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行动者网络视角的农村环境治理研究——以广西隆安县定典屯为例

时间:2024-09-03

李 川

(广西大学 广西 南宁 530004)

一直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对区域规划的忽视甚至是缺失,造成了农村生产区域和生活区域的重叠混合。而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和农民环保意识的缺失,使农村生活生产垃圾随意堆放、不及时处理以及化肥、农药滥用等现象格外突出。这都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农村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还制约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振兴乡村,首当其冲的就是推进农村环境治理。

广西隆安县定典屯环境治理是农村环境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典型案例,但是它又不同于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呈现出一种主体之间结构网络化的特点。在定典屯案例中,各主体间的关系更平等,各主体的参与度更高、发挥的作用也更充分,能更好地做到环境治理的因地制宜。所以文章通过行动者网络理论,试图探讨这种协同治理的模式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一、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研究逻辑

(一)行动者网络理论内涵

行 动 者 网 络 理 论(actor-network theory,简称ANT)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卡龙(Michel Callon)和拉图尔(Bruno Latour)为代表的巴黎学派科学社会学家提出的理论。这一理论最初是用于从“社会-科技”互动的新视角来解释科技发展的路径问题,其后逐步应用于社会学、管理学领域的研究中。行动者网络理论是一套比较繁杂的理论体系,包括行动者、异质性网络、转译、强制通行点等概念,总结起来其理论的核心内容应包括五个方面,即“广义对称原则”(General Symmetry Principle)、“行动者”(Actor)、“异质性网络”(Heterogeneous Network)、“强制通行点”(Obligatory Points of Passage,OPP)和转译(Translation)。

(二)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启示和分析框架

行动者网络理论着眼于通过各行动者间的联结、互动,构建平等、协作的合作关系网络,进而促成某个特定目标的实现。可见这个理论不仅可以用来分析科学社会学领域的行动者网络,还可以为农村环境协同治理提供一个更微观的研究视角。一般分析行动者网络的建立有三个步骤:1.确认网络中的行动者;2.分析转译过程;3.观察网络运行的结果。为了更好地研究农村环境协同治理的问题,文章引入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广西隆安县定典屯案例中各行动者是如何通过构建行动者网络来促成环境治理目标实现的。

二、案例概况

(一)定典屯基本情况

定典屯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隆安县那桐镇西南部,辖2个村民小组,有339人,其中劳动力200多人。定典屯地处丘陵红土地带,土地不肥沃,但地势相对平坦,适宜发展连片种植。目前该屯土地3450亩已全部流转到相关农业生产公司,用于香蕉种植。该屯得益于广西金穗农业集团开创的“龙头企业+产业联盟+基地+农户”多种利益联结的“金穗模式”,全屯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9000多元跃升到2018年的接近30000元。伴随着收入飞速增长的过程,该屯的环境治理工作也在同步推进。

(二)主要做法

大力发展经济,助力环境治理。依靠“金穗模式”构建的利益共同体,定典屯村民和金穗公司形成了良性的联结机制,提高了当地村民的收入水平,为环境治理提供了物质条件。

科学规划,重新布局农村生产区域和生活区域。通过土地流转,金穗公司建设起数千亩的香蕉标准化规模种植基地。另一方面《隆安县那桐镇定江村定典屯整治规划》对定典屯的生活区域进行重新布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合理的生活区域。从2013年开始定典屯综合示范村项目建设工作,在多方努力下,拆除屯内猪牛栏100多间,完成危旧房改造20多户(栋),先后完成了道路交通建设、环卫及污水处理建设、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村民素质。在“软件”上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编出了“清洁乡村”三字经。同时利用各种“硬件”设施,将当地“那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设计了各种墙绘、景观、门牌。通过组织文艺演出、篮球赛等文体娱乐活动,提升村民的集体荣誉感。

发展乡村旅游,确保环境治理可持续。目前已发展出农业产业特色观光、乡村生活体验、“那文化”体验等三条旅游路线,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旅游业发展为当地环境治理创造物质基础,还促使当地村民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形成环境治理可持续的机制。

(三)环境治理成效

通过上述措施,定典屯的村容村貌得到了质的提升。在生产方面,土地流转的顺利推进,形成了连片的、标准化的、智能化的香蕉种植基地。先进的水肥自动电脑控制滴管设备,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过去化肥、农药滥用造成的土质破坏及生态破坏。对生活区域的重新规划建设,改变了过去分散混乱的生活空间布局,村民的生活便利了,乡村也更美了。当地农业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村民素质的提升,都极大促进了环境治理工作的推进和可持续化。通过环境治理,定典屯从过去的杂草丛生、垃圾乱堆、条件恶劣,建设成现在房屋、绿化、生活设施统一规划管理,干净整洁的美丽乡村。在该屯游客服务中心,展示着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特色村”、“绿色村屯”等数十项荣誉。定典屯振兴乡村建设、推动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确实卓有成效。

三、对定典屯案例中行动者网络构建的分析

(一)行动者构成

定典屯环境治理的参与者构成了行动者网络中的行动者,既包括政府、金穗公司、农村自治组织、村民等,也包括土地、房屋、基础设施、农产品、自然景观等非人类的参与者。当地政府、金穗公司、村民都为定典屯的环境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金穗公司很好地起到了行动者网络运行的协调者工作,而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支持定典屯的环境治理,可以认为政府和金穗公司属于核心行动者,是他们推动了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

(二)“强制通行点”的确定

行动者网络提出了“强制通行点”(OPP)的概念,也就是说在行动者形成网络之前,不同的行动者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换一个角度看,在实现这些利益诉求之前各行动者都必然面临着相对应的问题(障碍)。从政府的角度看,它所面临的的问题是集中在应该要如何去改变乡村发展落后的状况,破除农村脏乱差的问题。从金穗公司的角度看,它所聚焦的问题是农村生产与生活区域规划不合理与公司发展规模化种植之间的矛盾,同时农村脏乱差的问题以及空间布局混乱的状况也不利于公司下一步发展乡村旅游的计划。从农村自治组织看,突出的问题是生产、生活条件的恶劣不利于村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甚至会危害村民的健康。从村民的角度看,环境的破坏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会危害自身的健康。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村民对生活质量的提高也会有所追求,而许多外出务工返乡的村民更加放大了农村脏乱差和自身追求之间的矛盾。而土地、房屋、自然景观等非人类行动者则通过代言人的方式,也表达出了问题(障碍)。比如说土地就通过金穗公司或者村民的代言,反映了土地产值低,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问题。房屋通过村民的代言,表达出房屋陈旧、卫生条件差等问题;通过金穗公司的代言,又表达出房屋没有充分实现“发展民宿”的价值。像自然景观,通过金穗公司表达出没有将自然风光利用起来发展旅游的问题。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形成行动者网络之前,不同的行动者都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和想要突破的问题(障碍)。这个时候这些诉求都是独立的,个体行动者要突破这些问题(障碍)并非不可能,比如村民想要改善生活条件可以选择翻修自己的房子。但是达到的效果往往只是局部的,而且通常都是事倍功半。通过分析行动者的问题(障碍),我们发现其实各行动者的这些问题(障碍)都是聚集于某一点上进行解决的,即“强制通行点”(OPP)是“对定典屯进行环境治理”。“强制通行点”的确定,帮助各类行动者形成共识,合力解决问题、排除障碍,有的放矢,促成定典屯环境治理行动者网络的形成。

(二)行动者转译

“转译”过程一般包括问题呈现、征召、利益赋予、动员及排除异议五个环节。只有经过了良好的转译过程,才能使行动者互相了解对方,实现相互信任,进而形成合力。下面我们来探讨这个转译过程是如何进行的:

1.征召及问题呈现

如前所述,每个行动者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但这种诉求往往只有个体知道或只被小范围的行动者了解,那么就必然需要一个核心行动者征召各个潜在的行动者,实现“问题呈现”。通常核心行动者应该发挥四个方面的作用:(1)发现共同目标;(2)可以大致判定各个行动者的利益诉求;(3)有组织协调各个行动者的能力和地位;(4)能够提出可行的问题结局方案。在很多案例中,都是政府在扮演着核心行动者的角色。而在这个案例中,金穗公司充当了核心行动者的角色。金穗公司很早就开始与屯里村民进行沟通,表达了希望改变村屯面貌的意愿。另一方面,金穗公司了解到当时政府出台了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相关政策,并积极与政府进行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关键行动者的问题就都被呈现出来了,这就有利于行动者之间达成共识,促成协作网络的初步形成。问题呈现的关键其实就是为了促成行动者之间相互的理解和信任。

2.利益赋予

利益赋予是各个行动者之间利益协调和制衡的一种机制,主要是通过一些赋予利益的手段和策略,满足各个行动者的某些利益诉求,并以此定位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在网络中应发挥的作用,明确自己为了通过“强制通行点”应该开展哪些工作。利益赋予是确保行动者网络稳定,维持行动者网络运行良好的重要环节。案例中,村民响应金穗公司土地流转倡议就是一个行动者之间相互赋予利益的过程。金穗公司除了支付给村民土地流转收益外,村民还可以参与金穗公司的生产管理获取劳动报酬,同时金穗公司还指出村民未来可以从生态农业和农家乐休闲旅游中获益;而村民则赋予了金穗公司使用土地的权力;土地则赋予金穗公司利用土地进行生产获取收益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行动者之间相互赋予利益,形成了一种利益相关的网络内关系。另一方面,政府参与的环节,也是一种行动者相互间赋予利益的过程。金穗公司和村民的合作,有利于当地政府完成工作任务、做出政绩;而政府提名定典屯作为综合示范村,给定典屯带来了扶持政策和项目资金,对金穗公司和村民都是利好的举措;而土地、房屋、自然景观又能通过这个过程,发挥自身的价值。其实这个利益赋予的过程就是一个形成利益网络的过程,只有各方都获得满意的利益,才能确保整个网络的良好运行,也才能确保各个行动者齐心合作通过“强制通行点”。

3.动员和排除异议

经过利益赋予,就开始动员各个行动者开展行动了,一般只有达到这个环节,行动者网络才算建立起来。在这个环节,金穗公司为了推动村民的支持,就召开了近十次的动员大会。其实这是一种很好的行动者互动方式,通过不断地沟通和动员,打消疑虑,排除异议。同时,充分发挥村屯自治组织民主决策的作用,定典屯按程序组建并推行“一组两会”制度(即“屯级重大事务党小组提议——户主会协商决议——理事会执行——决议、实施结果公开”)。通过“一组两会”,全屯100%村民都签订了《关于同意建设综合示范村的协议》等6个协议;表决通过将土地流转承包金用于示范村建设,解决了村民自筹的1000万元;建筑风格设计和户型实行一户一设计,获得群众一致支持;同意用集体经济收入聘请保洁员,建立了清洁乡村保洁机制。通过动员使各个行动者都激发了主观能动性,也目标更明确更坚定,排除异议使整个网络内的行动者更团结。

通过转译环节使众多的行动者利益得到协调,促成了一个平等、互助的网络建立起来,并使各个行动者为了预设目标而努力。

(三)行动者网络的运行

当一个良好的行动者网络建立起来后,各行动者就开始为通过“强制通行点”——进行环境治理而开展各种行动了。政府加强了扶持政策和项目资金的支持,促成了对该屯的生产生活区域的重新规划,大幅提升基础设施的建设;农业、住建、国土、水利等部门主动进村入户开展农村“六权”确权登记宣传发动动作,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土地流转做好前期工作。值得注意的是,案例中政府所做的行动都是从服务指导的立场出发,而不是强制的行政命令,也就是说是明确了自己在网络里的角色定位的。

金穗公司利用流转来的土地,通过农业产业与现代科技的集合的方式,打造新型的生态产业基地;同时投入大量资金支持村屯基础设施建设。

村民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真正成为了参与者,而不是政策、资金扶持的坐享其成者。在村民自治方面,着力推行“一组两会”、“一约四会”和“一事一议”等制度,充分依靠群众群策群力,解决了定典综合示范村建设资金、户型规划等重大问题,建立了清洁乡村保洁机制等规章制度,能够做到环境治理工作群众支持。在村民文化建设上,一方面推行以贤引路,新乡贤道德力量引领文明乡风;另一方面采取主题文艺演出、出墙报板报等多种形式,运用“物语化”的教育模式,大力宣传清洁乡村工作。可见村民是确实把自己当成网络的一员,为了实现预设目标而努力。

行动者网络理论强调“异质性网络”不仅仅只是结构意义上的网络,而是一种联结的方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当这个网络运行良好,为了通过“强制通行点”而不断向前发展的时候,也会不断吸纳更多的其他行动者,使这个网络扩大化,集聚的能量也更强大。像案例中,随着环境治理工作的不断推进,定典屯开始发展乡村旅游。这样就能吸引到例如游客、投资商等其他的行动者参与进这个行动者网络,继续为推动定典屯的环境治理可持续发挥作用。

四、启示

(一)在农村环境治理中,政府应该促成核心行动者的产生,而不是自己充当核心行动者

虽然农村环境治理是一项公共性非常强的工作,政府处于优势的地位,且这也属于政府的职责。但是政府不适合以行政命令等方式强行推进这项工作的开展。因为政府虽处于优势地位,但对农村的实际情况以及农民的实际需求很难做到充分了解。而当地村民或者扎根于此的农业企业,更能感同身受。所以当政府有进行农村环境治理的工作要求时,可以通过政策宣传、教育动员等方式,积极促成核心行动者的产生。一方面要让核心行动者意识到潜在的“强制通行点”的存在,另一方面要让核心行动者知道政府可以作为其工作推进的后盾。同时,政府还要提供各项适宜的扶持政策和帮扶资金,为农村环境治理提供环境基础和物质保障。政府应该摆脱以往“科层制”带来的行政命令模式,而是在网络中以一种更平等地姿态指导、服务农村的环境治理工作。

(二)在农村环境治理协作网络中,行动者之间要不断转译,建立充分理解、信任的网络关系

转译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互相理解的过程。通过征召和问题呈现,使各个潜在行动者意识到相互之间是存在共同利益点的,一人的力量总是微薄的,“众人拾柴火焰高”。特别是面对农村治理这样涉及面广、动用资源大的公共事务,就必然需要群策群力。通过利益赋予,使各个行动者在这个网络中都能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这样远比行政命令式更有效率。归根结底就是,通过行动者之间相互的转译,构建平等互助的网络,才能齐心协力地为达成预设目标而努力。

(三)要创造能使各行动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网络环境和网络关系

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具有很强的复杂性,需要牵涉的面也非常广,所以就需要各行动者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如果只是政府推动或者企业推动,是很难推进下去的,还容易造成群众的抵触,甚至造成群体性事件。但是如果只是村民推动,没有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也许“村子里干净了”、“小院干净了”,但是却很难改变整个村屯的风貌。所以必须要形成各个行动者都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网络。案例中,就形成了这样一个良性的环境,能够使各个行动者在这个网络中,从自身实际出发,发挥自己的作用。所以在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中,应该重视这样一种协作网络氛围的建设。

(四)要确保对非人类行动者转译的准确性

对非人类行动者的关注,是行动者网络理论非常特别的一点。也就是说,在进行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时,要因地制宜。因为就是对环境进行治理,所以除了关注人的因素,还要关注到自然因素、基础设施因素等。所以如何确保对非人类行动者转移的准确性就十分重要了。也就是说必须要让了解情况的人成为代言人,比如说政府就很难能够承担得起土地、房屋等非人类行动者的代言人身份。如案例中,金穗公司、村民就很好地做好了代言的工作。只有准确的转译,才能充分地实现这些非人类行动者的价值。也只有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环境治理,才能确保治理的成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