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21世纪四川警察职业心理实证研究述评及展望

时间:2024-09-03

吴海荣

(四川警察学院 四川泸州 646000)

中国社会进入新世纪后,由于各种形式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社会治安形势错综复杂,使得公安工作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社会形势的变化也对公安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担负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重任的专门力量,警察面临的工作任务更加繁重艰巨。警务实践对警察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基本素质考试考核暂行办法》第4条第5款明确规定:担任人民警察必须达到的基本素质标准包括“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因此,建设一支身心健康、意志坚定、素质过硬的警察队伍是更好地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的重要保障。加强警察职业心理研究,开展职业教育培训,优化警察心理素质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进入21世纪以来,笔者所属的四川警察学院“警察心理研究”科研创新团队及有关学者在文献分析基础上,通过召开座谈会、个案研究、问卷调查等探究了四川警察职业心理状况和相关影响因素,为提高警察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提供了实证基础和依据。

一、21世纪四川警察职业心理实证研究的重点

(一)职业压力源和应对方式

压力是生物有机体对所承受的任何外在要求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反应,也是破坏生物有机体内部平衡性的重要因素[1]。“压力源”主要是指那些致使生物有机体产生压力反应的情境、活动和刺激事件等。警务工作的特点决定了警察必须长期承受比常人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已有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揭示警察工作中感到的压力很容易给他们带来心理问题,表现出神经症状,警察在酒精和化学药物滥用以及离婚率、自杀等方面明显高于普通人群[2]。例如,根据印度官方科研机构的调查揭示,“印度警察精神烦扰和睡眠问题存在严重问题,近2/5的警察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或障碍[3]。根据美国国家联邦总署的调查发现“警察职业带来压力使得美国警察的自杀机率高于其它职业,警察离婚率也是各种行业中最高的。”[4]171-175国内警察因为工作压力过大而导致的失眠、胃病等身心健康,甚至猝死或自杀的悲剧事件时有出现。警察压力源和对策探究是21世纪警察心理学界研究的焦点和热点。

2007年,龙均臣从工作特征、工作任务、对家庭的影响、领导、同事、领导方式、个人能力和潜力的发挥、价值观、责任感、组织制度、角色模糊、角色冲突等方面对成都市交警支队警察的压力源开展研究,结果分析显示:成都市交通警察的工作压力属中等略偏高。其中来自工作本身的工作压力明显高于其它几项。性别和婚姻变量无明显差异,工作6—10年交警感受的工作压力显著高于其它警龄段警察,而20年以上的警察压力最低。专科学历交警的工作压力略高于本科以上学历交警。科级及其之下的交警所感受到的工作压力皆比副处级的大,而科级和科员等之间无明显差异。外勤压力高于内勤交警,一线交警压力高于市支队机关交警[5]39-41。2011年,罗勇等从组织管理,工作状态,社会支持度,个人生活状态四个方面对四川基层民警的压力源进行自编问卷调查,结果发现:

表1 公安民警压力源状况

影响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的压力源从大到小依次是:工作状态、组织管理、个人生活状态、社会支持度,其中,警察的工作状态压力占主导。不同性别民警在压力源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警龄在11—21年这阶段的民警所承受的压力最大[6]。2012年,李艳自编问卷“工作任务本身”“自我能力”“人际和社会环境”“工作职业发展”和“组织和管理协调”五个维度对四川省成都市、内江市等地公安民警的压力源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公安民警的压力水平整体较高,排在前三位是“人际和社会环境”“工作任务本身”和“工作职业发展”。男性民警所承受压力显著地高于女性公安民警,不同年龄和警龄公安民警在总体的压力源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是,在“工作任务本身”和“工作职业发展”“自我能力”等因子上有显著差异,46岁以上年龄警察的压力最小。不同警种民警在总体压力源上存在显著差异,刑警和治安警显著高于户籍警和社区民警,一线公安民警的压力显著性高于机关民警[7]27-29。2012年,陈晨通过文献总结、学者访谈,征求专家意见基础上经过因素分析后对基层警察抽样调查发现:基层警察压力源包含工作任务、社会生活、权力动机、自身能力、负性情绪、组织管理几个维度。基层警察压力较大,其中男性警察在压力总分、工作任务和权力动机方面均显著高于女性警察,中年警察压力大于其他年龄段警察[8]21。

压力的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在消除压力情境或应激事件的努力应对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应对活动,是个体在面对压力环境和应激事件时所做出的有意识的积极努力。已有的研究一致揭示缺乏合理的应付方式和良好的社会支持的个体,高压力的情境会对其心理产生严重的危害[9]。例如,自责等不良的应对方式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相反,解决问题和及时求助等应对方式会对心理健康产生正面的影响。2012年,李艳对四川民警的压力应对方式调查结果如下:

表2 公安民警应对方式状况

研究显示:四川公安民警在面对各种压力时主要是釆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而相对较少的使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来缓解和消极各种压力,消极应对方式的得分较高,显著性高于全国常模。男性和女性在“积极应对”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女民警更偏向于使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未婚、已婚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文化程度越高,越倾向于使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机关公安民警比一线公安民警更倾向于使用积极的应对方式,社区民警和户籍警较刑警和治安警多采用积极应对方式。而不同警龄民警在量表总均分和“消极应对”以及“积极应对”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7]30-31。

已有研究因为研究工具和被试的选择不同,使得研究结果表述上存在一些细节上差异,但是,也有很多一致性的结论。整体而言,四川警察心理压力较大,遇到困难也更偏向于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来处理问题和应对危机,这都会直接影响身体健康水平和工作效率。不同的研究都揭示一线30—40岁年龄段男性警察压力感最大,而且实际工作中,这部分警察恰好是警界中坚和业务骨干,同时也是各自家庭的支柱。也许是警营“硬汉”文化等的影响,这部分警察压力的消极应对方式也最为突出,不愿意表露出自己的心理压力,甚至不愿意寻求心理援助,这一点需要管理部门和警察行业内心理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笔者在和四川甘孜基层民警座谈时候,本地一些中年藏族民警反映他们在反分裂维稳处突中和犯罪分子搏斗,他们并不害怕,比较纠结是处理完群体性事件后难以面对家族成员内部的压力。与此同时,民警自身的心理素质欠佳,知识能力缺陷,人际协调能力差也是导致应对方式不合理从而使自己心理健康受损的因素之一。例如,甘孜一未婚民警由于婚恋问题和父母不和,心理很纠结,主动和笔者聊天交流多次,交谈中,笔者发现该民警很内向,不愿和人交流,父母说他不孝,他感到很痛苦,又不和父母沟通,心理压力很大导致失眠,工作上时也无精打采。因此,各级公安部门要充分重视,积极探索尝试从组织管理,社会支持度等方面以积极应对方式为主来减轻各种压力给民警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加民警的自尊和自信心,提高工作的积极性,维护民警的身心健康。

(二)职业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是指生物有机体在从事工作的过程中,自身对因外界各种因素对其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产生影响的感受和评价,是个体对他所从事工作的总体态度[10]。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作满意度逐渐成为了众多专家学者关注,用其作为评估员工职业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2007年,龙均臣以成都市市交警支队民警为调查对象,从办公环境、身体状况、工作回报、职业形象四个维度调查了民警的职业满意度,结论如下:成都市交警工作满意度中等偏低,交警对办公设备和后勤设施的满意度较高,职业形象和整体的工作回报满意度处于一般水平,而身体状况的得分最低,不仅低于其它三项,也显著低于满意度的平均水平。其中,女性交警的总体满意度显著性高于男性,20—30岁年龄段的交警工作满意度较显著低于其它年龄段,其它年龄段满意度差异不明显,呈现出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而随之提高,50岁以上年龄段的交警工作满意度最高。本科以上学历的交警对工作的满意度高于专科学历的交警。未婚交警的满意度比已婚者低。同时,工作满意度也随着行政级别的提升而增加,外勤交警的工作满意度要显著低于内勤交警,市支队机关交警的工作满意度高于一线交警[5]49-51。2012年,李艳从工作本身及意义、领导和社会环境支持、组织承诺或政策、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五个因子对四川省成都市、内江市等地公安民警调查发现:公安民警的工作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公安民警的工作满意度与相关常模在总均分上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工作本身及意义”维度得分显著性高于相关常模,而“领导和社会环境支持”得分相对较低,显著性低于常模。不同的性别和警龄公安民警总体的工作满意度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是在不同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不同年龄的公安民警在工作满意度的各个维度及总均分上均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呈现出中间低,两端高的特点,25—35岁之间工作满意度低于其它年龄段;不同的婚姻状况在公安民警的总体的工作满意度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另外,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公安民警的工作满意度有逐渐上升的趋势。机关和一线的公安民警工作满意度的总均分、“个人发展”与“工作本身及意义”上差异较为显著,刑警、治安警和交巡警在“工作任务本身”“领导和社会环境支持”和“职业发展”三个维度上工作满意度高于社区民警和户籍警[7]33。2016年,汤芙蓉对四川藏区民警的调研结果显示:藏区警察职业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职业满意度在性别上无差异,未婚警察的职业满意度显著高于已婚警察,无子女和有12岁以上子女的警察满意度显著高于有年龄低于12岁子女的警察。警察工作和家庭冲突情况与职业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11]11。由于组织支持感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于是,2018年,汤芙蓉从工作支持、员工价值认同和关心员工利益三个维度抽样对四川警察组织支持感的调查发现,四川警察组织支持感偏低,其中关心员工利益维度得分最低;女民警组织支持感得分显著高于男民警,和其它年龄段比,年龄45岁以上警察的组织支持感觉得分突然性显著降低,具有领导职务的民警得分显著高于非领导职务民警,未婚民警显著高于已婚民警得分[12]。

综上可见,四川警察的职业满意度不高,中青年民警满意度相对偏低,但是,在“工作本身及意义”维度较高,说明警察普遍能够认识到自身工作的价值,有很强的职业荣誉感,只是因为职业发展、组织支持感等其他方面的因素降低了整体满意度。相关研究还一致性发现,警察的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积极应对方式和工作满意度存显著正相关,与压力感存显著负相关,可见,应对方式是职业压力和满意度的关键中间变量。

(三)职业倦怠心理

职业倦怠是个体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强度过高、工作量过大所体验和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4]171-180。警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警察是一种倦怠高发易发的职业。警察职业倦怠会导致警察个人的自我效能感低、情感耗竭等不良心态出现,从而直接影响到工作效能,破坏工作氛围,损害警察的群体形象。

2008年,罗勇等从自我效能降低、士气消沉、动机丧失和疲惫感等维度自编问卷对四川民警职业倦怠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民警倦怠感各因子依次是:疲惫感、动机丧失、自我效能降低、士气消沉,疲惫感最为突出,士气消沉和自我效能降低也明显偏低。50%以上的民警具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15.1%民警属于高倦怠范畴。在高倦怠样本中,男性、中年警察、治安警群体的倦怠程度较高[13]。2012年,陈晨等研究发现基层警察普遍存在职业倦怠问题,不同年龄段警察玩世不恭得分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其中36岁以上警察得分最高;压力状况和职业倦怠显著性正相关,其中,压力源的负性情绪和工作任务因子可预测职业倦怠水平[8]23。2014年,王文江就成都市基层交通警察职业倦怠现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成都市基层交通警察职业倦怠的总体水平属于较为严重的职业倦怠。在情感耗竭上表现最为突出,其次是疏离感,低自我效能感水平也相对较低。数据反映:男性交警职业倦怠水平高于女性;职业倦怠随着年龄和工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加,40岁以上年龄段的职业倦怠水平最高,36—40年龄段的自我效能感最高,而情感耗竭也最大;未婚交警的职业倦怠水平明显高于已婚交警;本科学历交警的职业倦怠水平高于专科学历交警;外勤的职业倦怠水平高于内勤。职业倦怠成因主要包括工作负荷沉重、饮食与睡眠不规律、工作时间长、安全受威胁、市民不理解、家庭矛盾、晋升提拔困难等多个方面的因素[14]。2016年,张小平等采用问卷调查与座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从情绪耗竭、人格解体、缺乏成就感三个维度调查了四川民警的职业倦怠,结果显示:四川民警职业倦怠水平较高,职业倦怠在情绪耗竭上表现最为突出。来自乡镇的民警的总倦怠水平显著高于来自市辖区和县城的民警,派出所民警的倦怠水平略高于厅机关或总队级警察,显著地高于地市机关或支队级民警、县级机关或大队级民警。随着行政级别的提高和晋升次数的增加,民警的职业倦怠水平明显下降。由此可见,晋升通道顺畅有利于降低警察职业倦怠水平,提高其工作积极性[15]。2018年,张璐采用职业倦怠问卷(MBI-GS)对四川部分监狱及戒毒所的中年(44—59岁)警察进行问卷调查,然后对测量结果职业倦怠明显很高的个体进行个别访谈。从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看来,中年监狱人民警察的职业倦怠比其他一般行业中年人的职业倦怠要高一些,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为组织、个人和社会三个方面。担任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的中年监狱人民警察的职业倦怠明显低于没有担任领导职务的监狱人民警察。除了特殊的工作环境外,职业倦怠的形成和发展与民警自身情况,例如,性格、身体状况、家庭情况以及自身更年期等影响也有比较大的关系。从访谈中显示,担任领导职务的中年监狱警察对工作意义和价值的理解和个人成就感等都明显优于普通中年监狱警察[16]。

上述研究结果得出四川警察职业倦怠严重,其中,已婚有孩子的中年一线男性警察职业倦怠尤为明显,情感耗竭方面最突出,工作环境和自身素质等内外多种因素是引起职业倦怠的原因。另外,从笔者对四川警察调研了解情况的来看,导致警察职业倦怠的一个相对重要因素是民警对社会和政府对警察职能设定的不适应或困惑。由于现代警察承担着社区服务职能和维护治安的职能。社会对警察的要求是警察在服务时应细致、周到,在打击违法犯罪时应高效、专业,这两项职能的结合对民警的素质要求很高。多数接受采访的基层民警认为,由于在实际具体工作中,社区服务职能范围没有非常明确的规定,警察需花费大量精力处理非警务工作,例如,一般吵架的家庭纠纷、屋门打不开、找老鼠毒蛇,甚至蜘蛛等。笔者调研中发现一些派出所的出警记录中,真正涉及治安问题的不到一半,甚至不及1/3。因为要处理的事情太多太杂,基层民警的处境十分尴尬,一方面是警力紧张、民警超负荷工作,另一方面却要参加大量与与本职工作不相干的活动,以及正常工作日外的备勤、大型活动安保等事务,节假日的加班加点,民警得不到适当的休息和放松,就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四)心理健康水平

警察是目前各种社会职业中应激性和危险性最高的职业之一,接触社会阴暗面的时候更多,其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机率也就更高。警察心理健康状况是上20世纪中后期警察心理研究的重点,也许是已经成为一个大家都认同和关注的问题了,进入新世纪后,直接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证研究反而不多,已有的研究集中在较为特殊环境的警察群体。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四川“警察心理研究”科研创新团队成员罗勇、郑友军等参与对灾区民警心理援助的同时就重灾区民警应激反应开展了一系的研究发现:重灾区民警普遍存在较重灾后应激反应,部分民警出现应激相关障碍,灾情越重的地区民警应激反应越强的趋势;地震重灾区民警灾后3个月的应激反应与灾后10天相比无大的改善,2年后地震重灾区部分民警任具有较明显PTSD症状,阳性检出率为22.6%,警觉症状突出。灾情越严重和年龄越大的民警PTSD症状越严重,重灾区民警PTSD症状与抑郁症状相关程度很高[17][18][19]。四川省监狱管理局政治部秦治国等采用SCL-90问卷调查了四川省14所监狱的40岁以下的警察,结果得出:四川监狱40岁以下警察在9个项目和总分的得分上均显著高于常模。在1120名监狱警察中,阳性检出率为43.30%。一线监狱警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差于机关警察,在总分及躯体化、强迫等各因子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男性监狱警察比女性监狱警察心理健康水平低,岗位是造成监狱警察心理出现异常的外在重要因素。秦治国等还进一步提出建立监狱警察心理服务体系的对策构想[20]。

长期的工作紧张无序、生活缺乏规律,使得民警身体健康受损的同时,也会觉得心力交瘁,产生厌倦、烦躁的不良心境,出现挫折感、心理障碍等问题,还有的因不能及时缓解自己的心理危机而出现认知偏差采取过激行为甚至自杀的案例时有出现。尤其是近年来,日常执法中,民警经常会遭遇犯罪分子进行持凶器暴力抗法,导致民警因公伤亡逐年增多。例如,2015年8月,剑阁县元山镇派出所所长杜子亮被一名疑似精神病患者的暴力犯罪人砍成重伤。2018年8月,四川仁寿县富加派出所所长王涛和辅警廖弦为了保护群众和歹徒搏斗壮烈牺牲。长期的高风险、高强度、高负荷的工作,使警察,尤其是部分特殊岗位和特殊时段的警察成为心理健康的高危群体,罗勇等人的研究也揭示出警察的心理创伤反应可能会长期存在。所以,对心理高危个体警察心理健康研究和相关支持系统的建设应该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进入21世纪后这方面可见的研究文献明显不足。

二、已有研究的成就与不足及未来研究的展望

(一)警察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警务工作的优劣

警察心理素质往往成为影响警察整体素质的关键因素。21世纪以来,四川警察学院“警察心理研究”等有关科研团队和学者对四川警察压力心理和应对方式,职业满意度,职业倦怠心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上一个世纪的警察心理研究比较而言,已有研究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有所创新,摆脱了传统定性描述或者套用已有问卷直接调查,注重了警察职业心理研究工具的科学性和适切性,一些研究通过因素分析编制出适合四川警察职业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问卷,能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研究,同时,还能够结合典型个案进行访谈,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三角互证,保障研究的效度和科学性。

2.得出了一些有现实价值的研究成果,为实践提供了实证支撑。研究结果显示相当部分民警自觉心理压力比较大,应对方式不合理,职业满意度不高,有较严重的职业倦怠现象,部分心理状况因子在性别、警龄和警种等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一线中年男性警察的心理问题又高于其它群体,研究也显示积极的应对压力方式,以及职业发展、组织支持感等是维护警察心理健康,提高职业满意度的关键因素,这些相对趋向一致的研究结果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作为采取有针对性措施的实证基础。职业心理素质是警察整体素质的基础、核心和归宿。警务工作的特殊性,也必然要求警察应当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也是自觉践行“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总要求的基础。因此,通过加强警察心理保护,优化工作环境,提升自身素养等措施来提高职业心理素质势在必行。其中,省内和行业内一些教研机构也积极开展了科研成果的实践转化,例如,四川警察学院“警察心理研究”科研团队以科研成果为基础开发的《公安民警心理素质训练》课程先后被评为公安部和教育部精品课程,其中部分成果获得公安部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申报了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逐渐形成的“需要驱动、模块教学、养育结合”警察健康人格教育训练模式被四川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并在此基础上发表了了一系列警察职业心理研究相关的教研论文和专著,利用学术会议等各类平台开展交流,其教科研相结合的成果获得省内外同行广泛好评。

(二)四川警察职业心理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拓展的方面

1.警察职业心理研究创新性不足。主要体现在研究内容上和上一个世纪末期比拓展较少,目前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传统警察心理健康大范围内,其他方面很少涉及,没有对警察职务犯罪心理等客观存在的现象开展研究,更是缺乏对警察职业心理系统的研究,已有的文献中,能够看到的只有郑友军教授曾定性的提出了警察职业心理素质的涵义和结构、心理素质的形成过程[21],并对四川藏区警察执行力的研究开展过探索[22]。新时代对警察职业能力和职业心理的要求更全面,因此,警察职业心理研究也应该顺势而为,构建出适应新时代特色的研究方向和内容以适应公安工作和公安教育的实际需要,对警务实践中警察职业心理基本特征、职业胜任能力、警察观察力,警察记忆力、执行力,警察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开展科学的实证研究。另外,研究方法相对单一,已有研究的研究方法上主要还是问卷测量和个案访谈,既缺乏实验研究,现场研究等较传统的研究方法,也没有神经网络算法和元分析法等新的研究方法和电刺激法、生物化学法和脑成像法等较现代的心理学研究技术;研究视角上也缺乏有深度的问题导向的警察心理研究。

2.横向研究多,纵向研究少。已有的研究除了罗勇等对四川汶川地震重灾区民警心理应激调查属于跨度两年的纵向研究外,其它研究基本都是横向的,警察心理压力、职业倦怠、职业满意度等也没有跨不同年代的比较研究,这样就体现不出随着时代变化,相应警察职业心理变化的趋势,因此,已有研究提出的对策建议体现不出时代变化特色。实际上,个案研究、问卷调查等这类适宜警察职业心理和行业特色的纵向研究及其成果在警察职业心理研究中有很大的实践价值和拓展空间。

3.研究成果和教育培训结合不紧密。科学的教育培训是警察心理素质形成的基础。当前,业界已意识到开展警察职业心理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警察心理的教育训练日趋引起各级公安机关的关注,目前已有警察职业心理研究成果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但是,有针对性的教育训练跟进措施不多,方式依然传统。例如,在民警心理健康的维护方式上,通常是以学术讲座的方式开展的,笔者在“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的走访活动中发现,不少基层民警反映这样的心理健康维护方式效果并不好。有的还存在抵制现象,因为听完讲座后,自己的日常工作还得加班继续完成。一些民警反映如果工作暂时有人接替,自己通过和家人外出旅游的方式调整心理压力比听讲座的培训方式更好。既然研究一致性揭示应对方式是影响压力心理和职业满意度、职业倦怠等的中介变量,就应该从认知和行为调整相互结合的途径开展积极应对策略训练。目前加快完善和丰富警察记忆力、观察力等传统警察教育训练几乎没有。传统的警察心理教育训练中存在的训练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专业性的问题亟待改变。

4.研究样本选择的点多,面少。已有的研究分散,单打独斗的多,缺少全省范围内的政府职能部门主导下的权威性研究成果。就笔者本人调研经历看,由于警察职业的特殊性,目前个体研究者尤其是非本行业的科研人员很难找到愿意配合的单位和被试,这就导致目前尽管四川警察职业心理从业者相对多,实际工作也做了很多,但是,文献可查的科研成果相对显得单薄。就心理健康研究而言,已有文献较近的普查还是1999年由四川省公安厅和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合作用两年多时间对全省1万名民警进行心理测试,发现当时四川省有5.07%的公安民警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由这个研究成果的权威性,长时间内被国内外研究文献和各类正式工作报告中广泛引用。进入21世纪后,还没有全省范围内的大面积普查结果的新数据文献,已有研究多只选取了四川某些地区、行业的警察作为研究对象,在警察职业心理问卷编制方面,虽然内在信度和效度检验指标良好,但外在效度缺乏依据,不适宜用于全省,个体研究者得到的结果难免带有一定的区域性和行业性,也不能够说明全省警察的情况,研究的应用价值就很有限,为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全省范围内的政策提供依据和支撑的科学性不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