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青海省不同海拔梯度高原训练基地集群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4-09-03

贺颖英

(青海省体育科学研究所,青海 西宁810000)

一、研究背景

地理学和地球科学定义高度一般在1000m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称为高原。目前,大约有4千万人口居住和生活在高原上,人类对于高原环境的认识和利用程度也在不断推进和加深,加之1968年第19届奥运会在海拔2300米的墨西哥城举办后,科学家受到耐力运动项目的成绩几乎都显著低于当时世界纪录的启发后,开始展开有关海拔与运动训练的科学研究,此后高原训练作为一种有效的运动能力提升方法开始在耐力运动训练中普及。

我国的高原训练及其研究的开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主要集中在云南省昆明市,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形成高潮。为了有效保障和推进高原训练,我国已建成了一系列条件较完善的高原训练基地,如青海的多巴(2366m)、西宁(2260m),云南的呈贡(1918m)、海埂(1890m)、昆明(1891m),甘肃的榆中(2000m),新疆的天池(1950m),还有东北的长白山(1870m)。目前世界各地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高原训练基地90多个,分布在5大洲的25个国家,多数位于海拔2000m或以上高度,其中以西班牙的赛拉·内华达(Sierra Nevada)基地、美国弗拉格斯塔夫、中国昆明和多巴等高原训练基地规模最大,有可提供20余个项目的训练设施。在高原训练初期,多项国家队的高原训练都是在海拔1500m到1890m的兰州和昆明进行,结果证明在海拔1500m到2500m之间进行的高原训练对受训者的各项生理指标均有改善,运动员下山后运动成绩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利于运动能力的发挥[1]。

青海省位于我国西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全省地势总体呈西高东低,西部海拔高峻,向东倾斜,呈梯型下降,地貌多样,地形复杂,全境高原、河谷、丘陵、山川、平原地形俱全,其中海拔最高点为昆仑山的布喀达板峰海拔6851米,海拔高度3000米以下地区面积为11.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15.9%,河湟谷地海拔较低,多在2000米左右。省内43个县及县级行政委员会,根据海拔高度可以分为较低海拔高原地区(1600m—2000m)、中度海拔高原地区(2000m—2500m)、高海拔高原地区(2500m—3000m)和特高海拔高原地区(3000m以上)。其中,青海省范围内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1800m)为代表的较低海拔高原城市共有4个,分别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1860m)、尖扎县(1990m)、乐都区(2000m),除了尖扎县分属黄南藏族自治州外,其余县均属于海东市;以西宁市(2261m)为代表的中度海拔高原县区有4个,为西宁市、平安区(2114m)、贵德县(2205m)、同仁县(2480m);高海拔高原地区县区市有13个,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2720m)、互助土族自治县(2520m)、湟中区(2645m)、湟源县(2666m)、化隆县(2848m)、海晏县(3000m)、门源县(2880m)、祁连县(2810m)、共和县(2880m)、同德县(2980m)、德令哈市(2980m)、格尔木市(2850m)、乌兰县(2960m);较高海拔高原县有5个,分别为刚察县(3300m)、兴海县(3306m)、贵南县(3100m)、都兰县(3180m)、天峻县(3408m);特高海拔高原城市有14个,为泽库县(3660m)、河南蒙古族自治县(3510m)、班玛县(3560m)、玛沁县(3730m)、甘德县(4020m)、达日县(3970m)、久治县(3628m)、玛多县(4300m)、玉树县(3710m)、杂多县(4080m)、称多县(3825m)、治多县(4193m)、囊谦县(3660m)和曲麻莱县(4223m)。

青海拥有丰富的高原训练自然资源,训练设备齐全、功能完备、体系成熟的多巴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处在中度海拔高原地区,基地所在地海拔2366米,共有各种室内外训练馆19处,2块标准田径场,4个室内体育馆,能满足中长跑、竞走、射击、游泳、速度滑冰、冬季两项(滑雪、射击)、摔跤、柔道、拳击、跆拳道等项目的训练需要。在青海省境内建立较低海拔的高原训练基地,可以与海拔2366m的多巴基地互为补充,将青海打造成首个集亚高原训练、高原训练为一体的高原体育训练省,海拔1800m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与2366m的多巴训练基地、2660m的湟源县以及3000m的海晏县形成不同梯度的高原训练基地集群,在青海省境内形成高原训练的阶梯,其中不同海拔高度基地侧重于不同训练项目,同时也能满足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高训低住、高住低训、高高交替的高原训练和世居、久居高原运动员的高原训练等多种交叉式高原训练需求以及不同项目、不同海拔梯度的高原训练要求。

表1青海省各县海拔高度分类表

二、青海省建设不同海拔梯度高原训练基地的基础理论依据及必要性

(一)国际高原训练发展需要

随着高原训练的不断发展,国际上目前对高原训练的研究和实践已不仅仅局限于最初的耐力项目,如澳大利亚等国已开始将团体项目的高原训练、大规模的自然条件下的高原训练等作为研究和关注的热点,高原环境下独有的自然条件对于高原训练的影响和模拟低氧环境的高原训练也是研究的重点。据不完全统计,近乎所有奥运会的项目都在开展不同程度的高原训练,同时教练员和运动员们对于自然条件下的高原训练也比较认可和推崇[2],因此国内外许多综合条件较好的高原训练基地每年也在接待前来进行训练的队伍和运动员,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和提升训练条件,各级政府也加大了对重点基地的修建改造。

(二)青海高原训练发展需要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提供了高原训练的便利条件和基础,省内已有的体育训练基地及特色旅游小镇都为体育训练和发展特色旅游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多巴高原训练基地以其特有的地域和高原自然生态优势及训练后产生的良好效果引起了国内外体育界的关注和重视。此外,近年来,省内的多家研究团队近年来也在积极开展有关高原训练理论及方法、高原医学和临床实践研究等,同时召开的有关高原训练的学术会议和论坛在高原训练的国际合作和科研成果宣传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全民健身发展需要

全民健身是目前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体现,也关乎民众身体健康。高原环境下对人类的挑战较艰巨大,科学家指出人类应对高原环境的最佳方法就是主动运动和锻炼,从而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低氧习服,提高心、肺、血液功能,增强机体对氧气的利用,改善人体的新陈代谢。仅在青藏高原上就有近958万人口居住生活,高原民众的日常健身和身体健康都是今后全民健身工作的主体,科学的健身锻炼可以预防和治疗各类急慢性高原疾病,提高高原人群的健康和体质水平,从而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持续开展,充分发挥体育运动在大众健康和疾病预防方面的积极推动作用。

(四)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因历史地理原因,青海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并不突出,自2002年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开办以来,青海省一直以体育事业和体育旅游业作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高原特色体育业和旅游业,以此推动高原社会特色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以体育和旅游为依托带动省内经济发展的做法较为成功,高原体育赛事对当地旅游业具有明显的直接推动作用,有研究显示自2014年至2018年,青海省的旅行业整体呈现稳步增长状态[3],其中相比于2014年,2018年星级饭店、旅游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了57%和109%。

此外,随着高原训练的理念不断深入,加之多巴高原训练基地的对外宣传和成熟的硬件训练条件,目前每年都在吸引着众多运动队前来训练备战国内外的重大赛事,对青海省经济也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

其次,根据张俊珍等人的研究结果,为实现高原资源有效利用和体现最佳使用率,可选择在同一条件适应地区建立“亚高原—高原—超高原”为一体的高原综合—梯度训练中心或训练基地集群,集约型社会发展理念和模式要求在同一地域范围内的经济体要遵循适度规模、适度倾斜、适度投入的集约式发展原则,从而提高资源投入和产出的效率[4]。

表2青海省近年来旅游业主要指标

三、不同海拔地区高原训练基地集群建设可行性分析

(一)较低海拔地区高原训练基地建设可行性

高原训练兴起初期,大部分高原训练实践与科研成果均来自于海拔1600m至1800m之间的中度海拔高原,有科研成果显示1800m左右的海拔高度,不论是高原还是山地,只要经济、文化和交通等整体条件能满足,就可以进行高原训练,还有研究结果证明1800m的海拔高度有益于高原训练[5]。近年来的高原训练学者认为海拔2000m—2500m之间的海拔高度是高原训练的最佳高度[6],对于两种高度的训练和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和加强,同时新兴的高原训练方法被不断提出,大量国内外研究资料也对亚高原训练做了积极引入,认为其对运动成绩的影响和提高非常有利,在同一省份建立亚高原基地也为今后我国在青藏地区开展亚高原训练及研究提供基础和保障。

省内低海拔高原城市主要有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1800m)、循化撒拉族自治县(1860m)、尖扎县(1990m)、乐都区(2000m),除了尖扎县属黄南藏族自治州外,其余县均属于海东市,总体海拔较低,气候条件较好,属黄河、湟水河谷地,气候较其他高海拔地区温暖湿润,其中海拔最低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是青海省重要的农牧业经济区和乡镇企业较发达地区之一,历史上一直是青海省内经济、文化、体育较为发达的地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最东边,与甘肃省接壤,是青海省重要的粮食蔬菜主产区,年均温度9℃,年降水量292.2毫米左右,无霜期198天,自然条件较好,地处西宁和兰州两地中心,距离省会西宁市109公里,离兰州市118公里,离曹家堡机场82公里,距离中川机场122公里,交通便利,多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甘青铁路、兰宁高速公路、109国道,川官、川杨、川马柏油路辐射8镇15乡,能为训练队伍提供便利的交通。此外,海拔较低地区的尖扎县,最低海拔1960米,体育训练基础较好,已有条件较为成熟的尖扎高原水上训练基地,同时也是全国唯一的“中国民族射箭运动之乡”,适合开展赛艇、皮划艇、射箭等项目的高原训练。根据数据显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和尖扎县的体育设施能为后期开展高原训练提供基本条件和基础。

表3青海省境内可开发梯度高原训练基地

图1青海境内还把梯度示意图

表4青海省较低海拔高度地区体育设施情况表

(二)中度海拔地区高原训练基地建设可行性

科学研究证明,低于1500m的海拔高度对人体的生理并不能带来明显的变化和影响,而高于3000m的海拔又极有可能引起高原反应,对运动能力的提升还待考证,高原训练的普遍适宜海拔为1800m—3000m,因此青海省境内的较低海拔地区、中度海拔地区和高海拔地区均能开展高原训练及建设高原训练基地。青海省境内以西宁市(2261m)为代表的中度海拔高原县有4个,为西宁市、平安区(2114m)、贵德县(2205m)、同仁市(2480m)。青海境内中度海拔地区的高原训练基地最为成熟和有名的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位于西宁市湟中区多巴镇,距西宁市22公里,海拔高度2388米,是中国乃至亚洲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最适合耐力性项目训练的国家高原体育基地,是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全国15个综合训练基地之一。基地共有各种室内外训练馆19处:其中有田径场2个;4个室内体育馆,分别为冰馆、射击馆、游泳馆、综合训练馆;塑胶网球场和土质网球场2块;篮球馆、柔道馆、摔跤馆、排球馆、拳击馆、跆拳道馆及健身房各1个;进口草籽种植的足球场2块;有围绕基地体育公园越野跑道、围绕基地半周的林荫小道各1条。除了完备的训练场馆、场地及后勤保障设施和服务团队外,专门配备了医务监督、生理生化机能评定和运动训练方面的实验室和专家,基地依托青海省体育科学研究所,设有多巴国家高原体育基地科研康复中心,拥有多名国内知名的高原医学、高原训练、运动生理及医学专家和近千万元的科研设备。多巴国家体育高原训练基地在运动队后勤、科研保障与基地运营方面的理念先进,管理有效,在我国乃至世界高原训练界均有一定的影响力。

(三)高海拔地区高原训练基地建设可行性

青海省海拔高于2500m的县共有31个,其中高海拔高原地区县区市有13个,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2720m)、互助土族自治县(2520m)、湟中区(2645m)、湟源县(2666m)、化隆县(2848m)、海晏县(3000m)、门源县(2880m)、祁连县(2810m)、共和县(2880m)、同德县(2980m)、德令哈市(2980m)、格尔木市(2850m)、乌兰县(2960m)。根据张薇(2004年)等人的研究,在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生活,会产生头疼和呼吸困难等生理问题,如果选择高原训练的高度过高容易引起人体细胞的变性、器官功能钝化和产生高原反应,进而影响高原训练,因此,我省高海拔地区的高原训练应不高于3000m。综合经济、体育设施条件和交通等各方面因素,海晏县的西海镇综合条件较好,加之体育设施和后勤接待能力有保障,可考虑建立高原训练综合性基地,重点项目为耐力性项目,并在基地加设高压氧设备等。

湟源县平均海拔为3500米,距西宁市48公里,全县范围内运动场地资源丰富,已有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场、健身房、自行车项目训练基地等运动场地,适合开展自行车项目及中长跑、竞走项目高原训练。

海晏县平均海拔为3000米,年平均气温1.5℃左右,目前已建成条件成熟的标准田径场、赛马场、网球场、体能训练室、健身中心、体育场、射箭场、滑雪场等运动场地,可以开展摔跤、中长跑、竞走、足球等项目的训练和比赛等,综合各种条件海晏县适合开展田径项目高原训练。

表5青海省较高海拔地区体育设施

四、不同海拔梯度高原训练基地集群建设规划设想及措施

(一)对高原训练基地进行分档建设和管理

对目前所有基地和设备完善的体育场地进行分类管理,科学规划,重点建设,将青海省内的高原训练基地分为三类:规划新建一类基地,对二类基地进行提档升级,对三类基地进行标准化管理。

1.一类基地建设

将综合性较强的基地列为一类基地,包括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民和高原训练基地、海晏高原训练基地,其中民和高原训练基地、海晏高原训练基地属规划新建基地,后期的基地建设应涵盖吃住行的后勤保障设施、常规训练场地、设施及康复保健、科研保障、体适能训练室及国民体质监测等现代化、科学化的硬件设施,在规划选址建设过程中要进行专业科学的研究探讨,加强重点项目、特色项目基地建设,在基地集群建设中加强科学性和合理性。民和高原训练基地具有海拔较低优势,定位为青海省内亚高原重点建设基地,考虑修建为综合性基地,配套设施与多巴基地相一致,作为与多巴基地进行高低交替训练的主要基地;海晏高原训练基地海拔较高,根据科研结果显示高海拔地区的自身地理及自然条件更适合耐性项目的高原训练,该基地应重点保证马拉松、竞走、中长跑等耐力性项目的训练,完善田径场馆的训练设施等的建设[7]。

2.二类基地建设

二类基地为特色专项训练基地,包括青海尖扎国家水上高原训练基地、青海丹噶尔高原自行车训练基地,此类基地因已有前期建设基础,可在原基础上加强重点特色项目场馆场地建设。其中尖扎国家水上高原训练基地定位为高原体育综合基地,由单一的体育训练向集健身、度假、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基地方向发展,目前基地能满足高原赛艇和皮划艇项目的训练,可开发水上摩托车、观光游艇、快艇、射箭、篮球等项目的训练及体验项目。青海丹噶尔高原自行车训练基地已建成29公里训练赛道和训练营地、运动员住宿楼、运动员食堂、室内体育馆、室外篮球场、足球场和自行车爬坡训练赛道、功率训练房等,为进一步增强基地的专业性和特色性,重点建设场地自行车赛道、BMX小轮车训练场地、儿童滑步车赛道等多个特色运动场地,设计徒步穿越线路,建设户外烧烤基地、野外露营基地、自行车文化博物馆等活动场所,将丹噶尔高原自行车训练基地打造为集训练、住宿、餐饮、体育教学、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场所。

3.三类基地建设

三类基地为签订协议的所有体校及县全民健身中心,充分利用现有体校和全民健身中心的场地及训练设备,与各海拔高度地区的体育条件成熟县签订共建合作协议,实现局地共建,分类给予经费保障,每年培训专业人员,进行年终统一考核和评估;对尖扎、湟源等已具有成熟基地的县进行提档升级改造,包括科研康复设施、体适能训练设施的建设和相关人员的培训与配备;对于签订了协议的单位,每年拨付一定工作经费,对各不同梯度基地集群实施统一管理及考核评价。

表6不同类型基地建设及重点发展项目规划

(二)以海拔为界定,各类基地根据自身定位分项目发展

对于海拔在2000米以下的地区,开展协议签订与基地硬件改造。其中,与条件较为成熟的体校、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健身俱乐部签订合作协议,前期开展部分项目的较低海拔高原训练;另外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修建综合高原训练基地,划拨资金规划建设综合训练场馆,总体建设应与多巴基地一致,作为青海省境内主要的低海拔高原训练基地,可单独开展较低海拔的高原训练,也可与中度海拔的多巴基地互为补充,作为高低交替训练的主要场所,建设场馆应包括标准田径场、田径馆、摔柔综合场馆、运动队后勤食宿楼、体能训练馆、运动康复楼等。对条件较为成熟的尖扎国家水上高原训练基地进行升级改造,完善基地内部高原水上项目科技保障、体能训练、船只运动器材存放等后勤保障及人员配备;对水边码头及水面训练相关保障设施及建筑进行维修改造升级。

海拔2000米以上的地区,主要代表基地为多巴国家体育训练基地,其属于国家级综合高原训练基地,经过近40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国内高原训练的主要保障基地,在耐力性项目高原训练、运动康复、科研保障及运动队专业后勤保障方面形成了成熟、科学的体系,为了响应国家冰雪项目训练的政策和完善基地的整体性考虑,需建设冰雪项目场地,如天然滑雪场、滑冰场等。

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如海晏县的西海镇综合条件较好,加之体育设施和后勤接待能力有保障,可考虑建设高原训练综合性基地,重点项目为耐力性项目,并在基地加设高压氧设备等加快身体恢复的设施和场所。

(三)加强专业人员配备,提升基地软实力

各类基地以人才和合格的专业从业人员的配备及科学定期有针对性的业务继续教育为保障的软件建设要进一步加强[8]。营养师、科研保障团队、训练咨询团队、康复理疗师、体能训练师等要按照实际情况进行配备,提高基地科学化管理和训练及保障的能力和水平,在硬件配套的同时,加强软实力的提升和对集群内的高原训练基地进行集约型开发和管理,提高体育设施及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利于高原体育强省品牌的打造。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