
3.全区的科技合作交流达到新高度。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广西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等政策文件,与自然资源部共建第四海洋研究所,跨国技术转移协作网络覆盖东盟十国,建立了15个联合实验室及创新中心、12个农业科技园区。2020年全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52%,受疫情影响,2021年全区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3.51%。比2015年的48%提升了5.51个百分点。
1.创新意识薄弱,企业创新理念滞后。社会创新活力不高,全社会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意识和氛围较弱,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尚未形成。个别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抓经济发展时仍缺乏依靠自主创新、以科技发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行动。社会创新意识薄弱、企业创新理念滞后已成为广西实现发展动力变革、质量变革和效率变革的瓶颈之一。
2.科技研发投入强度不足,研发平台实力偏弱。我区科技资源的配置不尽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高、科研院所小散弱,科技成果转化及和产业化率不足、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的需求等问题。2020年全社会R&D经费占GDP比重仅为0.78%,而2020年全国R&D经费投入强度为2.4%,广西比全国低1.62个百分点,比湖南、四川、云南都要低,广西R&D投入强度在全国省份中排名较低(见下表)。2021年,广西R&D投入强度为173.2亿元,投入强度为0.78,全国排名第21位,有所进步。
2018—2020年周边省份R&D经费投入强度数据表
3.企业创新创造不活跃。一些企业“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意识比较严重,保守不思进取,不重视自主研发。我区的近九成规上工业企业没有研发活动,科技成果转化率全国排名靠后。2021年我区获得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认定总数为81家,占榜单企业的1.9%,居全国第20位,大中型企业支撑不足、专精特新企业偏少,极大制约我区工业高质量发展和工业化进程推进。
4.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协同发展缓慢。当前我区尚未出台有关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协同发展的相应政策规范,在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发展过程中各地市各自为政,目标不一致。广西传统产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进展还比较缓慢。根据《2020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DEDI)》,2020年广西新经济增加值占全国“三新经济”增加值的比重仅为1.9%。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2021年广西数字经济规模约8300亿元,广西仅占全国的1.8%。
5.创新支撑产业发展的外部竞争愈发严峻。上海、江苏、广州、深圳等发达地区释放的创新活力对广西产生强大的“虹吸效应”,随着广西与这些发达经济体的差距拉大,外部创新高地活力的“虹吸效应”正在放大。各省纷纷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工作的重点,导致对创新型人才的争夺加剧,创新型人才日益成为各省市创新活力角逐的焦点。虽然广西也出台一些人才政策,但与一线、很多二线城市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吸引人才力度弱。
1.德国:实施新高技术战略向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新高技术战略”,积极参与欧盟“地平线2020”与欧洲研究区计划,加大研发投入,出台“中小企业先行”十大计划等。世界经济论坛最新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德国排名第4,欧洲最具创新能力的10家企业德国有5家。
2.美国纽约:从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打造新型大学科技园,搭建多样化的双创服务平台,积极吸引微软、Facebook等一批世界强企加盟科研项目,鼓励共享实验设施对中小企业开放,实施小微企业融资补充行动等优惠政策。目前纽约已成为美国成长最快的高科技枢纽。
3.深圳: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与著名高校合作构建深圳虚拟大学园,加快引进、集聚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低碳产业、生物经济、高端装备等领域,培育初创型科技企业、独角兽及科技龙头企业。目前,深圳已经成为了全球新兴产业高地。
4.贵州:从低端制造向大数据产业飞跃。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加快大数据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大制造业、军民融合、电子信息、有色、民族制药、化工等产业的承接转移和快速发展,逐步构建了大数据全产业链、全治理链、全服务链。目前,大数据对贵州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成为我国东数西算的重要基地之一。
从以上几个案例可以清晰看出,培养全社会创新意识是提升创新的社会保障,形成支持创新的体制体系是促进创新的制度保障,确保人财物投入的占比是促进创新的物质保障,推动企业创新是创新发展的重点,在核心产业形成重大创新突破是提升创新的关键,打造创新平台是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广西要加大创新对产业的支撑发展作用,应当在这些方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断夯实科技、社会、环境、产业、体制等方面的基础。
1.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明确提出“坚持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的要求,立足强大的国内市场,以“补链、强链、延链”为重点,对产业链的构成和产业融合载体分布情况进行梳理,引导创新资源向产业链上下游集聚,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打好重要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前沿领域形成一批领先优势,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2.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精准引导创新资源向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开发区集聚,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创新中心或与研发机构合作,提升产业链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围绕产业链的需求精准部署创新平台建设,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提升创新链的支撑和服务能力。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创新、技术供给和产业应用,通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大规模产业化技术成果的应用,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建立完善产业链创新链对接机制,加强供需交流促进双链融合。
1.用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以广西本土龙头企业为重点,扎实推进实施“千企技改”工程,推动全区工业企业采用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模式实施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优势产业“二次创业”及高质量发展。强化“互联网+传统服务业”的新模式培育,推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发展。大力支持行业领军企业运用互联网发展新型业态,向制造服务型企业转变,培育形成一批数字化转型升级成效显著的制造企业。
2.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优势。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源头创新和强链补链延链需求,围绕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快核心关键技术攻关。顺应科技创新和消费模式的演变趋势,强化人工智能、3D打印、机器人、下一代信息网络、智能网联汽车等具有新技术含量的创新产品的培育发展。对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科技工程布局,加强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生物技术等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积极培育“蛙跳”产业。
1.加大对企业的创新支持力度。支持建立创新企业运行体系,设立政府部门间联合办公机构促进创新协作,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创新运行体系评审和督察制度,加强对企业管理者的创新理念培训,鼓励其参与知识产权贸易与对外合作。加大政策优惠力度,出台政府补贴政策,以财政拨款、财政贴息、税收返还、无偿划拨非货币性资产以及给予优惠性的贷款等方式,努力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探索政府分担企业创新风险机制,设立企业创业创新风险补偿引导基金,引导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有效降低企业创新风险,还可以保证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2.加大力度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企业。要加大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培育,加强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打造形成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三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体系。扩大自治区“专精特新培育库”筛选范围,推动更多中小企业迈入“专精特新培育库”,提振企业内生创新动力。要培育先进制造业企业、制造业和信息化相融合的企业为主;要着力构建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公益性服务协同促进的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全周期、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要支持“产业龙头”企业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放市场、创新、资金、数据等要素资源,并综合运用订购、推广应用等方式,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发创新产品。加快出台专项补贴政策,搭建融资平台和融资担保,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要鼓励、指导、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等上市直接融资。
1.进一步强化创新人才从东部地区的引进和培养。一是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吸引机制,大力引入东部科技人才和团队,深入推进实施“项目+团队”的“带土移植”人才引育新模式;在区外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和离岸孵化基地,探索推行“工程师+高技能领军人才”的团队合作模式。二是构建新型高技能人才政策支持体系,探索优化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新方式,提高对团队项目资助金额,探索人才安居住房建设新模式。三深化人才对外合作,完善“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融合发展机制,探索建立粤桂劳务合作试验区和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支持通过“刚性引进+柔性引进”“领军人才+人才团队”“创新人才+优质项目”等方式,实现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倍增,引进具有领先水平、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顶尖人才和团队。
2.服务成果转化,助力产业体系的打造。一是加强建设多层次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平台,建设完善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服务体系,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孵化平台建设,支持龙头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聚焦行业领域的专业化众创空间。二是加强建设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三是加强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加快打造广西网上技术市场升级版,做大做强广西创新驱动发展投资基金,探索设立自治区创新驱动发展融资担保基金,推进各具特色的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建设,发展一批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科技服务机构。
1.推动创新平台发展。强化对高校实验室等的包容性管理,鼓励企业研究院、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及联合实验室开展基础研究。引导企业探索应用引发的基础研究,通过各方合作降低研究成本,实现共性技术的共享及迅速的规模化。推动创新平台内的合作,鼓励各行业龙头企业构建企业内部创新平台。加强跨平台的合作,强化大型仪器设备、数据库、研究成果等的跨平台共享,打破平台边界,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与共享,降低整体的创新成本,实现不同创新平台的协同利用。集中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进优势科研力量争创国家级、自治区级实验室,推进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实施“卡脖子”技术攻关工程,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和领跑型重大科技成果。
2.优化创新平台加大产业承接布局。围绕我区重点产业、特别是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产业集聚地,进行创新平台布局,大力引进东部平台、人才团队,承接产业转移,延长产业链,增强创新驱动对产业承接的带动能力。
创新平台布局及研发方向表
(资料来源:根据广西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内容归纳整理)
1.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以及发改、科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业和信息化、市场监管等主管部门应加强统筹协调、建立联动协同机制,突出抓好创新支撑产业发展的各项服务和协调。要加强相关体制机制建设以及政策的制定出台,积极推动创新支持产业发展在全社会形成共识。二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对标粤港澳大湾区等东部地区,打造良好产业生态和一流营商环境,坚决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助力企业做优做强做大。依法加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监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2.持续加大要素投入。一是完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利用好“桂惠贷”等地方优惠政策,落实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等支持政策,鼓励各地市根据当地科技、产业、人才的发展需要,出台具有自我特色的支持政策,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引导社会化、市场化的各类资金,投入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创新、攻关突破,支持重大关键项目的开发。发挥产融投资公司、投融资平台和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支持金融机构创新服务产品、推出便捷融资渠道,加大支持力度,提升对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创新的支持和发展力度。二是加强服务科技创新平台及能力建设。对标对标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的体系、标准、走廊建设,在信息平台、标准化建设、检验检测、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运用等方面,加大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各地利用行业大数据、社会资源,强化服务能力,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经营、销售、服务、运维等全流程的数据汇聚,推动上下游企业开放数据、合作共享,促进科技发展、产业提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